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迪熊:最亲近的、最亲爱的和最可怖的

2017-03-25 01:44何晴
书城 2017年3期
关键词:泰迪熊杰米礼物

何晴

近来年,美国黄石国家公园时常发生熊袭击游客的致命事故。对于荒野中徒步的游客来说,遇见熊可能是最激动人心、也是最可怕的体验之一了。毫无疑问,无论是灰熊、黑熊、棕熊还是北极熊,都既残酷又危险。但是泰迪熊,作为全球流行的充绒玩具,却向我們呈现了与这种野兽截然不同的面貌,它们柔软、温和、可爱、仁慈,甚至逆来顺受。

在童年时代我就和其他孩子一样渴望拥有一只泰迪熊,而长大后我发现全世界许多家庭和我家一样,总能从某个角落里翻出一只这种形象的玩具。毫不夸张地说,泰迪熊是世界上最流行的毛绒玩具之一。那么,泰迪熊究竟是如何获得了这种无可匹敌的商业成功的?熊这种猛兽是如何成为经久不衰的儿童玩具形象的?对这些问题的好奇促使我开始阅读和研究泰迪熊。

泰迪熊简史

泰迪熊最早于一九○二年同时出现在德国和美国。在美国,泰迪熊形象的灵感源自一幅题为“密西西比州划界”的卡通。西奥多·罗斯福总统昵称泰迪,他到密西西比州帮助解决该州和路易斯安那州的边界纠纷,并在那里参加狩猎比赛。东道主想要取悦这位急于收获战利品的猎手,请他射杀一只被捕获的黑熊幼熊。罗斯福拒绝向这个弱小的目标开枪,认为这行为不够光明磊落。这幅刊登于《华盛顿邮报》的卡通立即引起轰动,被广泛转载。为了纪念总统的举动,位于布鲁克林的莫里斯·米其顿(Morris Michtom)一家将其新制造的玩具熊命名为“泰迪的熊”,并陈列在其糖果文具店的橱窗内。“和以往外表凶猛、四肢着地的玩具熊不同,米其顿家的熊可爱、无邪地站立着,就像那幅卡通漫画里的熊一样。也许这就是‘泰迪的熊受到顾客追捧的原因。”(Marianne Clay, The History of the Teddy Bear)同一年,德国的填充玩具店主玛格丽特·史黛芙(Margarete Steiff)也刚好根据外甥的设计制作出一只玩具熊,外表酷似一只活生生的幼熊。史黛芙制作的玩具熊由一名美国玩具买家带入美国市场。

去掉了中间的“的”字,“泰迪熊”这一称呼首见于一九○六年十月号Playthings杂志,后来逐渐成为这种毛绒玩具熊的标准叫法。这一转变很有意思。从“泰迪的熊”到“泰迪熊”,富有同情心的猎手的名字变成了被捕获的猎物的名字。起初人们用呵护小熊来表达他们对罗斯福的爱,后来小熊本身成为强大的罗斯福的化身。对玩具和对总统的感情融为一体,更直接、更强烈,并激发起了一股泰迪熊热。

但需要指出的是,泰迪不是某一个具体玩具熊的名字,而是一个类别的称呼或者用来描述某类玩具熊的形容词。所以,你仍然可以为你的玩具熊任意起名,例如珍妮或汤姆。

商品、礼物和收藏品

作为商品的泰迪熊

到一九○六年,泰迪熊热已席卷美国。社交名媛们到哪儿都带着泰迪熊,孩子们争相和泰迪熊合影留念。罗斯福总统则在把泰迪熊作为竞选连任的吉祥物后,顺利开始第二任期。关于泰迪熊也出现了无数文学和音乐作品。一九九九年,仅在美国一个地方,收藏家们就购买了价值四点四一亿美元的泰迪熊。泰迪熊热在二十一世纪继续蔓延。今天,泰迪熊依然是情人节、生日、圣诞节和其他节日里最受儿童和成年人欢迎的礼物之一。在超市、礼品店、便利店甚至农贸市场内,随处可见泰迪熊在迎候顾客。

是什么使泰迪熊成为商品?人类学家艾戈·科皮托夫(Igor Kopytoff)认为,一件商品的普通定义是“既有使用价值,同时也有交换价值的物品”(Igor Kopytoff, The Cultural Biography of Things, Commoditization as Process)。或如马克思所言,商品以其属性满足了人的欲望,这可能是一种希望填饱肚子的欲望,也可能源自于想象。从这一意义上说,货架上的泰迪熊毫无疑问是商品。但作为商品的泰迪熊又在两方面与众不同。首先,它没有实际的、物质上的使用价值。人们对其的欲望来自于想象。泰迪熊不能供人们日常使用,而像牙膏、枕头或牛奶这类可供日常使用的物品却是不适宜变成礼物的。泰迪熊的功能更为情感化,例如提供安慰、表达爱意和缓解孤独。它通过人的触摸和视觉提供情感交流,就像CD音乐通过听觉发挥功效。因此,在多数情况下,购买泰迪熊是为了给他人或自己一份礼物,以最终获得情感交流。

