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的道德教育思想及其现实价值

2017-03-24 13:20朱博
科学与财富 2016年27期
关键词:现实价值道德教育

摘要:道德教育一直是教育界一个亘古不变的研究主题。对于道德教育的有效性问题,前苏联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主要从有效目的论、有效环境论和有效活动论三个方面来探讨的。今天,重读苏霍姆林斯基关于道德教育这一问题的论述,对于当代道德教育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苏霍姆林斯基;道德教育;现实价值

《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一本重要的教育著作,该书写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是一本指导教师向正在成长的年轻一代进行道德教育的优秀教材。在网络化与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重读这本经典的教育论著,对于探索道德教育方式以及道德素养培育的有效性问题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性意义。

一、有效目的论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进行道德教育的方法虽然有很多种,但要真正使道德教育达到预期的理想效果,就必须将道德教育与信仰教育结合起来。这是因为“作为一种道德上的高尚的精神力量,始于对神圣东西的一种信仰,没有任何信仰的人,不可能有精神的力量、道德上的纯洁,也不可能有英勇的精神……对我们的意识形态那种神圣的东西有信仰的人,定会有巨大的爱和恨的才华”也就是说,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学生只有在拥有追求的时候,才会成为公民”,“没有志向,就没有公民的觉悟”。所以说,苏霍姆林斯基倡导道德教育与信仰教育的目标要完全一致,即要培养“真正的人”——在精神上丰富、思想上充满信念、有崇高道德、善于忠实地热爱祖国和忠诚的憎恨敌人,捍卫社会主义国家的财富和理想,把智力上的丰富和热爱劳动、把对世界美的认识和身体上的完美融为一体的人。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道德教育和信仰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二者的目的都是致力于为国家培养良好的公民。而良好公民的培养,必须从培养公民精神入手。譬如,要培养学生回报父母、回报社会、回报国家之心;要在劳动中培养学生勤奋刻苦的意志,进而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养成尊重劳动的优良品质。为实现上述这些教育目标,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坚定不移地践行了自己的教育思想。

二、有效环境论

道德素养的培育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完成的。“环境以其自身独特的形象潜移默化地感染人、熏陶人,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和影响”。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的:“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苏霍姆林斯基也发现了环境育人的重要作用。他曾经说过:“只有创造一个教育人的环境,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在他看来,良好的育人环境不仅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前提,而且也是培养学生高尚道德的沃土。为此,他不遗余力地营造良好的校园育人环境。

首先,苏霍姆林斯基积极营造校园的自然环境,使校园环境置于自然环境之中,让学生在学校中就有亲近自然的机会,进而让他们产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因为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良好的校园环境是培养学生道德素养的重要基石。为了让学生能够亲身经历学校自然环境的营造过程,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导学生时会亲自带领他们在校园里培植乌克兰地区生长的所有果木——梨、李子、杏、桃、苹果、樱桃、核桃等。这种做法不仅让学生体会到了劳动的乐趣,而且还在无形中塑造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良好品质,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道德素养。

此外,苏霍姆林斯基还致力于营造良好的校园精神环境,希望借此促成学生“丰富而多方面的精神生活”。他认为,“校园里应该充满鲜明的、有道德的气氛,而这种气氛使人相信,高尚的道德情操会成为主流。在有许多鲜明的道德行为的地方,善才会作为消灭恶的一种力量。”为了营造校园的精神环境,可以在图书馆、教室、楼道等地设置陈列架,上面除了摆放本年级的德育读物外,还有教学大纲所需要的全部书籍和充足的世界文学作品。读书环境的营造,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明事理、长智慧,而且还能够在无形当中使学生受到道德的熏陶,这对学生良好精神风貌的形成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三、有效活动论

苏霍姆林斯基看到了活动对于学生道德素养培育的重要意义,并强调学生亲身参与活动对学生的成长和道德素养培育的重要教育意义。他认为,全部教育活动有效性的基础就在于学生活动的实现。为了实现这一教育理念,他在教育实践中提供了诸如劳动、奉献等有效的活动模式。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劳动。劳动和劳动课是苏霍姆林斯基积极探索的一种德育活动形式。他认为,劳动作为一种德育活动,重要的不是这一形式本身,而是这一形式能否为学生提供一个进行独立思考和精神探索的平台。也就是说,只有当劳动被看作是一种德育活动的形式时,才能够培养学生对于道德的真切体验,有效避免道德教育的假、大、空,而且还有助于增强道德教育的有效性。

其次,奉献活动应该受到应有的重视。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奉献“是培养人的崇高愿望的唯一学校”,是青少年精神积累的有效途径。他认为:“青少年的精神必须一点一滴地加以积累,要从童年和少年时代就开始积累。一个十二三岁的人回想过去时就应该看到自己曾经为别人做了什么,并为自己的劳动成果而感到自豪。这种自豪就是青少年接受共产主义思想的表现和达到的思想一致的基础。”他把奉献活动看成是一种美好的精神世界活动,认为这一精神活动“能使人成为有教养的人。进行道德教育,造就真正的人———就是在号召做一个美的人”。

四、苏霍姆林斯基道德教育思想的现实价值

细读苏霍姆林斯基的《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深刻领会书中的德育思想精髓,无论是对于我们今天道德教育的宏观思路还是具體实践都大有裨益。

首先,道德素养的培育应该注重教育环境的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是启迪学生心灵、播种智慧不可或缺的教育媒介。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优美的教育环境,不仅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高尚的道德情操。如果学校的道德教育不与家庭和社会教育环境相结合,就不免会成为抽象而空洞的说教。因此,必须使学校的育人环境与家庭和社会环境达成教育影响上的某种一致性,这样的学校德育才是真实而有效的。

其次,良好道德素养的形成关键在于自我教育。道德素养的形成虽然离不开外界环境,但主要还是靠自己的自我教育。为此,苏霍姆林斯基倡导学生积极参与各式各样的活动和劳动形式,其目的是让学生在活动和劳动过程中亲身体验、身体力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因为一切外在的客体实施的教育只有转换成教育者自身的能动性活动,即主体的自我教育,教育的目的才得以实现,否则,教育就失去了其本来的意义。

最后,道德素养的培育应该注意心灵的陶冶。苏霍姆林斯基既充分肯定了知识教育对于道德素养培育的重要作用,又对如何通过陶冶心灵培育道德素养给予了重要阐述。我们现在的道德教育效果和预期效果相距甚远的原因固然有很多,但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就是把德育简化为单向的灌输,忽略教育对象的心灵。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德育要多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不能简单地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这也是我们今天德育教育必须突破的重要瓶颈。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苏霍姆林斯基. 怎样培养真正的人[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2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作者简介:

朱博(1992 —),女,汉族,山东泰安人,就读于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学历,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现实价值道德教育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微时代”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的当代价值
卢卡奇物化理论对中国当代启示
新媒体在高职生政治价值观教育中的价值研究
低星级酒店员工晋升制度的优劣势分析及对策研究
当代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浅论王新想
如何对幼儿开展道德教育
成人:道德教育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