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公益林的生态效益体系发展与补偿机制概述

2017-03-24 13:21陈伟文
科学与财富 2016年27期
关键词:生态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

陈伟文

摘要:生态公益林是当下林分改造比较良好的一种造林形式,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学者对其进行研究,本文概述了当前国内外对生态公益林的研究概况、评价方法、评价模型、评价指标体系、补偿机制的一些问题,为我国大力发展生态公益林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撑

关键词:生态公益林,评价,生态效益, 补偿

The development and compensation mechanism of ecological benefit system of ecological public welfare forest

Abstract

Ecological forest is a forest afforestation form reform the current relatively good, more and more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to study, this paper summarizes some problems of current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situation, the ecological forest evaluation method, evaluation model,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compensation mechanism, to provide effectiv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our country vigorously develop ecological forest.

Key words: Ecological public welfare forest, evaluation, ecological benefit, compensation

1前言

生態公益林,是一种以经营和提供生态产品和服务为目的的林地,同时,它是以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与维护生态平衡等需要为主要目的而经营森林、林木和林地。生态公益林作为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提高社会整体生活质量为目的,并且更好的发挥森林生态效益,更好地促进生态环境平衡,最大力度为社会提供社会公益服务型的森林(王冲等,2007)。生态公益林的定位是以经营和提供生态产品和服务为主要目的森林,但是其主要经营目标仍然是尽其能力地产出生态和社会效益,以及充分发挥森林效益从而达到涵养水源、固土保肥、固氮释氧等多个方面效益 (严会超, 2005)。

随着近代工业化的加剧发展,对森林资源的滥砍滥伐,严重破坏了森林生态系统,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华南地区属亚热带气候带地区,虽然有着优越的自然环境,但是利用不合理,过度采伐严重影响森林的生态效益。Liu等(2000)对优势树种进行林分改造的项目进行研究,结论显示优势树种往往可以增强森林群落稳定性,提高生态效益,达到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李建军等(2010)与Bettinger等(1999),研究了有关森林空间优化,改善生态效益的问题。汪平等(2013)做了更进一步的研究,从改善生态效益的基础上指出如何合理经营森林。有部分学者指出,在生态公益林的效益研究当中,大力针对其生态效益的存在价值进行计量评价,但是通常欠缺考虑其经济效益,导致了公益林发展的资金运营不合理发展。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社会采用了生态补偿机制缓解这个矛盾。在我国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这段时间,林业分类经营的理念被提出,将森林明确分为生态公益林以及商品林,而生态补偿的机制,成为林业分类经营的一个核心。经过前者的探索以及研究,如何运用生态补偿基金,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也是促进生态公益林的经营与管护、更好发挥其生态效益的重要举措(汪锦辉等,2006)。

2有关生态公益林的研究状况

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当中,森林主要功能是提供木材,在这个层面当中,它的经济效益便成为了林业经营的主体效益,生态效益以及社会效益则被放到第二层面(李卫忠等,2001)。

20世纪初,中欧部分国家为了发挥农田效益和环境保护效益,对森林的水文效益进行了评价,开始了有关生态公益林生态效益研究的序章(贾放,1999)。在20世纪中期开始,美国、前苏联等部分国家以及部分国际机构开始对森林的生态效益研究非常重视,直至20世纪90年代将可持续发展思想引入林业后,森林经营以及有关生态效益的指导思想更是演变成为综合考虑森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经营(刘霞,2000)。在80年代以来,国内外不仅对具有生态效益的各种林地以及林木进行大量的定量测定,同时也对各种不同类型的绿地及绿地系统等综合生态效益进行研究,开始从森林的大型生态效益研究到更细一步的生态效益(毛沂新等,2016)。

我国实施的森林分类经营,将森林明确区分为商业生产的商品林和社会公益型的生态公益林,目的在于发挥森林生态保护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同时又不失去其经济性的一面。在2011年我国启动了国有林场改革试点,其核心内容是弱化国有林场以木材生产为中心的经济功能,强化其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公益属性,并且根据其功能进行了生态效益的评价(罗攀柱等,2016)。在国外,在早些年的20世纪后期,日本、澳大利亚、印度等国家就开始把林业发展的指导思想转变为保护森林。智利、巴西、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也采用了相应的生态效益评价以及保护手段来保护森林资源(施昆山等,1997)。

