“小时代”的意义

2017-03-21 08:21李丹丹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7年1期
关键词:类型都市主体

李丹丹

摘 要:电影《小时代》系列引起的轰动有力地折射出当下中国电影市场的整体态势。电影观众的低龄化趋势明显,新生代演员开始具备票房号召力,青年导演迅速崛起,新的电影主体逐渐形成。《小时代》系列不仅带动了“小妞电影”的繁荣,而且反映出人们对都市文化的认同。中国电影通过探索类型片,逐渐挖掘出中国电影的本土经验,从而建立起完备的电影工业体系。

关键词:小时代 主体 青春 类型 都市

郭敬明的《小时代》上映了一部又一部,并且每部都话题不断,一边是主流媒体的口诛笔伐,一边是年轻观众洪水般的观影热情,而主创人员所叫嚣的《小时代》系列累计票房破20亿的目标也已证明并非南柯一梦。如果说《小时代1》让郭敬明的铁杆粉丝团和以好奇心态走进影院的观众着实惊艳、新奇了一把的话,那么接下来完全同质的《小时代2》、《小时代3》、《小时代4》所持续上演的爆棚人气和票房神话就不能再简简单单地用“粉丝电影”、“烂口碑造就高票房”或“消费时代的扭曲价值观”来解释了。

一、 新电影主体的崛起

有人说,《小时代》大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观众群的精准把握。确实,根据小说《小时代》系列的读者群特点,郭敬明在电影投拍之初就把观众定位为中学生。事实也证明,这群青春年少的观众的确没有让郭敬明失望,到目前为止,《小时代》系列的累计票房已经超过13亿,成为近两年来的票房榜样。有数据显示,《小时代》观众的年龄平均在20岁左右,大多为在校的中学生、大学生,观众的低龄化趋势明显。如果说《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致青春》挖掘出了七零后、八零后观影群体的话,那么《小时代》无疑开发了九零后这片处女地。

在《小时代》之前,我们对观影受众的印象是模糊的、概念化的。我们明白电影的受众是年轻人,但到底多年轻,下线在哪里我们并没有一个清晰的判断。直到《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才真正意义上将青春、校园作为电影主题唤醒了70后、80后的集体回忆。后来《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国合伙人》以及近期的《同桌的你》也把目标观众锁定为70后、80后,巩固着属于他们那个年代的美好回忆。而《小时代》系列、《后会无期》,又把青春下探至90后甚至00后,讲诉着他们张扬自我、勇敢追逐梦想的故事。四年前,中国电影观影平均年龄为27岁,而今,进电影院看电影的平均年龄下滑至22岁,而观看《小时代》系列的观众平均年龄只有20岁。从这组数据中,电影人应該有所领悟,电影到底该拍给谁看,谁在左右着中国电影的未来。

事实上,新观众群体的形成正在改变着中国当代电影格局。就演员而言,新生代演员逐渐显露出票房号召力。从《小时代》主演杨幂身上就能看到这种变化。杨幂自2011年随着穿越剧《宫》一炮而红之后,便成为电视剧的当家花旦。但在电影中,除同年主演的恐怖片《孤岛惊魂》中开创中国惊悚片票房纪录之后,参演的电影如《画皮Ⅱ》、《消失的子弹》等都只是主要配角,成绩平平。直到《小时代》系列,杨幂才真正成长为具有票房实力的女演员。今年她主演的《分手大师》也获得了相当好的票房成绩。无独有偶,刚刚上映的《后会无期》,韩寒也起用与杨幂一起成名的老搭档冯绍峰为男主角,而票房也是一路攀高。今后,越来越多的电影制片人会考虑观众需要而启用更多年轻演员,特别是90后观众熟知的明星,这也意味着演员代际更迭现象势必会加快。

和大片培养出来的实力派超级明星不同,类型片的逐渐兴起和发展,促进了一批“类型化”电影明星的诞生。以白百合为例,自《失恋33天》后被众人所熟知的白百合,在接拍了《分手合约》、《被偷走的那五年》等一系列青春爱情片之后,逐渐成为“小妞电影”类型片中最具票房号召力的女演员。当然,青年导演的强势崛起也是年轻观众的集体选择。不同于第五代导演的宏大历史叙事和第六代导演的强烈个人意识,青年导演更愿意迎合观众的口味与喜好,尊重商业电影的规律和法则,拍出叫好又叫座的电影。《疯狂的石头》一炮打响之后,青年导演们纷纷拍摄低成本喜剧片,从杨庆的《夜·店》、王岳伦的《十全九美》到乌尔善的《刀见笑》、徐峥的《人在囧途之泰囧》,新锐导演们用或无厘头的表演或碎片化的剪辑来拒绝深度意蕴的阐述,影片里一切的嬉笑怒骂都只为博得观众一笑。《小时代》系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郭敬明以代言人的身份书写着花季少女们的青春故事。

二、 类型电影的不懈探索

《小时代》刚出来的时候,有著名编剧就评论说:“内地终于能有人拍出这种漂漂亮亮花里胡哨事儿了吧唧让港台老导演们显得巨土的青春片。”在《小时代》之前,只有一部《杜拉拉升职记》能够与时尚联姻,成为白领们的着装教科书。而在《小时代》里,时尚的展示则更加前卫高端,各种一线品牌让女性观众兴奋不已,从而再次推动了时尚风潮。而这些正是人们批评《小时代》炫富、崇尚物质主义的有力论据。

