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江苏省农村安居性问题与前景思考

2017-03-21 13:23王雨村向珉睿
江苏农业科学 2016年11期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公共服务城镇化

王雨村+向珉睿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城镇化与工业化互动并进,经济综合实力和要素集聚能力不断提高,城乡发展一体化格局初步形成。但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农民收入低、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等许多问题,降低了农村安居性。通过对江苏省部分村庄的实地调研,从基础设施、产业发展、人口流动、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指出江苏省农村安居性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公共服务;农村安居性

中图分类号: D422.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6)11-0521-03

近年来,随着我国各地新型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得到较大改善。以江苏省为例,90%以上的农村通了公路,大部分村庄实现了供水、供电,村庄绿化环境得到改善。但在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一些地方更多地关注城市建设和发展,出现了城乡发展两极背离现象,一边是城市发展如火如荼,一边是农村建设不温不火,农村安居性现状令人堪忧。有学者认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薄弱和环境污染是导致农民生活质量下降、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1]。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是阻碍农民收入增加的主要原因[2]。也有学者认为,农村人口大量外流给农村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冲击,使得农村老龄化现象日趋严重,农村养老服务设施欠缺导致农村老人养老面临困难[3]。相对落后的农村人居环境是制约农民生活质量改善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4]。笔者对江苏省5个市进行实地调研,分析江苏省农村安居性现状及存在问题,就如何提高农村安居性提出建議,以期为促进我国农村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域概况

江苏省总面积10.26万km2,常住人口7 939万人,现设13个省辖市,下辖100个县(市、区),其中有23个县级市、22个县、55个市辖区,共有876个乡镇、14 627个行政村、6 749个居委会、近20万个自然村,是全国人口密度最高、资源环境刚性约束最强的省份,农村发展区域特征较为明显。苏南地区农村建设以城乡一体化为目标,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为条件,以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各类工程为抓手而展开。苏北地区以发展规划为龙头,保证农村建设科学有序进行,把农村的建设和发展纳入城乡总体规划建设和管理体系,城乡同步进行规划布局,统筹加以推进。苏中地区农村建设采取集苏北地区、苏南地区特点于一身的跨越式、双重推进的建设模式。本次调研根据苏南地区、苏中地区、苏北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地理状况、人口规模、主导产业等因素,将村庄分为不同类型,分别从江苏省选取5个市的40个村进行实地调研(图1)。

1.2 调查方法

笔者在每个村庄发放20份调查问卷,从家庭情况、公共服务设施、养老情况、住房、产业、迁居意愿等6个方面了解目前江苏省农村安居性状况以及村庄建设情况。此外,笔者还走访了各村村委会,对村领导进行访谈,了解村庄经济、产业、人口、环境等情况。本次调研涉及面广、内容全面,问卷回收率达100%。同时,笔者还咨询了省、地市、县(市、区)规划建设部门的领导,了解江苏省农村建设相关政策,较为完整客观地反映江苏省农村安居现状和农村建设情况。

2 江苏省农村安居现状与存在问题

2.1 公共服务设施与基础设施区域差异明显

不同类型、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村庄公共服务设施与基础设施存在差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村庄基础设施配置及建设相对比较完善。不同产业类型的村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水平存在差异,盐城市大丰区恒北村大力发展旅游产业,该村不断加强与旅游业相关的服务设施建设。苏州市吴江区齐心村工业较为发达,与工业发展相关的基础配套设施发展较为完善。

调查发现,江苏省农村现有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与农民生产、生活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农民反映强烈的问题主要集中在道路交通、环卫设施、污水处理设施方面(图2)。本次调查中,50%道路实现硬化的村庄占比53%,但100%实现硬化的村庄只占11%,且大多集中在苏南地区。

2.2 产业构成以农业为主,缺乏多元化

村庄产业构成以农业为主,每个村庄发展路径不同,各具特色。其中,有16个村庄以发展服务业为主,12个村庄以发展工业为主,11个村庄基本没有非农产业,主要靠发展农业来实现农民增收(图3)。发展非农产业的村庄,仍以农业为主。

