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作为信仰的马克思主义

2017-03-24 20:56杨兰
党史文苑 2017年4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信仰科学内涵信仰

杨兰

[摘 要]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科学的信仰,是迄今为止人类信仰史上最伟大的信仰。从信仰角度梳理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使用,深入思考马克思主義信仰的科学内涵与特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 信仰 马克思主义信仰 科学内涵

在人们的印象中,或多或少存在着经典作家似乎不谈论和研究信仰问题,这是不正确的印象。我们仔细地读一下经典作家们的著作便可发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并未对信仰问题的研究采取简单否定的态度,而是很重视,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和观点,在很多场合正面使用过马克思主义信仰或者共产主义信仰这个概念。因此,从理论源头上挖掘和考察一下马克思主义信仰概念的发展,有助于更进一步地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概念考察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他们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从而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我们仔细研读一下经典作家的著作就会发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信仰概念的使用,以及对共产主义的诠释,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后,认为“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1]p87。在这里,他们将共产主义说成是现实运动。这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当时所处环境和现实斗争的需要决定的。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生活的时期,“理想”和“信仰”是具有特定内容和思想倾向性的流行概念。其中,“理想”一词深受空想主义者的热爱,“信仰”一词则是神学家的挚爱和口头禅。因此,在创立之初,由于当时的斗争需要,为了强调共产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现实性,为了让共产主义运动与各种宗教救世主义和空想主义划清界限,不给别人以歪曲共产主义的口实,同时也不至于使工人群众对自己的斗争产生误解,因此暂时有意回避“信仰”这个概念的使用。这种处理方法在当时的特殊情况是必要的,也是合理的。

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并不是一味排斥“理想”“信仰”“信念”这些概念,我们也不能由此片面地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轻视或忽视对工人阶级进行科学信仰和必胜信念的培养与教育。相反,他们非常重视这一点。

恩格斯曾使用过“信念”这一概念。例如,恩格斯在为马克思夫人燕妮去世的墓前讲话稿中,毫不隐晦地写到:“怀着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信念度过自己的一生,而且怀着这个信念与世长辞。”[2]p371在回顾自己与马克思的革命活动时也说道:“我们绝不想把新的科学成就写成厚厚的书,只向‘学术界吐露。正相反,我们两人已经深入到政治运动中……我们有义务科学地论证我们的观点,但是,对我们来说同样重要的是:争取欧洲无产阶级,首先是争取德国无产阶级拥护我们的信念。”[3]p197可见,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直将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信念在实践活动中进行。

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从工人政党对信仰的态度角度,针对信仰自由,提到:“资产阶级的‘信仰自由不过是容忍各种各样的宗教信仰自由而已,工人党则力求把信仰从宗教的妖术中解放出来。”[4]p317在这里,马克思清楚地把信仰从宗教中解放出来,并肯定地表达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科学的信仰、不是宗教信仰的观点。

此外,马克思和恩格斯还在很多地方谈到了对共产主义的信仰问题。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在德国的迅速进展》一文中,针对德国人的信仰转变说道:“共产主义的事业仍然在迅速进展……到处我都看到,从我上次访问以来,我们的思想又占据了一些阵地,并且每天都在占领更多的阵地。到处我都碰到一些新近改变信仰的人,他们都在无比热情地讨论和传播共产主义的思想。”[5]p593对此,马克思也明确指出:“就在敌人的阵营里……过去和现在都有拥护我们思想的战士。泰斯……来到伦敦时还是个蒲鲁东主义者,但由于跟我个人接触和认真研究《资本论》,他完全改变了自己的信仰。”[6]p351针对非马克思主义转而信仰科学社会主义这一现象,马克思指出:“整个来说,事情(我在这里指的是欧洲的总的形势)进行得非常好,大陆上的真正的革命政党内部也是这样。……恰恰是《平等报》……第一次成了真正的‘法国的工人报纸。连《社会主义评论》的马隆——虽然还带有同他的折衷主义本性分不开的不彻底性——也不得不声称自己(我们过去是仇敌,因为他原来是同盟的创始人之一)信仰现代科学社会主义,即德国的社会主义。”[6]p350

恩格斯还明确谈论过如何树立共产主义信仰的途径问题。恩格斯在《大陆上社会革命运动的进展》一文中指出:“英国人由于国内贫困和道德败坏的现象的加剧,他们通过实践达到这个学说。法国人是通过政治达到的……德国人则是通过哲学,通过对基本原理的思考而成为共产主义者的。”[7]p575-576在这里,恩格斯通过详细描述19世纪初西欧三个主要国家英、法、德的工人达到共产主义学说的不同途径,来阐明自己对如何树立共产主义信仰的思考。

列宁是第一个正式并完整使用“共产主义信仰”和“马克思主义信念”这两个概念的。他在《马克思恩格斯通信集》中写道:“恩格斯当时还不满24岁,家庭环境使他厌倦,因此他急于要离开。他父亲是个专横的、信教的工厂主,对儿子四处参加政治集会,对他的共产主义信仰很生气。”[8]p276在这里可以看到,列宁直接提到了恩格斯的“共产主义信仰”,开始明确使用这一概念。

列宁在给波利斯·克尼波维奇的信中说:“我非常满意地读完了您的书,我很高兴地看到您着手写一部严肃的大著作。通过这部著作,想必完全可以检验、加深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信念。”[9]p182在这里,列宁不仅直接明了地使用“马克思主义信念”这个概念,还进一步阐明了自己对于“检验、加深和巩固”这个信念问题的思考。列宁在谈到信仰问题时都具有显而易见的明确性。他认为,无产阶级政党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将自发的工人运动与实现社会主义理想和树立现代科学水平的社会主义信念结合起来,无产阶级政党是社会主义理想的追求者和践行者。

