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建筑学硕士研究生阶段学习的五个要点

2017-03-24 12:17朱正
重庆建筑 2017年5期
关键词:大礼堂重庆大学建筑学

朱正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重庆400044)

试论建筑学硕士研究生阶段学习的五个要点

朱正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重庆400044)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日益发展,攻读硕士研究生已成为本科毕业生以及在职人员的重要选择,与此同时,随着硕士研究生群体的不断扩大,就读硕士研究生阶段该如何学习也成为了研究生群体关注的重点。通过对重庆大学研究生课程“当代设计理论前沿”课程内容的评析,分析总结出建筑学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学习所需要关注“独立思考”、“追根溯源”、“扎根本土”、“多元跨界”以及“角色突破”五个呈递进关系的学习要点,作为硕士研究生学习的参考意见。

建筑学硕士;研究生学习;重庆大学;当代设计理论;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从2005年到2014年的十年间,中国各高校研究生招生人数由36.4831万人增加至62.1323万人,而研究生在学人数也由97.861万人增加至184.7689万人,可以发现两项数据均为翻倍增长,且增长模式为逐年增长。这说明,攻读硕士研究生已成为众多本科毕业生以及在职人员的重要人生选择。而作为一个硕士研究生,该如何进行学习成为重要的课题。

在建筑学领域,研究生教育也是一个常常被讨论的重要话题。笔者在参阅了各类关于建筑学研究生教育的相关文献后发现,国内众多学者对于该问题的关注往往是自上而下的,主要体现在教育体制改革以及培养方式的改进等方面[1-5]。而自下而上,从研究生角度看待该问题,并针对研究生群体提出意见的论文则十分少见。因此,尽管教育模式不断改进,但是由于缺乏针对研究生群体的指导意见,不少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仍感迷惑。对此,笔者在结合“当代设计理论前沿”系列专题讲座与自身实践思考,总结出“独立思考”、“追根溯源”、“扎根本土”、“多元跨界”以及“角色突破”五个代表不同递进层次的学习要点,希望对建筑学硕士研究生有所启示。

1 独立思考——如何成为一名研究生

众所周知,研究生不同本科生,然而不同之处又在何处呢?有人曾用抓兔子的比喻来体现本科生、硕士研究生与博士研究生之间的区别。本科生是别人把兔子抓到面前,研究生是已知兔子的位置然后自己把兔子抓回来,而博士生则是自行发现兔子的位置并把兔子抓住。语言虽然浅显,但是生动地表达了三者之间的区别:本科生的学习过程更多体现为接收已有知识理论并加以运用,而研究生学习过程则体现在通过已有的知识理论基础,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与创新。不难发现,如何学会主动地去“抓兔子”是研究生与本科生最大的区别,而其中的关键因素就是独立思考能力。

独立思考要求在面对事物问题时形成自己的逻辑思维,是一套具有系统性的思考方式。结合笔者自身经验,要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必须要杜绝复制粘贴。杜绝复制粘贴,首先体现在论文写作上,其次更体现在知识的积累上。高度信息化的今天,研究生获取各种知识极其方便,但是如果对于知识只是从网络复制粘贴至自己的电脑上,而不进行归纳总结,是无法形成独立思考的。独立思考并不是无所依托的空想,而是在知识积累中融会贯通。

2 追根溯源——如何成为一名建筑学研究生

文丘里的《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为后现代建筑拉开了序幕,而其中名句“建筑师是来解决问题的,不是来选择解决什么问题的”,体现了后现代主义对现实世界中建筑实际问题的关注,“90后”的建筑学研究生正是在这种大环境的熏陶下成长起来,接触并认识建筑学。在这种情况下,加之网络发展后各学科的频繁交叉以及实际工程中的量大质低的现象,大部分“90后”的建筑学研究生已然默认了建筑学就是一门涉及各类复杂社会因素的学科,而其价值也体现在与社会紧密的相关性上。

尽管建筑学确实是一门与社会伦理紧密相关的学科,但是令笔者担忧的是如今的许多建筑学研究生只看到建筑学的复杂性,却没有了解到建筑本身的独立性,更不知在此之前是经历了一场“建筑到底是独立的还是社会的”的激烈论辩[6]。理所当然地把建筑视为复杂的、社会的,缺乏对建筑学本身独立性的认识很可能会使其陷于对现实问题的盲目回应中,如此一来,建筑就变成了现实推导而形成的产物,其建筑学因素及其价值则荡然无存。

