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科普事业发展现状、困境及应对策略

2017-03-21 21:53肖楚洁施威李忠明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7年1期
关键词:发展困境应对策略

肖楚洁++施威++李忠明

摘 要:随着高新信息技术日益普及和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我国气象科普事业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依然存在科普内容单调、科普信息化平臺建设迟缓、科普从业人员专业性不足等一系列问题。系统梳理气象科普事业发展现状,总结气象科普诸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对的改进策略,有利于推进新时期气象科普事业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 气象科普 发展困境 应对策略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科协全民科学素质行动中长期发展战略预研究选题“中国气象科普体系建设研究”

鉴于我国气候条件复杂,气象灾害频发,气象科普对于提高社会各界气候灾害应对和处理能力、推动气象事业可持续发展以及促进科教兴国战略实施具有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气象科普事业在不同层次和领域均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存在诸多问题,整体上并没有建立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健全的气象科普体系。

一、气象科普事业发展现状及特征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全球性气候问题备受关注,气象科普事业受重视程度不断增加,我国气象界和学术界共同致力于气象科普体系构建,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一)气象科普形式多样化

根据近年来国家气象局宣传和科普中心的调查数据来看,我国基层台站科普工作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单一形式到多渠道立体宣传的建设目标。就科普形式而言,一是组织相对固定的宣传活动,每逢“3·23”世界气象日和“5·12”防灾减灾日,各地气象科普机构会依托网络平台或科普场馆开展相关公益性宣传活动;二是非固定时间宣传活动,如邀请气象专家进行科普讲座,组织中小学校参观科技馆科普馆等;三是网络专题宣传,各地气象局在其网站都有气象科普板块或者建设有专门的气象科普网站,同时还以自媒体形式加大气象科普信息传播力度,如微博、微信、APP等形式。

(二)气象科普宣传内容趣味化

现代气象科普内容注重气象知识的应用性,以解决公众遇到的实际问题。一是在中国气象局网站和各地气象局网站上的科普板块中普及气象知识。如中国气象局网“防灾减灾日”的主题就强调了知识和技能的传播,以内容通俗易懂的科普文章向群众展示“知行合一”的案例和操作方法;二是气象科普馆对气象相关仪器的专门展示,即通过实景模拟、亲身体验等方式引导公众参与并掌握防灾抗灾知识和能力;三是在宣传内容上,加强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的宣传力度,如对《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与防御指南》的广泛推广;四是气象科普内容与游戏结合,各大气象局网站科普板块中都有与气象知识有关的小游戏,如“气象知识闯关”、“人工消雹”等,以游戏方式让受众接受科普教育。

(三)气象科普宣传平台网络化

在传统气象科普宣传中,科普场馆和科普教育基地往往扮演主要角色,近年来则呈现出平台和载体多样化趋势,其中网络信息平台渐成主角。当前,除各级气象科普教育基地、传统媒体、宣传栏和手机短信资讯外,网络化气象科普平台发展极为迅速,以公益化、公众化服务为目的微博、微信公众号增长迅速且影响力不断攀升,在提升公众气象科学素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天津市气象服务中心打造公众气象科普传播服务平台——“天津气象新视野”微信公众平台,力主传播气象科普常识、生活气象指数、紫外线指数等气象信息,以气象专业视角和观点解读天气、气候成因,探究气象背后的秘密以及灾害避险的措施,为公众科学生活答疑解惑。

二、气象科普事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我国气象科普事业发展在近几年有了质的飞跃,但仍存在不少妨碍气象科普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一)创新性和持久性不足

尽管气象科普在形式和内容上有了长足进步,但对于其他领域而言仍存在创新性不够的问题:一是硬件方面,东西部地区基层台站软硬件环境差别较大,进而导致不同地区的气象科普形式、内容以及效果的差异;二是在内容上,线下科普内容主要集中于与气象业务密切相关的法规、预警、应急等方面,而与公众相关的农、工、商、旅游、公共事业等方面的气象科普则涉及较少;三是与国外相比,我国气象科普网络平台建设滞后,存在分类不够细致,栏目设置过于简单、内容匮乏等问题。

在气象科普活动开展方面,往往以“运动式”宣传为主,或在大规模自然灾害爆发并损害到社会经济和民众生命安全时,气象科普机构才会予以重视并付诸行动。总之,在科普宣传活动的持久性不够,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缺乏气象科普的长效机制。由于主管部门(包括气象管理部门和科协系统)没有制定气象科普事业发展长远规划,基层也缺乏系统的科普工作方案和体系,就容易导致工作散乱、被动宣传、突击应付、流于形式等问题。

(二)科普资源利用率较低

尽管我国目前建设了数量庞大的科普场馆和基地,但利用率较低,难以发挥其在气象科普方面的应有作用。首先,科普场馆作为公民科学素养教育的主要场所,理应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开展相关科普宣传和活动。然而,除北京气象科技馆和南京北极阁气象博物馆等少数场馆外,大多数场馆仅单纯罗列一些设备和展品,缺乏明确具有创新性的设计理念和主题思想,难以吸引公众目光;其次,高校拥有天然的科普优势,科研群体不仅具备系统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科学素养,而且大都处于科学研究与实践的探索前沿,在阐释和传播科学内容方面优势明显,但因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目前在高校开展气象科普工作仍面临诸多困难;再次,我国多数气象科普场馆和高校存在科普活动经费不足的问题,这就造成大量气象科普资源不能有效及时地得到开发。

