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文在中华文明中的作用

2017-03-23 16:59
教育家 2017年42期
关键词:中华文明中华民族汉语

汉语文在中华文明中的作用

文 | 刘旭昇

欧洲的分裂和华夏民族的统一壮大

在秦始皇统一国家二百年后的欧洲,凯撒大帝率领罗马军团横扫了欧亚大陆。建立了西起西班牙、高卢与不列颠,东至幼发拉底河上游,北达莱茵河、多瑙河一带,南到北非的庞大帝国。但这个帝国从建立到灭亡只延续了不到四百年,而此后欧洲进入了漫长而黑暗的中世纪。迄今为止欧洲再也没有统一过。

而中华民族自从统一后,就再也没有真正地“分裂”过。在波澜壮阔的民族发展壮大的进程中,中华民族经历了无数的内部争斗,抵御了无数的外部侵略。虽有多次看似十分凶险的外族入侵,但无一例外的是:貌似强大的侵略胜者一旦进入中原,首先抛弃的是自己的语言文字,以汉语文取而代之。他们全都臣服于中华文明的强大,自觉自愿地学习和接受中华文明,进行自我改造而逐渐成为华夏民族的一份子。中华民族在同化入侵者的同时,也吸收了他们的文明优秀成果,利用杂交优势提高自身的心智体力、野性活力。每一次的入侵遭受,都是对华夏民族的锤炼锻造、壮大升华。这中间强大的汉语文起到了最直接最全面的主导作用。

凶恶的侵略者在对中华民族进行残暴的血洗之后,又主动蜕变为被征服者,臣服于中华文明。如此这般的重复进程不能不说是人类历史上最惨烈、最奇特也是最蔚为壮观的历史奇观。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两个在时间上仅相差两百年建立的统一帝国,却有着完全不同的历史结局。大秦帝国的统一,造就了中华民族两千多年的稳定富足、发展壮大和欣欣向荣;罗马帝国统一不到四百年,因内乱分裂灭亡,使欧洲进入内乱不止、战争不断、黑暗而漫长的中世纪。两种结果,原因只有一个:中华民族统一创制了华夏汉语文字,而罗马帝国则没有。这从正反两个方面验证了:母语文对每一个人、每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生存、发展、壮大所起到的决定性的重大意义。

中华文明的发展

中华文明能延续至今,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华夏文字自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发展进步,至今从没有间断过。这是世界历史上最为奇特瑰丽、绚烂辉煌的画卷。从上古以来,我们的民族国家有二十八个世纪的GDP一直是世界第一(占世界GDP三成以上,引自经济学家、凤凰卫视评论员石齐平先生的观点)。我们的法制、经济、文化、科技,我们的农业、制造业等生产建设水平一直处于世界最先进的位置。与此同时,中华民族也创造了无数举世闻名的文明成果。综观世界和我们自己的历史,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一个民族的语文水平和能力,是这个民族所有物质和精神文明创新发展的“内生原动力”。

一个泱泱大国文明发展波澜壮阔的历史,也反过来证明中华民族胼手胝足呕心沥血五千年缔造的汉语文是最伟大的语文;尤其是书面语言——古文更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维工具和书面交流工具。

近两百多年来的苦难历史

大约两百多年前,崛起的西方文明凭借科学技术的强劲支撑,挟坚船利炮之威,肆无忌惮地对全世界展开抢劫掠夺。此时中国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统治已僵化由盛转衰,日暮途穷的景象笼罩着中华大地。加上晚清封建统治者的极度腐败和闭关自守,使得民族国家陷于落后挨打、任人宰割的境地,四万万同胞在侵略者的铁骑下呻吟。中华民族和国家深陷于灭族亡国的危机之中。还是以汉语文为主体内涵的中华文明支撑我们民族前赴后继、百折不挠,克服千难万险,直到今天才走上民族复兴的光辉道路。从林则徐到毛泽东,一代又一代民族英雄带领整个民族救亡图存,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浴血奋战、殊死抵抗,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他们本身就是中华文明熏陶和教育的优秀儿女,在他们身上又闪烁着民族文化的伟大光芒。以抗日战争为例,一大批民族知识分子,在民族危亡的关头,义无反顾地冲向抗日战争的最前线。振臂齐呼:“人不分老幼,地不分南北。一寸河山一寸血!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这些慷慨激昂语言文字至今看来还让人热血沸腾。这充分显示着中华语文的伟大力量。

