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智库引领创新驱动

2017-03-22 18:57崔静静王乾宇
克拉玛依学刊 2017年1期
关键词:创新驱动智库

崔静静+王乾宇

摘要:我国民族地区在区域创新能力上相对落后、科技基础薄弱、市场化水平低、创新创业环境较差等因素导致民族地区目前仍处于投资和要素驱动阶段。要实现经济向创新驱动转型,首要前提是创造促进创新产生的环境,激励创新及创新成果的产生,并进一步促进创新成果的转化;智库的发展可以促进创新要素——知识、技术、资本等的产生,激发微观主体的创新竞争力。通过发挥智库服务功能,可以提高民族地区软实力,带动区域向创新驱动转型。

关键词:创新要素;智库;创新驱动

中图分类号:C93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677/j.cnki.cn65-1285/c.2017.01.03

智库就是智囊、思想库,企业发展需要智库,行业发展需要智库,地区发展同样需要智库。智库可以是提供科研服务的特色科研组织,也可以是提供智力支持的创新团队。我国东南沿海及京津冀地区借助有利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及地理环境催生出成熟的要素市场与产品市场,技术进步有效促进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已经处于创新驱动发展阶段。对于民族地区而言,创新驱动还相对乏力,经济发展依靠要素驱动的特征还比较明显。在这一背景下,通过智库建设凝聚、传播和应用集体智慧,促进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融通、激发创新活力,进而带来社会进步和效益的提升,无疑为促进民族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创造有利条件,即通过智库建设发挥对创新驱动的引领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新型智库建设。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不同地域智库的研究主题、研究内容、研究结论存在明显不同,同样是民族地区,有的地方需要更多地发展创新驱动型经济,有的需要地方社会稳定。和发达地区相比,虽然民族地区智库发展相对滞后,但是近年来,围绕我国民族地区创新驱动发展中面临的重大战略问题和现实问题的深入研究,民族地区已经初步形成以坚实的创新理论为基础、以决策研究为主导的研究智库。这不仅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有效地促进了创新的产生并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一、民族地区创新驱动力整体较弱

从区域层面来看,2015年,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创新能力排名为:广西(18),内蒙古(21),宁夏(28),新疆(28),西藏(31)。2014年,广西和内蒙古的区域创新能力、综合能力排名则分别为19与27。从知识创造、知识获取、企業创新、创新环境、创新绩效5个方面来看,广西与宁夏主要在区域科技合作、技术转移等领域的知识获取以及创新环境方面有所欠缺;而内蒙古则在企业创新以及创新绩效上表现相对不足。整体来看,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无论是在创新实力还是创新效率上的表现均相对落后,但是创新的潜力相对较高,尤其是广西更为明显。

从企业层面来看,我国内地创新企业多分布在中、东部地区,尤其以北京和广东居多,西部、西北部地区无企业入榜。民族地区仅广西玉柴机器集团入榜,这与广西频繁出台知识产权相关激励政策有关。而在钢铁、能源、汽车、重型机械、通信产品制造等关乎国计民生的重点行业领域中,少数民族地区无一入围企业创新排行榜。

二、智库建设是推动民族地区创新驱动的着力点

智库的主要工作是进行区域范围的政策分析研究、政策咨询、政策方案推广,服务于政府决策的整个过程。本文所称的智库,主要指在区域经济发展领域中提供决策咨询作用的智库。少数民族地区重点依托六类智库:党政部门智库、社科院和党校(行政)学院智库、高校智库、科研院所智库、企业智库、社会智库。这些智库建设为民族地区推进创新驱动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和动力源,推动了区域创新。

1.民族地区智库对于推进区域创新驱动有清晰认识

民族地区智库对区域创新驱动相关问题,尤其是对推进创新驱动战略难点和障碍进行了深入探讨,并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了改进建议。如新疆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研究院刘春宇将新疆创新能力低下的原因归结为观念落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和效率低下,认为推进新疆创新驱动战略需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深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嘲甘昶春等认为新疆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需要通过文化引领、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科技人才支撑、体制机制保障以及政府公共服务的途径促进新疆向创新驱动转型;新疆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的马燕将新疆创新发展的问题归结于研发投入不足、手段单一以及研发投入的区域分布不平衡;林萍等通过对新疆创新能力的评价,认为新疆应该优化创新环境,增加科技创新投入和产出,提高科技创新绩效。

广西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与相关单位组成联合调研组,分析了当前广西创新驱动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认为应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找准产业升级着力点,寻求产学研合作的突破口,强化人才支持与环境优化,推进开放式创新。广西高校研究人员针对广西资源型产业现状,提出从培育产业创新平台、创建创新配套机制、培养企业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和引进创新人才4个方面创建基于资源产业的创新体系。袁红叶等认为,民族地区科技创新在创新投入、科研人才、科技体制、创新成果转化上表现落后,因此,要在加大创新投入、引进高端科研人才与团队、促进企业在创新和协调创新上进行努力。

