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毒

2017-03-27 20:43曹永胜
安徽文学 2017年3期
关键词:豆腐干豆芽奶茶

曹永胜

孙焕平是江苏淮安楚州淮城镇闸口村的一个农民,从2009年4月7日至11月7日,他开着自己购买的小卡车,走遍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行程5万里,耗资10多万元,自费义务宣传《食品安全法》。有人说他“神经病”,妻子要跟他离婚,但他没有放弃。

孙焕平义务宣传《食品安全法》引起国内多家媒体的关注,《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新华日报》等150余家媒体对孙焕平的事迹予以报道,被人们称为中华之大挑毒者。

2011年12月,孙焕平与“两弹元勋”朱光亚、“中国光学之父”王大珩一起,成为中央电视台2011年“感动中国”人物候选人。

涉毒从豆腐干开始

“这东西会不会有毒?”孙焕平很不安地问道。

“有毒?反正我没听说吃出过人命!”然后,师傅看着孙焕平,一本正经地说,“你要是实在害怕的话,自己不吃就没事了。”

师傅的话像一块石头压在了孙焕平的心上。

自己不吃就没事?那别人吃了呢?疑虑涌上了孙焕平的心头。

孙焕平做过很多食品行业,豆腐也是其中的项目之一。

1995年,那时的孙焕平还在做豆腐生意。但是,他做的豆腐总是没有别人家的白嫩,豆腐生意当然也没有别人的好。他琢磨了好长时间也没发现其中的奥秘,而同行又不会教给他诀窍。这让孙焕平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他不得不思考新的创业项目。

听别人说,南京那边的食品行业很不错。1995年底,踌躇不前的孙焕平决定去南京考察市场。

在南京的一家餐館里,一道名叫“青椒炒脆豆腐干”的菜引起了他的兴趣。在这道菜里,他吃到了脆脆的、很有嚼头的豆腐干。这是他从来没有吃过的。而且,在他们老家那里也没有这种豆腐干卖。

空白就是市场。孙焕平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商机。

他连忙向餐馆老板打听这种豆腐干是如何做的。老板先是很热情,后来,看了看孙焕平,想了想,然后用一句“商机不可泄露”将孙焕平打发走了。

老板的“严格保密”让孙焕平不得不四处托朋友打听豆腐干的制作方法。

最后,他通过一个朋友了解到,山东有一个村是专门生产那种脆豆腐干的。而那个村距孙焕平的家足足有600多公里远。但是,为了学到新技术,孙焕平仍然决定远赴山东求学。

经过多方托人找关系,孙焕平终于联系上了做脆豆腐干的那个村子。

怀着对“新技艺”的强烈渴望,孙焕平揣上3000元钱,直奔山东,拜师学艺。辗转数天,他来到了远近闻名的“豆腐村”。

在十余天的学艺时间里,孙焕平以学徒的身份,虚心向师傅学习了做脆豆腐干的工艺。

孙焕平有着多年做豆腐的经验,脑子也灵活,学起来很快。很快,他就掌握了脆豆腐干的制作工艺。

有一天,师傅对孙焕平说,他要教孙焕平最后一道工序——产品保鲜。孙焕平知道,产品保鲜是食品行业中至关重要的技术,直接影响到食品的销量。所以,孙焕平听得格外仔细。

师傅一边操作一边对他说:“这是双氧水,加入豆腐干中可以让它更白更亮,也能卖好价钱。”

“双氧水?”孙焕平听说过双氧水。他知道那是毛巾厂用来漂白、医院用来杀菌的,可是,怎么会用这种东西来制豆腐干呢?