虽然在生态效益的研究当中,森林的分类经营可以让生态公益林缓解破坏生态带来的问题。但是在市场条件下,社会对森林生态效益的经济补充缺乏,并且生态产品的丰富度水平较高,生态效益市场买卖机制难以形成,森林生态“效益源”所有者和经营者无法通过市场交换获取合理报酬(孔凡斌,2003)。为了更好的发挥森林发挥生态效益效果以及更好的运营生态公益林,以及缓解当中的经营以及管理当中的矛盾。生态效益的补偿机制应运而生。

3森林生态效益基本研究方法概述

3.1森林基本指标评价体系的发展意义

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可持续发展理论和评价指标体系在世界各国和地区得到了大力发展,并且在这个基础上针对生态公益林的可持续经营质量评价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高瑞馨,2004)。在1998年期间,美国林务局率先启动了有关研究综合监测森林可持续经营项目。在这个项目的研究基础上和验证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标准与指标,进而评价了森林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从评价的本质上看,在这个项目当中采用的是构建生态公益林的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再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最后构建模型,评价计算出公益林的综合效益。是现代生态效益研究发展的雏形。

森林生态效益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是进行推测其生态效益为前期准备工作,不仅是生态效益预测的基本依据,同时是当前定量评测以及预测森林生态效益的内涵和要求。在进行生态效益评价当中首先确立指标,并且构建生态效益估算的权重指标体系(郝囡, 2012;龚传洋, 2005)。通常评价的指标包括有水源涵养、防风固沙、碳汇积聚等等。

3.2评价指标的获取、计算权重和模型构建

在评价生态公益林森林资源综合评生态效益的过程中,往往对评价指标的赋值和计算指标权重是在评价过程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在这个环节中通过合成方法计算综合指数,整理合适的计算模型,得到最终评价结果。通常会有两步做法,第一步,在整理出基本的框架以及确定相关指标之后,结合森林发展等各方面,并且初步建立评价指标库。第二步,收集各项指标,对评价的指标进一步确认。然后将选择的指标发给多位林业经济相关研究的专家老师,进行指标筛选,最后进行计算模型的整理(张志华等,2009)。

对评价指标的赋值包含有定性指标的定量化和指标的无量纲化这两大方面,定性指标的定量化常通会采用层次分析法,就是通过比较指标之间的重要程度进行标注并且进行分层。指标的无量纲化,它的主要方法有主成分分析法、功效系数法、分数法和函数法等。往往在实际对森林评价的实际操作中,很多程度上都是2种或以上的方法合并使用。最后经过指标赋值以及分层之后,则需要对评价指标确定权重。确定指标的权重的方法有主要有专家打分法(Delphi)、层次分析法(AHP)、主成分分析法和最大熵法,最后归纳整理出计算模型进行计算评价。

但是根据不同的情况分类,有关的生态公益林种类有如下细节分类,为: 防风固沙效益;涵养水源效益;水土保持效益和森林改善小气候效益等。所以在构建模型当中也是需要考虑其不同的指标类型而构建不同的赋值、加权方法。

3.3评价指标的评价分类方法

通常,在對测定以及收集指标后,经过加权等处理,再对其进行评价。评价作为生态效益研究的最后一步,存在着一种评价方法“系统分类法”。这种方法有2种,效果评价技术法和消耗评价技术法(张志华,2009)。前者主要功能是根据计算后的指标并且评价可供利用的公益林的效益可用性,条件价值法是评价指标内容的补充以及依据;后者的主要功能为评价森林的公益效能,和利用、保持及加强森林的作用,最后计算森林的有关消耗。

3.4研究生态效益评价的不足之处

虽然,生态公益林的生态效益评价体系构建可以解决生态效益研究的问题,但是存在一个弊端,就是忽视森林社会产生的实际作用以及它自身发展所需要的经济效益。森林生态效益具有多样性,在对生态效益研究的进展中,通过计量评价体系研究是众多林业工作者研究的方向,通过数学模型的建立、综合国内外文献研究成果成为了众多学者的普遍的研究手段。但是因为森林的外部性特点,使其具备了外延性的特点, 再通过层层积聚,公益林的作用范围及受益程度难以拟定,即便受益范围能够确定,但是面对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受益者,人们也会面对相同的生态产品形成不同的作用效用评价(吴伟光,2003)。导致公益林的经济效益无法保障。所以,作为派生产生的解决办法就是使用并推行市场价值法等并加强建设。所以在生态效益的经营当中,需要对公益林采取合理的经营方法,以及在生态效益研究以及评价中选择合适的经营措施。同时加强补偿机制对公益林的良性发展给予帮助与支持。