针对西藏创新驱动问题的研究,房灵敏等侧重于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分析,王恒良侧重于对西藏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校企合作模式建设的研究。

宁夏社会科学院的刘光宁最早提出了在经济核心区实践的基础上,建立宁夏区域创新体系思想;张庆宁分析了宁夏企业自主创新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通过多种手段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宁夏创新驱动的关键;宁夏大学科研团队则分析了宁夏大学科技创新平台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的实践推动了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宁夏科技发展战略和信息研究所分析了宁夏科技创新的特点以及创新方法的推广。

对于内蒙古地区而言,内蒙古高校研究人员认为内蒙古经济目前正处于技术低效甚至无效状态,增长主要依靠技术进步,而技术效率和规模经济效益都显著不足;刘晓华等认为内蒙古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难点在于产业创新能力不足、创新投入强度低且投入模式简单、产业与人才的匹配度不足。

此外,民族地区高校研究生针对区域创新驱动问题的研究也不胜枚举。少数民族地区智库针对地区创新驱动发展的研究是建立在对地区创新驅动发展的调研与数据分析基础上的。在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数据、案例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不同智库之间通过人员流动以及委托课题等方式进行合作;部分智库通过申请国家社科和自然基金、其他部委基金项目、省部级课题、国外合作课题、社会课题等形式,深入民族地区创新驱动问题中,充分把握和吸收各方面的信息和意见,通过出版专著、调研报告及发表学术文章的方式,形成科学、符合实际发展的政策规划、政策意见和建议,有些政策建议已经付诸实施,少数民族智库作为区域发展的智囊,有效地促进了少数民族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和创新驱动力的形成。

2.民族地区智库服务对于区域创新产生有重要作用

要形成创新驱动的经济,首先需要产生不同于资本与劳动要素的创新要素,而知识是促进创新产生的重要源泉,大量研究认为创新不仅产生于微观个体内部,还需要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创新网络等途径获得外部知识,而智库恰好提供了创新所需要的外部知识。

开放式创新思想强调了企业要通过与高校及科研院所、咨询机构、风险投资机构等进行合作以获取外部创新知识资源。2005年,《奥斯陆手册》将企业外部知识来源为分三大类:市场知识源,公共机构知识源,综合信息知识源。随着技术的不断融合,获取外部研发投入的交易成本下降以及产品生产周期的缩短,对外部知识资源的利用呈现加速趋势,外部知识往往可以转化为内部知识,以弥补创新所需内部知识的不足。创新价值链理论认为知识是创新的开端,知识通过内部、跨部门和外部3种途径得到,其中外部知识来源于企业或产业外部(利益相关者、科研院所、高校、政府等)。智库作为聚集科研院所、高校以及政府政策研究机构的智囊,核心内容就是提供外部知识,这些外部知识成为企业创新产生的重要来源。与发达地区信息、知识的流动较为迅速相比,民族地区处于偏远地区,面临多种文化和语言的交织,信息、技术、制度变革等知识的传输相对滞后,因此,需要通过有效、科学的渠道获取外部知识。智库则可以及时地为科研机构及企业提供最新的科技前沿及产业应用信息,为企业通过地区创新方法的应用与推广信息,研发企业进展等详情,有助于地区企业掌握所属行业创新动态,吸引企业进行创新活动。

3.民族地区智库建设对创新投入增加有重要意义

(1)智库所拥有的人才库是创新人才投入的重要方面。民族地区智库是区域创新人才投入的主力军,智库中聚集了一大批科技工作者,尤其是科研院所的科技活动人员是区域科技活动人员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当一部分科技活动人员从事以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以及试验发展为主的科技活动,成为研究与开发(R&D)人员。另外,一些科学技术服务工作的科技活动人员也通过建立与R&D活动的联系及服务间接地参与R&D活动。

此外,民族地区科协也是汇聚地区科技工作者、支持科技工作者科学研究的重要载体。科协通过整合优质资源,组织广大科技人才参与智库建设,通过课题研究帮助地区制定对策,促进地区创新驱动发展。譬如,新疆科协入围全国20个国家级科技思想库建设试点单位,在2013年的评估中排名第三,进入国家级智库的第一方阵。新疆科协作为国家级科技智库,不仅履行为自治区发展建言献策的职责,而且通过学术交流等活动推进知识传播和基础研究工作;不仅通过多种形式的科技知识普及活动将科学精神、科学理念渗入区域民众中,提高了全民科学素质水平,还通过建立企业院士专家工作站,帮助企业加强产学研结合,攻克核心关键技术。