孙焕平很纳闷。

“这东西会不会有毒?”孙焕平很不安地问道。

“有毒?反正我没听说吃出过人命!”然后,师傅看着孙焕平,一本正经地说,“你要是实在害怕的话,自己不吃就没事了。”

师傅的话像一块石头压在了孙焕平的心上。

自己不吃就没事?那别人吃了呢?疑虑涌上了孙焕平的心头。

学完产品保鲜方法后,师傅高兴地告诉孙焕平,他可以毕业了。孙焕平虽然学艺成功,可是他却高兴不起来。

更令人害怕的是,他们整个村都在做这种豆腐干。那得有多少人吃这种加了双氧水的豆腐干啊。孙焕平越想越担心。

带着这份担心,孙焕平学成归来。回到淮安后的他,成天闷闷不乐。

“既然学成归来了,就赶紧亮亮手艺,开始赚钱吧。”妻子对孙焕平说,“正好我们这边没有人做这个脆豆腐干。独门生意,是一个赚钱的好机会。”

面对妻子的一再催促,孙焕平无奈地、慢腾腾地开始做起了脆豆腐干的生意。

刚开始试做脆豆腐干的时候,第一天赚了230元。这让孙焕平妻子心里乐开了花:“老公的手艺真是没白学啊。”

可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让孙焕平很难过。

当他做了三天脆豆腐干后,孙焕平奇怪地发现,自己好端端的双手开始脱皮。

他很纳闷,百思不得其解。后来,他想起了在山东学艺的那段时间,师傅用双氧水和工业碱制作脆豆腐干时,总是不忘记戴手套。

“问题肯定出在浸泡用的双氧水和工业碱上。”孙焕平找到了答案,“自己没戴手套,手肯定被腐蚀了。”

孙焕平心里突然感到从未有过的不安。那都是化工产品,吃下去会慢性中毒的。

坚持半个月后,他怕顾客“吃出病”,他决定不做这种脆豆腐干了。

“做了半个月我就没做了。缺德啊!人家做不做我管不了,我自己坚决不做了。”孙焕平说,“当我向在化工厂当厂长的朋友打听后才知道,这些都是对人体有危害的违法添加物,吃了肯定对人体有危害,只不过是慢性的。”

这时候,他突然想起山东那个师傅说过“反正我没听说吃出过人命”,慢性中毒对人的危害在短期内是看不到的。

“听了后非常难受,当时我就决定不做了,良心上过不去。”孙焕平说,他当时做这个决定时并没有犹豫,虽然花了时间和学费,但做这种缺德事自己心里会难受。

后来有一天,一名记者到孙焕平家中采访。孙焕平亲自带他到市场去寻找用了非法添加剂的豆腐干。记者按照孙焕平的指引,来到楚州城区的一个菜市场,买了一斤用双氧水和工业碱浸泡过的脆豆腐干,然后又根据孙焕平说的方法闻了闻,刺鼻的气味差点将记者熏得要呕吐。摊主见状,不屑一顾地解释道:“现在的脆豆腐干都这味道。”摊主的解释让孙焕平和记者很无奈。

“说实在的,做脆豆腐干很赚钱,我第一天就赚了230块钱。我雇的小工一天工资才15块工钱。要是我坚持到现在,至少赚几百万。”说这话的时候,孙焕平一点也不觉得惋惜。

孙焕平无怨无悔。他不能做这种昧良心的事。赚黑心钱,他心更不安。

半个月后,孙焕平把制作脆豆腐干赚到的那一笔钱交给了妻子,然后扔下一句话:“从明天起,我不做脆豆腐干了!”

“为什么?咱没偷没抢的,又不违法。”妻子停下手里的活嚷了起来。

刚刚学到赚钱的手艺就不做了,妻子难以理解。

孙焕平把到山东“学艺”的原委一五一十告诉了妻子。不仅如此,孙焕平还告诉妻子,为什么自家做的豆腐没有别人的白。

孙焕平说,“人家有诀窍啊,他们都是加了吊白块的。”

“吊白块是什么?”

