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社交媒体中的“伪幸福”

2017-03-23 10:20冠忆非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3期
关键词:社交媒体

冠忆非

【摘要】生活在“物质”、“消费”横行的时代,物质的占有被直接当作“幸福”的内容,我们反观手机社交文化活动中,对物质的占有也蔓延了进来,因而我们在手机社交文化中,提出了“伪幸福”的概念。

【关键词】手机网络 社交媒体 伪幸福

【中图分类号】G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3-0232-02

“伪幸福”是指我们在手机社交网络文化以及媒介宣传的物质消费文化的诱导,将对物质与资源的占有量化为幸福感的增减,热衷于打造纸醉金迷的亮丽生活而却忽视了内心精神力量的充盈,导致最终的幸福感犹如泡沫一般,外表明亮却又一戳就破,最终只剩下心灵的无尽空虚的精神体验过程。

一、“伪幸福”的表演性文化

1.手机社交帮助人们“自我实现”

在心理学调查中,“手机依赖症”群体在青年学生、工作压力大的上班族这类人群中尤为明显,这类人往往都是现代生活快节奏的日子已经让其私人时间变得碎片化,没有完整的时间进行传统的社会交际。而面对真实生活所需要面对的压力,以隐匿性和虚拟性见长的手机社交网络让“自我实现”变得容易,我们在手机社交网络中可以塑造出一个想让他人看到的“我”,而这些本身依靠手机就能实现的社交操作,以低成本就能迅速得到身边一大波人的关注,并且让我们获得精神愉悦,甚至有人说,通过社交软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幸福感。

但这种幸福感有时显得瞬间而短暂,它依托在手机这个小小的设备中,当有人为你点赞为你欢呼甚至看到你的朋友圈而欣羡你时,你感觉是幸福的,但脱离了手机面对现实生活时你会发现这一切都显得虚拟而不真实;你分享的美图往往都是通过你的一再修饰遮掩才上传的,而你的生活状态往往烦恼与只想分享的幸福并存,你告诉了他人你很快乐,却发现回头只能私下独自面对消化生活中的不愉快。

2.手机里的“伪幸福”元素

我们想分享的,往往是心中愿意让别人看到的自我,而我们看到的也正是他人想塑造的他们自己。在手机社交朋友圈,我们分享的动机里隐藏着一种“表演性”文化。我们改变自己平时随性的生活状态,努力追求着现代传媒与消费文化宣扬着的快意创意的文化生活。因为在其宣扬里,得到了这样的生活似乎才是现代社会幸福生活的体现,这样的生活才是活在美之中。我们疲于奔命甚至盲从去追逐,或通过掩饰去刻意塑造这样的生活。我们以为这样的生活就是美就是幸福,但戴着微笑面具后面我们的“表演”却很累人,这种社交网络中编织出来的我们与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哪个才是真正的自己?有人写道,“每次发朋友圈,发什么,自拍什么,选照片选半天,然后想其他人看到了或做何感想,纠结了许久最后还是放弃觉得还是删掉好了。”就是在这种焦虑之中,朋友圈表现出的幸福感,真的就可以让自己相信自己就是幸福的吗?很显然,这问题已经有了答案。

二、辩证看待手机社交中的“瓦尔登湖”

1.现实生活中的“乌托邦”与“桃花源”

19世纪初期,美国社会弥漫着一种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人们开始盲目追求大工业迷幻的物质生活。这时,梭罗决定远离这种纸醉金迷,所以有了两年深居的生活,有了《瓦尔登湖》。在瓦尔登湖经过两年的沉思后,梭罗写道:“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义……以免当我生命终结时,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因而,现代社会我们再提到瓦尔登湖,它更被贴切的比喻为一个“避难所”,是人们对于现实生活的厌倦转而逃离的心灵场所,是我们每个人内心根据自己美好的向往而寻找到的“乌托邦”和“桃花源”。在这个环境中,人们显得轻松而惬意,似乎更能体验到生命的真谛与意义。

如今手机社交生活圈,恰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数字的瓦尔登湖。有人把手机描述为一个“避难所”。很多人认为手机是本我唯一一个独立的空间,我们不得不承认,社交网络是迷幻的,它的边界充满未知,有时我们沉浸在里面似乎不需要再面对现实生活中实在又繁琐的身份关系,没有身份等级的差距也没有过多的社交语言。在网络手机社交的瓦尔登湖中,许多人觉得似乎可以将本性的自我拿出来,哪怕有时需要的一些表演,也都是为了让自己更愉悦。

2.手机社交文化游离于虚幻与现实之间

我们必须承认,在手机社交文化兴起之初,手机社交以其熟人社交关系的特性,让我们与好友更紧密高效的互动,我们认为这是一个随意分享、吐槽,怎么想就怎么讲的地方。而随后用户群体的扩大,原本私密黏连性强的朋友圈也一去不复返了,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同学圈、同事圈也都加入进来,换句话说,现实生活中的社交关系也已经侵入到我们私密的“桃花源”中,手机社交圈已经和我们原本的生活相差无几。

我们最初陷入手机社交瓦尔登湖中,是因为我们喜欢在手机中随时有人陪伴的感觉,尽管还会有许多问题,例如像表演一样的生活,比如失去了面对面社交的能力。在大街上,在地铁中,我们拒绝面对面的交流,人人握着手机发着各类滑稽蠢萌的表情符号,但又面无表情。而对于不接触手机社交网络的人们来说,似乎在大街上找到一个和自己一样不戴耳机不沉迷于手机的同类却显得艰难。我们在手机社交生活中的幸福实现得如此困难重重,而过去在街头相遇、点头致意的日子是不是又变得异常让我们怀念起来?

三、结语

面对真实的生活,去感触、去体会、去领悟,这是获得真实的幸福感毫无疑问需要去做的,而评价手机社交文化生活,它究竟是深刻的致力于生活的地方,还是无须盲从地生活的地方,这个问题不会有一个简单的答案。在现代手机社交的“瓦爾登湖”中,真正的幸福感不只是来源于在虚拟空间中躲藏自己美化自己,而是需要在这个相对自由的空间中认识自己和承担责任。

猜你喜欢
社交媒体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品牌营销传播策略分析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品牌营销传播策略分析
网络事件传播中公众焦点的转移
陕西老字号文化的对外传播策略
社交媒体背景下中学生校园欺凌探析
论社交媒体助推大学生创业
社交媒体视域下弱势群体舆情表达研究
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在线社交变迁及动因分析
基于社交媒体的广告学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
“双微时代”的危机传播趋势和影响因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