(2)智库建设促进区域研发经费投入增加。一个地区的研发经费投入不仅包括企业研发经费投入,还包括政府以及国外资金对研发活动的支持。我国与发达国家在研发资源的配置上存在明显的不同,我国政府研发资金约占研发投入的15%,并且政府研发资金的绝大部分投到了智库集中营——高校和科研院所中。民族地区智库发展中,企业智库与社会智库发展相对滞后,而本身作为政府研究机构的智库以及为政府提供决策服务的事业单位类智库更容易获得政府提供的研发经费支持。

智库的研究成果一方面促进政府加大研发资金投入,另一方面增强了政府对企业创新的引领作用。由于研发活动的外部性和长周期性,因此,难以依靠企业自有资金进行创新活动,企业内部研发活动需要政府资金支持。智库为政府支持企业内部研发活动提供了相关的政策建议。目前实行的直接拨款、补贴、财政援助、低息贷款、专项贷款等形式给予企业的研发活动支持,通过完善资本市场直接或间接融资促进社会资源向企业集中,给予企业间接的研发活动支持是智库建设取得成果的重要方面。只有建立政府支撑的融资机制,才能降企业创新成本,提高企业研发强度。

4.民族地区智库是促进区域创新的重要纽带

创新不仅包括创新投入,还包括科技论文、专利等衡量的创新产出以及创新成果转化的经济产出。智库带来的创新驱动作用可以让一切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进发,让一切创新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出来。从国家层面看,目前普遍存在的事实是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民族地区也面临创新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智库作为独立个体,与政府部门、社会各界的专家学者、媒体联系密切,通过发挥连接企业、政府与行业合作的服务功能,智库可以促进产学研合作和创新成果转化,最直接的表现是促进民族地区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建设。从《中国火炬年鉴》数据来看,民族地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数目明显偏少,大多数依靠当地科技部门或政府部门成立。新疆5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中,两个属于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还有两个依托科技智库成立,科技企业孵化器中的相当一部分创业导师和咨询管理人员来自智库,智库对孵化器的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智力支持。智库与孵化器的融合可以共同搭建企业创新、创业和成果转化平台,帮助初创科技企业对接项目推介、创新创业咨询、招商融资、信息资源服务等。企业是创新成果产生和转化的主体,智库科研活动通过与企业生产的对接实现创新成果与社会需求的对接,通过智库与孵化器的平台服务,将政府、商会、企业、智库、金融、媒体全部纳入企业创新创业轨道中,实现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因此,民族地区智库扮演着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中坚力量。

三、民族地区智库在推进创新驱动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民族地区智库应针对目前区域创新驱动中存在的问题、重点切入。

1.智库与民族地区创新人才培养

民族地区在创新驱动发展中存在明显的创新人才不足问题,普遍存在区域内人才流失与区域对科技与研发领头人吸引不足的双重困局,难以形成高端人才聚集的环境。人才是加强智库自身建设、促进区域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一环。在实践中,一些民族地区智库对于人才的引進与培养并未秉持开放、包容精神,在人才培养、考核等环节中表现为重视本区域内的人才而忽视外部引进人才。面对人才困境,首先,民族地区智库应该在完善人才引进、培养机制及配套的政策体系上形成政策影响力。其次,智库应该依托自身力量,一方面可以通过自身短期聘任其他地区高端人才的方式,吸引人才到民族地区进行科学研究交流;另一方面可以依托自身联系的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使得区域内的创新人才能各尽其才,提高人力资本要素使用效率。依托科研院所和高校的智库则可以通过在服务少数民族地区创新驱动发展的过程中发掘与培养区域创新人才,尤其是少数民族创新人才。

2.智库与民族地区创新资金投入

科研经费投入受制于区域经济实力和经济发展阶段。从《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5》来看,民族地区政府研发资金的绝对量和增长速度与中东部地区相比差距还比较大。2015年,民族地区研发强度最高者为内蒙古,地区研发强度达到0.76%,同期全国平均水平为2.07%;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最高者为内蒙古(100.44亿元),企业研发强度为0.51,同期上海与北京企业研发强度分别达到1.18%与1.17%。发达地区经济实力雄厚且已经进入创新驱动阶段,经济中的资源优先投入创新驱动中,而民族地区经济中的资源优先用于提高要素投入数量与效率上,研发强度因此较低。未来的发展思路可以考虑不同智库之间的合作,主要是科研机构、高校与企业通过科研项目合作,申请多种形式的研发经费,改变单一地依靠政府拨款的模式。通过合作,也可以避免R&D活动过度集中于科研机构或者经济较为发达的首府城市的弊端。

