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清蚕桑业传承发展的思路

2017-03-23 06:59金杏丽
蚕桑通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德清县德清蚕种

金杏丽

(德清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 湖州 313200)

德清蚕桑业传承发展的思路

金杏丽

(德清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 湖州 313200)

蚕桑产业是德清县的传统优势产业,具有几千年的历史。在20世纪90年代,全县蚕桑、丝绸产业达到了历史的高峰。进入21世纪后,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蚕桑产业从逐步衰退到快速萎缩。面对新的产业形势,德清蚕桑产业传承发展必须要有新的思路。

1悠久历史

德清的蚕桑业历史悠久。在本县“梅林遗址”中发现,早在上周时代就有桑园分布。三国东吴时,武康生产的蚕丝被称“御丝”。明朝,养蚕业已成为德清的主要产业之一,明王道隆《菰城文献》有,“德清桑叶宜蚕,县民以此为恒产,傍水之地,无一旷土,一望郁然”的记载。历史上养蚕以土种自繁自育为主。民国6年(1917年),武康试办盐卤蚕种场。民国22年,试办清溪蚕种场。民国25年,合股创办大有第十蚕种场,生产老虎牌杂交种。抗日战争后,相继建立白虎圩蚕种场和莫干蚕种场,生产狮球牌、天竺牌蚕种,加快了农村改良蚕种的推广步伐。民国3年,德清开始建立缫丝厂,改变了蚕农自缫土丝的生产方式。

2产业高峰

可以说,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21世纪初,是德清蚕业的高峰期。1992年,桑园面积达5100 hm2,全年饲养蚕种31.5万张。德清中东部水乡的农民家家户户种桑养蚕,蚕桑收入成为家庭主要经济来源。全县有缫丝厂38家,丝绸印染厂7家,丝绸服装企业8家,建立了茧丝绸印染和深加工生产体系,白厂丝被评为省级优质产品,绸缎获省、市名优产品评比“金鹰”奖和“金牛”奖。2000年,丝绸企业94家,有职工2万余人就业,产值18.8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20%。德清县蚕桑生产进入稳定发展阶段。全县桑园面积稳定在4667 hm2,全县12个乡镇中10个乡镇的100多个行政村有蚕桑生产,蚕农4.5万户。茧款收入稳定在1.0亿~1.4亿元。德清的蚕桑产业是一个包括种桑养蚕、缫丝织绸、印染加工、外贸出口在内的长而完整的产业链,涉及农、工、商、贸各环节,覆盖第一、二、三产业。产业发展的主要特点如下:

2.1高标准生产基地建设

在各级部门的重视下,2001年起实施桑园优化改造工程建设,全县蚕桑规模园区建成144个,园区桑园面积达到1654 hm2。分布在德清县的新市、新安、禹越、乾元、雷甸、洛舍、钟管等7个乡镇。通过省级标准桑园的改造和省级蚕桑项目等建设,建成一批高标准的生产基地。其中省级良种繁育基地2个,小蚕规模共育基地4个,新桑品种引进示范基地3个,蚕桑生态循环示范基地1个,千亩蚕桑精品园1个。

2.2标准化蚕种生产区建设

根据蚕种生产对环境的要求以及现有的基础条件,在武康镇五四村和洛舍镇东衡村、新市镇水北村、乾元镇幸福村一带,建成浙江省标准化蚕种繁育基地。核心区原蚕可饲养20000 g多,生产优质蚕种40多万张,除供应德清本地外,外销四川、云南、安徽和临近县市,提供省级储备蚕种,出口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

2.3优质茧生产基地建设

建成德清县平原水网地区10个相关乡镇的蚕桑产业带。通过蚕桑生产规划和基地建设,集中发展平原水网区域一批优势突出的基地乡镇和重点村,做强蚕桑特色产业基地。建立集蚕种经营、蚕种质量监管、蚕桑技术指导、桑树病虫害防治、蚕桑技术培训等于一体的蚕桑生产和技术服务体系,稳定优质茧生产基地。