不仅如此,在学科交叉日益频繁的今天,建筑问题涉及方方面面,似乎从各种方面都能对建筑问题进行解决。但是,如果面对建筑完成度的问题时,建筑学研究生研究的却是如何说服甲方加大投入,这显然是一种丧失建筑师自主权的做法。因此,通过追根溯源,了解建筑学本身的独立性是如何体现的,从而更好地把握建筑学的内涵,才能帮助建筑学的研究生坚持以建筑学的视角应对各类建筑问题。因此,要成为一名建筑学的研究生,必须首先进行追根溯源,并且明晰建筑学价值,以建筑学的独立性作为应对建筑复杂性的指路明灯。只有先明晰了建筑学本身的意义价值,才能避免沦为现实建筑问题的回应者。

3 扎根本土——如何成为一名重庆大学的建筑学研究生

西部作为一个常被建筑师群体关注的地区,其特殊性体现为其十分明显的地域性[7]。独特的山地形式、多元的传统文化、相对落后的施工技术等,都是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以及中部地区的明显区别。但是,仅仅认为西部地区的特殊性只是体现在其地域特征之上则是一种浅显的认知。褚冬竹教授曾经在“中国知网”上做了一次论文检索,其结果是“篇名包含‘西部建筑’的论文总数为63篇,‘中部建筑’为2篇,‘东部建筑’为0篇”,由此可见,西部建筑之特殊不仅仅在其地域性[8]。因为每个地方都有其地域性,如果都是其特殊性只是体现为地域性,则不可能不出63:0这种对比悬殊的结果,因此,在地域性以外,还有更为重要的因素使得西部建筑成为一个特殊的研究对象。

王方戟老师曾说“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的滞后以及地域交通的不便,使该地区的建筑传统得以保留,避免了外来建筑风格的过度影响。这里人们的居住方式、建造工艺、地方材料等因素大多还鲜活地保存着,其传统建筑不仅仅是一个形式上的躯壳——一种‘无神之形’,也是一个具有生命的生态系统”[9]。从这段话中不难发现西部更为深层次的特殊性正是在于西部地区相比起已然被外来建筑广泛影响的东部地区,它犹如一块探索中国本土建筑的净土。东部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人们还没来得及思考中国建筑该是什么形态便已被西方现代风格建筑占满了土地。

基于以上西部建筑所蕴含的独特意义,作为一名重庆大学的建筑学研究生,必须明晰自身相对于其他高校建筑学研究生的优势何在。正所谓“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重庆大学作为扎根于西部核心地区的高校,首先在于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身处西部,意味着更为便捷地了解其特殊的地域性,也意味着更直接地与西部这块净土进行接触与对话,这意味着在重庆大学的学习中,有着更大的可能性走在中国本土建筑传承与探索道路的前端。其次,重庆大学本身在学科建设上早已着重于本土建筑的研究,例如本科四年级开设的乡土建筑设计课程以及研究生开设的遗产保护理论与方法课程。这些课程开设时间早,至今已积累了不少经验,使得在处理本土建筑时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系统方法。

重庆大学对本土建筑的研究将会得到更为广泛的关注,走在中国建筑设计的风口浪尖。因此,想要成为一名具有鲜明重庆大学特色的建筑学研究生,重视西部建筑建设毋庸置疑是一种具有优势的策略。同样地,不同学校有着各自不同的优势,以“扎根本土”一词概括所阐述的学习要点,其含义在于提醒研究生注重从实际环境中汲取自身发展的营养。忽视实际环境中优劣势的差异,脱离实际情况埋头研究,注定会是一段艰辛的求学之路。

4 多元跨界——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重庆大学的建筑学研究生

面对互联网新媒体以及人工智能等这些新兴的事物,让人不禁感慨,曾几何时,建筑学研究也一直走在社会发展的前沿。“由于建筑复杂性的加强,计算机因素、经济因素、公众意识的提高等对建筑产生的影响,使建筑师对整个建筑的控制性日益暴露出无能为力之势。”[10]朱宏宇老师的这段话准确地反映出了现今建筑学发展的困境。摆脱当前困境,在建筑学的研究中进行更多元化的跨学科交流势在必行。

不仅因为学科的发展需要跨学科的交流,建筑师本身的角色定位也注定要求一个优秀的建筑学研究生在其学习阶段需要进行多元化的跨界交流。优秀建筑师的工作自古以来就不仅仅只是单纯的设计者。建筑师最为不可替代的工作正是其组织协调的活动,就像是一个交响乐团里可以少了一位小提琴手,但是却不能缺少一位指挥家。而一位统领全局的领导者必定是个博学之才。因此,如果目标是成为一名优秀的建筑学研究生,那么多元跨界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

