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教学设计

2017-03-26 11:34杨海祥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前言 2017年2期
关键词:史铁生段落景物

杨海祥

教学目标

一、理清文章思路,学习作者的散文风格以及情景交融的语言描绘。

二、抓住关键语句,品味“地坛”在文中的作用,深刻体会作者深沉的情感。

三、朗读感悟,深入探析作者对于生命的哲理行思考,增强学生面对苦难的能力,给学生树立健康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体会我、地坛和母亲三者之间的联系,体验作者在经受磨难的过程中对于生命的求索。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在饱经磨难之后,对于生命的感悟。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建议

本文作为苏教版必修2中的第一篇文章,在新课导入时应充分采用多媒体设备,调动学生积极性。在文本教学中既要注重学生对于知识的积累和文学素养的提升,还要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人生观。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新课导入

导语:有一位作家曾经说着这样一句话:“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个能够如此豁达看待死亡的人,在1951年生于北京,18岁时响应“上山下乡”号召离开北京,在21岁的时候因为双腿瘫痪回到北京。按照常理,本来可能一蹶不振的人儿,却在轮椅上写出那么多口口相传的篇章,他就是史铁生,下面我们来观看一段关于史铁生先生的纪录片。

视频链接:http://www.pps.tv/w_19rujndmrd.html?fromvsogou=1

这部视频中讲述的就是,史铁生先生和他生命中的那座地坛,我们今天需要学习的篇章就是《我与地坛》,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到底这座地坛拥有着怎样的魔力,让一个双腿残疾的人的心灵站了起来。

二、拓展知识,介绍地坛

地坛公园又称方泽坛,在中国北京安定门外,是明世宗以后明清两代皇帝每年夏至祭祀土地神的地方。地坛始建于明代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是中国现存的最大的祭地之坛。坛内总面积37.4公顷,呈方型,整个建筑从整体到局部都是遵照中国古代“天圆地方”“天青地黄”“天南地北”“龙凤”“乾坤”等传统和象征传说构思设计的。

三、整体把握,品读文章

同学们现在开始自主阅读文章,找出文章的整体脉络,自己圈划文章中的重点及疑点,将自己的疑问整理出来,写在相对应的文本旁边。同时,找出这篇散文中你们认为语句描绘优美的句子或段落,并阐释其好在哪里。

品读第一部分:我与地坛的关系

1.采用多媒体设备播放课文第一部分朗读文件,名家朗诵之后,邀请三到五位学生分段落进行朗读

朗读之后,采用幻灯片设备将文中的易错字,正因纠错。并要求其他学生进行点评,评价同学朗读和名家朗读的不同之处,注意语句中的轻重缓急,培养学生语感。

2.提出问题,整体把握

问题1:请学生们找出文中的景物描写?

问题2:文章第一部分作者经历了怎样的情感变化?

问题3:作者的情感变化和地坛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

小结:地坛景物的更迭,显示着作者的从最初的痛苦、迷茫,转而向着寻找出路的方向前进,经历了四百年之久沧桑的地毯,双腿残疾的作者,在这一时刻找到了共鸣。地坛里的生物和景色,启发了作者对于生命进行重新认识,开启了人生新阶段。

品读第二部分:我在地坛中的哲理性思考

问题1:“我”要不要去死?

问题2:“我”要怎样活着?

问题3:“我”为什么要写作?

小结:在文章的第二个部分中,作者解决了他生命当中最重要的三个问题,也是第一次将母亲、自己和地坛三者之间联系起来。

四、聚焦段落,细析文本

1.第3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说“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考察学生对于作者思想的理解)

2.第4自然段所起到的作用是什么?(考察学生对于段落在整篇文章中承上启下含义的理解。)

3.文章第5自然段,为什么作者会写到地坛“荒芜”却不“衰败”,这表达着怎样的一种意境。这一段落中景物的特点是什么,作者又有什么样的感悟。

4.第二部分的第二段刻画出母亲怎样的一种形象?(提示从母亲对于作者去地坛的态度来进行分析)

5.作者在第二部分第三段中将第一人称“我”,换成了“她的儿子”,这种人称上的变化,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想法和写作思路?

6.文章第二部分第七段记录了母亲离去,作者写到“我摇着轮椅在园中度过了一天”,作者这句话想要表明的是什么?

7.第二部分第十段,作者写道:“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这句话在全文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有着怎样的具体含义。

五、总览全文,赏析写法

1.明暗线索交织,互为补充

在这篇文章当中,明线主要是阐述地坛的博大宏伟、暗线则是在阐述着母亲对于作者的宽容和无微不至的关怀。在文章的最后一段,作者写到“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通过明线和暗线之间的交织,文章的主题也就被渲染的淋漓尽致。

2.对比手法运用较多

在这篇文章中随处可见对比,既有从总体主题上作者残疾之后的心理状态对比,也有描绘地坛时候荒芜但不衰败的对比,还有在具体的段落中,地坛安静与吵闹的对比,繁盛与沧桑的对比。这种种的对比,将作者当时那种较为纠结的心理状态生动的刻画出来,也为作者能够走出生命的阴霾,提前打好了伏笔。

3.情景交融,事理相和

本文的關键点在于我、母亲、地坛三者之间的关系上,阐述的是作者所获得的生活感悟,在文章中作者写到母亲的大爱,写到自己与地坛之间的情感交融。在散文抒情的模式下夹杂着一些议论,将主题突出的更为明显,真正做到了情景交融,事理相和。

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我与地坛——作者精神上的家园

地坛的景物更迭

作者内心的情感变化

第二部分:我与母亲——作者对生命的求索和感悟

“我”要不要去死?

“我”要怎样活着?

“我”为什么要写作?

课前准备

搜集史铁生先生的相关事迹文字资料和视频资料,体会作者在苦难中对于生命的新感悟。

课堂小结

史铁生先生的这篇《我与地坛》激励了无数的人,让他们在阴霾的生命当中找到蓬勃奋起的希望。而且本文的文字优美,在景物描绘中的抒情恰到好处。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景物描绘段落进行摘抄和仿写。

猜你喜欢
史铁生段落景物
趣味•读写练 答案
【短文篇】
心理小测试
历时七年精心编纂《史铁生全集》出版
路过史铁生的情感世界
《史铁生作品全编》出版
听史铁生讲故事
写好家乡的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