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共同体下高校贫困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有效途径

2017-03-25 10:25刘影
价值工程 2017年8期
关键词:情感需求角色转变职业生涯规划

摘要: 本文对目前高校存在的贫困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存问题作了分析,认为高校除职业规划教育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外,高校贫困生个体在综合素质、就业心理等问题上都有欠缺。本文在分析班级共同体内涵的基础上,试着构建在班级共同体环境下,在一种“家庭式关怀”的氛围中,逐步消融贫困生个体、班级管理等问题,为解决高校贫困生职业生涯规划问题找到一个较好的突破口。

Abstract: This thesis analyzed the current problems of career planning of poor students in colleges, and come up with such problems of career planning as weak teacher strength, low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poor students and handicapped employment psychology. So based on the connotation of class community, the thesis tries to find a good way to career planning of poor students in college to gradually solve the problems of poor students and class management, under the construction of class community.

關键词: 职业生涯规划;班级共同体;角色转变;情感需求

Key words: career planning;class community;role change;emotional need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8-0198-03

0 引言

“职业生涯教育”这一概念源于美国,由“职业辅导”逐步发展演变而来。自我国引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以来,高校职业规划教育已取得了一些成果和进步。但对于贫困生这一高校弱势群体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因贫困生本身综合素质偏低、心理问题严重等特点,导致对其职业规划教育尚存在许多不足。在目前就业市场竞争越加激烈的环境下,高校贫困生面临着一系列的就业问题。笔者对贫困生职业生涯教育问题作了分析,期冀通过班级共同体氛围的熏陶及多种因素的耦合,消除贫困生生涯规划发展道路上的障碍,帮助贫困生在完成学业后,能够更好地走向社会,实现个人价值。

1 高校贫困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

1.1 贫困生综合素质整体上偏弱,职业规划观念及就业竞争力不强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纵深推进及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农村贫困学生有了进入大学校园继续深造的机会。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最新信息,2016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765万,超越2015年的749万,创历史最高,其中贫困大学生人数占据了不小的一部分比例。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曾表示,2013年重点高校录取贫困地区农村户籍学生27.8万名,较2012年增加了8.5%,2014年再增加10%,即2.8万,贫困地区农村学生入读重点高校的名额不会一直向上增加,将来达到一定比例,便会保持,预计到2017年,贫困毕业生人数将接近30万[1]。在严峻的就业形式下,贫困生因本身经济条件的限制,社会资源的缺乏,平时很难得到较好的社会实践机会,从而造成了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及动手操作能力等方面的不足,见识与见解也会相对贫乏;另外,随着就业市场竞争的激烈化,不断攀升的求职成本也已经成为摆在贫困大学生面前不易跨越的门槛,如就业前的简历制作、通信邮递、形象包装,到面试需要的门票、车票、食宿等一系列费用,每一项活动都要一笔不小的开支,这些增高的就业成本都成为大部分贫困毕业生的阻碍,使他们丧失了许多本可以获得的就业机会。甚至在参加就业面试时,贫困生们也不能自信地展示自己,从而降低了自身的就业竞争力。总而言之,贫困生群体因自身综合素质及职业规划意识较弱,就业竞争力不强,对就业造成更深重的影响。

1.2 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针对性不强,效果不佳

2001年以后,在国外教育思想及教育理论的影响下,我国学者开始重视职业规划教育。而后,在社会激烈的就业形势下,高校为适应毕业生就业需求,相继推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没有课程,教育便没有了借以传递其要旨、传达其意义、传播其价值观的媒介或工具”。因此,课程可以看作是教育的“心脏”[2]。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的开设,抓住了教育的重点,既调动了教育研究者积极参与探讨的兴趣与积极性,成为他们在教育实践中与实际工作者交流与接触的桥梁,确保了职业规划课程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也为引导和教育学生树立职业规划意识,早日确立职业规划目标,顺利就业奠定了基础。然而事实上,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安排却不合理,如课程多以举办讲座的形式开展,具有一定的随意性且内容不够系统;而课程多开设在大学一年级,许多学生对所学专业的专业课所知不深,甚至很少,导致学生难以用所学知识指导自己的未来职业规划,甚至学生在课堂上听不明白老师的上课内容,而多以低头玩手机或看课外书的形式应付课堂教学;一般大学四年级开设就业指导课,但大二、大三两年基本处于职业规划断档阶段,很多同学的未来发展都与职业规划课程毫无关系,职业规划课程的开设事实上成为一种摆设。另外,许多高校开设职业规划课程的老师并不是研究学生职业规划的专职老师,多为辅导员或其他行政人员兼任,是一批“非正规军”,没有深厚的理论知识作支撑,也没有具体的实践经验做指导,使职业生涯规划课只流于形式,没有发挥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应有的效果。