2.3 人口流动以流出为主,农村吸引力低

由于城乡之间、不同地区之间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导致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流动[5]。调研的村庄中,60%的村庄户籍人口数量大于常住人口数量,即村庄以人口流出为主;31%的村庄常住人口数量多于户籍人口,已经开始出现人口流入情况,这类流入人口大多来自于周边村镇,村庄对城市人口的吸引力相对较弱;9%的村庄人口数量相对稳定(图4)。

人口流动情况呈现2个特征:一是人口流动情况与村庄产业发展状况存在一定关系,非农产业的发展能够促进地区人口流入。以人口流入为主的村庄,其产业类型以工业型为主,部分村庄发展旅游业;以人口流出为主的村庄中,52%的村庄无非农产业。二是流动人口在职业上体现低端化的特点。受知识水平、户籍及相关制度的限制,流动人口总体上从事着较为低端的工作(表1)。各地区总体上作为技术工人及从事批发零售、饭店餐饮的比例较高,占20%左右;从事家政保洁、美容美发、建筑业的人数占比均小于10%。

总体而言,目前江苏省人口流动基本以城市为本位进行单向流动。在苏南地区,农村人口流入、流出数量趋于平衡;在苏中、苏北等经济欠发达地区,人口以流出为主(图5)。

2.4 公共服务设施总体使用率不高且配置不合理

2.4.1 文化活动室利用率低,村民满意度不高 农村文化活动室包括图书室、老年活动中心,2种文化活动室的配备率分别为97%、83%。虽然大部分村庄配备了文化活动室,但实际使用率不高,村民满意度较低。大多数被访谈者反映:老年人不常去活动中心,年轻人无暇去,去了也没有适宜年轻人的书籍、娱乐设施(表2)。

2.4.2 农村医疗水平差,难以满足农民就医要求 调研发现,村民对村卫生院的满意度明显高于镇卫生院(图6),这并不表示村卫生院的条件好于镇卫生院,主要原因包括以下2个方面:一方面大部分村民不去镇卫生院;另一方面,村民对于村卫生院的要求仅限于能买到家庭常用药。遇到较大的疾病,村民一般直接到县级以上的大医院就医。

2.4.3 学校分布过于集中,农民子女上学难 江苏省农村地区学校经过一轮较大规模的撤并调整后,大多都搬到镇或县(市、区),农村基本没有学校,即便是小学生也必须到离家很远的镇上就学。因父母外出打工,爷爷、奶奶年龄大,留守孩子必须住校,不仅增加了农民的思想、经济负担,也给孩子的生活、学习、成长带来不便。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开,农民孩子上学难等问题将更加突出。

2.4.4 养老设施配置不合理,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农民普遍对养老机构的认可度不高,并且持排斥态度,不愿意去养老机构养老。这主要是由于:一是农村养老机构条件差、养老费用高;二是“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使得农村老人更愿意选择在家养老。即使在经济发达地区,农民更偏向选择设施好、条件好的县级以上养老机构。

3 对策

3.1 科学制定乡村建设发展规划

以《关于加快优化村镇布局规划的指导意见》文件为纲,根据各村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确定“重点村”“特色村”“一般村”发展定位,在传承历史和民风乡俗方面尊重自然、人文景观的前提下,合理制定乡村建设发展规划,立足当前,着眼未来。一是农村经济发展规划中应将产业发展规划放在首要位置。農村各项事业的建设发展都离不开经济的支撑。新农村建设规划中首先应当明确村庄的经济发展方式、方向,其中最重要的是产业布局。应根据村庄的特色和区位优势,制定产业发展策略,并注重三产协调发展。预留工业发展用地,鼓励村庄发展特色产业,形成产业链。二是注重道路交通规划。道路规划是村庄规划中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村庄结构特征,合理规划交通道路,注重村间和村内硬化道路的覆盖,村内道路宽度要以“人”为尺度。除主要道路外,其他道路也应设置路灯,同时考虑道路绿化。三是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要因“人”、因“村”而宜。应在了解村民实际需求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村庄的发展条件、经济基础、人口结构、人口规模等因素,建设适合村民日常生活的公共服务设施。四是规划中应更多地考虑老人与儿童的需求。由于农村地区人口外流现象严重,留在农村的以老人和儿童居多,在住房规划中应给予足够的院落空间,确保老人和儿童活动场地足够宽敞;兴建老年服务设施与儿童游乐设施等。

