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美好而落泪

2017-03-23 08:15赵普光
文苑 2017年6期
关键词:霸王龙薄片大海

文 / 赵普光

为美好而落泪

文 / 赵普光

叶倾城

儿童的记忆与心灵,真的是一张洁白而柔嫩细致的纸,在这张纸上最早的书写,重要性不言而喻。这正是儿童阅读的美妙处,它是一种可以陪伴终身的滋养和温暖。阅读对人的影响,应该是这样的。

“爸爸,陪我一起读书吧。”女儿从小书包里拿出一册绘本。只要我不出门,这是每天晚饭后的必修课。

这次递给我的是宫西达也的绘本《你真好》,故事讲的是:很久以前,有一只粗暴、霸道、狡猾、任性的霸王龙,整天破坏森林、欺负小动物。直到有一天它把一群小戟龙逼到悬崖边准备吃它们的时候,一不小心掉下悬崖,沉入了大海。本以为会死的霸王龙被海里的薄片龙救起。

“是……是你救了我吗?为……为什么救我?”

“因为你刚才在喊‘谁来救救我’呀。”薄片龙微笑着说。

霸王龙看着他,觉得不可思议。“谢……谢谢你……”霸王龙从来没有对别人说过“谢谢”。

当它说的时候心里忽然觉得暖暖的。

和薄片龙说了“再见”以后,回家的路上,霸王龙的心里一阵阵地疼。

读到这里,我发现女儿在悄悄地抹眼睛,我知道她流泪了。读到故事的结尾,在沙滩上,抱着被海里的坏家伙伤害的薄片龙,霸王龙悲伤长嚎,夜晚的大海很平静,霸王龙的吼声传得很远很远。

“嗷呜……”

这时,女儿几乎哭出声了。

后来我问女儿,以前读的绘本里最喜欢哪种。

“《你真好》。”

“为什么?”

女儿说:“看了想流泪。”说完,她转身乱涂乱画去了。我却陷入沉思。

其实孩子对于美、善、温暖等的感知往往是很敏锐的,但是我们当父母的常常忽略。父母倾向于认为孩子什么都不懂,不知美丑善恶,不辨好人坏人,所以大人总是居高临下真理在握地指导:你不能这样,你应该如何,如此等等。生活中,这样的场景再熟悉不过了:遇到熟人,几乎每个家长满脸堆笑,并且强行教孩子喊叔叔好、阿姨好。但是一转过头家长又会一脸漠然地对着陌生人。无意之间,父母给孩子展示的不过是一个“明乎礼义而陋于知人心”的模板。父母这个做法还源于一个误解:把礼貌教育当成了情感教育。

孩子并不是真的不懂美好、温暖。恰恰相反,孩子对美丑、冷暖有更为敏锐的感受力。只不过,他们不会把这些美丑、好坏的感觉概念化。与成人不同,孩子们认识世界的方式是体验先于概念,就如同那只霸王龙,与薄片龙成为好朋友之后,一贯粗暴、霸道、任性的它竟然内心感到“暖暖的”,与薄片龙道别后,独自回家,它的心里会“一阵阵地疼”。我们看到,一贯冷血的霸王龙,有了对温暖、疼痛的直觉。而成人观察和认识世界的方式,常常是概念先于体验,甚至概念蒙蔽了体验,生活在概念世界的成人反而更容易忽略美好与温暖。

其实,爱、美、善本来就不在概念中,而是在现象里,在于内心的感知。感受到了,人心才会由晦而明。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个成人内心隐秘处本来都有孩子气,孩子气就暗含着对爱、美的敏感。只不过冷冰冰的现实世界和循循善诱的成功学教导,如乌云一般,遮住了内心的太阳。久而久之,乌云越来越重,甚至茧化,在密不透风紧紧包裹下,人对爱、美的敏锐感知力就会逐渐丧失。

接下来的问题在于,人是不是就不该长大?成长就必然意味着由明到晦?当然,答案是否定的。真正的成长是什么?真正的成长,是让内心对爱、美、善的自发(不自觉)的敏感,不仅不要钝化,还要转变为自觉!每个人都是霸王龙和薄片龙的合体,成长就是让霸王龙内心的不自觉的温暖感知,变成自觉。

女儿在读绘本时落泪了,她是在为美好落泪,其实这也是她对美好自发的感知。女儿很快就要过六岁生日了,看着她一天天长大,我的心里并不全是欢喜。我在想,以后,很久以后,她还会为霸王龙、薄片龙而感动,而落泪吗……

夜深了。女儿安静地睡着了。比起孩子,或许我更需要那份久违的感动,更需要对美好的触觉的恢复,于是我又翻到了宫西达也的绘本《你真好》的结尾:紧紧抱着薄片龙,霸王龙仰天长啸。大海归于平静,星星在里面灿着。

我又想,不管大海风平浪静,还是波涛汹涌,星星其实永远在里面灿着……

越品越有味

人生最后悔的事,莫过于活得不勇敢。

拥有新想法的人,在他实现想法之前是个怪人。

有时,最伟大的旅程就是两个人之间的距离。

我觉得比起盲人按摩,这个世界更需要的是哑巴理发。

累死你的不是工作,而是工作中遇到的人;干活本身是不累的,平衡情绪最累。

如果所有的人都站在一边,那一定不是好事,比如坐船。

只要你明确了自己的方向,世界也会为你让路。

微笑和沉默是两个有效的武器。微笑能解决很多问题,沉默能避免很多问题。

最糟糕的感觉,莫过于不知道应该等待还是放弃。

有时候你以为天塌下来了,其实是自己站歪了。

猜你喜欢
霸王龙薄片大海
来自森林的植物薄片
我是霸王龙
问大海
放生一只霸王龙
冬日的大海
你真好
你真好
好冷啊,霸王龙灭绝了
霸王龙
令人兴奋的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