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境 入情 入神
——小学语文苏教版《天火之谜》教学漫谈

2017-03-23 15:08江苏省邳州市开发区戴圩中心小学董爱芳
作文成功之路(高考冲刺) 2017年11期
关键词:入神富兰克林雷暴

江苏省邳州市开发区戴圩中心小学 董爱芳

入境 入情 入神
——小学语文苏教版《天火之谜》教学漫谈

江苏省邳州市开发区戴圩中心小学 董爱芳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往往仅凭教师一己之力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熏陶,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课堂效率相对低下。随着新教改向纵深化方向的发展,教师需要与时俱进,由课堂的主宰者转变身份到引路人,帮助学生确立主人翁观念,确立学生的主导地位。教师要创设新颖的情境来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充分融入到其中。当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自如地翱翔之后,在不知不觉中就受到情感的感染,充分体悟到其中的思想感情,随后,学生便可以开展再创造。这是一个层层递进逐渐深入的过程。

《天火之谜》是一篇讲述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通过风筝实验证明了雷暴不过是的放电现象,他又通过放电原理发明了避雷针的故事。以下是笔者以此文为例论述入境、入情、入神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应用,希望给予广大教师一定的借鉴意义。

1.于生活中入境

教育学家陶叶圣陶先生曾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写道:“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 诚然,要想收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和学生应该心意想通,产生灵魂的共鸣,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会让学生受益匪浅。那么,怎么才“入境”呢?语文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从生活出发,创设较为真实的教学情境,可以拉近学生与语文之间的距离,使学生的情感得到迸发,思维得到发散。要知道,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年龄尚小,思维发展不成熟,在学习上具有很强的主观性色彩,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学生对于已经较为熟悉的内容会产生兴趣,比较容易把握。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来创设新颖的教学情境,自然而然地导入生活中的内容,让学生产生熟悉感,将生活经验带入,从而扎实掌握课本知识。《天火之谜》所讲述的课文内容与学生距离较远,倘若只是泛泛地讲解课文内容,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因此,笔者在教学时,首先利用多媒体软件放映电闪雷鸣的情景,勾起学生在狂风暴雨之夜的记忆,从而使课文与现实生活挂钩,吸引学生注意力。其次,教师发问:“谁能用课文中的一段话来为此配音?”学生情绪高涨,纷纷跃跃欲试。通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师生均进入其情境,随后,教师要为学生讲述了几个有关雷电的传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从生活中切入,教师循循善诱,继续发问:“小的时候爸爸妈妈有没有提及雷公电母啊?”学生积极的回答:“晚上哭闹时,爸爸妈妈会说,别哭了,把雷公吵醒了他会生气打雷的。”这种真实的经验,可以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中关于雷电的内容。从生活出发带入课文内容,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从而为接下来的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于寻常处悟情

即课文内容入手,分析课文布局,找出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充分融入到课文内容之中去,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之中。首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为课文划分层次,让学生思考本文主要描述了一个什么样的事件。随后,教师点名,引导学生讲清楚事情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本文主要讲述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探究雷暴的奥秘,冒着生命危险在电闪雷鸣的天气中进行“风筝试验”,最终通过他的不懈努力破解了“天火之谜”,发明了避雷针的故事。随后,教师引导学生划分段落,并总括段意。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讲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写富兰克林用“风筝实验”解开雷暴的谜;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富兰克林根据放电的原理,发明了避雷针。通过对每一段的细细体悟,让学生充分感受文章的思想感情,体会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践、勇敢执着的精神。

3.于矛盾中入神

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读文章,把握故事发展中的矛盾冲突,体会人物形象,将学生带入到人物的精神世界之中,感受伟人的思想境界。笔者以为只有将人物与故事的情节,尤其是矛盾的情节联系起来,才能在脑海中形成鲜明的人物形象。另外还要注重文章中描写人物的行为、语言、动作等语句,直接从正面反映了人物的形象特征。在《天火之谜》一文中着实存在一些可以引导学生感知富兰克林这一人物形象的地方,如雷暴的可怕(侧面烘托)、研究的仔细,全面、推测的大胆、坚持不懈的实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立足文本,认真品析文章语句,拉进学生与富兰克林之间的距离,从而勾勒出富兰克林伟岸的形象。首先通过阅读,雷暴可以把人劈倒把树劈成两半来感知雷暴的可怕。继而突出这是一次勇敢、大胆、紧张、惊心动魄的实验。随后,通过富兰克林的认真观察——天上的雷暴与静电放电现象有很多相似之处:它们都会发光,光的颜色相同,光的方向相似,都伴随着爆炸声,都能毙伤动物……我们可以看出富兰克林以一种严谨的科学态度来看待事物,严谨认真,勤于思考,善于在类比中研究事物的特征,努力做到有理有据,进而他大胆的猜测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随后出示:不仅一般人不相信他的推论,就连许多自称有学问的人也对他冷嘲热讽,将矛盾推向高潮,无论别人如何对富兰克林讽刺嘲笑,都没能改变富兰克林相信自己的决心和勇气。作者通过“烘托”的写法展现了富兰克林面对强大的舆论攻击,他坚持己见,不抛弃,不放弃,勇于探索的精神。

【结 语】

综上所述,于生活中入境,于寻常处悟情,于矛盾中入神,使得学生能够扎实掌握文章内容,把握人物形象,体悟文章的思想感情,并从中获益匪浅。通过如此一个层层递进,不断生成的教学过程,引领学生探索知识的奥秘,勇攀知识的高峰,并且使得学生的思想情感得到提升,思想境界得到升华。

【1】吴晓珊.入境 入情 入神——小学语文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天火之谜》教学例谈【J】. 江苏教育研究,2009(35)

【2】李娜.小学高段语文“读写结合”的教学案例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6

苏教 小学 语文 上册

猜你喜欢
入神富兰克林雷暴
新德里雷暴
暗语
《黄山谷论书句》
上篇 笔走龙蛇 冠绝古今
富兰克林的苍蝇馅饼
灵魂歌后艾瑞莎·富兰克林离世
阜新地区雷暴活动特点研究
广西富川县雷暴气候特征分析
美国富兰克林兵工厂F17—L半自动步枪
急性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