3.2 大力发展非农产业

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升村庄的安居性,就必须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旅游业、小型工业等非农产业,将各种产业与传统农业有机结合,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苏南地区曾创造与“温州模式”“珠三角模式”相齐名的乡镇企业“苏南模式”,农村产业体系发展较为成熟。应在现有产业基础上调整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创立优质品牌,实现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苏中地区要充分利用苏南地区的辐射优势,在发展农业的同时,注重发展“1+3”产业,用“三产”带动“一产”,通过“一产”促进“三产”,以期实现多产业相辅相成、协调发展。同时,将分布零散的村镇工业向园区集中,形成集聚效应。苏北地区农村要借鉴苏南、苏中地区的发展经验,发挥后发优势,实现政府引导、政策推动、金融扶持、城乡互动。从“家庭工厂”入手,扶持有能力的农民返乡创业,延长产业链,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3.3 进一步完善基础配套设施

基础设施的建设情况是衡量农村安居性的重要依据,要根据不同地区经济条件、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制定不同的政策。苏北地区农村应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从满足农村居民基本需求入手,缩小城乡差距,改善投资环境;苏中地区应对现有的基础配套设施加以完善,美化农村环境;经济发达地区应重点促进教育、医疗、养老等行业发展,满足农民多元化需求。

3.4 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居家养老服务是指政府和社会力量依托社区或村委会,为留守老人提供家政服务、生活照顾、健康护理、文明建设等多元化服务。受传统观念和乡土情结的影响,农村老人大多选择在家养老。居家养老服务确保老人在家就能享受到各项服务,将成为今后农村养老服务的主要形式。同时,相应减少村镇养老机构的数量,加强农村居家养老设施建设。在教育方面,不能一味撤并农村中小学,应结合国家现行生育政策及各行政村的人口、面积等实际情况,按照就近、方便、适度、可行的原则,增设部分低年级建制小学或幼儿园。既缓解了乡镇中心小学的压力,也减轻了农民的经济和思想负担,更方便了低龄儿童上学,一举多得。应根据村民实际,对卫生院、文化室等其他公共服务设施进行相应改进。卫生院应该从更新医疗设备、提高医师水平入手;文化室应提供多样的娱乐活动,兼顾中老年人和年轻人的需求。

3.5 引导城乡人口双向流动

现有的乡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度决定了城市人口向乡村流动十分困难,应从改革土地制度入手,引导人口实现城乡双向流动,不仅能减少城市压力,而且能够拉动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村安居性。

参考文献:

[1]樊 帆. 农村人居环境现状调查及政策取向——以湖北荆州市为例[J]. 农村经济,2009(4):110-113.

[2]杨烨军,宋马林.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民收入增长关系实证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 统计教育,2008(9):14-18.

[3]张 立,张天凤. 城乡双重视角下的村镇养老服务(设施)研究——基于佛山市的村镇调查[J]. 小城镇建设,2014(6):60-66.

[4]杨锦秀,赵小鸽. 农民工对流出地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影响[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8):22-26.

[5]张延爱. 农村人口流动对江苏农业产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 农业经济,2009(12):74-76.

猜你喜欢
新农村建设公共服务城镇化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关于对徐州市实施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实践与思考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城镇化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对构建新型城镇化的观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