其实,这种用时尚包装起来的都市青春片,不仅迎合了年轻观众的观影品味,更显示出观众对都市文化的接受与肯定。纵观我国都市题材的电影,从七八十年代对现代性和价值观的质疑(如《逆光》、《顽主》)到九十年代乃至新千年展现都市生活的迷茫和困境(如《离婚了,就别再来找我》、《手机》),这些沉重的人性探寻和时代思索,使都市电影本身带有某种反“都市”意味。

新时期以来,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发展迅速,不论是农村出身还是本身就生活在城市,人们都在不断调整适应着城市生活和城市变化。而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人们已经能够坦然接受城市文化和都市精神。而低龄化的年轻观众,自身本没有太多的乡村经验,对大都市的向往和都市文化的认同使他们更愿意看到都市繁华美好的一面。基于此,《杜拉拉升职记》、《失恋33天》、《非常完美》、《小时代》等一批青春励志电影的出现,标志着中国都市电影的集体转向。《小时代》系列,我们看到了以女性观众为主体、以时尚为噱头,以爱情、友情为题材、以主人公最终胜利为结局的“小妞”电影模式的兴起。

自2002年《英雄》以来,武侠片占据了中国电影文化的半壁江山,大导演、大制作、大明星所组成的几部大片成为当年最重要的电影文化大餐,这一现象在中国电影产业刚刚起步的时候是能够满足人们的好奇心的。然而十年的的发展历程,类型单一、题材趋同的武侠大片最终不可避免地使中国电影陷入了疲软的尴尬局面。《失恋33天》、《人再囧途之泰囧》等一系列小成本类型片的出现,成为了中国电影市场的救命稻草,不仅吸引了不同年龄段、不同口味的观众,而且提升了国产片的整体竞争实力。从2002年到2011年,年度内地电影排行榜前10名中,中国电影平均只有三四部,而到2013年,《西游降魔篇》、《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国合伙人》、《北京遇上西雅图》、《小时代》等八部华语电影榜上有名。这一数据说明,中国观众进一步认可了中国电影。

《小时代》系列的热卖,带动了一批“小妞电影”以及青春爱情片的制作。《北京爱情故事》、《分手大师》、《同桌的你》、《闺蜜》等的上映,虽然不乏跟风之嫌,却也客观上促使中国电影自觉地探索类型片,探索中国电影的本土经验。其实,类型片是模式化的结构与本土化的细节的两相结合。“本土化”就是指民族经验,它保证了细节的真实,也成就了民族电影的独特性。比如《小时代》系列,主人翁对上海这个大都市乌托邦式的好奇与幻想,对名牌和漂亮服装的极度渴望,应聘工作时的忐忑不安,刚入职场时被拒绝被否定的感受,以及为实现自我而奋不顾身的奋斗精神,都准确投射了“小镇女青年们”的心理感受。正如好莱坞无法理解也无法复制《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中国合伙人》和《同桌的你》一样,70后、80后的独特成长经验赋予了电影真正的中国特色。而中国人的独有体验正是中国电影应该重视并且大力开发的。也只有中国电影充分的地展现中国经验和人文關怀,才能在电影产业中占有一席之地,从而进一步走向海外,获得世界的尊重。

其实,不论是影片开头长镜头的创新式应用,还是为粉丝量身定制的弹幕电影的首次试水,《小时代》都毫无悬念地走在了行业前头。它像一面多棱镜,折射出了当下中国电影的发展态势。你可以批评它的碎片化叙事、它的意蕴缺失,但是你绝不能忽视它背后所依托的大数据电影的创作理念和以观众为中心的营销模式。相信在《小时代》系列之后,中国会有更多的年轻电影人去探索各种各样的类型片,和老一辈电影人一起,建立和完善着中国的电影工业体系。其实,无论是中国电影还是电影人,他们和《小时代》系列的主人公一样,都正历经着电影产业的青春期,不论它多么地浮夸虚荣,却始终是最具活力和希望的时代,因此我们不必过分苛责和担心,毕竟青春本就是肤浅和冲动的。

参考文献

[1] 朱大可.走出中国电影的文化瓶颈[J].电影艺术,2014(5).

[2] 赵丽瑾.探析明星价值评价——以新都市爱情片类型明星为例[J].当代电影,2014(4).

[3] 范小青.韩国现代电影产业发展[J].当代电影,2014(2).

[4] 周星.2013电影“小时代”兴旺现象的冷静思考[J].艺术教育,2014(1).

[5] 郑子榆.《小时代》引观众两极分化[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7-8.

[6] 魏亮.当下国产电影的类型化发展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

[7] 朱铌.中国当代新锐导演研究[D].重庆大学,2012.

猜你喜欢
类型都市主体
论碳审计主体
磨课活动中多元主体需求的深度挖掘
何谓“主体间性”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穿越水上都市
威尼斯:水上都市
威尼斯:水上都市
都市通勤
我国高职院校实训基地主要类型及其存在价值初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