“添加吊白块后,能够使生产的豆腐更加白嫩。而吊白块是国家明文规定严禁在食品中使用的。严重的甚至还可以致癌。”

妻子被孙焕平的话惊呆了。她明白了,难怪自己家做的豆腐不好卖。原来一直没有找到“诀窍”。

但是,一想到以后再也不能做“来钱快”的生意,妻子有些不舍:“这技术可是咱花钱学来的,难道你忍心就这样撒手?”

“我更不忍心把这样的毒豆腐干卖给街坊邻居。”孙焕平说,“赚了黑心钱,我晚上睡不着。”

两人你来我往地理论了一番。

最后,倔強的孙焕平还是把做豆腐干的模具扔掉了。

他决定再换一个行业,他不能做这种昧良心的事。

婀娜的豆芽或许就是妖精

回来后,一看说明书,孙焕平傻了。所谓的“保鲜粉”就是焦亚硫酸钠,专门用来清洗塑料、丝织物的工业原料!

“用这种东西浸泡豆芽能行吗?”孙焕平有些怀疑。

然后,他赶紧去找那位他大哥确认。大哥说,没错,就是这个东西。

豆芽是老百姓餐桌上再普通不过的蔬菜了。

比起发芽前的豆子,豆芽不仅外观发生了改变,营养价值和营养利用率也都大大增加,干豆基本上不含维生素C,但豆芽的维生素C含量却非常丰富,可以保持皮肤弹性,是很好的养颜食品。

二十多年前,孙焕平贩鸡的时候,因不遵守“行业规则”,得罪了同行。于是,他改学养鸡。可是,因为养鸡的行情不好,加上缺乏经验,没养多久他就败下阵来。

年轻气盛的孙焕平决定要靠自己的良心来赚钱。

后来,孙焕平又改行学做豆芽。那年他20岁出头,还没结婚。

孙焕平生豆芽的技艺是跟他们村里一位老人学的。

因为孙焕平曾经干过好几个行业,老是改行,他在村子里落下了一个“老改行”的绰号。最初的时候,老人并不愿意教孙焕平。他不愿意自己的徒弟是一个“见异思迁”的人。后来,老人见孙焕平态度诚恳,肯学也爱动脑子,就收下了他。

老人告诉孙焕平,做豆芽的时候,先把黄豆浸泡起来,再找来干净的布用水浸湿,盖在发起来的豆子上面。找个暖和的地方放置,不要放在阳光直射的地方。然后,等着豆子发芽。

“你别以为生豆芽很简单,刚学的时候,豆子根本不发芽,还坏过几次。后来,接连试了几次,找到了窍门,总算成功了。”孙焕平回忆道。

没过多久,孙焕平正式“出道”了。

那时候,为了赚良心钱,他每天早上三四点钟,就起来淘豆芽,浇水。

豆芽是一种娇嫩的东西,如果伺候不周、技术不精,就会因为“烧根”而变质。一旦“烧根”,豆芽就卖不出去了,只能喂猪。

孙焕平每天早晨浇完水、淘完豆芽后,才将淘好的豆芽挑上街。可是,当他兴冲冲地到了菜市场上,却没有摊位。他只能到一些偏僻、人流量小的地方去卖。既卖得慢,价钱又低。后来,他干脆比以前提前一个小时来到菜市场。这招果然灵,其他人都还没有来,他把秤往摊位上一放,总算是抢到了一块地盘。

一开始,他的豆芽生意还不错。

可是,这种传统工艺生豆芽所花的时间比较长,产量也不高,一斤黄豆只能生出3斤半到3斤8两的豆芽。

而且,一年之后,孙焕平的豆芽生意渐渐变差了。

“我的豆芽人家连看都不看。”孙焕平很沮丧,“人们似乎更愿意去买别人的豆芽,光鲜明亮白净修长,价格还便宜。”

