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教育探讨

2017-03-23 15:08江苏省如东县洋口镇初级中学
作文成功之路(高考冲刺) 2017年11期
关键词:古诗文古诗情怀

江苏省如东县洋口镇初级中学 姜 军

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教育探讨

江苏省如东县洋口镇初级中学 姜 军

语文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古诗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民族劳动与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初中生正处于树立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阶段,语文教育对初中生“三观”形成的重要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当灌输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继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学生的能力提升。对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继承,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朗诵古诗,体会传统文化形式美

古诗文是我国古代文人智慧的结晶,唐诗宋词元曲,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创作形式,不变的是古诗词创造过程中均会用到押韵,每个诗句都存在着节奏的变化,平仄音调抑扬顿挫。因此,在古诗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反复朗诵课文,在朗读的过程中感受古诗文的音乐美、形式美,体会传统文化的形式美,感受古人的智慧,形成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做传统文化的继承,朗读古诗是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熏陶的过程。

例如,在学习《次北固山下》时,张老师让学生们反复朗诵,“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这是一篇五言律诗,表达思乡之作。首联采用对偶的手法,写漂泊的羁旅情怀,颔联写拂晓行船的情境,对仗隐含哲理,尾联与首联呼应,全诗意境优美,笼罩着一层思想情绪。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感受到了古诗文的形式美,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其中蕴含着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由此可见,在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朗读对学生感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形式美起着极大的作用。

二、剖析古诗,体会传统文化内在美

要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初中语文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感受古诗创作的历史背景,以及古诗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由于古人与我们的表达方式有所不同,他们的语言表达形式与我们的有着千差万别,因此,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应该让学生通读全诗,让学生自己去体会诗人的情绪,然后再对古诗进行解读,深入理解古诗每字每句,体会传统文化的内在美,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例如,在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程老师在教授过程中,首先介绍了苏轼创作这首诗的背景,苏轼在政治上遭遇诸多不顺后,渐渐表现出“归隐”的趋向。在把握创作背景的基础上,程老师对文中多处进行讲解,如“高处不胜寒”内涵丰富,表达出作者禁不住朝廷党派斗争,害怕回去没有自己的自身之处,做个地方官也不错,逍遥自在,同样可以为国家效力,为百姓谋福,表现出想通之后的豁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作者将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和祝福寄予明月,以共勉,希望自己也能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来面对人生中的不如意,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情怀。以此来引导学生树立爱国情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而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要义。

三、设置情境,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传统的古诗文教学方式只是单纯的说教,没有创造合理的教学情境,无法勾起学生与作者之间的共鸣,学生体会不了其中真实的情感,这样的教学效果低而且学生会产生厌学的心理。因此,初中语文教育工作者应当改变教学方式,考虑到古诗文教学的特殊性,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内容,创设具体情境,让学生打破时空限制,仿佛回到作者那个年代,切身体会作者内心的感受,从而加深对古诗文的情感理解,深刻体会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例如,在学习杜甫的《登岳阳楼》时,杜甫深冬到达岳阳,当时的杜甫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该诗写的是诗人登楼所见,田老师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将岳阳楼、洞庭湖的景象展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诗人当时的情怀,“洞庭湖广阔无垠,烟波浩渺”预示着诗人不灭的济世情怀,凭栏远眺时,想到长年经久不息的战火和涂炭的生灵,表现的是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学生身临其境,切身感受到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显示出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传统文化。由此可见,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具体情境中,让学生亲身感受,可以更有效地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四、课外拓展,增强传统文化底蕴

学校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在古诗文的教授过程中,教师很难将古诗文的创作背景,以及作者的主要经历和思想情感全部展现给学生,这就需要学生在课后进行知识的扩展,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因此,教师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扩展活动,如传统节日等,传统节日活动本身就是弘扬民族精神的最佳机会,在古诗文教学过程中开展活动,能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引导学生主动发现、继承、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带领学生在实践中学习、领会中国的传统文化。

例如,在学习《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时,王老师带领学生深刻剖析全诗,表面上写牛郎织女凄美的爱情故事,实则抒发了世间思妇对远在他乡的恋人的离愁别绪,乞巧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乞巧节,王老师引导学生在课程结束后进行了一场有关“乞巧节”的传统节日的知识竞赛,在竞赛过程中,帮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节日,感受中华传统的民俗文化,民俗文化既是历史的积淀,又是时代的产物,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生活发展轨迹,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

21世纪,我国需要加强对青少年的培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而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走向世界,青少年是主力军。因此,在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教师应当主动探寻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教学中的方法和途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做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从而完成一名语文教师的神圣职责。

猜你喜欢
古诗文古诗情怀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拟古诗”之我见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品读古诗
引领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之妙招
对古诗文默写有效性的思考
初中古诗文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