5 角色突破——如何不仅仅只成为一名重庆大学的优秀的建筑学研究生

当一个人安于现状时,往往正是其走下坡路的开端。这个道理套用在建筑学硕士研究生当中则是体现在:作为研究生,不能依然“安份”地认为其角色只是学生而已。很多时候,研究生群体的问题并不是没有能力去完成事情,而是束缚于自身的角色当中导致畏缩不前。因为觉得自己是学生,往往会把导师的意见置于个人的想法之前,因为觉得自己是学生,面对甲方的要求,总是先把目光投向导师,这种想法的可怕之处在于它扼杀了在这三年里超越导师的机会。或许本就不可能在三年的学习时间里取得比老师更大的成就,但抛开事实,从一开始就失去机会也足够可怕。作为建筑学的硕士研究生,突破学生这一角色十分重要,但是在当今环境下,突破建筑师这个角色也尤为重要。在话语权逐渐丧失的今天,中国建筑师总是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其设计的依据往往是设计任务书以及业主的要求,无形中形成一种被甲方牵着鼻子走的情况。想要改变这种情况,有时候需要建筑师突破自己的角色,从甲方的角度思考问题,想甲方之所想,甚至想甲方并未想到的问题,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输出,才能逆转现今建筑师与甲方之间的关系。

6 结语

笔者此次总结学习要点并非五个平行的元素,而是呈现为递进关系的五个学习要点,以求达到其参考作用能尽可能多地覆盖每个不同的建筑学研究生个体。学会“独立思考”,是作为研究生的基础,是研究生的合格线所在。而“追根溯源”则是对建筑学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评判标准,明晰建筑学本身价值是作为建筑学硕士研究生所需具备的基本要求。“扎根本土”则是针对自己对就读高校有所选择的人群,希望其能不忘初心,不后悔当初的选择。至于“多元跨界”,并不是每个建筑学学子所必需具备的基本因素,但是对于梦想成为一名优秀建筑师的学子而言,则是必须进行的学习。最后,“角色突破”是针对那些有野心的学子而提的意见,希望其不要在学习过程中消磨了自身的野心。目标有大小,梦想无贵贱,本文在此衷心希望能为芸芸学子略尽绵薄之力,以期避免在硕士研究生学习期间浪费光阴。

[1]魏宏杨.建筑学研究生教育的反思[J].中国建筑教育,2010(1):89.

[2]卢峰.作为研究的研究生教育——对我国建筑学研究生教育的几点思考[J].中国建筑教育,2010(1):90-91.

[3]董黎.当前建筑学专业研究生教育的若干问题探讨[J].中国建筑教育,2010(1):91-92.

[4]宋昆,赵建波.关于建筑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教学研究——以天津大学建筑学院为例[J].中国建筑教育,2014(1):5-11.

[5]伍伯妍.全日制建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4):210-211.

[6]冯果川.病态语境中的建筑学基本问题[J].新建筑,2013(5):4-6.

[7]胡越,庄惟敏,齐欣,等.聚焦西部,畅言建筑[J].城市环境设计,2013(7):236-239.

[8]褚冬竹.为什么会有“西部建筑”[J].新建筑,2013(3):4-9.

[9]王方戟,张维.西部地区建筑设计实践的不同途径[J].新建筑,2013(3):22-27.

[10]朱宏宇.面向新的专业精神——建筑教育中的跨学科协作[J].世界建筑,2004(3):85-87.

责任编辑:孙苏,李红

《重庆市人民大礼堂甲子纪》后记

陈荣华

我第一次听说重庆市人民大礼堂是在1961年我上大学的时候。听来自重庆的同学说,他们市里有一座漂亮的大礼堂,可惜它的建筑师差点被枪毙,幸而被前苏联专家保了下来。令人惊讶的是,这种谣传至今未绝,可见流毒之深。

1986年,我刚从石油施工企业转到重庆市设计院,第二个设计项目便是人民宾馆东楼。从此结缘大礼堂,倾情二十载。

1994年,我在做完大礼堂片区规划和人民宾馆扩建方案后,曾撰文《风风雨雨五十载,巍然屹立大礼堂》,介绍大礼堂及其建筑师张家德先生,以及大礼堂建成之后的改扩建情况。目的是正本清源,以正视听,同时呼吁对优秀建筑文化遗产加强保护。