与此同时,他发现市场里出现了一种不同的豆芽,又长又鲜又白嫩。而且,不到半小时,人家的豆芽就卖个精光。

“大大的豆瓣,粗粗的芽身,鲜亮的颜色。”望着别人的豆芽,孙焕平自叹技不如人。

孙焕平想,要是这样下去,自己的豆芽就算不“烧根”,也只能拿来喂猪了。

他到村子里找到那位老人家,把情况告诉了他。

没想到,师傅已经不做豆芽生意了,他也没招。

“没办法啊,人家教给我的是最原始的生豆芽技术,哪赶得上时代的发展。”孙焕平想了想,看来得重新拜师了。

为了弄个明白,也为了学到新的豆芽技术,孙焕平开始琢磨着和市场里其他卖豆芽的人接触。

有一天,孙焕平收摊后找到一个朋友,说想学学豆芽的新技术。经过朋友介绍,他认识了市场里面一位生豆芽的大哥。据说,这位大哥生豆芽的技术不错,在市场里的豆芽生意也最好。

为了学到新的生豆芽技术,孙焕平通过朋友介绍约请那位大哥吃饭。没想到,大哥爽快地答应了。

饭桌上,几杯酒下肚后,大哥不断地拍着胸脯对孙焕平说,保证把最新的生豆芽技术教给他。最后,他一边抹着油油的嘴,一边对孙焕平说,要实现“共同富裕”嘛。

就这样,孙焕平学会了让豆芽高产、美观的方法。而其中,最重要的“诀窍”就是泡制豆芽要添加“保鲜粉”。

学到了新的技术,孙焕平异常兴奋。

他立即跑到商店去买了“保鲜粉”。

回来后,一看说明书,孙焕平傻了。所谓的“保鲜粉”就是焦亚硫酸钠,专门用来清洗塑料、丝织物的工业原料!

“用这种东西浸泡豆芽能行吗?”孙焕平有些怀疑。

然后,他赶紧去找那位大哥确认。大哥说,没错,就是这个东西。他还劝说孙焕平赶紧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中。

于是,孙焕平尝试着泡了一缸豆芽。

果然,他做的豆芽变得又水灵又好看了。

第二天,孙焕平一大早就挑着豆芽来到了菜市场。不过,在菜摊面前,他的吆喝声不再像以前那样有底气了。他总觉得自己做了亏心事一样。

那一天,孙焕平的生意特别好,豆芽卖得很快,没过多久就卖完了。

回到家,孙焕平却抛弃了大哥教给他的“新技术”,继续按照村里那位老人的传统方法生豆芽。

孙焕平重新卖起了传统豆芽。同行们难以理解,孙焕平却又更有底气地吆喝了。

当然,他的传统豆芽也越来越不好卖。卖不掉,只好喂猪。孙焕平家里的猪可是没少吃豆芽菜。

先前教给他“新技术”的那位大哥曾不止一次在他面前感叹“孺子不可教也”。孙焕平依然我行我素。

“我不明白,卖相不好的正宗豆芽很少有人买。正儿八经的生意现在怎么没人做了?”淳朴的孙焕平很纳闷,“现在的消费者到底是怎么了?”

豆芽生意做不下去,孙焕平只好收摊。

就这样,他又成了名副其实的“老改行”。

孙焕平终于弄明白了制作“好看”豆芽的秘密。

“首先,在生豆芽的时候用了激素,”孙焕平说,“这种激素是国家不允许使用的,因为,生豆芽的时间很短,可能会在生好的豆芽上有残留。”

所以,他建议买回豆芽的时候,一定要多泡一段时间再洗。

“然后,使用了一种叫‘保鲜粉的物质。有了它,豆芽就像被保鲜了一样,会一直很白,光鲜明亮。”

他说,通过这种方法生出的豆芽,产量高,一斤黄豆可生出10斤豆芽,绿豆芽甚至可达到13斤的分量。而且这种豆芽,不容易坏,如果变得有一点不新鲜,就用稀释了“保鲜粉”的水喷一下豆芽,它们又会变得很新鲜,像刚做出来的一样。