其次,“大多数消费商品说到底寿命有限,至少生产商是这么希望的”(同上)。但当我买泰迪熊时,我从没想过在它变旧之后换一只新的。我可能会买一只新的,使泰迪熊家族人丁兴旺,或者在我长大后把它丢进衣橱再也用不着它。一旦主人和泰迪熊之间的情感交流建立起来,泰迪熊就不再仅仅是有使用价值的物品。它不像外套或电脑这样的物品,可以在人们拥有更新、更高级、更漂亮的款式之后更新换代。每一只泰迪熊都是独一无二、无法比拟的。人们无法通过功能、贬值程度、时尚潮流或价格来决定哪一只更好。这只泰迪熊好吗?答案有赖于这只泰迪熊与主人相伴的经历以及主人所获得的情感体验。

在全球化中的价值

泰迪熊热发端之初,美国的生产商们必须和德国等其他欧洲国家成熟的玩具制造业竞争。这些美国企业虽然熬过了这场竞争,以及一战、大萧条和二战,却最终无法应对从东亚涌入的批量生产的低价泰迪熊。在那时,即便是一些声名远扬的老牌企业也遭遇重创。

现在,大部分泰迪熊是在中国和印尼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代工生产的。此前,我注意到《卫报》上有一篇文章披露中国玩具加工厂的黑幕。根据这篇报道,这些工厂仅在英国就占有二十八亿英镑的市场份额。

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平均劳动时间决定的。当大批量生产的泰迪熊占据市场主导地位,手工制作的泰迪熊的市场必然缩小,因为其较高的价值必须对应较高的价格。当生产厂搬至发展中国家后,全世界范围内的劳动平均单位价格降低了,泰迪熊的价值则进一步降低。但对比交换价值和工人的工资,我们很容易发现劳动者仅获得一小部分价值回报,剩余价值被资本所占有。

但同时,全球化也使得泰迪熊拥有了全世界的买家。伴随着生产和劳动的去疆域化,审美和情感交流方式也在去疆域化。泰迪熊作为情感交流工具,随着西方的审美和价值观一起向世界其他地区扩散。如今无论是在上海或是内罗毕,泰迪熊已成为儿童最喜欢的玩具之一和普遍的礼物选择。

作为礼物的泰迪熊

在一间中国工厂制造后一周,一号泰迪熊出现在美国沃尔玛的货架上,定价十美元。该价格由其价值,即平均劳动,以及供求关系共同决定。而人们为什么要买它呢?前文已提到人们通常购买泰迪熊作为礼物。人类学家丹尼尔·米勒(Daniel Miller) 归纳出两大类别的礼物。一类礼物是,如果接受礼物的一方和送礼人的关系相对生疏,那么起主导地位的是付出的抽象金额。即,许多物品都可以成为礼物,只要所付出的金额得当。第二类礼物是,如果两者之间有更紧密的关系或更深的情感参与的话,金钱价值退居其次,主要是选择适当的物品以反映赠送者对接受方的喜好程度。(Daniel Miller,Alienable Gifts and Inalienable Commodities)

至于泰迪熊,情况更为复杂。它可是第一类,其实用功能类似任天堂或玩具汽车,是消磨时间的娱乐工具。有人若买来赠送给相对陌生的友人的孩子当玩具玩耍,只要价格合适就行。但是泰迪熊也可以变成第二类,作为情感交流工具。那么,为了避免尴尬,泰迪熊通常是赠给关系亲密的人,如情侣、家人或好友,表达相对较强烈的喜爱,其价格就不那么重要了。在第二类中,赠送者不要求通过馈赠而获得优势地位,接受礼物的一方也没有义务回赠金钱价值相同的礼物。但是,接受了泰迪熊往往意味着他们默认对赠送者具有相同程度的喜爱。我把这类礼物,如鲜花和巧克力,都称作“情感交换礼物”,与价值交换礼物相区别。