岁月匆匆,转眼,大礼堂又迎来她的60大寿。2013年末,我去看望我的旧同事,现任重庆市设计院院长李秉奇,谈及建筑文化,话题又延及重庆市人民大礼常,秉奇先生建议著书回顾其60年来的风雨历程,以纪念这座伟大的建筑。于是在院里的支持下,我与建筑文化工作室的舒莺、办公室的向娟负责撰稿,我曾经的助手蒋容江建筑师负责摄影和插图,四个人共同组成的简单编写组搭建起来,开始了《重庆市人民大礼堂甲子纪》的编写工作。

2012年我因主编国家标准《坡地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劳累过度,又忘了吃药,导致心脏病加重而做手术,元气大伤,行走困难。且又患有颈动脉硬化症,时觉头昏头痛,为了打发时间,转移注意力,偶尔提笔回顾往事,大礼常是我倾注时间和情感最多的建筑,深厚的感情自然也在其中。而15年前的旧文,存于心,发于情,彼时书稿胚胎己成,加上2001年的内部改造和2006年的落架大修,直至20l3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便构成了大礼堂从修建到建成以后一个甲子的完整历程。编写组从收集资料开始,由于我的原因(医嘱每次用脑不宜超过40分钟,且又过的是“候鸟生活”),写写停停,异地交流,历时八九个月,书稿始成,而后开始插图、排版。本书除了真实地叙述大礼堂及其周边环境在中国和重庆60年的历史、社会大背景下所发生的重大事件外,着重探索其中的文化现象与价值。我认为这才是大礼堂真正的魅力所在。正因为如此,大礼堂也才能垂之不朽,永远活着。

为了适应不同读者的需要,我们把学术性与故事性结合起来,同时在图片后面加了较为详细的说明,即使只看图片也能了解本书的梗概。大礼堂之历久弥新、异彩纷呈,主要归功于刘伯承、邓小平、贺龙首长的亲自指挥和张家德的卓越贡献,此外也凝聚了无数参与者的智慧和辛劳。由于篇幅有限,书中不能一一提及,同时限于笔者的时间和水平,还难免有疏漏和失误,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这本书能够付梓,首先得益于秉奇先生的大力支持和组织保障,此外,大礼堂管理处的同志们也热情提供了大量资料,其中包括大礼堂设计建设的亲历者和见证者的应征文稿和历史照片。在这里我要向为本书付出辛劳的所有同志们表示深切的谢意,同时要特别感谢为本书作序的马国馨院士。马院士是当代中国最著名的建筑学家之一,他的许多作品也已成为时代的丰碑,承载着重大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马院士也是我敬重的益友,2003年他率领中国建筑学会代表团到台湾进行学术交流,我是他的团员之一。短短的相处已使我深深地感受到他发自深厚学养的人格魅力。更令人感动的是马院士看到书稿距他启程出国仅有两天时间,他仍然看完全稿写了长篇序言,并从更高更广的视野指出了当今业界应该注意的问题,使我们深受教益。末了我们要诚挚地再道一声:“谢谢!”

(《重庆市人民大礼堂甲子纪》由重庆大学出版社2016年11月出版发行)

Five Key Points in the Study of Postgraduates in Architecture

With the growing development of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pursuing graduate studie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choice for undergraduates and in-service staff.Meanwhile,with the continuous expansion of graduate student groups,how to study as a graduate has also become an attention-drawing issue.By commenting on the contents of the"Frontiers of Contemporary Design Theory"for postgraduates of Chongqing University,this paper analyzes and concludes the five key learning points of progressive relationship:"independent thinking","following the roots","taking root","multidisciplinary" and"role breakthrough".It hopes to offer some references for the graduates.

master in architecture;graduate learning;Chongqing University;contemporary design theory

TU-02

A

1671-9107(2017)05-0018-03

10.3969/j.issn.1671-9107.2017.05.018

2017-03-30

朱正(1991-),男,广东韶关人,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建筑遗产保护理论及方法。

猜你喜欢
大礼堂重庆大学建筑学
高层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学的应用分析
建筑学中绿色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分析
建筑学与建筑设计现状浅析
重庆市五届人大三次会议1月11日至15日召开
重庆市政协五届三次会议1月10日至14日召开
见山楼的建筑学意味
Who Is The Master?
重庆大学 区B法学院办公楼
重庆市人民大礼堂音频系统的改造
市政协四届五次会议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