毛泽东、邓小平等马克思主义者们也态度鲜明地从正面意义上使用马克思主义信仰这一概念。毛泽东曾对美国记者斯诺说过: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在我們党的文献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讲话中,“信仰”一词也并不少见。不仅不再带有贬义色彩,而且许多情况下是在正面的含义上使用的,带有褒义色彩。在毛泽东的著作中就多次出现信仰一词。毛泽东写道:“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的三民主义,曾经因为孙先生与共产党合作加以坚决执行而取得人民的信仰,成为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的胜利的革命的旗帜。但是一九二七年国民党排斥共产党(清党运动和反共战争),实行相反的政策,招致革命的失败,陷民族于危险的地位,于是三民主义也就失去了人民的信仰。”[10]p259“在中国,事情非常明白,谁能领导人民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谁就能取得人民的信仰,因为人民的死敌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而特别是帝国主义的缘故。”[11]p674毛泽东也讲到信仰自由的问题,他在《向国民党的十点要求》中提出:“信仰为人人之自由,而思想乃绝非武力所能压制者。”[11]p723邓小平也明确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12]p63。

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使当时自发地存在和流行于部分工人中的共产主义信仰从幻想变成了科学的信仰。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信仰本身包含着三个层次的内涵。

第一个层次,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指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信仰。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论,人们对这一理论的相信和信任,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信仰。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不是信仰,人们对这种理论的信仰行为才是马克思主义信仰。从信仰主体角度看,马克思主义信仰内涵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马克思主义信仰者的问题。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们的信仰行为才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仅作为一种科学理论而存在,并且能作为一种科学信仰得以存在。这个层次的内涵,重点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信仰者的态度问题。这是理解马克思主义信仰科学内涵的一个基本点,也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一个基本问题。

第二个层次,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指马克思主义信仰者们心中所信仰的马克思主义。从人类的认识规律来看,我们不能把人们头脑中的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完全割裂开来,在很大程度上,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就是人们所信仰的对象。人们相信和信奉的马克思主义并不能与作为自在的客观真理的马克思主义相分离。或许刚开始的时候人们对一个理论体系的认知并不是完全透彻和准确,之后随着在实践活动中马克思主义理论真理性日益彰显,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越来越坚定,逐渐成长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信仰者们信仰的内容自然就包含于他们的信仰之中。

第三个层次,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指作为价值体系而存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自身的价值性。首先,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世界观的理论,是一门哲学社会科学,而不是一门自然科学或者技术科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种世界观理论的科学时,自然就具有了价值性。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正科学力量正是在于其改造世界的强大实践功能。要发挥这一功能,则必须依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者,为此人们需要去相信它,从心底接受这个理论,并且成为他们的信仰。如果没有人相信马克思主义理论,或者这种相信尚未上升到信仰的高度,是很难真正发挥出马克思主义改造世界的功能。从这个层面上看,只有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与价值性统一起来,才能够全面地正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为何能够成为人们的信仰。这是理解马克思主义信仰最为重要也是最为丰富的一个方面。

三、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特征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信仰具有现实性、科学性、崇高性的特征,是一种健康、全面的信仰。

首先,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超强的现实性。它与虚幻的、超验的宗教信仰截然不同,并且是对立的,是对虚幻的、超验的信仰的彻底变革。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立足于人们的现实社会生活,并以人们现实需求作为价值目标;是无产阶级解放的现实需要,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矛盾尖锐化和阶级斗争激化的必然产物。马克思、恩格斯坚决反对宗教主义者们把人们的现实需要用神圣的光环伪装起来的做法。马克思、恩格斯无情地揭掉了笼罩在无产阶级现实斗争上空的宗教信仰的外衣,使无产阶级的现实利益得以凸显。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明确指出,所有的宗教信仰都是非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科学的信仰,与非科学的信仰是截然对立的。

其次,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崇高性。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崇高性与其本身的科学性、现实性紧密结合在一起。马克思主义理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明确指出了全人类最美好的共产主义理想,郑重提出了无产阶级崇高而伟大的历史使命。马克思主义信仰所指出的共产主义理想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实践所能达到的最伟大的现实目标,彰显了人类改造世界的伟大实践力量和人类自身的强大自信力。人们在践行共产主义伟大理想的过程中,不仅能创造出丰富的物质利益,同时这一实践过程本身也具有巨大的精神价值。这种精神能够鼓舞人类追求并走向最高的精神境界。更为重要的是这种精神境界的体验和追求并不是建立在虚无的幻想之上,而是深深地根植于人类社会物质生产的实践活动之中。因此,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崇高性就具有了深厚的物质现实基础。

再次,“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一种健全的信仰”[13]p268。马克思主义信仰绝不是狭隘和封闭的,它是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其科学理论基础,以人类社会的伟大实践活动作为现实基础,它充分依赖和尊重人类自身的本质力量和实践的能动性。它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理想,以实现每个人都能得到自由、全面、和谐发展的价值目标。更为重要的是这一个目标的实现不是依靠所谓神灵的庇佑,而是依靠人类自身充分发挥自己的本质力量,依赖于人类的理智和社会物质生产的伟大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6]马克思恩格斯给美国人的信[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8]列宁全集(第2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9]克鲁普斯卡娅.论列宁[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10]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1]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3]刘建军.追问信仰[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责任编辑/彭月才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信仰科学内涵信仰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准确理解组织路线的科学内涵
论信仰
铁的信仰
现代化视域下个人信仰与社会信仰的关系
网络多元时代如何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生态思维
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问题的哲学思考研究
『四个全面』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