同其它礼物一样,泰迪熊虽然批量生产,但是作为礼物,每一只都是独一无二的。比如一位母亲觉得某个泰迪熊很可爱,决定送给她深爱的儿子杰米作为生日礼物,这个泰迪熊承载着母爱在杰米心中有了不同的意义。泰迪熊被买下后,就不再是商品,而是成为礼物。在Entangled Objects一书中,尼古拉斯·托马斯(Nicholas Thomas)总结出礼物和商品的许多两元属性,并且认为尽管礼物作为商品,它的价格始终围绕价值波动,但商品一旦成为礼物,它便享有着独特的地位了。这一地位由文化背景、赠送者与受赠者的关系、物品的经历等因素决定。这位五岁的小男孩杰米不愿意拿泰迪熊去换货架上的另一件商品,并不是因为其较高的价格,而是其较高的地位—这是承载着母爱的生日礼物。因而,即便所有来自同一条生产线的泰迪熊都相同,但作为礼物,每一只泰迪熊都是与众不同的。

杰米的泰迪熊的经历

一年后,杰米的妈妈离开杰米和爸爸,开始新生活。小杰米觉得他五岁生日获得的泰迪熊给他带来了痛苦的回忆,于是将其扔在一边。此时,这件玩具不过是一团破布,毫无价值可言。二十年后,已是一名演员的杰米在从前的家中找到了他的泰迪熊,并把它送给了儿子,后来又送给了孙女。这位女孩非常珍爱这只泰迪熊,用她祖父的名字杰米为其命名,而杰米五岁生日派对和之后的人生故事也时常会和泰迪熊一起呈现给家中来访的宾客。一天,已是电影明星的杰米去世了,他的泰迪熊成为慈善拍卖品。一位身为影迷的收藏家,花了五千美元买下了它。现在,这只杰米的一号泰迪熊成了一件收藏品。我们相信,自此以后,泰迪熊的生命和故事仍在延续着。

尽管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现实生活中很有可能发生。这个杰米的泰迪熊不仅包括了物品的经历,还蕴含着主人的经历。让我们看看尼古拉斯·托马斯是怎么说的:

人工制品(不一定必须是人工制品)会因为与个人经历的某种联系而拥有特殊的个人价值……这种价值不是交换的原则,而是交换原则所排斥或无法相容的另一种原则……认识到这种形式价值的存在将催生一种微观人种学,就像一枚戒指的历史一样,告诉我们为什么某些衣服或书籍意义非凡。(Nicholas Thomas, Entangled Objects: Exchange, Material Culture, and Colonialism in the Pacific,1991)

这里的个人价值与交换价值的不相容类似于上文所讨论的地位和价格的对立。但珍妮特·霍斯金斯(Janet Hoskins)在Agency, Biography and Objects一書中的观点更为深刻。她说,人类学“研究艺术品的方法应当关注艺术品与制造和传播者之间的关系”。从杰米的泰迪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物品的经历与生产者和拥有者的经历不可分割。没有这个泰迪熊,杰米的一生仍旧完整而成功;但如果他的母亲当年不曾离去,如果他没有成为电影明星,如果他的孙女没有慷慨地将泰迪熊捐献出来,这只泰迪熊最终将不过是一个在跳蚤市场上要价五美元的旧玩具。收藏品的价值通常依赖于生产者和拥有者之经历的罕见程度。正因为如此,维多利亚女王穿过的发黄破旧的贴身内衣能拍出一万英镑的高价。

熊、总统与泰迪熊

在黄石公园,我看到一条小路的入口处张贴着告示:“熊经常出没区域。”此前一天,有人曾在这里看到过一只熊。我既兴奋又紧张。碰见熊是游览黄石公园的意外收获,虽然也可能是诅咒。当我们发现没有做好遭遇熊的任何准备时,我们已经在路上了。幸运的是,我们遇见一群波兰游客,与他们并肩同行。最后人越来越多,大约十个人挤在一起前进。到达出口时,大家才轻松地大笑起来。即使我们知道,被熊杀死的几率只有三百万分之一,想象中的可怕场景还是让我们紧张。回到家一周后,我从报纸上读到,一个人在独自徒步时被一头灰熊杀死。这是黄石公园今年夏天第二起熊致人死亡事件。同一天,一起去的朋友给了我一只旧泰迪熊,故意挑逗我的胆怯。

曾有朋友描述过动物园内不同动物的眼睛。我清晰记得他写道,灰熊的眼神是最狡诈、残忍和凶暴的。可是,我收到的泰迪熊却瞪着像婴儿那般天真无邪的圆眼珠。于是我开始思考,每当提到熊时,是不是我们的大脑已经被各类玩具熊的可爱形象占据,而忘记了真熊的模样?为什么这种残暴的野兽会作为风靡世界的玩具的原型,而其他动物的毛绒玩具却没有如此流行,比方说狗和猫?这是一次偶然的成功还是必然的选择?为什么人们将熊这种动物的形象加以夸张的扭曲,却又试图赋予这种玩具生命和人性?

