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强区域规模特色 稳定发展射阳蚕桑生产

2017-03-22 11:54刘爱玲茆迎春徐守明
蚕桑茶叶通讯 2017年6期
关键词:射阳县蚕农蚕茧

刘爱玲 茆迎春 徐守明

(江苏省射阳县蚕桑生产服务站 224300)

蚕桑业是射阳县的传统特色优势产业,也是农村传统高效的骨干副业,历届县委县政府对蚕桑生产都十分重视和支持,多次将蚕桑列为全县农业结构调整的亮点工程和富民工程。经过多年的区域规模发展,已形成以特庸、盘湾、洋马三个重点镇为主的区域化蚕茧生产基地和县、镇、村三级联动的蚕桑技术服务推广网络,蚕桑生产总量已位列全省第三。近几年来,射阳县的蚕桑产业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主要得益于集中连片规模化发展和建设标准化蚕房设施经营和养蚕大户的带动等区域规模特色。现将射阳县培强区域规模特色的经验介绍如下。

1 射阳县蚕桑产业发展历程

蚕桑产业是射阳县的特色优势主导产业,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发展于20世纪80年代,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为大发展时期,至1994年底全县桑园面积达到6 666.7hm2,1995年发种量达21.6万张,但随着全国蚕茧价格的大幅度下降,1996年射阳县蚕桑产业跌入低谷,全县桑园面积仅有2 520 hm2,发种量9.2万张。为发挥蚕桑产业的特色优势,使蚕桑产业再次成为全县农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从2006年起,射阳县以“上规模、创特色、量质并举”为发展思路,以“技术创新、模式创新、服务创新、管理创新”为抓手,切实提升了蚕桑产业经营水平。近年来受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和蚕茧价格波动的影响,江苏省全省桑园面积和蚕种饲养量不断趋减。但射阳蚕桑业逆势上扬,实现了连续9连增。2016年全县养蚕农户13 770户,桑园面积3 733 hm2,饲养蚕种 16.2万张,生产蚕茧6 025 t,蚕茧产值 2.7亿元,每667m2桑园效益约5 000元,桑园面积、发种量、蚕茧产量保持稳定,已基本形成了规模化、区域化、专业化的格局。

2 射阳县蚕桑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

2.1 突出生产模式创新,实现蚕桑经营规模化

有规模才有集聚效应,抱团才能抵御各种风险,蚕桑适度规模经营是稳定射阳蚕桑产业的重要途径。自1995年以来,射阳县蚕桑业历经市场起伏跌宕,蚕桑发展历经艰难曲折,但从中也悟出一条道理,就是蚕业的健康稳定发展,离不开规模化、集约化之路。为此,射阳县以创建特色镇、专业村为发展目标,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和激励政策,出台了一系列考核奖惩措施,以 “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为抓手,坚持集中连片、依桑拓桑原则,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高标准定位。对现有的重点镇和重点村进行资源整合,按照“宜桑拓桑、连片集中、规模发展、节约经营”的总体思路,逐片核查,逐块解决,全面消除“水包桑、棉包桑”的现象。对部分不愿栽桑的农户采取调剂土地的办法解决,确保桑园成片化规模化,提高蚕桑生产的安全性。通过连年不断调整引导,目前,全县桑园67 hm2以上的专业村达16个,16个专业村的桑园面积达3 226 hm2,养蚕农户11 792户,养蚕14.44万张,生产蚕茧5 735t,分别占全县的87%、85%、89%和88%。全县养蚕农户1.4万户,桑园面积0.33hm2以上的农户达2 572户,桑园0.33 hm2以上农户的面积达1 200 hm2,分别占全县的18.4%和32.14%。全县户均桑园0.267 hm2,户均养蚕12.1张,建成了以特庸、盘湾、洋马三个重点镇为主的区域化蚕茧生产基地,形成了规模化拓植、专业化发展的生产格局,增强了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减少了农药和环境的污染,有利于蚕业科技的普及推广,规模效益凸显。

2.2 突出品种技术创新,实现栽桑养蚕省力化

一是积极引进推广新品种。在桑品种上,对更新换代的桑园和新拓桑园全部使用育71-1和强桑 1号等优良品种。在蚕品种上,先后引进筛选、试验示范华康1号、华康2号和野三元等抗病毒新品种,研究摸索其丰产性、抗病性和蚕茧质量等性状指标,开展技术储备。