在另外一条看不见硝烟的战线,汉语文面临更为严峻的存废危机,这就是两千多年来一成不变的意音兼表的方块汉字,怎样描述、学习认知、吸收思考、探索创新扑面而来气势汹汹的西方文明。尤其是科学技术、工程、机械制造方面的堆积如山的定义、公理、定义、公式、化学方程式、设计原理和图纸,古老的汉语文能承担这样的历史重任吗?很多知识精英都疑虑重重。

然而汉语文再次证明它足以支撑和引领我们的民族顺利跨越了这一关:汉语文不但可以准确描述了世界一切文明成果,也使我们能得心应手地学习认知和吸收这一切文明成果,进而使我们在世界一切文明领域开始了自己的思考探索和创新。即使在今天全民族只使用不到两千常用汉字的情况下,我们在很多方面的探索创新还是走在世界的前列。下面举三个具体实例,请大家体会欣赏汉语文的魅力。

第一则是一百多年前,李鸿章描绘蒸汽机动力运转的奏折:

镟木、打眼、绞镙旋、铸弹诸机器,皆绾于汽炉,中盛水而下炽炭,水沸气满,开窍由铜喉达入气筒,筒中络一铁柱,随气升降俯仰,拔动铁轮,轮绾皮带,系绕轴心,彼此连缀,轮转则带旋,带动则机动,仅资人力以发纵,不靠人力之运动。

在几乎没有人知道世界上还有蒸汽机的大清国,是头上顶戴花翎,脑后拖着辫子,成天满嘴子曰诗云的李中堂,在第一次观看了蒸汽机后,就能如此准确细致、明了而凝练地描述其运转原理。不得不佩服中华汉语文的博大精深。有这样高度发达的汉语文,谁还能不相信中华民族能走出当时的黑暗泥淖,走上光明的康庄大道。

第二则是诞生于19世纪70年代,由徐寿先生主持编译创制的《化学元素周期表》。在这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表中,几乎没有西文基础的徐先生凭借雄厚的国学根底,按照汉字意音兼表的造字原则,巧妙地用取西文第一音节为其读音的方法,为大多数元素造字命名。徐先生的这种命名方法,后来为我国化学界全盘接收传承,一直沿用至今。学习过中学化学的人都会对这张《化学元素周期表》产生深深的敬意。相信没有第二种文字的《化学元素周期表》能如此平衡对称、优美雅致、准确明了地表达音意。我们通过化学元素的名称,不但能知道它的读音(几乎和世界读音相同);而且能知道它的基本物理形态(气、液、固态)和基本化学性质(金属、非金属)。正是徐先生的这张《化学元素周期表》开创了我国化学教育、科研和工业基础,使我们的中学化学课程的学习有趣容易了许多。这也是汉语文支持和支撑民族文明发展的实证。

第三则来自我们电子专业,在我们的教程中,像“耦合”、“匹配”这样“信、雅、达”的词语有很多,这里给大家介绍两个词——“共轭”和“推挽”。当时授课前,我们都不认识“轭”这个字,对其意思更是“不知其然,也不知其所以然”。但当授课老师讲解了这两个词的原意后,我们对共轭电路和推挽放大器这一章节的学习,就显得格外轻松愉快。需要指出的是由共轭电路组成的推挽放大器是数字逻辑电路的最主要和核心部件。我时常在想,编写教程的诸位先生(应该是黄席椿教授及其同侪),作为电子学教授他的汉语文基础该有多么雄厚,在《电子线路》学科中引进这两个词对推动这门学科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敢问现在在职的几十万大学教授,认识“轭”字的能有几人,知道这两个词确切意思的又有几人。

(本专栏由光明日报“ 阅读公社”供稿)

猜你喜欢
中华文明中华民族汉语
4000年前的中华文明什么样儿?
学汉语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追寻“华胥氏”——中华文明的早期开垦者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把中华文明的底色铺陈好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追剧宅女教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