据孙焕平介绍,刚浸泡过“保鲜粉”的豆芽有一股明显的氨味,但过不了多长时间,这股味道就没了。“有些批发商在卖豆芽的时候,甚至会拿一些‘保鲜粉给零售商,告诉他们在水壶里放一点,到时喷洒在豆芽上,特别是在夏天的时候。”

有一天,一名记者到孙焕平家里采访,孙焕平为记者演示了这种“新技术”。

结果,一斤黄豆发出了近5公斤黄豆芽。经过浸泡的豆芽光鲜明亮,几分钟后,难闻的异味也逐渐消失了。

一次,在卖黄豆的粮油市场里,孙焕平发现居然有人在卖一种“无根豆芽多效增白王”配方。

“这就是配好的配方,让豆芽生产商来买黄豆的时候就能把这种配方带回去,用简便的方法就可以生产出那种既白又长的豆芽。”孙焕平不无忧虑地说,“你看看,这多么缺德啊。”

快看,消费者正在陪毒

一些群众对捣毁“黑心食品”加工窝点不以为然。有的群众称自己经常在那种地下加工作坊点购买食品,但从来没有吃坏肚子,可见其是卫生的。还有的群众认为,那些搞地下加工的人也不容易,为赚个钱,起早贪黑的,能否对他们宽大处理。

自从三鹿奶粉事件后,很多食品安全问题便出现在我们的视线之中。但是,食品安全问题为什么会屡禁不止呢?实际上,黑心食品屡禁不止,除了黑心商贩利欲熏心外,消费者本身也有责任。

“年轻人爱买加工好的包装食品,不少人逛市场也喜欢挑‘好看的买。”孙焕平直言不讳地说,对于这样的习惯,他不赞同。

拿豆芽来说,很多家庭喜欢挑选没有须根、茎粗短、顶芽小的豆芽菜食用,他们认为这种豆芽菜又嫩又脆,浪费也少,而且烹调快。

可是,这种豆芽毒性很强,有一定的致癌性,对身体健康有较大的危害。

据专家介绍,这种无根豆芽在培育过程中放入了一种叫作“除草剂”的物质催发生长,除草剂具有很强的毒性,不仅能抑制植物正常生长,促使植物发生畸形,只长茎,不长根和头,而且还会破坏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

人吃了含有除草剂培育催发的豆芽菜,其化学毒素便会抑制人体各种细胞生长,侵蚀损害组织。假如经常吃含除草剂浓度较高的豆芽,还会抑制机体各种细胞的生长或促发组织变性,使某些细胞发生突变而逐渐变异为癌细胞。另外,还能引起某些组织慢性中毒,导致新陈代谢障碍。

孙焕平认为,黑心食品有市场,与消费者贪图便宜不无关系。

他在浙江进行食品安全宣传的时候,暗访了当地的一个菜市场。

一名老大爷正在市场里卖豆芽,老大爷卖的豆芽是短粗的,约有三四厘米长,2.5元一斤。

孙焕平故意说,这豆芽看着不太好看,想要“长一点”的豆芽。

老大爷说:“越长的越不好,有的都有激素和尿素。我这都是自己家里做的,吃着放心。”

他还告诉孙焕平:“选豆芽得先尝,你尝一下我的豆芽,有清甜味儿,而有的豆芽有尿骚味儿,那就是上了尿素的,不能买。而且,那种长豆芽很便宜,市场价1.5元一斤,因为产量高,加了尿素或者激素的,产量就更高了,看着还好看,但是吃着还得是短粗的好吃。”

老大爷的叮嘱让孙焕平很感动。

孫焕平又到市场里另外一个卖豆芽的地方看了看,一对比,前者只能达到后者“身高”的一半。

一位买菜的大姐告诉孙焕平:“那种好看的,就是用药水泡过的,一般我们买都是买那种不好看的,虽然贵点但吃着干净、放心。”

