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尽沧桑的辽西走廊

2017-03-27 03:01初国卿
共产党员(辽宁) 2017年6期
关键词:山海关辽西走廊

◎文/初国卿

赋尽沧桑的辽西走廊

◎文/初国卿

如今,辽西走廊已不是当年曹操望之兴叹的“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也不是晋出帝石重贵披枷黄龙府时的荆棘小道,更不是饥民闯关东时的泥泞滩涂。翻过那页泛黄的历史,四百里长廊在时空轮转中,赋就了一幅山海和人文的长卷,既沧桑,又壮阔。

辽西走廊的四百里长卷,背山面海,以崇岩峭壁的虹螺山为起点,次第展开,其间以烟台河、六股河、连山河等数条河流为界,将高山平畴、碧海长滩分成数个画面,迤逦西向,至葫芦岛和宁远古城达到高潮,锁月镇涛的山海关收尾。其不仅有着独特的地质地貌,而且还有着决定民族兴亡与国家更迭的铁血历史。

“辽西走廊”在辽代建国之前,基本上是沿海丘陵起伏、岩体广布、人烟稀少的一处狭长谷地,处于荒漠闭塞状态。早在秦灭六国后,秦始皇下令大修驰道的时候,这里也只开辟了无终(今天津蓟县)至碣石(今辽宁绥中万家镇止锚湾)的道路。而榆关(今山海关)至碣石的一段正是辽西走廊的最西部分,也就是说,秦时辽西走廊只有山海关到碣石这15公里长。

契丹建立辽国后,在长期的民族融合中,汉人将中原的工业生产、开荒种地等技艺传授给契丹人,并在这片土地上建起城池。贸易的发展带动了道路的开拓,荆棘遍地的辽西走廊终于在此时有了人行之路。据《旧五代史·少帝重贵记》说,公元947年,辽灭后晋,押解晋出帝石重贵流放到东北,“自范阳行数十程,过蓟州、平州,至榆关沙塞之地,略无供给,每至宿顿,无非路次,一行乏食,宫女、从官但采木实野蔬,以救饥弊。又行七八日至锦州”。由此可见,当时他们所走之地即是“辽西走廊”。而这段文字,也成为山海关直通锦州,即“辽西走廊”的最早记载。

1032年,女真建金,定都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后,与宋协议灭辽。这场宋金联合灭辽的战争正是从辽西走廊南下所开始的。1124年,金太宗下令,京师(上京会宁府)至南京(北京)五十里置驿,至此,辽西走廊才正式纳入国家管理,并形成四百里的大通道。

明朝时对辽西走廊更加着意经营,在西端设卫建关,始称“山海关”,锁住从东北进入华北的陆路通道。同时鉴于绥中与锦州之间“相距三百里而无州县,不利防务”的状况,决定“在曹庄汤池之北,建立卫治,赐名宁远”,遂使宁远成为要塞重地和经济中心。还在山海关到锦州沿线广设屯堡烽燧,各卫间遍设驿站。清初建都沈阳后,修通了沈阳至北镇一线原为辽河两岸沼泽之地的“大御道”,使辽西走廊与东北中心沈阳直接贯通,辽西走廊也更加兴旺和繁荣。

历史进入20世纪40年代末,国共之间在辽西走廊里进行了具有转折意义的军事大较量,并从此拉开了新中国的序幕。到今天,辽西走廊跨两市七区县,平行纵贯铁路、公路和港口。

如今,辽西走廊已不是当年曹操望之兴叹的“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也不是晋出帝石重贵披枷黄龙府时的荆棘小道,更不是饥民闯关东时的泥泞滩涂。翻过那页泛黄的历史,四百里长廊在时空轮转中,赋就了一幅山海和人文的长卷,既沧桑,又壮阔。

在这幅长卷上,到处散落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从锦州城内的广济寺、辽沈战役纪念馆,到城郊的观音洞、笔架山,依次向西展卷,有虹螺山、灵山寺、张学良筑港纪念碑、菊花岛、白塔峪塔、朱梅墓、碣石、九门口长城、山海关等。这些胜迹,每一处都记载着辽西走廊的历史进程和耀眼文明。不仅如此,还曾留下过多位帝王和众多政治家的足迹,这些痕迹里既叠掩着破国离乡的悲凉长叹,也激荡着开疆立国的苍壮短歌。