1.3 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影响职业规划的效果

贫困生是弱势群体的一类,他们的心理状况比较复杂,相较于高校家庭非贫困生,高校家庭贫困学生往往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心理问题。如因物质条件的贫乏造成的自卑、孤独自闭心理,与生活优渥同学攀比而产生的嫉妒、偏执心理,因缺乏安全感而产生的焦虑、抑郁心理,以及由各种心理问题而衍生出来的人际交往等问题。早在半个多世纪前,心理学家荣格就说过:人类心灵疾病的蔓延远比自然灾害更危险。因此,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在激烈的社会竞争条件下,贫困大学生因感受灵敏、对自己的期望值偏高,而实际承受挫折的能力较低,在做职业生涯规划时,往往不能很准确地对自己进行评估。当他们依据课堂接收的理论所做的职业生涯规划与个人的实际情况不相符合,或者经过老师的指导、与职场人士的接触,发现自己所做出的职业规划不适合社会工作实际,他们就会产生深深的挫败感,甚至怀疑自己、怀疑职业规划理论的正确性及职业规划本身的意义,进而影响职业规划本身的作用及其效果。

2 班级共同体概念的涵义

“共同体”是一个社会学范畴的概念,后来才被逐渐引用到教育领域。班级,作为学校教学活动构成的基本单位,是学校教育制度构成的基本元素,是学生学习的共同场所。以萨乔万尼为代表的一部分学者认为,要达到学校教育的最佳效果,就是努力构建班级共同体。因为,学校不是一个一般的社会组织和公共机构,而是一个学习共同体,是一个“超越工具理性的、具有道德本性的集合体,一个与结构功能主义范式下的工具本性的学校截然不同的道德本性的集合体”,更是一个追求、分享共同价值和更大的“善”的集合体[3]。共同体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紧密关系、共同的精神意识以及对共同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4]。班级共同体模式具有以情感和价值观为纽带的家庭关系联合体的特征,班级作为一个成员固定的集合体,全体成员共享一个公共场所,并自成立之日起,成员间便开始逐渐形成一种持久而温暖的相互关心、相互照料的特殊关系,这是一种无形的纽带,连接着班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随着时间的推移,班级成员间能够形成一种相互负有责任感和道义感的默契,每一个成员都愿意为班集体的荣誉而努力,每一个成员都不愿成为班集体的拖累。在一个班级中,个体的“我”的集合体被改造成为一种集合体的“我们”。作为集合体的“我们”,共同体的成员间紧密连结、相互影响、互相依赖,既是个体,又是整体[5]。最终,成员间共同的信念、共享的价值观及彼此间的责任感、道义感便内化为成员的思想和情感的一部分,指导成员个体行为。鉴于此,笔者认为,在班级共同体环境中,在一种带有浓厚人文关怀的氛围下,贫困生的孤独感、疏离感会逐渐被一种家庭式的亲情关怀取代,每一个成员间都相互关心、负有责任感,在面对未来职业规划这一课题时,贫困生们也会变成自觉、主动学习的执行者、强化者和促进者,学习者将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能够主动学习并在学习中学会反思的主体。班级共同体中的成员分享个人未来职业的看法与规划,从而有利于职业规划课的顺利开展。

3 班级共同体在解决高校贫困生职业生涯规划问题时的作用

3.1 首先,班级共同体中,教师角色发生转变,对贫困生的职业规划学习具有促进作用。

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是一种具有严格等级性的科层制管理模式,不可否认,任何一种管理模式也都或多或少存在温情的一面,但师生间更多的是一种教师至上、分数至上的组织形式,班级中师生缺乏对话、隔阂严重,缺少民主、自由、平等的氛围,是造成一部分学生厌学、逃课现象的根源之一。贫困生作为弱势群体,分数至上更容易使他们产生自卑心理,冷淡的师生关系也促使他们远离集体。在这种环境下,贫困生不愿意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涉及到个人职业规划及未来职业选择问题的时候,也会采取回避及排斥的态度,大大影响学校职业规划课程的开展及教学效果。