4公益林的生态补偿问题

由于公益林部分特性不满足商品的基本条件(被划分为天然林无交换性),长期的入不敷出导致公益林的管护矛盾与利益冲突较大。而且生态公益林的与社会实际使用以及收益者之间受益程度往往不同步,导致生态公益林经济效益低下,所以作为补充其发展所需的资金,往往需要政府所给予的生态补偿。而生态公益林,其定位在于发挥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需要有由各界的力量的支持与投入,它才可以继续持续扩大与发展。公益林在国内外持续发展过程中随着森林生态效益理论的不断完善,生态公益林的补偿机制也在逐步完善地建立(孔凡斌等,2009)。

生态补偿是指政府通过财政拨款等对公益林的各项工作者者给予资助的补助办法,最后达到补助的效果。这项补助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即生态公益林在造林到后期养护当中使用了大量人力物力,最终是以无形产品形式为社会提供效益。其基本的补偿方式,大体上分为地区间的对口补偿方式;与发达国家进行碳汇交易;开发林下资源和向盈利行业收取补偿为主的几大类方式。

5展望

森林游憩、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各类效益都是生态公益林的正确运营带来的价值之处,但是在具体评价公益林的生态各项细节的效益价值时,通常都是按照每个单项评价为一个整体,测算当中各项的所有效益,最后算出主体。在其本质当中,总体生态效益为各单项效益的加成。在现实当中,森林的生态效益非常复杂,在测定各个效益之间很多数据又是交叉重复,很难统一。所以在研究过程当中得将计算的模型还有指标的权重按照模型形式确立起来。并且进行定量定性的研究。而且如何确定指标数量化、指标测定的准确代表性和以及指标权重的确定均是生态公益林研究当中的难点。同时,公益林的补偿机制构建,造林以及指标评价和产生经济效益的利益的平衡是公益林建设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王冲. 生态公益林制度创新研究[D]. 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

[2] 严会超. 生态公益林质量评价与可持续经营研究[D].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5.

[3] Liu J P,Huang H. Discussion of urban green space sight pattern and ecology construct countermeasure[J]. Inner Mongolia Science Technology and Economy,2000(4):9 -11.

[4] 李建军,李际平,刘素青,等.红树林空间结构均质性指数[J].林业科学,2010,46(6) : 6 -14.

[5] Bettinger P,Boston K,Sessions J.Combinatorial optimization of elk habitat effectiveness and timber harvest volume[J]. Environment Modeling and Assessment,1999, 4(2 /3) : 143-153.

[6] 汪锦辉,邓华锋. 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及经营与管护综述[J]. 林业资源管理,2006(06):30-34.

[7] 李卫忠. 生态公益林建设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初探[J].内蒙古农业大學学报, 2001,22(2):13-15.

[8] 贾放.报应-人与自然的失衡[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9,332-350.

[9] 刘霞,张光灿,江廷水.国内外公益林效益计量评价研究进展[J].水土保持学报,2000,14(2):95- 100.

[10] 毛沂新,张慧东,于秀杰,王睿照,魏文俊,颜廷武,董莉莉,郭锦山.抚顺市公益林生态效益评价研究[J]. 辽宁林业科技,2016,03:9-11.

[11] 罗攀柱,翁明秀,陈自力,管长岭,杜书瀚,郝明. 黄丰桥国有林场综合效益评价研究[J]. 林业经济,2016,04:79-83.

[12] 施昆山, 关百钧, 魏宝麟. 21世纪世界林业发展战略和经营模式[J].世界林业研究, 1997,03:1-8

[13] 孔凡斌.试论森林生态补偿制度的政策理论、对象和实现途径[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3,18(2):101- 104.

[14] 高瑞馨,王凤友.林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研究概述[J].防护林科技,2004,4(67):38- 40.

[15] 郝囡.林业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关系探究[J].现代园艺,2012,24(1):197.

[16] 龚传洋,林业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估算[D]. 福州:福州大学,2005.

[17] 张志华. 生态公益林效益评价研究综述[J]. 林业调查规划,2009(03):72-75.

[18] 吴伟光.生态公益林“外部性”特征及解决途径[J].绿色中国,2003(12):40- 42.

[19] 孔凡斌,陈建成.完善我国重点公益林生态补偿政策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4):32-39.

猜你喜欢
生态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
无功补偿电容器的应用
城市园林绿化的生态效益
灰色关联投影理论在水土保持生态效益评估中的应用
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资金分配问题研究
解读补偿心理
植物补偿和超补偿作用
离婚时,能否要求家务补偿
大兴安岭年创生态效益16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