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韩对美高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分析

2017-03-21 14:49孙莹洪佳琳刘灿
关键词:高科技产品中日韩

孙莹+洪佳琳+刘灿

〔摘要〕 文章旨在比较中、日、韩三国对美高技术产品的出口竞争力,探寻三国在美国市场上高技术产品出口的竞争优势所在,并找寻增强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的突破点。运用出口相似度指数对中日、中韩间的出口贸易结构进行比较,并采用转移份额分析法对中、日、韩三国高技术产品在美国市场上的出口竞争力进行了细致的比较与分析,最终得出论文的结论。通过分析,得到如下结论:在中、日、韩三国对美出口高技术产品的竞争中,中韩竞争关系明显,中日竞争关系存在但弱于中韩,且中国在三国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但中韩间的差距有缩小趋势。

〔关键词〕 中日韩;高科技产品;出口竞争力;转移份额分析

一、 引 言

论文研究的是中、日、韩三国对美高技术产品出口贸易竞争性,即分析中、日、韩三国高技术产品在美国市场上是否存在竞争关系,比较三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

文章在阅读和分析相关领域文献著作的基础上明确该课题的研究现状,通过对中、日、韩三国对美高技术产品的出口相似度指标的计算与比较,判断中日、中韩间的出口是否存在竞争,然后通过转移份额法进行具体分析,最终得出本文的结论。

国外学者对贸易竞争性的研究早于国内学者,Bela Balassa提出的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来分析国家比较优势和竞争力的方法被此后的许多经济学家作为理论基础。国外的很多学者针对实际研究情况,将显性比较优势指数等相关指数进行改造,或引申出其他研究方法来研究各国间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力。尽管国内学者对相关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但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成果。例如,运用Bela Balassa提出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和斯皮尔曼等级系数指数进行研究,或利用出口相似度指数与转移份额分析法相结合进行研究,或利用面板数据及相关分析来研究各个国家间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而且很多学者都对提升中国产品竞争力提出了相关建议。

在贸易竞争性研究领域内,以比较优势理论为基础进行的研究很普遍。以该理论为基础所发展和引申出的指标,如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区域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竞争指数、出口市场占有率指数和出口相似度指数等都在相关领域的研究中被运用,以揭示一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通过对出口商品结构、出口规模、出口增速等方面比较,或用相应的研究工具将比较结果数值化进行分析,判断是否存在竞争性或反映出竞争程度如何。一国商品的出口竞争力受到很多的因素影响,如技术含量、价格、市场占有率等等,研究时应尽可能地考虑全面,使得研究结果更可靠、更有意义。

二、 文献综述

(一) 高技术产品的界定关于高技术产品范围的界定,不同国家、组织采用的标准都各不相同,而本文的研究采用OECD高技术产品统计目录的定义标准来确定高技术产品范围。

OECD高技术产品统计目录关于高技术产品的定义是:高技术产品是指R&D年度经费支出占该制造业年度附加值的2.36%以上的产品。并据此制定了基于《国际标准贸易分类(SITC)》第三修订版(Rev.3)5位代码的高技术产品统计目录。该目录将高技术产品分为航空航天设备、计算机与办公设备、电子通信设备、医药品、科学仪器、电子设备、非电子设备、化学品和武器9大类。[1]目前欧盟国家和世界工业发展组织均采用该目录来统计高技术产品的进出口。

另外,本文数据主要由联合国贸易数据库(United Nations Commodity Trade Statistics Database)中整理得来,特此说明。

(二)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对相关领域的研究,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经开始。Bela Balassa在他发表的论文中提出了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用来挖掘一国比较优势。[2]Kofi Afriyie和Sumit Kundu(1994)基于德国,日本和美国三个国际的六类高科技产品在24年期间的出口,探讨实际汇率的变化对高技术产品出口可能造成的影响,其研究结果表明对高科技产品出口的国际竞争力受实际汇率波动影响显著。[3]Peter C. Y. Chow(1990)基于SITC三位数编码,在当时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制造业出口迅速增长的背景下,通过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对香港、韩国、新加坡和台湾与日本五个国家的制造业在美国市场上的比较优势分析,最终得出日本在美国市场上的比较优势仍然存在的结论。[4]