然而,在班级共同体模式中,作为管理者及教育者的教师与学生之间,在一种以情感和价值观为纽带的“家庭关系”联合体中,成员间能够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和依赖,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管理者,而是通过自己的行为和专业权威获得学生发自内心的喜爱和尊重的“灵魂工程师”,学生信任并依赖老师的指导。贫困生在这种共同体环境中,其学习、生活、人生观、价值观都将会发生转变,负面情绪中排斥及反抗心理将逐渐消融,自觉接受教师的帮助,没有了自卑心理的影响,能够积极面对个人的职业规划问题,主动寻求教师帮助,积极面对未来生活的挑战,投入到有关个人未来职业规划的活动中去。因此,在班级共同体中,教师的职业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对贫困生职业规划教育产生重要影响。

3.2 其次,班级共同体氛围,易形成信任关系,帮助个体进行职业规划

通过班级共同体理论可以知道,班级共同体一旦形成,共同体中的每一位个体成员都已成为“集体的我们”,成员间负有对彼此的责任感和义务感,能够自觉相互帮助。马斯洛的需要五层次理论和舒茨的人际需求三维理论也告诉我们,“需要”,尤其是“情感需要”是支配人类行为的动力和影响人际交往的主要因素。在这一理论指引下,我们探讨人类行为的时候,会着重考虑人的情感需要。无疑,班级共同体环境满足了“情感需要”的要求,给班级个体成员提供心理上的归属感。班级共同体成员可以以小组工作或集体合作的方式,通过成员间的互动关系,提高小组成员或班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进行职业规划的练习。

我们知道,大学生职业规划书的写作需要多次的修改,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内容中,自我与外界探索、职业目标定位、计划实施及对职业规划进行的评估与调整等各项步骤内容,仅仅靠规划者个体完成,难免会出现许多错误或漏洞,但在班级共同體氛围下,以小组工作的形式完成,小组成员或班级成员间相互督促,提建议、订目标、实施并调整,所有的程序都会变得简单有效。因为班级共同体中,成员间能够从切实角度出发,通过大家的互动,能够增进规划者个人的自我认知,并促进规划者个体的职业生涯决策能力,发掘自身潜能。笔者作为高校基层学生工作管理者,也在实际工作中认识到:富有人情味的班级共同体成员间,能够互相帮助进行职业选择和规划,实现“助人自助”,成员间通过静心倾听、深入思考、主动分享、集体总结等互动环节,促进个体职业生涯规划的出色完成。

3.3 班级共同体环境,有利于改善贫困生心理问题,提升职业规划的效果

诺丁斯指出:“班级应该成为这样一个地方:学生们在其中合法自由地展示和探索他们多种多样的人生目的,教师和学生共同生活和成长。我们必须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因为我们更愿意看到学校培养出这样的人:他们应该与人和平相处;他们善待自然环境;他们待人接物都追求一种理智与和谐。”[6]这样的班集体也是班级共同体所要努力达到的班级状态,在这样的班集体中,每一个个体成员之间都是平等的,没有歧视,没有自卑,只有相互尊重,相互友爱,全体成员处于一种理想的和谐状态。那么,在个体自我探索中,贫困生将不存在因各种复杂原因造成的自卑、焦虑、妒忌等极端心理问题,他们能够平和地接受自我,可以理智地把握自我。没有那么多心理顾虑的贫困生们,能更客观地把握心理自我,对自己进行测评,并在自我探索中自然地将理论知识应用到活动中,获得参与体验,提升职业规划理论与实践能力。班级共同体环境对贫困生生职业生涯规划作用如图1所示。

毋庸置疑,大学贫困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是靠班级共同体的构建单方面完成的,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力量的加入。如政府在国家助学金、励志奖学金及助学贷款方面的政策扶持,社会团体的加入,学生家庭及高校等的共同努力下,已取得不错的成效。教育研究者体验式职业规划教学设计、个性化职业指导工作体系建设的提出,从更细致的方面对高校贫困生职业规划教育进行论述;高校心理帮扶机制的实施,职业生涯档案的建立,就业压力的心理疏导,都为高校贫困生做好职业规划,顺利走向工作岗位作出了贡献。

参考文献:

[1]引自网页http://edu.21cn.com/gaokao/f_152_760625-1.htm.

[2]孔夏萌.高校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研究[D].西南大学,2013(4)P3.

[3]刘影,朱庆峰.班级学习共同体: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文化之维[J].扬州大学学报,2015(8).

[4]李甜,黄乃祝.基于公共价值的班级共同体模式构建策略[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6(3).

[5]同3.

[6]徐金海.對班级共同体的理性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5).

[7]张菡.贫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题及其策略[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猜你喜欢
情感需求角色转变职业生涯规划
我对初中历史教学创新理念的浅显认识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与对策探析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