动物的呈现:持久性、驯服和亲近感

真实的熊和毛绒玩具之间有什么区别?我认为,动物主要缺乏三种属性:持久性、驯服和亲近感。

从泰迪熊的起源可知,它最早是依照总统拒绝射杀的那只熊的形象制造的。但可能我们中的大部分人都不知道,那只小熊最后还是根据总统的命令被杀了,因为总统不想让已受伤的它再遭罪。即便当时没有被杀掉,这只熊作为一个生物迟早还是会死去,就像我们每个人一样。

泰迪熊最早是用来纪念那位总统的。通过泰迪熊,人们最终把对总统的喜爱和尊敬转化成持久的感情。许多物品,如雕像、照片和油画,具有相同的功能。即使最初想拥有泰迪熊的动机已经过时—很少有人现在会在日常生活中将泰迪熊和总统联系起来—泰迪熊的“持久性”这一属性保留了下来。当艾戈·科皮托夫谈到大多数商品的短寿时,他没有忘记一个例外:“我们的经济生活中有一个领域,在该领域内的销售策略强调,买来消费的商品不一定是短寿的。”(Igor Kopytoff, The Cultural Biography of Things: Commoditization as Process)泰迪熊毫无疑问是其中之一。在美国最大的手工制作泰迪熊的企业佛蒙特泰迪熊工厂(Vermont)的网站上有一句广告:“送一份他们永远喜爱的礼物。”人们不会爱外套、花束、咖啡机和汽车到永远,因为发挥物质作用的物品必定寿命有限,只有用来发挥情感功能的物品才能逃离这一宿命。“持久性” 一方面代表永生,另一方面也代表了想要留住转瞬即逝的爱的渴望。

是驯服和亲近感这两个属性共同导致泰迪熊的商业或文化成功。社会学家莎拉·艾哈迈德(Sarah Ahmed)认为:“物品和其他东西早已从外表给人留下印象。”我们通常面对一件物品时先去从外表感受它、认识它。如果感觉泰迪熊没有危险、可以接纳,我们就会拿起来拥抱它。物品和身体接触后又会产生新的效应。胡塞尔发现,一旦可以近距离接近,你便可以用触觉去感知其柔软、温暖和光滑。泰迪熊通过人的接近、视觉和触觉带来舒适、表达爱意、减轻孤独。

至于为何玩具狗或玩具大象未能如泰迪熊一般流行,我认为是有其必然性的。北美没有狮子或者老虎,不论在猎人(如泰迪总统)或者普通游客眼里,熊可算得上是北美最危险、最残忍,并偶遇几率相对较高的野生动物。把一头熊的形象扭转为泰迪熊的过程,即是驯服危险的野生动物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把人与这种不可触碰的动物的距离拉近了。

看看坐在我沙发上的泰迪熊,人类成功地将熊变成了最驯服、最亲近的动物。现在人们无需恐惧或落荒而逃。包括儿童在内,人人都可以加以拥抱、爱抚甚至捶打它。往更深处想,这一转变也代表了实现人类征服大自然的野心,尽管这种野心和欲望可能只是潜意识中的。相对而言,大象不如熊残暴,小狗本身就与人们的生活太接近,因此没有“驯化”“拉近”或扭转形象的动力。

物权力:泰迪熊的拟人化

泰迪熊经历了从商品到礼物的转变,最终成为我们的手足、朋友、爱人、孩子甚至祖父母。几十年前,英国演员皮特·布尔(Peter Bull)在电视上公开表达对泰迪熊的喜爱,坚信泰迪熊对成人情感生活具有重要作用。此次公开宣示后,他收到两千封来信。一九六九年,根据这些来信,他写了一本描述自己对泰迪熊毕生情感的书《泰迪熊读本》(The Teddy Bear Book)。这本书扣动了成千上万同样相信泰迪熊重要性的人的心弦。为什么泰迪熊在人的情感生活中如此重要?我认为,这是因为它不仅仅是一个毫无生气的填充玩具,更有其媒介作用。

有一家知名的商店叫“自制熊”(Build a Bear),人们可以自选毛色和材料,将泰迪熊装扮成女孩或男孩,足球运动员或溜冰女皇。许多顾客将泰迪熊妆扮成受赠者或赠送者的形象。如果装扮成赠送者的模样,就表明赠送者希望把自己作为礼物送给受赠者。在杰米的故事中,当他将旧泰迪熊传给儿子和孙女时,他不仅是在传递记忆,并且是在传递他的生命。