2.4产、供、销一体化经营

德清的蚕桑是农工贸、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农业部门推广蚕桑生产适用技术和新桑蚕品种,加强蚕桑优质原料茧生产。县佳绫蚕茧经营有限公司根据农业部门提供的蚕茧估产量和上蔟时间及时筹集资金,安排茧站人员及时收茧。在全县设立21个茧站方便蚕农售茧,并及时装篮提高茧质;配套收烘房屋设施90000 m2,按标准工艺流程烘干蚕茧,提高蚕茧解舒率。推广“企业+基地+农户”、“企业+合作社+农户”等产业化经营组织11个,确保蚕茧生产、收购、经营秩序的稳定,延伸蚕桑产业链。

3产业萎缩

2000年后,由于二、三产业的发展,蚕桑比较效益降低。工业经济和高效种养业发展迅速,大量农村年轻劳动力转移,种桑养蚕占农民家庭经济收入的比重逐年下降,蚕桑产业逐步衰退。特别是近几年萎缩速度加快,到2016年,全县饲养蚕种仅4.3万张,占蚕桑顶峰时期饲养量的13.5%,全县蚕茧产量大幅减少。

蚕桑生产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能快速脱贫,但不能致富。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产业效益和动力的问题凹显,德清县蚕桑业快速萎缩的主要原因有:

3.1蚕桑比较效益低下

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民有了生产经营的主动权,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农民以市场为导向,调整生产思路和产业格局。在德清的平原水乡,如特种水产养殖因效益高受农民青睐。全县10个乡镇有7个平原水乡与杭州接壤,是杭州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水产品销路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蚕桑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因比较效益低而弱化。

3.2蚕茧市场不景气

丝绸是中国的名片,“丝绸之路”是中国与世界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通道。蚕丝具有舒适通气的特性,有“纤维皇后”的美誉。但上世纪90年代后,纺织技术突飞猛进,人造纤维的发展日新月异,仿丝产品结实耐用、价廉物美,真丝产品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1994年,德清县中秋蚕茧收购价达到1311元50 kg,但2016年,春茧收购价仅1650元50 kg。32年来物价呈20多倍增长,蚕茧价格提高微乎其微,蚕农种桑养蚕积极性下降。

3.3蚕桑科技创新不足

农业中的水产业和畜牧业,是在人工饲料技术成熟后才能大规模、工厂化地发展,而蚕桑科技创新不足,人工饲料育目前成本高且技术不成熟,蚕用人工饲料仅停留在试验阶段,与现行的茧价相比没有推广效益。蚕桑生产既要种桑又要养蚕,生产期间用工量大而集中,传统的生产模式不适合规模经营,蚕桑的机械化设施难以推广。蚕丝产品纺织技术和机械化设备水平,与日本上世纪50年代的相差无几。真丝产品易褪色起皱,在丝绸印染、工艺设计等方面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

4传承思路

德清蚕桑的发展和衰退,是浙江省经济发达地区蚕桑业历程的缩影。2015年,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丝绸产业传承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指出了丝绸产业作为历史经典传承产业的发展方向。针对德清实际,只有转变传统观念,才能传承发展德清蚕桑。

4.1培育蚕桑主体,推进产业规模化产业化

前几年,德清县的蚕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为蚕农产前、产中和产后提供服务,一定程度上稳定了蚕桑的发展。但大部分的合作社由村集体组织牵头成立,由于蚕桑比较效益降低,近年来蚕桑没有产业化政策补助,牵头组织积极性越来越低,有些蚕桑合作社已形同虚设。传统的一家一户的饲养模式,蚕农户均桑地面积1700 m2多,只有部分60岁以上的老年人坚守着承包的桑地,把种桑养蚕当成收入来源之一。随着农村社保的推进,老年人老有所养,势必放弃种桑养蚕,为土地流转提供条件,为培养蚕桑家庭农场提供条件。通过家庭农场的建立,推广蚕桑适用新技术新模式,提高产业的组织化、专业化和规模化程度。

