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发展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2017-03-25 03:51王艳秋白林
价值工程 2017年8期
关键词:灰色关联度新型城镇化影响因素

王艳秋++白林

摘要:新型城镇化是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也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结合十八大报告,介绍了新型城城镇化的内涵,分析了制约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各种影响因素,并根据灰色关联理论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得出实证结果。结果表明:生态环境对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其后依次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第三产业产值、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人均GDP等。最后提出了进一步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建议。

Abstract: New-type urbanization is a new growth point of China economy and the important strategic measure of the future development.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the 18th report, introduce the connotation of the new-type urbanization, and analyze various influencing factors which restrict the development of new-type urbanization. According to the Grey relational theory, analyze and process the data, and then draw the empirical results. The result shows that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ffects on the development of new urbanization, and followed by the per capita net income of urban residents, the output of the third industry, the per capita net income of rural residents, per capita GDP. Finally, put forward suggestions to further accelerate the new-type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proposal.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影响因素;灰色关联度;建议

Key word: new-type urbanization;influencing factor;grey correlation degree;suggestions

中图分类号:0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8-0051-03

0 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工业化水平和城镇化水平均不断提升。在当前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进一步推动城镇化发展对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有着重要意义。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1年~2011年,城镇化每提高1%,可拉动投资增长3.7%,带动消费增长1.8%。2014年3月最新发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提出新型城镇化的主线是农民的市民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了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并进一步阐述了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问题。

根据统计资料显示,2015年安徽省城镇化率为50.5%,而全国城镇化水平平均為56.1%,相比较而言,安徽省的城镇化水平明显落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究其根源,不仅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同时还存在诸多其他因素,比如人口、资源、环境等。本文采用灰色关联理论,对影响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1 新型城镇化的影响因素

新型城镇化体现的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以城乡统筹发展、城乡一体化、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更加注重全面质量的提升。与一般意义上的城镇化相比较,新型城镇化重在“新”,不是片面追求城市规模的扩张、城市人口的增多,而是更加注重内涵式的增长,全面提升城镇化的发展质量,其基本原则是“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突出了“存量优先”,其主线是农民的市民化,同时还提出了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要优先解决存量农业转移人口的基本公共服务问题,重在提高城镇化的内在质量,要使全体社会成员共享新型城镇化的成果。

关于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因素,国内外很多学者对此都有过阐述。本文主要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发展、收入水平、科技教育、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①经济发展水平。根据相关理论,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一般情况下,两者呈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城镇化水平就越高;反过来,城镇化水平越高就越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②产业发展。产业发展能有效促进城镇化的发展进程,而城镇化发展又会进一步促进产业的发展,从我国过去20多年的经济发展来看,二者呈现出显著的双向因果关系[1]。可见,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发展程度需要与城镇化协调发展,实现良性互动,才能更好地发挥产业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催化作用。

③收入水平。对于农村居民来说,收入水平提高可以增强其在城市购房能力、促进消费等,从而有助于推动城镇化的发展;对于城镇居民来说,收入水平可以反映其生活水平,生活水平的改善可以增加消费、休闲、住房等需求,这些同样也可以促进城镇化的发展[2]。

④科技教育。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教育是科技创新的基础。技术创新不断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而只有教育水平提高了,才会促进科技的进步和创新,对社会的贡献才会越大,经济发展的水平才会越来越高,从而促进城镇化水平的提高[3]。

⑤基础设施。基础设施是城镇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城镇内部相互联系的重要枢纽。一个社会经济越发展,城镇化水平越高,对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就越高;基础设施越完善,城镇布局就越合理,城镇功能就越完善,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就越充足,从而城乡之间的资源流动就越顺利,就越能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4]。

⑥生态环境。生态环境通常被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生活质量的优劣,城镇化的发展对生态环境建设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同时生态环境建设对城镇化的发展又有反作用,尤其是当生态环境建设滞后于城镇化发展时,其瓶颈作用就会突显,从而造成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5]。

2 新型城镇化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2.1 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

灰色关联分析方法,也叫灰色关联度分析,是灰色系统理论中的重要分析方法。它是根据因素之间的发展趋势的相似或相异程度,来衡量因素之间关联程度的一种方法。如果两个因素之间的变化趋势具有一致性,则两者的关联度较高;反之,则较低。该方法使用范围较广,且非常适合动态分析。跟一般的回归分析相比,灰色关联分析对数据的要求较低,但在具体的实践中对事物发展的预测率较高,因而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应用得越来越广泛,可用于因素分析、方案决策、优势分析等方面。

具体分析步骤如下:

①确定分析数列。

在对目标问题定性分析的基础之上,首先确定参考数列和比较数列。反映系统行为特征的数据序列,称之为参考数列。参考数列也叫母序列,可设定为:X0={X0 (k)|k=1,2,3,…,n};而影响系统行为的因素组成的数据序列,则称之为比较数列。比较数列也叫子序列,可设定为:Xi={Xi (k)|k=1,2,…,n}(i=1,2,…,n)。

②無量纲化处理。

3 结论分析与政策建议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ρ07>ρ06>ρ04>ρ02>ρ03>ρ01>ρ05。

可见,在影响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诸因素中,X7>X6>X4>X2>X3>X1>X5。其中,X7绿化覆盖面积,即生态环境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最大。X6人均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次之。后面依次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第三产业产值、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人均GDP,这些因素与新型城镇化的关联度均在0.6以上,说明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教育支出对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影响是最小的。

3.1 生态环境与新型城镇化发展高度相关

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实现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必须要重视生态环境与新型城镇化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会带来生态环境的改善,而生态环境反过来又会促进新型城镇化水平的提高。然而,一旦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广大居民的居住环境就会恶化,居住意愿就会下降,对外来人口的吸引力就会降低,这样就会阻碍城镇化的发展;另外,生态环境的恶化使环境质量下降,企业的投资意愿就会下降,从而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也会阻碍城镇化的进程。因此,发展新型城镇化要特别注意生态环境与其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一方面,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摆脱过去那种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另一方面,要坚持以人为本,走可持续的绿色发展的道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对新型城镇化进行生态评估,积极应对环境恶化给新型城镇化带来的消极影响,特别是要对环境风险进行有效防控。

3.2 基础设施建设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交通基本设施、通讯、水电煤气等公共设施,而且还包括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性基础设施。根据文献分析,以上各类基础设施与城镇化的发展有一定的相关性[6]。基础设施建设对城镇化的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要逐步完善基础设施的发展。据统计,2014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除农户)达502005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5.7%,而安徽省固定资产投资额为21069.24亿元,增幅为16.5%,排全国第15位。2014年全国的城镇化率达54.77%,安徽省的城镇化率为49.1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说明安徽省基础设施建设相对不足,要进一步加大对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的力度。首先,要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人文环境,增强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其次,加大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推动农村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第三,进一步加大教育、文化及其他社会服务类基础设施的建设,逐步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3.3 收入水平、产业发展、经济发展水平是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从收入水平来看,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过大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从某种角度来看,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可以有效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统计结果表明,近十年间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和居民的收入水平都有显著的增长。增加居民的收入,从而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是今后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中的一个重点。一方面要强化我国劳动力人口的流动机制,尤其是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流动,这样可以减少农村的富余劳动力,一来可以提高农村的劳动生产率,二来可以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从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建立起社会一体结构,实现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

城镇化水平与产业发展密切相关,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城镇化进程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应根据安徽省的实际状况,发挥其身优势,建立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视技术创新,优化产业结构,重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发展,从而进一步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

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根据统计数据,2010年到2013年,全国人均名义GDP分别为30015元、35181元、38459元、41908元,而安徽省人均GDP分别为20887.8元、25659.31元、28792.32元、31683.9元,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安徽省的人均GDP明显低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这说明安徽省的经济发展水平已经严重制约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因此,要想进一步加快安徽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水平,一定要努力提高其经济发展水平。

3.4 教育支出的推动作用发挥相对不足

据统计,安徽省2013年人均每天公共财政教育支出约3.32元,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排名第27位,这说明安徽省在科技教育方面投入严重不足,从而大大削弱了科技教育在新型城镇化发展方面的带动效应。从长期来看,加大科技教育的投入力度,可以改善劳动者的综合素质,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因此,为了进一步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一方面要加大科技教育支出,增强政策倾斜程度,尤其流动人口子女的受教育问题,不但要规定流入地的教育责任,同时也要规定流出地的财政责任,彻底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就学问题的财政困难;另一方面,政府应协调城乡教育资源的配置,促使农村学龄人口向城镇转移,使农村学龄人口享受与城镇人口同等水平的教育机会和教育资源,从而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公平教育、优质教育,全面推动新型城镇化的建设。

参考文献:

[1]马远,陈军.城镇化与产业发展的动态关联效应研究——以新疆为例[J].管理现代化,2012(5):50-53.

[2]周冲,吴玲.安徽省城镇化发展影响因素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3(23):91-93.

[3]张丽琴,陈烈.新型城镇化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以河北省为例[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3(12):84-91.

[4][6]蒋时节,周俐,景政基.分类基础设施投资与城市化进程的相关性分析及实证[J].城市发展研究,2009(9):61-64.

[5]姜爱林.城镇化发展与城镇生态环境建设研究[J].厦门特区学校学报,2001(4):30-34.

猜你喜欢
灰色关联度新型城镇化影响因素
农村基层团建工作如何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