通过上述国外学者文献综述发现,国外学者研究起点早、多以比较优势理论为基础对一国产业比较优势进行比较,对影响一国比较优势和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的研究范围广。

国内学者对贸易竞争性分析虽然较国外晚,但在各个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成果。朱迎春,王云飞(2004)采用Bela Balassa提出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和斯皮尔曼等级系数指数对三国出口到美国市场上的商品进行计算和结果分析,得到三国产品在美国市场上的总体竞争性状况。[5]周松兰(2007)基于1995年到2005年的数据,从中日韩出口集中度与前100位出口商品重合品目的行业分布、技术层次、加工层次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得到中日韩出口竞争程度愈趋强烈的结论。[6]

国内学者的贸易竞争性分析遍布各类商品。何敏,田维明,Andrew Cassey(2012)和卓俏青(2014)通过搜集近年数据,测算出口复杂度等相应指标,分别对中日韩三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和中印两国文化创意产品贸易进行了竞争性分析研究。而就高技术产品而言,国内学者的贸易竞争性分析研究也屡见不鲜。[7][8]

杜莉,谢皓(2011)以中国和墨西哥作为研究对象,从规模、速度、出口相似度等方面对中墨在美国市场的高技术产品贸易进行了比较,并采用转移份额分析法将中墨高技术产品对美出口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详细研究。[9]孙莹,李苗,何维达(2012)三人将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南非组成的金砖国家作为研究对象,基于OCED对高技術产品的标准分类,比较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在美国市场上的高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并利用面板数据分析了金砖国家高技术产品在美国市场上的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并挖掘金砖国家的各自竞争优势。上述两篇期刊均提出了关于增强中国对美高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对策建议。[10]

徐光耀,刘晓宁(2013)基于高技术产品的SITC分类标准,根据中国对韩高技术产品贸易主要技术领域比重分布、2011年中国对韩国各技术领域高技术产品贸易占全部高技术产品贸易比重等方面,分析回顾了20年来中韩双边贸易结构演变和高技术产品贸易特征。[11]杨晓云(2014)从出口规模、国别市场分布、出口技术结构、出口竞争性和出口扩张路径5个方面就中日两国对东盟的出口贸易演变历程进行了比较分析。[12]汤碧(2012)采用Hausmann构造的出口复杂度指数,按HS4位编码测算了中日韩三国高技术产品的出口复杂度,并依据该指数分析了中日韩三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的技术特征和发展趋势,同时就分析结果提出了促进中国高技术产业的技术水平提升的相关建议。[13]

通过上述国内学者文献综述发现,大多数国内学者主要通过反映高技术产品竞争力的指标进行分析研究,也有一部分学者采用实证分析与模型定量研究。

三、 中日韩高技术产品出口现状

(一) 中日韩高技术产品出口规模现状随着中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改革开放推行,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才真正有了起色。中国于2001年成功加入世贸组织后,重视引进外资并倡导自主创新,其高技术产业在此后得到了迅猛发展。

2004—2013年期间,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贸易总额从2004年1630.3亿美元增长到2013年的4716.3亿美元,除2009年出现负增长以外,其余年均呈现增长趋势,出口年增长率由2004年50.0%回落到2013年4.5%,增长逐渐趋于平缓。在此十年间,高技术产品出口总额占全国商品贸易出口额的比重一直维持在25%左右,但占比的整体变化趋势是缓慢下降的。在2004—2013年期间,美国市场对于中国的高技术产品贸易来说,是平均拥有五分之一份额重要出口市场。在此十年间,针对美国市场高技术产品出口额从2004年的394.0亿美元稳步增长到2013年的977.0亿美元。

2004—2013年期间,日本高技术产品出口贸易总额从2004年1263.4亿美元下降到2013年的803.0亿美元,整体呈下降趋势并存在波动,期间多次出现负增长,2007年和2009年更是出现高达32.0%和22.1%的负增长率。从2008年开始,日本高技术产品出口总额占全国商品贸易出口额的比重一直维持在11%左右。在2004—2013年期间,日本针对美国市场高技术产品出口额从2004年的248.2亿美元逐渐下降到2013年的133.1亿美元,平均每年占高技术产品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为18.1%。