3.智库与鼓励创新产生的机制与环境建设

创新机制与创新的环境形成相互影响,如果机制不灵活和创新环境欠缺,将难以通过优惠条件吸引人才入驻;同时,机制的不完善也导致企业的创新灵敏度不高,促进创新企业产生的孵化器、风险投资等建设滞后,难以形成创新环境;此外,创新机制尤其影响科技成果的转化,落后的科研管理体制容易导致创新向经济成果转化的速度变慢,驱动经济增长的过程变长。创新主体对接不畅,如产学研合作受阻的情况下,少量的创新成果也难以转化为经济产出,导致少数民族地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低。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创新创业环境的构建需要发挥政府的主体作用,由于智库的核心作用是影响政府决策,因此,在改革体制机制和构建创新创业环境的过程中,智库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是,在实践中,智库往往由于缺乏高质量谋划研判和切实管用的研究咨询成果以及与决策者缺乏互动反馈机制,导致难以影响政府决策。相应的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创业环境构建难以实施。

因此,首先,需要提高智库的政策研究质量。智库的政策研究需要有明确的问题和任务导向,区域专家在研究区域问题时应从区域发展实际出发,兼顾政府角度和时效性。针对民族地区创新驱动的区域问题,区域智库可以针对“一带一路”问题,边疆民族地区向周边国家“软实力”输出问题,缩小在科技园建设、孵化器建设以及配套设施服务建设上与中东部地区的差距,或者少数民族特色产业发展中的创新驱动问题,民族地区在要素与投资驱动力尚且不足的情况下如何推动创新驱动等现实针对性强、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要求比较高的问题展开研究。在研究中应注意智库之间的协调合作,避免不同智库系统之间同质化竞争。

其次,要健全智库参与政府决策的机制。政府部门的智库需要牵头健全不同类别的智库参与决策的机制,同时对智库行使参与决策的权力和相关的程序给予规范的说明和要求,建立简化、高效的报送反馈机制,重大科技决策、科技政策制定、科技规划计划制定、重大项目论证中运用的专家咨询制度应给予制度化和规范化,发挥智库成果对决策过程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4.创建新型智库,助力民族地区创新驱动

针对促进区域创新驱动发展,民族地区应建立创新驱动的政策智库,以引导区域在创新方法应用、软科学研究投入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加大推进力度。

(1)加强智库建设。实现创新驱动的关键是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在科技新型智库建设中,可以建设专业智库,如围绕区域知识产权问题建立知识产权智库。民族地区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和知识是知识产权的重要来源,但是在形成知识产权上却有所欠缺。根据《中国知识产权指数报告2016》,民族地区中,仅有广西位列第二梯队,排名后6位的省份中有4个民族地区。在知识产权产出上,民族地区排名也相对靠后,一方面与这些地区创新投入偏少有关系,同时也与民族地区在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上能力有限有关。专业的知识产权人才不足,知识产权教育培训相对欠缺,导致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

通过建立知识产权智库,一是可以充分利用少数民族文化及知识研究专家、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专家、知识产权专家,开展对少数民族知识产权的全面研究;二是探索适合于区域特色发展的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保护路径,为政府保护民族知识产权提供决策支持;三是通过知识产权智库的带动作用,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知识产权事业的发展,激发区域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提高以专利和科学论文为核心的知识产权产出量,促进知识产权与经济发展的融合,促进创新经济的价值转化。

(2)发挥高校专业智库培养人才、服务社会功能。2014年初,教育部出台《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通过建设新型高校智库,将高校的科学研究成果作为政策决策的依据,发挥社会服务的职能。民族地区拥有科研机构较完备的大学:1999年着手建设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民族地区的内蒙古大学、宁夏大学、西藏大学、新疆大学均位列其中;2013年开始,“2011协同创新中心”成为高校建设新型智库的另一抓手,民族地区高校中,由广西高校成立的“中国一东盟区域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以及其他民族地区高校建立的自治区级“协同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软科学研究基地建设等项目,围绕区域内面向行业、产业及区域发展的核心问题,如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创新驱动建设等重大问题开展了战略性、对策性研究,强化了高校与相关部门之间的联系。这不仅发挥了高校自身作为“思想库”与“人才库”的功能,而且通过优质资源的整合利用,为党和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了理论支撑,充分发挥了咨政辅政作用。

总之,在民族地区建设新型高校智库过程中,一方面,高校对知识的发现和传播,尤其是对区域发展进行的创新性研究,可以提高高校本身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水平;另一方面,在人才培养上,通过新型智库建设可以加强高校与党委政府的联系,进一步提高教师参与决策咨询的能力,加强科研成果的应用渠道建设。

猜你喜欢
创新驱动智库
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
“创新驱动”打造山东经济新格局
关于创新驱动战略的理论思考
创新驱动与我国创新生态研究
微智库
微智库
微智库
微智库
产业园区管理机构知识产权服务建设探析
智库能为我们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