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牙塔里的守望者

2017-03-24 05:25刘海军
中华手工 2017年3期
关键词:牙雕精卫填海象牙

刘海军

如今,牙雕业似乎已到了迟暮之年。牙雕从业者走的走,散的散,要么转行干其他的,要么彻底撒手什么也不管。而就算极少数坚持下来的人,也对牙雕业的未来充满担忧。周百均就是这极少数人之一。

海派牙雕的秋天

“只要你点头,马上支付10万元现金,月薪3 000元,提成另算。”一位台湾老板看中了周百均的牙雕技艺,提出合伙开办牙雕厂,并让他出任厂长。那是1985年,一个人人争当“万元户”的年代,周百均月薪仅100多元,可他拒绝了。而类似的经历在他一生中有过多次。

1994年,他被公司派往科威特为一位富豪修复牙雕工艺品,当他将修复好的作品摆上桌面时,富豪被他精湛的牙雕技艺折服,表示愿意提供优厚的待遇,希望他能留在拥有迷人海滩和国富民丰的科威特。他也拒绝了。

“那时可以说是牙雕业的春天,但现在我们正面临着秋天。”作为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上海牙雕代表性传承人,周百均的眼神里透露着对海派牙雕未来的担忧。

早年与他一起学习牙雕的20几人,如今,周百均是为数不多的仍在坚守的牙雕师。“我的师傅蔡健生老先生将一切都奉献给了牙雕事业。他教会我的不仅是牙雕技艺,更是艺术家的使命感。我至今还记得他老人家的嘱咐:海派牙雕是几代牙雕艺人的心血,可不能断了。”

可相较于牙雕从业者越来越少的窘境,更让周百均担忧的是,国际上对象牙交易的全面禁止。“象牙被禁,从环保的角度看,我非常理解;但作为牙雕从业者,我仍感到十分遗憾。毕竟牙雕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技艺,包涵着先人的审美和智慧。如果就这么断了,岂不可惜!”

破而后立

周百均出生于一个家风严谨的世家,母亲是教师,而且从周家的族谱上可以查到,他是《爱莲说》作者、北宋著名哲学家周敦颐的第29世孙。这样的家风熏陶,让周百均从小就比常人多了一些对艺术的感知。

1973年,周百均中学毕业,由于学习期间表现出过人的艺术天赋,他被推荐进入上海工艺美术学校。学习象牙雕刻。“当时就一个念头,哇,象牙这么珍贵,一定要好好珍惜。”周百均受宠若惊,认为自己太幸运了。“那时我们没得选择,领导怎么安排就怎么做。虽然牙雕正合我意,却是当初我连想都不敢想的。”无心插柳柳成荫,没想到却成就了这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

3年后,周百均从上海工艺美术学校毕业,顺利进入上海玉石雕刻厂牙雕车间从事牙雕创作,并跟随海派牙雕第一代老艺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蔡健生学习牙雕技艺。周百均擅长仕女牙雕,风格独特,思维活跃,1979年被蔡健生指定为徒弟,继而成為海派牙雕传承人。

在蔡健生的指导下,周百均更加勤奋,技艺也日渐精湛。为了寻求突破,他将目光集中到牙雕题材品种上,“依循传统,上海牙雕按题材品种划分,牙雕从业者自入门之初便被指定学习人物、风景等某一单项题材,甚至还会有更细的划分,如周百均就被指定学习人物中的仕女牙雕。但我认为不应该自己禁锢自己,所以我尝试打破题材界限,将各种元素相互融合。于是有了融人物、镂空、蚌景为一体的《蚌珠戏凤》。”然而,更让大众印象深刻的却是1981年的那件惊世之作—《精卫填海》。