4.2开发多元利用,推进区域化产业建设

德清区位优势和经济的发展,已进入中国全面小康示范县行列。城镇化程度和工业、服务业的发展,蚕桑资源逐步被分割势不可挡,特别在交通发达的工业区,整村改造后桑园荡然无存,农民不可能再从事蚕桑生产。根据德清实际,由现在零星分散的1.9万户蚕农,通过市场经济的选择和乡村改造的平台,逐步缩小养蚕户数量,户均桑园面积适度增加,区域化稳定蚕桑生产。通过推广蚕桑省力化饲养技术,减少人工投入成本,提高蚕桑效益。以蚕丝生产为核心,发展桑园养鸡、套种蔬菜和桑枝食用菌栽培等综合利用。引导工商资本投资桑果饮料和桑果酵素多元化利用,提升产业附加值,增加亩桑产值。

4.3提升生态效益,推进产业可持续发展

桑树既是经济林,又是生态林,是平原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桑基鱼塘”模式是农业生态循环的典型。5年前,浙江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有关专家,在德清下渚湖旁边发现了“桑基鱼塘”的样板,曾建议德清进行“桑基鱼塘”模式保护。后在湖州市政府的协助和有关专家的努力下,辗转在南浔荻港渔庄建立了“桑基鱼塘”生态模式,并获世界农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德清的洛舍、钟管一带也在荻港“桑基鱼塘”范围之内,为蚕桑生态养殖模式示范提供有利条件。近年来,国际蚕丝行情疲软,但内销蚕丝被看好,丝棉价格持续走高,德清的禹越镇形成了丝棉加工集聚带。丝棉加工中质量标准如掌握不到位,在丝棉漂白和杀菌过程中药剂用量过度,对产品质量和人体或有影响和危害,制约蚕丝被发展的前景。因此对丝棉加工中产生的废物排放要严格管理,保护农村自然生态环境;按丝棉加工工艺和质量标准严格执行,促进丝棉被加工和蚕桑资源利用持续健康发展。

4.4保护蚕俗文化,打造蚕乡古镇经济带

德清蚕桑发展的历史底蕴深厚,是农耕文化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为祈求蚕茧丰收,德清蚕区的蚕农有在养蚕之时祭拜“蚕神”和“蚕花娘娘”的习俗。久而久之,每年的清明节前后形成了一年一度的新市蚕花庙会,期间万人空巷,是政府组织经贸洽谈会、开展招商引资的平台。20世纪60年代的电影《蚕花姑娘》,以新市镇水北村的张月华为原型,以德清“姑嫂蚕室”为蓝本创作而成,在德清县近年打造古镇蚕乡的美丽乡村建设中,可作为村落保护的历史遗迹加以保护。蚕桑文化的保护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出于对农耕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莫干天竺蚕种公司开发“蚕乐谷”项目及时抢救、收集、展览蚕桑文化,向青少年开放,让他们在看、听及实践体验中了解蚕桑文化,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对家乡故土的热爱。2016年“莫干山蚕乐谷”被评为省级休闲农业示范基地,年接待游客12万人次,为蚕桑企业转型升级开创了新路子。

通过发展家蚕饲养体验、蚕桑民俗宣传、果桑旅游采摘及丝织工艺展示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蚕桑文化活动,挖掘历史经典产业的文化价值传承发展,形成产业经济的新亮点。

猜你喜欢
德清县德清蚕种
创意小虫
德清县“宅富通”系统建设思路与实践探讨
明亮的眼睛
圆锥曲线中非对称代数式的处理方法
德清裸心堡
走路看脚下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工作的成效与思考——以浙江省义乌市、德清县为例
徐德清:往来于中美创新创业的“诗和远方”
凉山州蚕种场简介
凉山州蚕种场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