2004—2013年期间韩国高技术产品出口贸易状况,2013年韩国高技术产品出口总额为839.9亿美元。在此十年间,韩国高技术产品出口总额整体呈现缓慢增长变化趋势,同日本一样也有波动期,期间经历过多次负增长阶段;其高技术产品出口总额占全国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从2004年的30.0%逐渐下降,近年来维持在15.0%左右。美国市场也是韩国高技术产品的一个重要的出口地,2004—2013年期间经历波动,针对美国市场高技术产品年平均出口额为121.9亿美元,平均占同年高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为15.9%。

就中国、日本和韩国近十年的高技术产品出口贸易发展规模来看,中国的出口规模最大,其次是韩国,日本的出口规模最小;就出口贸易规模发展趋势来看,中国稳步提升,日本震荡下降,韩国则是波动中缓慢增长。而对于中国、日本和韩国的高技术产品出口贸易来说,美国均是其重要的出口市场,这也表明针对美国市场进行中日韩高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分析具有一定意义。

(二) 中日韩对美高技术产品分类别出口现状对比2004年和2013年中国对美国的高技术产品分类别出口状况可以看出,除出口额有明显提升外,各细分类产品所占比重大致相同。占比最大的两类,其一是计算机与办公设备类产品,两年数据显示其占比均在56%左右;其二是电子通信设备类产品,两年数据显示其占比均在35%上下;占比第三位和第四位的分别是科学仪器类产品和电子设备类产品。

2004年和2013年日本对美国高技术产品分类别出口状况,两年的数据所呈现出的结构有较大差别。2004年日本对美国的高技术产品分类别出口状况中,占比前三位的分别是电子通信设备类、计算机与办公设备类和科学仪器类,所占比率分别为38.25%、30.57%和16.93%,这三大类总占比达到85.75%;而2013年,占比前四位的分别是科学仪器类产品、电子通信设备类产品、非电子设备类产品和航空航天设备类产品,所占比率分别为33.76%、25.21%、12.46%和11.40%,这四大类总占比达到82.83%,而计算机与办公设备类产品则仅仅以占比7.02%位列第五位。

呈现的数据,可以看出 2004年和2013年韩国对美国高技术产品分类别出口状况基本没有差别。两年数据显示,占比前三位的分别是电子通信设备类、计算机与办公设备类和科学仪器类,只是所占比率稍有不同。

对比2004年和2013年两年数据,除出口额有明显提高外,就对美高技术产品出口的具体类别来看,中国和韩国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日本却有一定程度的转变。就2013年中、日、韩三国的贸易结构来看,三国出口到美国市场的主要高技术产品都包含电子通信设备类,存在一定的竞争;从日本的出口贸易结构类别上大致可以看出日本对美国出口的高技术产品科技含量有所提升。

四、 基于转移份额分析法的中日韩

对美高技术产品出口竞争性分析

(一) 中日韩对美高技术产品的出口相似度指數

1979年,Finger和Kreinin第一次提出出口相似度指数这个概念,它表示任意两个国家在共同市场上出口产品结构的相似程度,其计算公式为:

ESI=∑iminXiacXac,XibcXbc×100(1)

在公式(1)中,ESI表示出口相似度指数;Xac,Xbc分别表示任意两国a、b向共同市场c的所有产品出口总值;Xiac,Xibc分别表示任意两国a、b向共同市场c出口i产品的总值。

ESI的数值变动范围介于0到100之间。若ESI=0,表示a、b两国对共同市场c的出口商品结构完全不同;若ESI= 100,则表示完全相同;ESI越大,说明a,b两个国家对共同市场c出口的商品结构越相似,贸易竞争越激烈。贸易竞争越激烈。一般认为,若ESI值大于50,则两国出口产品相似度高,存在明显的竞争。[9]

尽管在本文第二节中,已简单列出中日韩三国对美高技术产品分类别出口状况,但并不能精确地展示出中日韩对美出口高技术产品结构的相似程度。通过对中日对美、中韩对美出口相似度指数的计算,能够精确地反映中日、中韩间对美高技术产品出口的竞争性。

图1反映了2004年到2013年中国与日本、中国与韩国对美高技术产品出口相似度指数(ESI)变化情况。从数值角度分析,2004年到2013年中国与日本和韩国对美高技术产品出口相似度均介于40到75之间,整体呈现出中日、中韩间持续竞争的状态。