公元前215年,统一中国的秦始皇第四次巡游北方边塞,最后一站到达辽西走廊西端的碣石,并临海建碣石宫。从此,辽西走廊进入帝王视野,成为他们拓疆开土,一展雄才大略的欲望之地。汉武帝在元封元年(前110年)也沿着当年秦始皇的足迹东巡到碣石,登临观海并雄视辽西走廊。东汉建安十二年(207年)五月,曹操北征乌桓,九月班师经过秦皇宫,面对洪波涌起中的碣石山,写下了那首壮丽的名诗《观沧海》。时隔1747年后的1954年,毛泽东在北戴河感曹操之情怀,写下了那首有名的《浪淘沙》。北魏文成帝拓跋濬,北齐文宣帝高洋、唐太宗李世民等,都曾到碣石处登临远眺。然而他们对辽西走廊,最多也只是涉足了三十里,其东三百里,则成为他们无法逾越的遗憾。

辽西走廊西端的朱梅墓

在辽西走廊东端的绥中止锚湾

历史总是在偶然中前行,有谁会想到,第一个走过辽西走廊全程的竟然是一个被契丹人俘虏流放的后晋皇帝石重贵。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石重贵身后,多个王朝得到天下或是失去天下,似乎都是从辽西走廊开始的。女真人获胜后的1184年,金世宗完颜雍从燕京回会宁府,再走辽西走廊。这一次不一样了,走廊所属各州县皆治桥修道,争做形象工程。

元以后,辽西走廊开始陷入金戈铁马、血雨腥风的政权更迭之中,多少帝王都在这里演绎过死生交集的悲喜剧。明代最后一任皇帝因辽西走廊战事失败而吊死煤山,与此同时,大清朝的文武百官,还有皇家族人跟着顺治皇帝,沿着辽西走廊,从龙入关。大清三百年后,辽西走廊再次经历惨烈的军事争夺,虽然蒋介石数次飞临辽西走廊,命令国民党部队负隅顽抗,然而终也难逃失败的命运。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后,数次坐着火车,从辽西走廊穿行,到苏联访问,到东北视察。从车窗里悠然地看出去,追忆当年。

辽西走廊确实承载着太多的凄惨和过于负重的历史,只是关乎一个国家成败的战争,就不知在这里打了多少场。我只知道争夺时间最长的是晚明那22年。

明代从天启二年(1622)后金轻取广宁(今辽宁北镇)开始,到1644年清军入关,明清在辽西走廊里反复争夺。22年间,明廷议守不定,方略失矩,党争遗害,忠奸不分,最重要的战略之地辽西走廊终于被后金人夺取,并从山海关长驱直入,进而攻占全国。回过头去看,明朝亡就亡在失去了辽西走廊,一部晚明史实际上就是一部“辽西走廊史”。22年间,明朝为了保住辽西走廊,竟然12次易帅。熊廷弼、孙承宗、袁崇焕、祖大寿、洪承畴、张春、孙元化、吴三桂,这些赫赫名将几乎都栽倒在辽西走廊里。

我还记得1948年的辽沈战役,国共双方在辽西走廊投入了百万大军,从锦州到塔山到葫芦岛,整个辽西走廊都在激战。大战的结果是国民党全面败退东北,林彪所统率的四野百万大军腾出手来,从辽西走廊浩荡入关。林彪、罗荣桓、刘亚楼、程子华、韩先楚等人的名字在载入史册的同时,也都刻在了辽西走廊的丰碑。

当然在这条走廊里更多的还有文士的足迹和平民的脚印。清初,朝廷向盛京、尚阳堡、宁古塔、卜魁等流放的流人及其家属不下150万,从山海关到沈阳一路驿站的土墙上题满了斑驳如泪水般滴落的流人诗。函可、左懋泰、戴国士、李呈祥、陈掖臣、郝浴、陈之遴、徐灿、丁澎、吴兆骞、方拱乾、陈梦雷、戴梓等一大批饱学之士蹒跚着走过辽西走廊,有的甚至终老在关东。还有数千万的闯关东饥民,挑筐背篓,踩着辽西走廊那崎岖不平的砂石路,在声声叹息中滴下讨生计的血汗。

这就是辽西走廊的历史,一幅积淀丰厚、悲壮凝重、沧桑而泛黄的山海长卷。后人似乎永远也读不完,永远也回味不尽,因为它足足有四百里长。

猜你喜欢
山海关辽西走廊
山海关水关
主编推介:《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植物考古研究》
神奇的走廊
收复山海关(油画)
走廊上的时光
国共争夺东北第一仗:杨国夫勇战山海关
辽西地区葡萄园作业历
母亲河生态大走廊
名联赏读
在走廊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