精卫填海

《精卫填海》是周百均最为满意的作品之一,被评为首届全国象牙雕刻评比第一名。然而,在这份荣耀的背后却是他的大胆突破,将中国传统技法与西洋雕塑艺术融合的进一步尝试。

“刚得知大赛消息时,我可真是‘食而无味,卧则无眠,整日里就冥思苦想一件事:到底什么样的作品才能让大家眼前一亮?”对于初始的一些设计稿,他自己都不满意。后来索性抛开一切杂念,在纸上随意勾画出了最让他心动的线条。“美是第一概念。无论什么题材,作品给人的第一感觉是形式要美,所以我决定先定其‘形。”

然后,周百均开始大量查阅资料,搜寻相似线条的题材。终于在《古事四百册》一书找到“精卫填海”的故事,这才有了《精卫填海》的诞生。

“《精卫填海》打破了以往单一风格为主题的传统模式,融入了西洋雕塑艺术,使中西文化在牙雕中碰撞出新的火花。”中国传统艺术重在写意,讲究线条美,而西洋雕塑强调人体结构美。因为周百均曾接受过绘画、雕塑、人体解剖学等课程的学习,有着深厚的西方美学理论基础。因此,他大胆融入西洋雕塑中的造型感与人体解剖学知识,使“精卫”在形象塑造上取得突破,比如露臂、赤脚等,从而令整件作品呈现一种别样的美。

但《精卫填海》只是他突破创新的第一件受到大众肯定的作品。之后,他进一步大胆尝试,又陆续创作了《西厢和月》《鱼景》《桃花源记》《嫦娥》等作品,在获得“全国百花奖金奖”“玉龙奖金奖”等荣誉的同时,让大众一次次地见证了海派牙雕的魅力。

牙雕守望者

牙雕美,美在精巧;象牙贵,贵在难得。在过去20多年里,因为“象牙禁运”,致使牙雕业几度濒临坍塌。

1989年,随着国际上关于“禁止象牙和象牙制品在国际贸易中流通销售”联合协定的通过,牙雕业一下子断了象牙来源,这使上海牙雕于1989年陷入了几乎全面停止的状态。

然而,2006年,牙雕被列为我国首批国家级非遗项目并加以重点保护,这让周百均在经历漫漫长夜后看到了一丝曙光。但更让他激动的是,2007年在联合国野生动物会议上,中国获准在严格条件约束下,从非洲四国进口象牙,并于2008年,从非洲顺利进口60余吨象牙。

为了让这门技艺传承下去,2006年,上海工艺美术总公司提出在上海老凤祥名师设计中心创建由周百均领衔的象牙大师工作室,为海派牙雕传承注入一股活力;2010年,周百均又在上海老凤祥玉石象牙雕刻有限公司创建了第二个象牙大师工作室,致力于培养更多年轻人继承牙雕技艺。10多年来,他设计指导了数十名学生创作了《十八罗汉听经图》《维纳斯》《降龙尊者》《金童玉女花生》等优秀作品,陆续获得了“中国上海玉石雕刻玉龙奖金奖”“中国象牙雕展优秀作品金奖”等殊荣。

面对荣誉,周百均对年轻一代赞赏有加:“年轻人视野开阔,学习能力强,他们应该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所以,短期内我不担心传承这一问题。”但作为传承人,周百均的担子依然沉重,他现在带领着两个象牙大师工作室20多位牙雕学习者,将更多精力集中在教授传承上。“我现在可以身体力行,但10年、20年之后呢?所以这些年轻人才是海派牙雕的希望。”

但是面对如今牙雕业的艰难,周百均也颇感无奈,虽然有猛犸象牙等替代品,但猛犸象牙存量有限,且不可再生。因此,他只能告诉学生:就算真到了无牙可雕的那一天,将牙雕技艺转移到其他材质上一样可以做好,因为艺术都是相通的。“虽然是下策,却是实话。再说了,未来的事情,谁也说不准。我们要做的就是练好本事,多出精品。”

猜你喜欢
牙雕精卫填海象牙
寻找象牙参
一根象牙筷
当代猛犸牙雕的再生与发展
象牙长啊长
当代猛犸牙雕的再生与发展
象牙战争
精卫填海
巧夺天工的牙雕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