中国与日本对美高技术产品出口相似度指数在2004年时为73.88,呈现出竞争激烈状态。2004年之后,中日对美高技术产品ESI缓慢下降,直至2013年下降至43.20,竞争不再比往年激烈;而另一方面,中国与韩国对美高技术产品出口相似度趋势则较为平稳,在2004年到2013年间,ESI一直保持在50以上,竞争持续激烈。尤其从2012年开始,中韩对美高技术产品ESI回升至60以上,竞争愈趋激烈。

图1 2004—2013年中国与日本、韩国

出口相似度指数趋势图

资料来源:由联合国贸易数据库(http://comtrade.un.org/db/)整理后计算得来。

综上所述,中国与日本、韩国在美国市场上高技术产品出口均存在一定的竞争。总体来看,中国与韩国间的竞争程度要高于中国与日本间的竞争程度,需通过其他方法进一步分析中国、日本和韩国对美国市场出口高技术产品的竞争优势所在。

(二) 基于转移份额分析法的具体分析转移份额分析法(ShiftShare Analysis)是由Dunn(1960)等人创立的,主要用于比较国家或区域间在产业结构、就业及劳动生产率等方面的差异。

转移份额分析法就是将所要比较的几个国家作为一个参照组,研究各国相对于参照组的出口表现,参照组中的单个国家称为竞争国。此方法将由参照组的出口构成和增长率所决定的各国出口变化当作份额效应(Share Effect,记为SE),由于各国的竞争力水平发生变化,其实际出口额的变化(Actual Change in Export,记为AC)与应有份额效应(SE)之间存在差异,这种差异被称为净转移(Net Shift,记为NS),也称转移效应(Shift Effect)或出口差异(Export Differential),它是一个绝对数,表示竞争国在某一产品上所特有的竞争优势,其表达式为:

NS=AC-SE(2)

在公式(2)中,

SE=X0jP0irGir(3)

AC=Xtij-X0ij(4)

公式(3)表示[0 , t]时期内j国在i产品上的实际出口变动,其中X0ij和Xtij分别为j国在初期和t期i产品的出口额。公式(4)表示j国由参照組的出口构成和增长率所决定的份额效应。其中,X0j为j国在初期的总出口,P0ir为初期参照组i产品出口在其总出口中所占比重,Gir为参照组在[0,t]时期内i产品的出口增长率。

净转移反映各国出口竞争力状况,当净转移为正时,表明该国与参照组内其他国家相比具有出口竞争优势;反之则表明该国处于出口竞争劣势。净转移的形成可归因于三个子效应:产业结构效应(Industry Structure Effect,记为ISE)、竞争效应(Competitive Effect,记为CE)和交互效应(Interactive Effect,记为IE)的共同作用,可表示为:

NS=ISE+CE+IE(5)

反映竞争国和参照组在经济结构方面的差异如何影响净转移的效应,被称为产业结构效应(ISE)。如果某国发展迅速的工业的出口份额大于参照组,或其发展缓慢的工业的出口份额小于后者,这个效应就是正效应。产业结构效应的表达式为:

ISE=X0jP0ij-P0irGir(6)

公式(6)中,P0ij表示初期j国i产品出口占其总出口的比重。

反映竞争国与参照组在出口增长率上的差异如何影响净转移的效应,被称为竞争效应(CE)。若某国出口增长率高于参照组,这个效应就是正效应,并被视为竞争国在该类产品上具有竞争优势。竞争效应的表达式为:

CE=X0jP0irGij-Gir (7)

公式(7)中,Gij为j国在时期内i产品的出口增长率。

产业结构效应和竞争效应所产生的共同作用对净转移造成的影响,表现为交互效应(IE)。如果竞争国专门生产其具有竞争优势的出口产品,或者很少生产其不具竞争优势的出口产品,这个效应就呈正值。交互效应的表达式为:

IE=X0jP0ij-P0irGij-Gir(8)

