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人航天见证者吴年生从手术台走向发射场

2017-03-25 04:52邢大军
北广人物 2017年2期
关键词:年生放牛娃黄陂

载人航天见证者吴年生从手术台走向发射场

一般而言,一天做两次大型手术,是要冒着生命危险的。但在吴年生的一再坚持下,当天下午,又进行了第二次大型手术。然而,令人万分遗憾的是,由于视神经损伤不可逆转,手术后吴年生的左眼从此永远失明了。

2013年12月14日21时11分,“嫦娥三号”探测器在月球正面实现软着陆。“嫦娥三号”的成功软着陆,是中国几代航天人持续奋斗的结果。见证了从“东方红一号”到“神舟”系列发射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试验训练基地原参谋长、副着陆场首任总指挥吴年生将军,就是这些中国航天人的一个典型代表。笔者采访吴将军和其同乡好友胡炳基先生时,胡炳基先生讲述了吴将军从黄陂山村一个放牛娃,一步步成长为载人航天发射副着陆场总指挥、新中国少将的人生传奇。

不到五岁就当起放牛娃

1950年2月16日,这一天是农历大年三十。在吴家林口的小山村,随着一名男婴呱呱坠地,一个新中国未来的将星出世了。一个世代务农的家庭,在新春佳节喜获麟儿,可谓双喜盈门。为了纪念这一难忘的日子,奶奶特地给孙子取名“年生”。

由于家境清贫,吴年生不到五岁就当起放牛娃,六七岁就帮着家里干活,八岁的时候眼巴巴看着别人上学;直到九岁时,吴年生才实现自己的愿望,背着书包进了小学。吴年生渴望上学,并不是为了逃避农活,而是出于对知识的渴望。从小学到初中,吴年生的考试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然而“文革”席卷而至,学校全面停课。无书可念的吴年生,只能惆怅地望着紧闭的教室门。

1968年的一场春季征兵给吴年生带来人生的重大转机。当时,作为普通农民的儿子出去闯天下,只有应征入伍一途。所以,吴年生打算走进人民军队这所大学校,像吴醒汉、吴光浩将军那样,为共和国建功立业。他以健壮的体格和在生产队的突出表现,被批准入伍。吴年生服役的单位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试验训练基地,地处大漠深处,承担着国家的航天试验任务,直到20世纪80年代,基地才对外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这里是我国创建最早、规模最大的综合型导弹、火箭、卫星发射中心,也是中国目前唯一的载人航天发射中心。

吴年生初到基地时,眼前是一片“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的茫茫戈壁,气候条件极为恶劣,冬季低温至零下34摄氏度,夏季高温达42摄氏度,沙尘暴不时光临。早在1960年11月5日,中国第一枚地对地导弹在这里成功发射;1966 年10月27日,中国第一次导弹核武器试验在这里试验成功。吴年生知道这些后,暗下决心,一定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军人,为国争光。从此,无论住帐篷还是住地窝子,吴年生都怀着“生在戈壁滩埋在青山头”的豪情,立志要为中国航天事业有所作为。

发射“东方红一号”立功

有一次,吴年生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回老家黄陂长堰探亲,时任黄陂罗汉公社党委书记的胡炳基与长堰公社党委书记陈锦辉等人,一起接待了这位老乡。吴年生向家乡父老讲起他在军中的成长经历——

吴年生到酒泉基地服役不久,就赶上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的准备工作。这个从黄陂走出的农村放牛娃,正是因为参与“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发射,人生才再一次发生重大转折。

1970年4月24日,随着发射控制台操纵员胡世祥按下发射按钮,“长征一号”运载火箭载着“东方红一号”卫星呼啸升空,21时48分进入预定轨道。各种数据和讯号依次反馈到指挥部……

在“东方红一号”发射工作环节中,已经服役两年的吴年生所担负的任务是冲洗各种测量和影像的拍摄胶片。在一般人看来,冲洗胶片的任务似乎很简单,但它却是检验发射导弹、火箭、卫星是否正常的关键资料,不允许出现任何差错,而且在时间和质量上的要求都非常严格。为了及时、高质量地冲洗出这些胶片,吴年生遵照领导“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稳妥可靠,万无一失”的指示,凭借平时练就的过硬技术和精益求精的精神,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他因此荣立三等功。

