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好孩子”的心理健康

2017-03-24 04:36
江苏教育 2017年48期
关键词:性心理好孩子矫正

黄 侃

关注“好孩子”的心理健康

黄 侃

“好孩子”是指那些被家长和教师认为的学习成绩优秀、乖巧懂事、表现优异的儿童。由于受到多方面的关注以及期望,这些“好孩子”备受压力,也随之产生一些不良的心理健康问题:过于追求完美,自我中心,争强好胜,患得患失等。针对“好孩子”的这些不良心理,教师和家长要及时进行疏导,及时进行矫正性心理教育,帮助“好孩子”建立理性的认知方式。

“好孩子”;心理健康;心理疏导

在国人眼里,首先,“好孩子”一定成绩好,他不仅会学而且会考,起码是班上的尖子生,甚至是全校无人不知的“学霸”;其次,“好孩子”一定是乖巧的,也许他有自己的想法,但在教师和同学面前一定是听话的、顺从的、懂事的,通常被表扬为“顾全大局”;再次,“好孩子”是多才多艺的,他不仅兴趣广泛,而且擅长琴棋书画,舞文弄墨。但是“好孩子”也承受着多方面的压力,随之产生一些心理健康问题。

一、“好孩子”也会有心理问题

(一)过于追求完美

由于成人通常认为儿童只要学习好、成绩优,其他的都无关紧要。因此,“好孩子”重视学习,重视分数和排名,他们一般对自己要求过高,总感觉自己“做得还不够好”或“可以做得更好”,即便是一次随堂测试,他们也会全力以赴。过于追求完美的心态使他们对自己的期望与日俱增,随之而来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二)过于自我中心

“好孩子”因为成绩好,长期以来都是学校和家庭关注的中心,比“普通学生”得到更多的关心和爱护,久而久之,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凡事首先为自己着想。他们崇尚个人奋斗,喜欢独立学习,只关心自己的学习和成绩,不愿意主动帮助他人,不习惯与他人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缺乏合作学习、共同进步的良好心态。遇事也总是“单打独斗”“孤军作战”,不乐意与他人合作。

(三)过于争强好胜

“好孩子”通常有很强的虚荣心,他们好面子,往往只能表扬不能批评,总认为自己比别人强,处处争强好胜,事事想赶超他人,看到他人比自己强就感到不舒服,久而久之容易形成自负、自大等消极心理。同时,他们对竞争与合作缺乏正确的认识。他们通常密切关注周围同学的学习,对同学存有“戒心”,与同学交流时很少暴露自己的真实思想。

(四)过于患得患失

在“好孩子”光环的笼罩下,他们通常有较高的成就焦虑,总想着要超过别人,却又总担心被别人超过,失去家长和教师的关爱。学习上十分努力,但仍担心自己会考不好,被大家嘲笑。“好孩子”想与同学交往,却不愿投入时间和精力,更担心会遭到拒绝。这些心理重压,使“好孩子”变得非常脆弱,往往由于一次偶然的考试失误或教师的一次批评便一蹶不振、伤心难过,进而怀疑自己,产生失落心理。

二、造成“好孩子”心理压力的原因

第一,“好孩子”的心理压力来自于自身。因为被贴上“好孩子”的标签,他们承受着巨大压力,他们是一群“早熟”的儿童,比同伴更早知道如何设计自己的人生,如何规划自己的生涯;他们不仅有短期打算,而且还有中期和长期计划;他们具备“成功人士”的两大特质,即自控和自学。“好孩子”犹如温室里的花朵,他们是在赞扬声中长大的,一旦失败,他们的耐挫力远不如普通儿童。

第二,“好孩子”的压力来自同伴。自从被贴上“好孩子”的标签,同伴们便带着敬佩的眼光,怀揣羡慕的心情,对他们刮目相看。他们是班级的骄傲,是同伴的偶像,他们肩负着榜样和楷模的责任。他们的一言一行左右着班级的发展,影响着同伴的成长。