本文选取2004年到2013年(下简称“研究期间”)的出口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比较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在美国市场高技术产品出口相似度。此外,本文将2004—2013年分为五个时间跨度,每连续两年作为一个的研究时段(即2004—2005年为第一期、2006—2007年为第二期、2008—2009年为第三期、2010—2011年为第四期、2012—2013年为第五期,下文不再赘述。),以达到动态反映中、日、韩三国高技术产品对美出口竞争力变化的研究目的。

本文的参照组由中国、日本和韩国构成,即模型中的j=3。本文选用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第三版高技术产品编码,对高技术产品的定义采用OECD高技术产品统计目录,该目录将高技术产品分为九大类,分别是:航空航天设备(下文用代码“01”表示)、计算机与办公设备(下文用代码“02”表示)、电子通信设备(下文用代码“03”表示)、医药品(下文用代码“04”表示)、科学仪器(下文用代码“05”表示)、电子设备(下文用代码“06”表示)、非电子设备(下文用代码“07”表示)、化学品(下文用代码“08”表示)、武器(下文用代码“09”表示),下文不再赘述。

表1至表12是五段时期中国、日本和韩国对美高技术产品出口的转移份额分析法计算结果,如下所示。

依据表1至表12中的计算结果,对三国间的出口竞争力作以下分析。

(1) 对净转移的结果分析

第一,总体上,中国较日、韩两国更有优势,但中国所具有的总体竞争优势在逐渐弱化。

图2直观地反映出中日韩对美高技术产品总体净转移的变化趋势和大小关系。从总体净转移角度来看,在五段时期内中国的总体净转移均为正值,日本的总体净转移则均为负值,而韩国的总体净转移呈现波动。这一数据说明,中国的高技术产品在美国市场上总体较日、韩两国的高技术产品更有竞争优势,而日本则一直处于竞争劣势,韩国在各个时期内竞争优、劣势不同。

然而,中国的这一竞争优势在逐渐弱化,具体表现为中国的净转移由第一期(2004—2005年)的76.4亿美元下降为第五期(2012—2013年)的9.9亿美元,下降幅度高达87.1%,第五期与第一期相比,中国的竞争优势大幅减弱;日本在五个时期内的净转移均为负值,变化呈波动趋势,虽然由第二期(2006—2007年)的-53.1亿美元上升至第四期(2012—2013年)的-6.9亿美元,但到第五期日本的净转移值又下降到-26.0亿美元,持续存在竞争劣势;韩国的净转移值在第二期(2006—2007年)、第三期(2008—2009年)和第五期为正值,在其他两个期间内则是负值,在三国间的竞争中没有一直处于优势或劣势。值得注意的是,韩国的净转移由第四期的-20.4亿美元转变为第五期的16.1亿美元,不仅由负变正,差值也达到36.5亿美元,由第四期的劣势转变为第五期的优势,并且在第五期,韩国的净转移值是三国中最高的,比第二位中国的9.9亿美元高出了62.6%。

第二,中国在美国市场上最具竞争优势的高技术产品是计算机与办公设备类产品和电子通信设备类产品。

表1至表3给出了五段时期中国、日本和韩国九大类高技术产品的净转移计算结果。从具体的产品类别看,中、日、韩三国在对美的九大类高技术产品中有各自的竞争优势。中国在美国市场上最具竞争优势的高技术产品是计算机与办公设备类产品和电子通信设备类产品。在这五个期间内,中国这两类高技术产品的净转移水平几乎都远超日、韩两国;日、韩两国尽管在总体上竞争力不如中国,但在具体类别上较中国更有竞争优势,如航空航天设备类产品和武器类产品。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在前四期内,中国在计算机与办公设备类高技术产品在三国针对美国市场的竞争中占据长期的出口强势地位(净转移值为正),但其净转移在第五期时变为负值,由第四期的19.6亿美元骤降至-4.1亿美元,比较优势不在。

(2) 对净转移子效应的的结果分析

将净转移(NS)分解为三个子效应:产业结构效应(ISE)、竞争效应(CE)和交互效应(IE),对中、日、韩三国在美国市场上的高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进行进一步分析。