二是大力推广新技术。在省农业三新工程和科技入户项目的扶持下,将现有最先进的、最适用于射阳县的栽桑养蚕技术,进行组装配套,形成了特有的蚕业技术体系,主推省力、高效的栽桑养蚕新技术,先后推广了蚕种催青现代化、桑园管理规范化、小蚕共育电器化、蚕房条桑育及自动上蔟等省力化饲养栽培管理模式,建立了桑园新品种新模式栽培管理示范点、桑病虫综合防治示范点、省力化养蚕技术示范点,变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降低生产成本,减轻劳动强度,提高经济效益,提升了栽桑养蚕的整体水平。

三是加大设施投入。蚕桑设施更新升级以及机械设备的广泛应用是蚕业发展的重点,也是蚕桑稳定的保证。近几年,射阳县重点加大生产用房、电器化设备、桑园治虫、桑树伐条等生产设施设备的投入,以创建小蚕电气化共育、大蚕标准蚕房育的示范园区为着力点,致力改善饲养环境,由室外饲养逐步向室内转移,专业村普遍实行大蚕蚕房育。先后建成标准化蚕房七千多个,大蚕蚕房育比例达 75%以上,推广小蚕电器化设备 1.4 万台(套),电动伐条机一千多台套。2016年依托三新工程项目,对原有催青室进行了改造,建成了季催青达 10 万张的智能化催青室一幢。生产设施设备的改善,保证了蚕作安全,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饲养水平。

2.3 突出服务模式创新,实现技术推广信息化

优化服务是稳定蚕业发展的有力保障。蚕桑生产涉及千家万户,为提高蚕桑生产服务能力和技术覆盖面,射阳县各级技术推广部门创新服务模式,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一是加强科普宣传和科技培训。采取了集中培训和分村轮训相结合、邀请专家讲课和县镇技术人员讲课相结合、新技术和常规技术相结合的培训办法,进一步提升了蚕农科学植养的水平。二是优化生产技术指导。编印蚕桑技术手册和蚕桑技术明白纸各17 000份,分发到全县各养蚕户,在整个蚕期,结合科技入户等项目,县站全体人员分工包片到三个重点镇,加强技术指导和综合服务,帮助蚕农解决实际问题。三是加强病虫防控。建立健全测报网络,积极推行统防统治,每年发布病虫情报 9 期左右,较好地控制了桑园灾害性病虫害的发生。四是强化信息引农。充分利用“12316平台”,将生产中的关键技术、市场信息等通过手机短信的形式传递给广大蚕农,全县13 770户养蚕农户中,已录入短信服务平台的有近1万户,蚕桑重点乡镇已实现全覆盖,深受蚕农的欢迎。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宽带在农村的普及,不少蚕农都使用电脑上网,县蚕桑站专门申请建立了蚕桑生产QQ群和微信群,将县、镇、村蚕桑技术人员、蚕药经销商以及养蚕大户全部加入到QQ群和微信群中,实现桑病虫发生动态、大田作物用药预警、蚕病防治技术、蚕茧收购价格等生产情况实时互动,快速发现和解决生产中的突发问题。另外,蚕业技术推广部门还制作并发放有关技术光盘,使蚕农足不出户就可得到及时培训,破解了农业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制约瓶颈,提高了蚕业技术推广的质量和效率。

2.4 突出蚕茧经营创新,实现贸工农一体化

经济效益是稳定蚕桑生产的根本,要稳定发展蚕桑,必须要提高蚕农的经济效益,要保证蚕农的经济效益,必须要有具备长远眼光、实力雄厚的收购、加工企业作为后盾。射阳县现有丝绸加工企业 2 家,丝棉被加工企业 二十多家。为进一步增强企业对蚕桑产业的带动能力,一方面不断强化茧丝绸等特色产业招商,充分利用蚕茧资源筑巢引凤。另一方面重点发展“公司+基地+农户”的订单生产模式,加快培育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充分发挥贸工企业的带动作用。盐城丝利得茧丝绸有限公司投资5 100万元建设的真丝织造项目,年产各类绸缎300万m,实现销售1.2亿元,带动签约蚕农667m2桑收入达5 000元。目前全县有丝绸加工企业4家、丝棉被加工企业27家,年用茧量占全县蚕茧生产量的70%,基本形成了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生产格局。

3 射阳县蚕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养蚕劳动力匮乏,养蚕队伍年龄老化

目前,较多的年轻人都已进厂或外出务工,在家养蚕的大部分为55~70岁左右的老年人,这部分人接受新事物慢,依靠老经验养蚕,阻滞了新技术、新方法的推广。

3.2 技术进步不快,劳动强度较大

蚕桑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科技含量较低,机械化程度不高,劳动强度大。

3.3 产业化程度低,带动能力不强

尽管全县现有2家茧丝加工企业,但产业化程度低,产销衔接力度不够,生产带动能力不强,也未能完全和蚕农结成利益共同体,对蚕业的发展较为不利。

3.4 蚕作安全隐患,增加了生产风险

近几年来,由于环境污染和种植业用药频繁,加之部分蚕农桑田治虫不规范,导致家蚕中毒事件时有发生,增加了农民养蚕的风险。

3.5 产业扶持力度不够,发展后劲不足

许多优势农产品的发展都得到了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而用于蚕桑科研和推广的投入寥寥无几,蚕农也未得到惠农政策的扶持,导致蚕业科技创新能力弱化,蚕农积极性不高,阻碍了射阳蚕业的快步发展。