吴年生在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工作中立功并非偶然。自从成为一名军人后,他对自己一直严格要求,不论平时训练还是紧急拉练,哪怕任务再艰苦,他都咬紧牙关完成。吴年生还富有团队精神,视战友如亲人。战友病了,他为战友端茶送饭;战友遇上烦心事,他拉上战友走上一圈,热心开解。他曾经辍学,所以对文化知识有着一种强烈的渴望,他在部队不仅自学全部中学课程,而且掌握不少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成为连队小有名气的“百事通”。1973年下半年,吴年生报名参加发射中心举办的文化和专业基础补习班。在为期八个月的学习中,吴年生的学习内容包括初等数学、高等数学、电工基础、高低频电路、脉冲数字电路……面对这些系统化的专业知识,一般人都很难完全消化,然而曾经是一个辍学少年的吴年生硬是凭借之前自学的底子和刻苦的努力,结业考试时,竟比其他“老高中生”的考分还要高。一时间,“黄陂放牛娃超过高中生”的议论不胫而走,吴年生也成为公认的优等生。

从手术台走向发射场

由于长期体力透支,吴年生积劳成疾,在2003 年4月,即在“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前半年,他差一点被一场疾病击倒。

那时,五十三岁的吴年生正紧锣密鼓筹备发射“神舟五号”。那段时间,他经常感到头疼欲裂,躯体难支。他以为是没休息好,没当一回事。有一天夜班,同事见他十分痛苦,当晚就紧急把他送到基地五一三医院接受CT检查,结果查出他的脑垂体附近长了一个鸡蛋大的瘤。在发射中心主任张建启等领导的催促下,吴年生被送往北京天坛医院检查。通过专家会诊,决定对其进行脑瘤切除手术。经过四个多小时手术,肿瘤被摘除了,但吴年生醒来后,仍疼痛难忍,更令他始料不及的是,自己的眼睛突然什么东西也看不见了。他顿时如晴天霹雳,急切地恳求大夫:“医生,请你一定要治好我的眼睛!我才五十三岁,基地还有许多事情等着去做!”经CT复查,原来是手术时瘤体尚未切除干净,导致渗出的血液和填充物,压迫视网膜神经,需要再次手术。一般而言,一天做两次大型手术,是要冒着生命危险的。但在吴年生的一再坚持下,当天下午,又进行了第二次大型手术。然而,令人万分遗憾的是,由于视神经损伤不可逆转,手术后吴年生的左眼从此永远失明了。

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吴年生想了很多:吴运铎失去了左眼,左手、右腿致残,却能做出常人难以做成的事情!自己为什么就不行?所以,当领导与战友前来探视时,他说:“我早已看透了生死,军人嘛,战场上枪一响,哪有不流血的!左眼看不见,我感到右眼更明亮了!我仍然能够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尽一份绵薄之力!”出院后,吴年生将医生“你至少需要静养半年。否则,对你的右眼会产生伤害”的忠告抛到九霄云外,很快回到工作岗位,投身我国首次载人航天的发射工作。

在吴年生等人的精心指挥下“,神五”发射所有准备工作落实到位。随着一声有力的“点火”“,神五”整个发射系统启动全自动程序,一道巨大的火光喷薄而出,火箭腾空而起,如同一柄利剑刺向蓝天。随着指挥室传来一条振奋人心的消息“:‘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发射!”一直超负荷工作的吴年生,这才长长地松了一口气。

邢大军据《名人传记》整理

猜你喜欢
年生放牛娃黄陂
月光下坠
赤皮青冈幼苗对低磷胁迫的光合生理响应
城市中小河流生态治理探索——以武汉市黄陂河道治理工程为例
Aspiration, Determination and Diligence
吹柳笛
传说的语言结构分析——以黄陂木兰传说为例
和爷爷同岁
红心杉根际土壤与非根际土壤养分差异研究
一只宝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