第一,中国高技术产品在美国国市场上的出口竞争力胜于日本和韩国,主要得益于竞争效应上的优势。

根据图3至图5,总体上,中国的CE值在五个期间内均为正,中国的IE值在五个期间内均为负值,而中国ISE值在五个期间呈现波动。由此可见,中国在三国对美高技术产品的出口竞争中,竞争效应呈现为正效应、产业结构效应呈现为负效应。这也说明,中国高技术产品在美国国市场上的出口竞争力胜于日本和韩国主要得益于竞争效应上的优势。在研究期间内,中国对美高技术产品的平均出口增长率为15.1%、最高年增长率高达49.4%。同期,日本的平均出口增长率为-3.8%,呈现负增长;韩国则是仅有0.9%平均出口增长率。日、韩在研究期间的最高年增长率均未超过30%。

第二,中国的竞争优势主要源于计算机与办公设备类产品和电子通信设备类产品对美出口增长率的提升。

表4至表12给出了五段时期中国、日本和韩国九大类高技术产品的三个净转移子效应的计算结果。从具体的产品类别看,中国竞争效应的优势主要体现在计算机与办公设备类产品和电子通信设备类产品上,这两类产品的CE值在五个期间内几乎都保持在较高水平,即使有极少数负值情况,在总体CE水平较高的情况下也可以忽略。2004年,中國对美计算机与办公设备类产品和电子通信设备类产品出口额分别达到221.9亿美元和145.9亿美元,日、韩两国在同年对美出口这两类产品的出口额均低于中国。在研究期间内,中国对美计算机与办公设备类产品平均出口增长率为14.9%、最高年增长率高达47.4%,中国对美电子通信设备类产品平均出口增长率为15.3%、最高年增长率高达55.9%。同期,日本在这两类产品对美平均出口增长率均为负值,最高年增长率均低于15%;韩国虽在这两类产品对美最高年增长率水平上可以与中国媲美(韩国对美计算机与办公设备类产品最高年增长率高达67.4%、对美电子通信设备类产品最高年增长率为47.3%),但平均出口增长率却均低于2%。也就是说,日、韩两国在同期相应出口总额和出口增长率是不及中国水平的,处于竞争劣势。

中国在其余的七类高技术产品并不具有明显的竞争正效应,或体现为微弱的正效应,或体现为竞争负效应,亦或体现为在微弱的正效应与负效应间波动,并且没有体现出任何的积极变化趋势。这说明,中国的竞争优势主要源于计算机与办公设备类产品和电子通信设备类产品出口增长率的提升。但中国的这种竞争优势在逐渐弱化。虽然中国在研究期间年内一直具有竞争正效应,但其CE值变化趋势呈现震荡下降状态,由第一期的82.4亿美元下降为第五期的18.1亿美元,下降幅度高达78.0%,第五期竞争效应但远不及第一期水平。从具体的产品类别看,计算机与办公设备类产品在第五期的CE值变为-2.4亿美元,由正转负,竞争优势不在。而韩国在同期同类产品的CE值却上升至10.7亿美元,呈现竞争优势。

第三,日本注重发挥本国优势,值得中国借鉴学习。

日本虽然在总体上表现为竞争负效应,具体类别上竞争负效应也较为明显,但其在研究期间内却一直呈现交互正效应,这表明日本注重发挥本国优势,倾向于生产本国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或者很少生产其不具竞争优势的出口产品。而中国在五个期间的总体IE值一直为负,在交互相应水平上不及日本水平。从具体的产品类别看,对日本的交互相应贡献最大的是计算机与办公设备类产品,在五个时期内基本都维持在较高水平,而中国同期同类产品的交互效应在第五期时由正转负,且中国前四期的平均水平也低于日本平均水平。另外,日本该类产品的CE值在五个时期内均为负值,呈现竞争负效应,且同期日本该类产品也不具有明显的产业结构正效应,这说明计算机与办公设备产品并不是日本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高技术产品,因此日本并不倾向于扩大该类产品的出口规模。

第四,韩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逐渐加强,中韩间的竞争日趋剧烈。

韩国虽然在三个子效应上没有体现出明显的优势,但其在研究期间内的总体ISE值由负转正,由产业结构负效应转变为由产业结构正效应;其总体CE值虽在第四期达到最低的-33.3亿美元,但到第五期跃升至15.6亿美元,逼近中国同期水平(中国第五期总体CE值为18.1亿美元),具体类别的CE值也几乎都由正转负,除去非电子设备类产品外的八类高技术产品的竞争效应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2011年(第四期末),韩国对美出口高技术产品的年增长率为-3.6%,而到了2013年(第五期末)这一比率已蹿升至18.4%。从具体类别来看,韩国对美出口的年增长率在第五期时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由此可见,中韩间的竞争也在日益剧烈。

