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2017-03-24 22:56冯瑞萍
新课程·上旬 2017年1期
关键词:主导作用主体地位

冯瑞萍

摘 要: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其绝不仅仅在于让学生掌握一种工具或技能,而应重视陶冶学生的情感和情操,培养学生的灵性与想象力、创造力,发展学生个性;要让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一定要把学生还原为“自由生长的生命”的人,使学生在“自由自觉的活动”中展示生命的价值。

关键词:说话权;主体地位;主导作用

新课程改革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但是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它到底被贯彻了没有?贯彻了多少?从近几年多次的听课中,我发现,如今真实的语文课堂上确实有很多东西似乎已经“变了味”,背离了新课程理念之初衷,偏离了航向,且有渐行渐远之势,“以学生为主体”似乎仍旧是个理论。比如,我们的一些老师从头主讲,只是个别提问,“演绎法”教学充斥课堂,导学案上知识罗列,方法俱在,语文课堂朗读甚少。另外,所谓“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往往也是“变味的学生主体”和“变味的主导”。一方面传统语文教学上的教師“满堂灌”“我的课堂我做主”并没有遭人摈弃,另一方面时下“我的课堂不做主”却正在抬头。前者是学生主体地位丧失,后者是教师首席地位和主导地位的“缺席”。教师完全放手让学生去“自主”,面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理解和认识也“不置可否”或一味肯定,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生为主体”。对此,我在自己的课堂实践中总结了以下认识。

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就得给予学生自由、自主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在语文教学中要落实主体性教育,必须先使学生具有独立性,即应把学生的“权利”还给学生——包括“说话权”。一个人是否能形成自我,在一定意义上取决于他是否有足够的机会和能力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现在的语文课堂,学生“说话”大都主要是为了回答教师提出的一系列零散的问题,学生很少用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其实学生“说话”除了表达自己的理解和不理解之外,还可以提出自己的满意或不满意,表达对他人的反对或赞赏。更重要的是展示自己的创造性成果。所以,在教学中不妨多些如下的交流用语:“你读或学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读了以后你有什么感受”“你最感动的是什么”“你还有什么想法”“你能具体说出自己的想法吗”这些教学语言的恰当运用将大大促进学生说话的愿望与质量。当学生“说话”时,教师的任务是“倾听”并引导其进行创造性的说话。理想化的“说话”状态,应是发生在学生与教师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多层次的平等自由的对话。这样“一个声音”将成为过去,取而代之的是“各抒己见”,取而代之的是多元的文化和价值。

如《钓鱼的启示》一文,我适时给学生创造辩论的空间,在学生充分拥有“说话权”充分自由表达中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而这其中教师的作用是为他们提供机会,扮演点拨、帮助、促进者的角色。

《钓鱼的启示》课文片段回放:

师:面对“我”从来没有见过的这么大又漂亮的大鲈鱼,究竟是放回湖里还是不放,父亲的选择是什么,用文中的语言文字告诉大家,可以是一句话、一个字,好吗?

生郭××:“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我觉得这句话的“盯”字很重要。

师:是的,学语文,不仅要读懂纸面文字,还要读懂字的背后的内容。

生申××:我觉得“盯”了“好一会儿”正说明了父亲复杂的心理斗争过程。

师:孩子你理解得真棒!此时父亲心里住着两个不同的声音,一个是放,一个是不放,选择你的态度,扮演这两个声音,去听听父亲内心的声音。

生王××:我听见父亲在说,我平常虽然经常钓鱼,却从没见过这么大的鱼,又是那样的可爱——鱼腮在银色月光下轻轻翕动着,而且孩子又这么喜欢,舍不得放啊!

生鹿××:但必须放回去,因为自己是父亲,自己的言行会给儿子起到带头作用,自己在还没到捕捞开放时间把捕到的鱼带回家,将来儿子也会学自己的。

学生就此展开了两种声音的辩论:不就是一条鱼嘛,这么小的事都纠结——反面的声音;虽然是小事,但小事不小,滴水还能穿石——正面的声音。

反方:就这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还不行吗?

生补充:是啊,事不过三,这才第一次啊!

正方:第一次很关键,有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

反方:这么小的事你个大男人拖拖拉拉,真是!赶紧拿回家走吧!(众笑)

师:是啊,一条鱼是小事,但以后呢?遇到更大的利益和诱惑呢?

生何××:有句话叫“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掌声)。

反方:鲈鱼的味道一定很美,还是带回家去吧,舍不得放回湖里。

师:也有道理,好不容易钓上来的,如果放了,也许以后再也没机会了。

反方:反正除了天知地知,这儿静悄悄的(8自然段),连个人影都没有,谁会知呢!

师引导:是的,是天知地知,但还有什么最知道?(师指自己的心)良心知!

师板书:“道德”。

师总结:同学们刚才这么多丰富的想象,也正是父亲“盯了好一会儿”的心理活动,父亲在道德面前最后的抉择呢?回到课文中,看看你又读懂了什么?

生:放回湖里。

师:不是放回湖里,而是——?

生: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师:注意细心读书,一个字都不要错过。

师引导学生理解“得”的意思:必须,一定,不容置疑,没有商量的余地。

师:课始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冷酷无情、不近人意的父亲,现在呢?谈谈你心中的这位父亲吧。

生:有原则的父亲!严厉的父亲!严格要求的父亲!以身作则的父亲!

下课铃声响……

孩子们簇拥过来,“老师,有其父必有其子,父亲做得好,儿子将来才成了大建筑师!”

“老师,我给您讲一个故事,有个小孩子很小时偷了别人一支笔,他妈妈说真棒,后来就一直偷……犯了罪……坐牢……咬了妈妈……”

由上可见,这节课学生运用自己的“说话权”辩出了——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这样严格的教育,长大了就不易被外面花花绿绿的诱惑吸引的道理;真正体现了“我的课堂我做主,我是课堂小主人”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显而易见。

在语文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直面素质教育的需要,是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学科的需要,更是目前语文教学“学生大多被动参与,教学效率不高“,从而扭转这种局面的迫切需要。

总而言之,在语文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实施主体性教育,必须注重学习主体的能动参与,教师客体的巧妙引导,教法与学法和谐统一等关系问题。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能实现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成墨初.尊重孩子,让孩子感到被重视[J].朝华出版社,2008-02.

[2]张文来.浅谈新课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J].当代教育论坛,2009(5).

[3]潘大敏.小学语文阅读亟待关注的话题[J].语文教学通讯,2013(8).

?誗编辑 谢尾合

猜你喜欢
主导作用主体地位
党校主导作用下的红色文化教育需要重点解决的几个问题
地方人大怎样发挥立法主导作用
尊重主体地位,彰显人文关怀
浅析参与式教学法的运用
电视制片人在节目运作中的主导作用
地方人大进一步发挥立法主导作用的思考
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
浅析教师主导作用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