第三,“好孩子”的压力还来自家庭。自从被贴上“好孩子”的标签,他们的父母感到无限光荣、无比自豪,并且对“好孩子”寄予无限期望。加上“填鸭式”的教育和考试制度的推波助澜,“好孩子”往往小小年纪就背上沉重的包袱,他们在各个方面都不能有闪失,他们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最后,“好孩子”的压力来自社会。自从被贴上“好孩子”的标签,亲朋好友都对他们充满希望。他们的成长经历被当成教育他人的素材、让别人学习的典范,他们就是家长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

三、如何给“好孩子”松绑减压

和普通儿童一样,“好孩子”也有一些不良心理现象,如果任其发展,极易发展成为心理障碍,形成心理疾患。对于这些心理问题,家长和教师要及时进行矫正性心理教育,给“好孩子”松绑减压。

(一)帮助“好孩子”建立理性的认知方式

我们要告诉“好孩子”,任何人都会遇到困难,有顺利的时候,也有不顺的时候,面对困难难免会产生不快,甚至会引发心理亚健康。这是成长的烦恼,也是成长的阵痛,要学会面对,学会接受,学会改变,阳光总在风雨后。

我们要告诉“好孩子”,当遇到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时,要学会求助,向父母、朋友和专业人士求助,这不是丢人的事情,而是爱护自己、帮助自己的方式之一。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珍惜生命。

我们要告诉“好孩子”,要善于发现自己的优势和能力,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价值,只要树立自己的目标,勇敢地尝试,最后都能收获成功。无论今后走上什么样的人生道路,都要努力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有意义。

(二)及时进行矫正性心理教育

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心理健康教师的事,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理应得到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我们无法杜绝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但我们可以通过锻炼学生意志,培养学生毅力,进行矫正性心理教育等方式减少因学生心理问题而导致的悲剧。

1.强迫偏执心理的矫正。

对于那些过于追求完美的儿童,家长和教师要帮助他们降低焦虑水平,充分了解他们的学习过程、实际学习能力和学习心理需求,适度降低对他们的高期望、高要求。引导“好孩子”客观准确地认识面临的问题,正确认识自己,设定合理的目标,让“好孩子”学会无条件地接受真实的自己,无论好的或坏的、成功的或失败的。

2.好胜嫉妒心理的矫正。

对于那些过于争强好胜的儿童,家长和教师可进行角色互换,引导“好孩子”客观评价别人的优缺点,正确对待他人的成绩。要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培养他们宽容的心胸和合作的精神。鼓励儿童之间展开合理竞争,利用各种形式营造合作交流的机会,教育“好孩子”正确认识自己,协调人际关系,发挥自身优势,化嫉妒为前进的动力,让他们认识到只有与他人和谐相处,才能更好地成就自己。

3.失落敏感心理的矫正。

对于过于患得患失的儿童,家长和教师在平时就要强化他们的耐挫能力,开展适度的挫折教育,培养“好孩子”对待挫折、失败的正确态度,引导他们坦然面对挫折,走出逆境。针对心理敏感脆弱的“好孩子”,教师和家长要密切配合,帮助他们放下思想包袱,教育“好孩子”不单是学业要优,更重要的是为人品质要好,要有宽广的心胸、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促使“好孩子”在学习、进步中合理地调适自我,保持健康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态,培养学生完善自我的动机和超越自我的勇气。

G445

A

1005-6009(2017)48-0040-02

黄侃,南京市第一中学(南京,210000)教师,高级教师。

猜你喜欢
性心理好孩子矫正
心理护理对肿瘤介入治疗患者生存质量及负性心理状态的影响
好孩子
好孩子
认知性心理护理在老年抑郁症护理中的应用研究
“体态矫正”到底是什么?
矫正牙齿,不只是为了美
初中生性敏感问题及对策研究
在校大学生恋爱心理与性心理调查分析——以西藏大学为例
矫正牙齿,现在开始也不迟
改良横切法内眦赘皮矫正联合重睑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