综上所述,从三个子效应角度进行分析,中国在三国对美出口高技术产品的竞争中拥有高于日、韩两国的竞争正效应,但中国的竞争效应正在弱化。日、韩两国虽然在出口规模上不如中国,但日本在有明显的交互正效应,韩国的竞争效应在近五年来有大幅度提升,这些显示出中日、中韩间的竞争有加剧倾向。

另外,中国高技术产业虽起步较晚,但近年来中国倾向于加强对高技术产品的扶持力度和专利保护力度,并逐步完善高技术产品认证体系,这些都使得中国高技术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得到了大幅提升;同时,伴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新旋风”席卷中国,与高技术产品相关的创新技术研发将会呈现爆炸式增长。

相比之下,日、韩两国早在20世纪60年代先后就开始发展其高技术产业。目前,两国高技术产业均已步入成熟期,高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趋于稳定。尽管日、韩两国在高新技术的复杂度及研发力度上仍然领先于中国,但这种差距正在由于中国高技术产业的蓬勃发展而逐渐缩小。因而,从定性角度直观分析也能得到“中、日、韩三国高技术产品的出口竞争日渐加剧”的结论。

五、 结论与建议

通过以上研究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中日、中韩对美高技术产品出口相似度指数均呈现较高水平,且中国与日本、韩国的高技术产品出口贸易均对美国市场有一定程度的依赖,中日、中韩竞争关系明显。但中韩出口结构更为相似,中韩间竞争程度较中日间更为激烈。

第二,总体上,中国在三国对美出口高技术产品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日本多处于劣势地位,韩国较中国处于劣势地位。从具体的产品类别看,中国最具竞争优势的高技术产品是计算机与办公设备类产品和电子通信设备类产品,而日、韩两国在航空航天设备类产品和武器类产品较中国更有竞争优势。

第三,中国的竞争优势主要源于计算机与办公设备类产品和电子通信设备类产品出口增长率的提升所带来的远高于日、韩两国的竞争效应水平。但中国的这种竞争优势有逐渐减弱的倾向。

第四,日本虽在三国间的竞争中多处于劣势地位,但其在研究期间内的交互效应水平却远超中国。日本资源有限,注重发挥本国优势,中国可以借鉴其经验发展高技术产业,提升交互效应水平。

第五,韩国虽较中国处于劣势地位,但其正在逐渐缩小与中国竞争力的差距,中韩见竞争日趋激烈。这一趋势主要体现在研究期间内韩国的产业结构效应水平提升和第五期竞争效应水平的显著提升,在中国最具竞争优势的高技术产品是计算机与办公设备类产品上体现则更为明显。

根据以上分析,针对提高中国对美高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有以下对策建议:

第一,巩固已有优势。中韩对美高技术产品出口存在竞争且竞争日趋激烈,而中韩间在中国最具有竞争优势的计算机与办公设备类产品上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在這种背景下,中国应当巩固自身已有的优势,让中国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尤其是让计算机与办公设备类产品和电子通信设备类产品维持住这种优势。

第二,注重均衡发展。中国的竞争优势主要源于计算机与办公设备类产品和电子通信设备类产品远高于日、韩两国的竞争效应水平。近年来,中国计算机与办公设备类产品已拥有巨大的出口规模,在该类产品的出口增速逐渐放缓,中国的竞争优势也因此逐渐减弱。目前,中国在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上继续发展的空间有限。因此,除了巩固自身已有的优势外,中国还应当注重除上述两类产品外的其他高技术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均衡提升高技术产品的竞争力,促进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结构的优化,有助于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的普遍提升。