(三)专业科普人才建设滞后

目前,基层气象科普人员主要是从事气象从业人员和气象学会工作人员,气象科普被视为附属工作。首先,目前我国尚未形成一套健全的从上至下的气象科普评价和考核机制,无法调动气象科普从业者的积极性;其次,科普产品创作与设计、科普创意、科普活动策划与组织等方面的高层次专业性科普人才匮乏,已成为制约科普事业发展的瓶颈;再次,气象科普不仅是气象行业或科协系统单一领域的事情,它需要气象专业、科普机构以及信息传播系统等多领域专业人员的紧密配合,以达到相互协调、相互支撑、取长补短之效果。此外,就管理机构而言,如何做到专业人员的合理配置以及工作机制的科学设计,也是未来需要考虑的重点问题。

三、气象科普事业创新发展的具体策略

各级气象机构和政府部门應从战略高度认识气象科普工作的重要性,尽快制定配套政策,建立健全气象科普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以促进气象科普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丰富和创新科普宣传渠道

首先,电视节目是推广气象科普知识的有效手段,要积极借鉴品牌气象类电视节目的成功经验,充分开发地方电视节目资源,增强服务性、实用性、趣味性和灵活性。如通过纪实录像、图表、动画、卫星云图等形式让观众在了解气象动态、获取气象知识的同时更深切地感受到气象科普的魅力。其次,网络无疑是宣传气象科普的最佳平台,但如中国气象科普网、中国天气网、中国气象科普资源网等网站在形式、内容和推广方面普遍缺乏创意和亮点,与其他科普类网站相比点击率较低。因此,应采取优化网站整体布局、丰富形式与内容、增强互动性和趣味性等措施。再次,手机微博、微信等自媒体气象科普公共号主要用于传播实时天气情况,解决气象灾害性突发预警等,其互动性和交流性也使官方气象微博变得越来越亲民。为提升气象科普的深度与广度以及品牌影响力,可以适度增强互动性,如针对气象常识开展有奖竞猜等活动。

(二)建立健全科普平台运行机制

当前,我国科普场馆经费筹措机制和评估机制还不够健全,并存在气象科普硬件设施不齐全,科普活动形式及内容过于单一,缺乏持续性、递进性和系列性等特点。为此,一是要保障经费供给,可借鉴发达国家通过国家彩票基金会支持科技场馆的经验;二是建立一套较为成熟规范的认证体系,优化场馆的公共服务功能,提高经费和资源利用率;三是绩效考核,科普场馆应当明确划定岗位职责,制定全员绩效考核办法,对履行岗位职责、完成目标任务情况进行量化评估。

在资源供给机制方面,应通过建立健全相关机制,为气象科普事业提供稳定、持续的资源支持,如通过设置专门的科普类课题、设立科普类奖项等措施,鼓励气象科技资源向科普领域的转移。同时,要积极借助于社会力量,激发科普类社会团体和公众的热情,引导社会性资源的导入。此外,为充分开发高校科普资源,一方面应鼓励设置专职科普岗位和人员,另一方面也要积极聘请校外科普从业人员参与校内科普资源开发和活动组织。

(三)加强气象科普工作队伍的建设

气象科普事业发展与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很大关系,建设强大的气象科普队伍应当从以下几点出发:首先,引导气象科技人员参与科普工作,科技人员掌握最新的气象科技创新成果,是保持气象科普科学性的重要保障;第二,鼓励高校设置针对科普的人事制度和工作岗位;第三,邀请已退休的气象专家加入科普团队,引导社会公众探索气象科技;第四,广泛招纳社会公众组成志愿者团队,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开展气象知识、技能和理念宣传。

为更好发挥科普工作队伍的作用,可借鉴国外经验,如美国科普志愿者服务是把对社会的志愿者服务与个人价值实现结合在一起,同时向志愿者提供专项的培训和教育,使自愿者圆满完成博物馆特定岗位的工作的同时,自身的综合素质也得到提高。在管理上,则通过制定激励晋升机制来稳定科普志愿者队伍,减少人员流失。

参考文献

[1] 陈正洪,杨桂芳.气象科普的深度参与理论[J].科普研究,2012:40.

[2] 梁皑莹.美国科普场馆志愿者服务对我国科普志愿者队伍建设之启示[J].科学研究,2010(16):258.

[3] 侯亚红.谈电视与气象科普的传播[J].黑龙江气象,2008(33):45.

[4] 张靖.试论强化气象科普知识宣传的几点体会[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331.

[5] 陈天贵.气象科普宣传与气象科技服务的探讨[J].气象研究与应用,2010:4.

[6] 程莹,马辛宇.关于少儿气象科普创作的理念探索和建议[J].科普研究,2009(22):84.

[7] 任堃玉,张欣,庄雨婷.气象科普与科研的重要性浅析[J].研究与交流,2011:52-53.

[8] 何学勇.气象科普基地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J].陕西气象,2004(6):49.

[9] 杨春红,巨传友.浅谈基于现代媒体技术的气象科普创新形式[J].华章,2012(36):353.

[10] 施威,刘青.新媒体语境下的科学文化传播机制研究[J].青年记者,2015(20):77-78.

猜你喜欢
发展困境应对策略
长沙望城区戏曲文化发展困境探究
关于行业性科技期刊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
宁夏回族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困境及对策研究
大数据时代下免费手机软件盈利模式探讨
基建投资预算贴合工程造价控制阶梯化管理研究
商业银行在互联网冲击下的发展探讨
初中英语情趣教学的现状浅议
筑牢洪灾后的舆情“堤坝”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
我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