泰迪熊成了人和人类情感的替代品。简·班尼特(Jane Bennett)提出了物权力的概念,即无生命事物能奇妙地变得富有生机、具有行动力,并制造出既明显又微妙的效果。(Jane Bennett, Vibrant Matter: A Political Ecology of Things)她认为无生命事物能够对人发挥作用。尽管泰迪熊不能回答问题,也不能回报亲吻,但的确能撩动人的情感。有人也许认为,泰迪熊的媒介作用必须依赖于人的想象力。但我认为,现实的力量或想象其实都根植于“物”本身。用棉、毛和塑料堆积起来的泰迪熊作为媒介是不可或缺的,这不仅因为它能传递情感、实现想象,也因为它的质地、颜色和分量都能创造和唤起感情。

泰迪熊是人们对动物情感的催化剂。泰迪熊出现在一九○二年,源自一桩历史事件、美国人对当时总统的喜爱和人类征服自然的野心。在这一媒介出现前,人们对熊的印象完全直接来自熊本身。并不是人的想象赋予了泰迪熊能量,相反,是泰迪熊本身创造了这种集体想象。在泰迪熊带来的浪漫温暖的氛围中,人们对熊的印象改变了。现在提起熊这个名词时,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形象或多或少受到了玩具熊形象的叠加和修改。而孩子们,比如那位芬兰的小男孩,甚至开始爱上这种可怖、凶残狡猾、无法接近的野獸。物化和商品化了的熊,即泰迪熊,完全独立于人类的控制,自有其力量和经历。

恐惑论

有一件事我发现很有意思。当我问其他人,什么可能是泰迪熊最令人害怕的面貌时,几乎所有人都回答说当家里的泰迪熊变成真的熊时—以当时自己和它的距离,完全是死路一条。由此再看玩具熊时,我竟有了一种恐惑的感觉。但如弗洛伊德在《恐惑论》中所指出的,在现实中,人们常常把玩具当成活人玩着过家家的游戏。但其实,人们只是盼望泰迪熊能像人一样活过来,却害怕它变成一只活的熊。二○一二年名为《泰迪熊》的电影上映。它讲述了性格孤僻的约翰儿时许了一个愿,希望他的玩具泰迪熊可以活过来,成为他真正的朋友。而后心愿成真,玩具熊成了他粗俗、幽默的损友。当然,影片中的泰迪熊依然保留了玩具的形象,只不过具有人的灵魂和谈吐。它并没有真的“活”过来,它只是进一步“人”化了,距离它本来真实的样子更为遥远。

弗洛伊德认为,“恐惑的感觉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新奇古怪,人们的意识中常常遇到,非常熟悉,只是由于压抑而变得陌生”。狂暴残忍是熊的天性,为什么人们却无法接受泰迪熊拥有天性,而必须赋予它人性呢?为什么本应该是最真实、最熟悉的形象却变得最惊人、最奇特?

哲学家谢林把恐惑定义为本来应当隐藏却暴露出来的东西。在这里,被压抑的不是熊的残暴,而是人本身的恐惧和怯懦。正如我前文所说,我们把熊变成泰迪熊,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克服了对那些比自己力量强大的自然物种的恐惧,获得了假想的力量。我们必须承认,我们并没有因为抱个玩具熊而成为强大的英雄,泰迪熊和我们之间的亲近感只是基于安全。假想一下我们穿着睡衣,手里抱着的泰迪熊突然变成了真的熊,即使只是在罗斯福总统面前可怜的小黑熊,我们仍显得是多么脆弱、无力。由此我认为,我们用这种流行玩具真正想要隐藏和压抑的,是人类自原始社会以来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无力。

第一只泰迪熊的诞生似乎是源于一个历史上的偶然事件,但其命运又有其必然性。人们正是通过把最无法接近、最残忍的野兽转变成驯服、亲近的玩具,来隐藏自己在自然面前的怯懦、对死亡的恐惧,并满足自己征服自然的欲望以及对永恒之爱的渴望。而强势的西方文化在全球化过程中又把泰迪熊以及其承载的情感和欲望带向世界各地。哪怕罗斯福的小熊不曾存在,只要人们的恐惧和欲望存在,玩具熊总会找到契机,以合适的载体形象出现并流行。

猜你喜欢
泰迪熊杰米礼物
The History of the Teddy Bear/by Mary Bellis泰迪熊的历史
泰迪熊吊坠
胆小杰米
送错的礼物
爱的礼物
礼物
谁在撒谎
巨石强森担任制片人筹拍新版《泰迪熊》
杰米历险记
聪明的杰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