第三,加强国际合作。中、日、韩三国在高技术产品上有各自的竞争优势,而三国在美国市场上的竞争也不可避免。若能整合三国的资源共同进行技术开发和产品生产,在高技术产品的制造过程中发挥各自的优势,并加强三国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不仅能够减少中、日、韩三国间不必要的竞争,同时也能促进中、日、韩三国间的技术交流和发展。国家应当鼓励和倡导企业引进国外已有的先进技术,对引进国外技术的企业给予适当补贴。通过与国外先进技术拥有方的合作洽谈,或直接出资购买专利技术等方式,引进优良技术并弥补中国在技术上的差距,能够迅速提高自身产品的科技含量。另一方面,国家应当对国际合作项目给予政策优惠,鼓励企业主动与国外洽谈合作。

第四,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虽然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高技术产品出口国家,但日本和韩国的高技术产品技术含量更高,高技术产业发展更加成熟,而且中国与日韩高技术产业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差距正在扩大。[13]本文研究所采用的转移份额分析法虽然没有将产品的技术含量作为产品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考虑在内,但是从中、日、韩三国各自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类别上也可以看出,中国的高技术产品的含量与日、韩两国相比较低。中国应当充分利用本国的资源和优势,以提高高技术产品的技术含量,从根本上提升中国高技术产品的出口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罗双临.中国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研究[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5:8-14.

[2] 陈颖芳. 中日高技术产品贸易竞争性与互补性研究[D].宁波大学,2012.

[3] Afriyie,K. and Kundu, S. Real exchange rate effects on technologyintensive exports:a threecountry multiproduct study[J].The International Trade Journal, 1994, 8(3):293~319.

[4] Chow, P. C. Y. The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of the east asian NICs[J].The International Trade Journal, 1990, 5(2):235~262.

[5] 朱迎春,王云飞.中、日、韩在美国市场上的竞争性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4,11:29-34.

[6] 周松兰.从前100位出口商品看中日韩出口结构竞争[J].国际贸易问题,2007,01:65-70.

[7] 何敏,田维明,Andrew Cassey.中日韩农产品出口贸易技术结构及演变——基于出口复杂度的实证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2,05:104-113.

[8] 卓俏青.中印文化创意产品贸易的互补性与竞争性分析[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4,07:117-120.

[9] 杜莉,谢皓.中国与墨西哥高技术产品在美国市场的竞争状况分析——基于出口相似度指数与转移份额分析方法[J].中国软科学,2011,10:46-53.

[10] 孙莹,李苗,何维达.基于PanelData的金砖国家对美高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及影响因素分析[J].情报杂志,2012,12:22-27.

[11] 徐光耀,刘晓宁.中韩建交20周年贸易结构演变及高技术产品贸易特征分析[J].中國科技论坛,2013,05:155-159.

[12] 杨晓云.中日对东盟出口贸易比较研究[J].现代日本经济,2014,05:34-44.

[13] 汤碧.中日韩高技术产品出口贸易技术特征和演进趋势研究——基于出口复杂度的实证研究[J]. 财贸经济,2012,10:93-101.

Analysis of Competition among China, Japan and ROK on

Hightech Products in the US Market

SUN Ying, HONG Jia-lin, LIU Can

(Donli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Beijing 100083, China)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have some comparison with export competitiveness of hightech products in the U.S. market among China, Japan and South Korea, explor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hightech exports among those three countries in the U.S. market, draw lessons from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Japan and South Korea, and seek breakthrough to improv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Chinas hightech products exports. With China, Japan and South Korea as the research object, we had some comparison with the conditions of hightech products export among those three countries from 2004 to 2013, using used the export similarity index to make it clear in comparison of export trade structure among those three countries. After that, the shiftshare analysis method is adopted to analyze and have comparison with export competitiveness of hightech products in the U.S. market among China, Japan and South Korea in detail and drew the conclusion finally. Analyzed by the method above, weve got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 China occupies the dominant position, Japan holds disadvantage position and South Korea is at a disadvantage position compared with China in the competition among those three countries, but it has a shrinking tendency on the gap between China and South Korea.

Key words: ChinaJapanROK; hightech products; export competitiveness; shiftshare analysis

猜你喜欢
高科技产品中日韩
浅谈知识经济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高新技术型企业高科技产品定价策略的研究
中日韩贸易数据
浅析中美高科技产品贸易摩擦及应对策略
高科技产品—太阳能手电筒
1~2月中日韩造船三大指标实现情况
《中日韩投资协定》正式生效
论高科技产品电气装配的可靠性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