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文化应从教育抓起

2017-03-24 20:55郭林涛
决策探索 2017年5期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

郭林涛

多年前去台湾带回来一块香皂,被皂体上手工刻制出的传统图案所打动,普普通通的一块香皂加入了传统文化的美,一下子就有了不同的气质和不一样的味道。其实这样的气质和味道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譬如中国的古代建筑,无论从凹曲的屋顶、飞檐、梁柱,还是从门、窗、隔断,每个部件都饰以不同的图案,一砖一瓦无不润着鲜明的文化特色,浸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譬如刚刚过去的2017年春运,全国旅客发送量约29.8亿人次,比去年增长2.2%,世界也同步进入了“中国春节时间”。 贴春联、剪窗花、包饺子、品茶艺、合家团聚……这些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年文化符号,让人们时刻感受着乡愁和传统文化的魅力,被年文化在中国人身上这种刻骨铭心而感动着。其实除了春节,传统文化已悄然融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也正是传统文化最有魅力的地方。譬如2017年新春伊始,中央电视台推出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想不到成了一匹“黑马”,激起了全国乃至整个华语世界的高度关注,唤醒了无数人心中的“诗和远方”,在海内外引发了有关传统文化传承的热议。《中国诗词大会》能否让诗词这样的传统文化迸发新的生机?如何让传统文化走得更远?如何让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走上复兴之路?成为许多人思考的问题。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是民族的精神支柱,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民族特色和精神文化优势就蕴含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衰、饱经风霜而不败,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这个民族富有一种特殊的文化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而当前,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却面临着被丢掉、失传的危险,问题很多,亟需解决。譬如在城镇化城市化的推进中,一大批传统村落旦夕之间消失得无影无踪,成为了永远的文化遗憾。传统村落及其文化的消失,意味着失去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先哲留给我们可以陶冶心性的田园风景,也意味着乡村传统习俗和生活方式的湮灭。再譬如戏曲、剪纸、服饰文化、民居文化、中医文化等一系列传统艺术或传统文化一方面面临后继无人的危险,另一方面一说传统文化,就是穿汉服、行跪礼、拜孔子和读经班,重表而不重里、重仪式而轻内涵,流于哗众取宠和形式主义等问题。另外,传统文化在形式上普遍存在过于学术化、远离生活而又被束之高阁等现象,不是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存在,感觉高不可攀,使得百姓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接受意识淡薄,很难在传播上进行有效推广。

总之,“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没有过去,又何以至未来?琴棋书画诗酒茶早已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处处透着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和感染力,衬托出了中国人的底色。在多元文化发展的今天,要让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就需要创新传播方式,运用新媒体渠道方式传播,从而让受众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以适应信息化社会的需求。同时,普及传播传统文化也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媒体等各方力量共同推动。事实上,春节刚过,中共中央办公厅等部门就发出通知,将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于国民教育始终。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第一次就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全面系统的意见。近期目标是到2025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基本形成。更欣喜地看到新学期伊始,全国很多地方的中小学校将吟诵经典、学民俗、猜灯谜等传统活动与社团活动相结合,以此作为“开学第一课”的主要内容,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已从教育抓起。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而言十分必要,优秀传统文化是教育引导青少年的重要载体和思想典范,将优秀的诗词古文和至理名言加以普及,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但目前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仍存在“低年级重视、高年级退至次要地位”的情况,呼吁尽快把传统文化纳入教育考核体系,教育部门也要对传统文化内容进行筛选,去糟粕、取精华,确定哪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可被纳入教学大纲,为学生提供优质传统文化教材,让传统文化成为日常课。同时,应组织有关单位尽快列出中国传统文化遗失清单,到底我们丢掉了什么?并針对这些问题提出拯救办法。譬如呼吁国家尽快出台传统文化保护法,尤其是古村落保护法。因为国际上目前缺乏古村落保护的先例,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制定传统村落保护法,一把手必须带头学法,依法保护和改造传统村落。另外,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和阐释,按照“创新性发展、创造性继承”的原则,不仅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还要出国门,推进国际传播,讲好中国故事。

总之,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传下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更不是一场“运动”,也不是检验学生仁爱、知礼、明正等核心素养的唯一标准。只有将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真正领略到传统文化之美,使其成为自己精神世界的组成部分;只有潜移默化,久久为功,在生活中亲近传统,感受传统,才能让传统渐渐成为一种记忆、一种认同、一种情怀;只有发扬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才能借此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润物出更多的传统文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猜你喜欢
中华传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谁远谁近?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