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持续稳定转移的现实问题与对策

2017-03-23 11:51田彤
经济研究导刊 2017年3期
关键词:转移

田彤

摘 要:农村劳动力中尚有数量可观的群体正在发生转移,与此同时,在城市打工的人群正面临着由于制度等限制性因素构成其成为稳定产业工人的障碍,这种障碍影响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持续稳定转移。通过比较农村待转移劳动力的状态与城市打工者的状态,并结合当前企业用工荒和产业亟待升级转型的背景,探索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困难,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可以说,这些问题不是单方面因素能够解决的,而最终落脚点应由政府、企业、社会以及劳动者个人共同作用,才能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平稳持续转移。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新工人群体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3-0110-02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及特征

1.相关概念的界定。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概念,采取目前比较公认的说法,即指当劳动边际生产率等于或接近于0时,从农业部门转移出去,但不会减少农业总产量的那部分劳动力。需指出,现实情况是,转移出去的劳动力大多是年轻力壮的群体,留在农村从事从业生产的往往是年老和年幼的群体。新工人群体,是指户籍身份是农民,但是已经离开农村不再从事农业生产,而是在城市生活和工作,通过付出自己的劳动以换取工资或劳务报酬的广大各行各业的劳动者。新生代打工者,同样户籍身份是农民,出生在80后、90后的第二代、第三代打工者,这些人中或是没有当过真正的农民,常年在外打工,或是出生和成长在城市。

2.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第一,从数量上说,根据国家统计局和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的数据显示,2014年末,我国乡村人口总数为6.1866亿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者数量为2.27亿人,占全部從业人数的16.67%。此外,2015年农民工总量已达2.74亿,超过全国人口总量的1/5。蔡■通过以月对农村劳动力在不同经济活动中的劳动投入进行划分,进一步细分出2011年务农劳动力总数为1.92亿的结果,并建议未来十年每年减少这部分人群中的200万人[1]。根据2014年中国经济蓝皮书的规划,到2024年我国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将下降到占总人口的7.8%。第二,从质量上说,通过考察农村人口的受教育情况,可以反映未来潜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产业工人转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九年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两个角度考察农村受教育情况,就会发现,现存农村人口整体受教育水平偏低。以湖南为例,一项调查显示,2011年接受小学教育的人口仅占46.61%,接受初中教育的人口占38.78%。从接受职业教育的角度来看,针对166名被调查者中有60人自愿参加过职业培训,其中男性36人,女性24人,培训内容集中在服务技能、电器修理和电脑使用上[2]。第三,从年龄结构上说,80、90后已经成为劳动力主体,占一半以上。同时,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资料,截至2014年底,我国人口中少儿和老人(15岁以下和65岁以上)的比例分别是22.5%和13.7%。新生代劳动者与老一代劳动者的重要区别是他们大多没有从事过农业生产,尤其是在城市中生在城市中成长起来的人群,除了户籍归属为农民以外,思想观念、行为举止都受到城市带来的影响。第四,从劳动者生工作和生活状态上说,一方面是劳动者吃苦耐劳的精神继续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值得关注的是,劳动者在工作、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的迷失。统计显示,深圳打工者换工作的频率是一年半,苏州打工者换工作的频率是两年。同时,在消费主义影响以及低工资的现实面前,大多数劳动者在理想与现实之间迷失。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对的挑战

1.企业用工荒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构成压力。关于用工荒的报道始于2003年,先是以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出现大批企业缺劳动力,接着中西部地区也出现了用工荒的现象。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现状是企业用工荒,但劳动力总量却是供大于求,荒的是高技术人才。吕途将用工荒划分为“脉冲式”“春节前后阶段性”和“持续性用工荒”[3]。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而言,这里主要关注的是第三种用工荒。这种用工荒是由劳动者本身素质偏低,企业疏于培训,以及劳动者就业不稳定等因素综合导致的。鉴于此,有学者提出用工荒现象正好可以倒逼中国劳动密集型企业优化升级。从经济结构发展的角度考虑,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是发达国家实现升级的一般规律。但是,这对中国亟待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来说,意味着他们正在面对着一方面是由自身教育水平劳动技能低,另一方面是企业对文化素质高和高技术人才渴求的深刻矛盾,这影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持续转移就业。

2.劳动者文化技能水平达不到企业要求的挑战。受劳动者本身的文化水平及技术技能制约,无法弥补企业对高级人才的需求。当前,新生代打工者主要是指80后、90后的人群,他们已经占到整个打工群体的60%以上。新生代打工者受过高中以上教育的比例为67.2%[4],这与上一代打工者的受教育程度相比明显偏高,但横向比较,一方面是与企业用工标准的差距仍然很大,另一方面是在农村接受教育人群的程度又不及新生代打工者的总体水平。这对还未转移的劳动力来说,转移就业的压力更加严峻。

3.打工者工作不稳定带来的挑战。当前,劳动力市场的另一个表现是打工者的工作不稳定。已有调查指出,新生代打工者在工作上,更多地开始关注与自身生存和发展有关的条件。如工作条件差劳动保护差、做工无聊觉得没有提升自己的空间、看不见未来以及部分企业道德缺失、追求工资或者前景更高的工作。凡此种种,都构成工人更换工作的推动力,这导致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和不稳定性增大。但从中不难发现,工人已经有意识地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换句话说,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人,工人有追求成为完整的人的需要。这种情况对想要转移的劳动力来说,无疑会增加就业的不确定性。