在走访其他几家市场后,孙焕平发现了一个相同的现象:看着越漂亮的豆芽卖得越便宜,差价近1元。

“我告诉你,鲜鲜亮亮、白白嫩嫩的豆芽以后你就不要吃了。生长时还放过激素,激素是有厂名、厂址的,但不知道国家允许不允许,本来十天半个月才能长出来的豆芽,一星期不到就拿出来卖了。”

后来,每到一个地方宣传,孙焕平都要把他的这段经历说给听他宣讲的那些群众。他希望消费者不要再买那些“好看”的豆芽。

除此之外,孙焕平还认为,消费者的漠然也从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黑心食品”的纵容。

在宣传过程中,孙焕平会经常和群众沟通食品安全问题。

一些群众对捣毁“黑心食品”加工窝点不以为然。有的群众称自己经常在那种地下加工作坊点购买食品,但从来没有吃坏肚子,可见其是卫生的。还有的群众认为,那些搞地下加工的人也不容易,为赚个钱,起早贪黑的,能否对他们宽大处理。

证照不全、环境脏乱、产品质量无保障的小作坊,为何能在一些群众中留下这样的印象?这是不是黑心小作坊屡禁不止的原因呢?

孙焕平在福建宣传的时候,刚好遇到附近一个“黑心作坊”被取缔。

“我都买他的烧肉好几年了,从来就没吃出什么问题。”居民王大妈听孙焕平说自己常买烧肉的那家店是个黑作坊时,颇不以为意。

“店就在家门口,离的近,买着方便。”令孙焕平感到意外的是,与王大妈一样,部分青睐小作坊食品的消费者,并不是因为价格低,而是因为小作坊就在社区里,且多是身边人所开,购买起来比到商场、超市方便。

此外,还有一些消费者认为小作坊虽然条件简陋,但能看到生产过程,而品牌食品也难保不会有质量问题。几位围观取缔现场的市民告诉孙焕平,作坊的工人虽然没有健康证,但工作时都穿着专门的工作服、戴着口罩,即使再不健康的人,在这种“防护”下也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

听完他们的回答,孙焕平直摇头。正是他们这样的错误观点,黑心商贩才有存在的可能性。

孙焕平到过很多城市,对于夜市的情况,他觉得很多城市都差不多。

临近晚饭的时候,大小餐馆、快餐店逐渐热闹起来。一些餐馆正规经营,挂着《营业执照》和《卫生许可证》,也有一些小店无证无照,食品是否干净无法保障,不过很多市民出门吃饭,首先想的还是“好不好吃”。

吃饭买东西,对于住在城里的广大消费群体而言,价格是一个关键的因素,大部分人表示,只要吃了没事不拉肚子,是不是很干净其实不是很重要,因为,有经济能力了才会要求更高。

看来,抛开经济因素谈论“消费者的责任问题”并不现实。

我们一味责怪黑心商贩们唯利是图,是不是我们自己就毫无责任了呢?

一次,孙焕平在接受某报社采访时,和记者深入探讨了在食品安全问题中,消费者的责任问题。

孙焕平说:“因为‘黑心商贩们是逐利的,利益在哪儿他就会往哪个方向去发展。要想获得最大的利润,他就要研究消费者的心理。有时候老百姓过分追求食品的色香味,过于重视口感,这样就会导致生产厂家给你添加一些香精,比如说我们前一阵的毒火锅,过分追求火锅的油的颜色、香气,商贩就会用一些违法的手段去生产。”

记者说:“也就是说,一部分是因为消费者没有食品安全的知识,不能分辨出这个食品到底是安全还是不安全的,就给了生产厂家一些可乘之机。比如说前一阵的馒头事件。可能有的消费者就觉得大家现在都倡导健康饮食,那么馒头如果是紫米做的或者是黄米做的就比白面馒头更有营养,所以消费者只是从这个角度来决定馒头是否有营养。”