4 加快发展射阳蚕桑产业的建议

4.1 创新服务方式,大力提高蚕农养蚕水平

一是改变单一的培训方法,采用技术培训与宣传蚕桑生产形势相结合。在开展技术培训的同时,向农民宣传蚕桑生产形势;同时要让蚕农认识到蚕茧市场有低潮必有高潮时的道理,通过宣传、算账对比、讲道理,引导农民增强稳定蚕业生产的信心,全力保桑稳桑,力争桑园面积、发放蚕种量没有大的滑坡。二是改变单一的技术指导方法,在登门踏户进行技术指导的同时,向蚕农介绍先进的省力化新设施、新机具的好处和使用方法,引导蚕农抓好基础设施投入,让蚕农将蚕桑由副业变成主业。三是加大新品种、新机具的试验示范力度。力求尽早筛选出适合射阳县群众饲养产量稳、丝厂能认可、制种单位能生产的三方都满意的抗病毒新的蚕品种。利用集中培训和赶集的时机,向蚕农宣传展示和示范推广采桑机、伐条机、切桑机、喷粉消毒机和蚕室加温加湿设备,想方设法解放劳动力。四是完善信息服务数据库。逐户登录全县蚕农信息,建立蚕桑生产台账,全面掌握每个农户桑园面积、饲养蚕种数量和联系方式,为全方位服务提供有力支撑,进一步提高手机信息平台服务的覆盖率。

4.2 创新种养方式,大力推广省力化养蚕新技术

一是利用水肥一体化项目,在特庸镇王村桑园示范基地建设8hm2水肥一体化管道,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减少蚕农施肥和灌溉用工。二是开展桑园机械化管理模式探索,改变桑园的种植形式,新栽桑园由等行栽植改为宽窄行栽植,为将来由人工收获转为机械收获做准备。为一批养蚕大户扩大规模生产建立技术支撑体系,让一部分蚕农养不了的桑园向养蚕能手集中,同时填补因结构调整而减少的桑园,稳定桑园基础。重点培植2~3户家庭农场,建立发展1.7 hm2桑园、年饲养100~120张养蚕大户的技术支撑体系。三是开展新型蔟具和省力化上蔟方法的试验示范。四是改现在的小蚕户户饲育为联户共育。另外开展人工饲料养蚕的试验和多批次养蚕模式的探索。

4.3 推广桑园复合经营,提高桑园综合经济效益

推广桑园复合经营,提高复种指数,是提高桑园综合经济效益的一个有效途径。要根据桑树的生长周期规律、养蚕的季节性、间套种作物的生长特点,找出适合射阳县桑园的间套种模式,示范推广桑园夏套小瓜、甜瓜、西瓜等藤蔓作物,秋冬季套种大蒜、榨菜、香菜、青菜、白菜等蔬菜作物,同时尝试桑+菌、桑+禽、桑+药等农作制度的创新,努力提高桑园的经济效益。

4.4 加强蚕农与企业合作,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

一是以丝厂为龙头,组建蚕业合作社,积极动员广大蚕农本着“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合同交售、阶段考核、利益共享、规避风险”的原则,加快蚕业合作组织的建设。二是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实行二次分配,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引导企业组织生产和收烘人员对合作社成员进行全程跟踪服务,做到产前服务配套化,产中服务优质化,产后服务系统化。共同摸索一套适合射阳蚕桑发展的新模式,以此来稳定发展射阳的蚕桑产业。三是培植蚕桑专业化服务组织。在蚕桑集中区鼓励有专业水平、组织能力的能人开办蚕桑专业化服务组织,开展蚕桑新品种、新技术、新器械的示范推广,开展治虫、采桑、消毒、小蚕共育、蚕茧加工销售等方面的社会化服务。

猜你喜欢
射阳县蚕农蚕茧
咬破死亡的蚕茧
2020年射阳县蚕病发生状况调查
江苏省射阳县的“书法拥军志愿服务队”
蚕茧与飞蝶
提高鸣龙镇蚕茧质量的措施探讨
重视蚕病综合防治 提高蚕茧质量
射阳县蚕桑业“十四五”发展思考
躲雨
Bike-to-Work Day
始兴首批春茧鸣锣开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