4.劳动技能培训缺乏带来的挑战。这与打工者工作的不稳定有密切联系,按照西方的模式,企业为了自身的利益,应该对劳动者技能等进行相关培训。当前的问题是,由于工人就业的不稳定,企业所面临的承担教育培训员工的风险成本增加,结果导致大部分企业没有对工人进行技能上的进一步培训,这对企业和工人来说都是损失。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产业结构升级,企业为转型急需人才的背景下,这种缺失成为企业发展的一个阻力,也影响工人的自我完善和向更高水平的发展。

5.转移过程中就业渠道不健全的挑战。当前我国打工者转移就业模式的途径主要是通过本地打工的同乡、亲戚或朋友介绍,少部分通过招工广告。这种就业渠道过于狭窄的弊病,导致了寻求工作者和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或者信息传输不畅通,增加劳动力转移的难度和企业寻求工人的难度。同时,信息不对称还可能引发从业者受骗等一系列问题。

三、持续平稳转移劳动力的建议

1.现实挑战背后的深刻问题。通过对比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与新生代打工者的境遇,结合当前企业和社会对人才的现实需要,可以发现二者之间存在的差距。造成这些差距存在的深层原因主要是:第一,户籍制度下打工者身份不平等及由此带来的一些列不稳定因素;第二,打工者各项福利、社会保障的缺失带来的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表现在无住房保障、医疗、养老、婚姻、子女教育等方面;第三,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文化及技能水平达不到企业的对人才的要求;第四,企业的用工及培训制度不能保证劳动者稳定的工作;第五,社会对打工者没有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

2.对策和建议。首先,需政府破除原先造成城乡二元结构的户籍制。由历史原因造成的城乡二元结构是持有农村户籍的打工者成为“二等公民”的主要障碍。户籍制度及其连带的附属因素,如城市的各项保险、社会保障、受教育等相关问题是一个综合的问题,短期内很难立竿见影地彻底解决,但长远看,打工者只有享受到平等的待遇,才能成为稳定的工人,对国家和企业做出更大的贡献。目前,广州、重庆等地对持有本地农村户口的打工者先行开始解决,但广州、重庆外来打工者的数量也十分突出,这样区别对待必然会影响外来打工者的利益。另一方面,除了城市中原有的打工者,每年仍有数百万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入这个群体,破解户籍制度的速度刻不容缓。其次,需政府、企业和社会共同出力,建立完善的职业技术教育系统并拓宽就业渠道。目前情况是,一方面,企业对高技术人才需求得不到满足;另一方面,由于打工者的不稳定性,企业不愿出过多的資金去培养人才。这种情势下,靠企业单方面难以解决人才培养的问题,就需要政府牵头,重新设计职业技术教育的完备体系,带动高校和社会,保障劳动者技能的培养,从而进一步转化成更加先进的生产力。教育需要资金,对打工者的培养也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三方面共同帮助其成长。圆梦计划已经走过了其第七个年头,从范围上看,还无法满足多数打工者对职业技能学习的需要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此外,企业自身在人才培养方面可以借鉴传统制造业强国的经验,特别是在老牌发达国家相继强调新的制造业标准的背景下,如德国打造工业4.0,日本提出重造制造业,以及我国的2025计划等,在此机遇与挑战中培养并形成一批现代产业工人。最后,打工者在面对复杂的工作和社会环境中需要自身的努力。历史上,中国工人具有政治地位、经济地位以及社会地位,与当前打工者的状况暴露出其以赚钱为目的的生存状态形成强烈反差。在持续性用工荒以及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构成就业压力的趋势下,还伴随着消费主义、资本逻辑弥散的现实社会。因此,除了外部环境要为打工者争取平等、公平的各项机会以外,打工者以及正在朝这一群体发展的农村劳动力也应不断提升自己的劳动技能和知识,抵制不良的思想和行为,才有可能保护属于自己的权益。

四、结语

当前,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一方面是已转移的人群面对各种制度和现实因素带来的考验,另一方面是尚有大量的劳动力亟待平稳转移。现存的制度等问题不能妥善解决将影响劳动力的持续转移,甚至可能出现间断的回流。劳动力如不能充分发挥其价值,不利于企业的转型,浪费劳动力资源对国家的现代过进程是阻力也是损失,各项制度的不完善对劳动者的生活就业就没有基本保证。

长远看,应由政府、企业和社会共同出力保证这部分人群的权益,保证这部分人群成为完整意义的人,也就保证了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平稳转移的渠道,这有利于国家现代化建设和经济社会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如何进一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2,(1).

[2] 李青阳.农村剩余劳动力受教育状况的调查报告——以湖南省为例[J].农业经济,2011,(4).

[3] 吕途.中国新工人:迷失与崛起[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228.

[4] 2010年企业新生代农民工状况调查及对策建议[EB/OL].农业部网站,2011-02-21.

[责任编辑 吴 迪]

猜你喜欢
转移
JAM—A在甲状腺乳头状癌诊断及临床预后中的应用价值
古代云南政治中心与民族文化中心的变迁
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逐步提高农民收入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劳动力转移的法治保障
对合同能源管理会计核算问题的探讨
中国进出口贸易中的内涵能源及转移排放分析
欧美发达国家人力资本转移变化研究与启示
新产品开发中的隐性知识转移障碍探析
银保协作、ART保险与银行信用风险转移
猪源沙门氏菌携带I类整合子向人源细菌体外转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