“对!所以,生产厂家就抓住了消费者追求健康但又不知道食品安全知识的心理,钻了这个空子制造出这个有毒的馒头。所以说黑心食品屡禁不止很大原因是由于消费者没有一个正确的、安全的挑选食品的习惯。”

孙焕平分析得头头是道,记者接连点头,他不得不感叹这位自费到全国宣传食品安全的农民,并不是“有勇无谋”。

“不光如此,有的消费者盲目崇拜名牌企业。其实,所有企业的原料供应商都是来自于各个地方的,他对原料供应商的监管力度相对来说比他本企业要弱得多,名牌企业也有可能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孙焕平接着说,“但有的消费者处在盲目崇拜的心理中。即使这个企业出现了食品安全问题,他也仍然认为不是什么大问题,仍然去吃。这种‘宽容的态度,也促使了企业的有恃无恐。”

看得出,这么多年关注食品安全,孙焕平也有了自己的思考。

孙焕平还说:“消费者自己随时要有一个自我防卫的意识,要经常关注有关食品安全的报道。比如说某某食品已经下架了,那么你要马上检查一下自己家里有没有这些食品。消费者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要提高相应的食品安全的知识,这是非常重要的。”

“老百姓学到了东西,就不买那种假货了。就像买馒头,知道了面粉增白剂,就不买白色好看的了。那样,我就达到了宣传的目的。”

孙焕平说,教会老百姓识别不安全的食品,是他进行“食品安全宣传中华行”的重要目标之一。

是的,作为消费者,我们要坚决抵制“黑心食品”,使“黑心食品”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只要人人抵制,“黑心食品”就没有生存的土壤了。

奶茶?既没奶的奶,也没茶的茶。

他总结说,正常情况下,奶精中含有的反式脂肪酸易导致冠心病,每天一杯500毫升珍珠奶茶的反式脂肪酸含量已超出正常人体承受极限。

2009年8月,孙焕平的“食品安全宣传中华行”暂告一段落,他正在家里休息。

一天,他接到了从武汉打來的一个电话。那人在电话中说,他要向孙焕平揭露奶茶行业的内幕。

孙焕平虽然没有卖过奶茶,但自己曾经生产过果乳,两种食品也有着一定的联系。他敏锐地意识到奶茶行业一定“大有文章”。最重要的是,奶茶的消费群体大多是年轻人。一旦奶茶行业存在很多问题,危及的将是祖国的未来。

孙焕平立即奔赴武汉。

在武汉,孙焕平见到了举报人陈某。

陈某告诉孙焕平,2009年7月10日,孙焕平在武汉宣传的时候,他知道了孙焕平。那时候,他就想把自己知道的奶茶黑幕说出来。但是,一直很矛盾。

纠结了近一个月,他决定把奶茶行业的内幕告诉孙焕平,希望孙焕平在宣传的时候把这些也加进去。

陈某说,他做了6年的奶茶生意。可以说,武汉大多数奶茶店所售的奶茶都是用奶精和甜蜜素加色素勾兑而成,长期饮用,将会为身体健康埋下隐患。

此言一出,孙焕平就皱起了眉头。

陈某说:“之前我在武汉某大学门口做奶茶生意,每年要赚七万多元。但是,随着自己对奶茶行业的深入了解,我不能再昧着良心赚钱了。奶茶里面无糖又无茶,这样猫腻的做法,我实在看不下去,于是就退出了这个行业。”而今天,他离开了这个行业后,就是想为大家做点事,把这些内幕揭一揭。

陈某介绍:“大多数香甜爽口的奶茶其实就是一堆食品添加剂加上色素做成的,时下流行的果味奶茶也大同小异。”

“市面上出售的大多数奶茶使用的‘奶是一种奶精,而奶精的主要成分叫氢化植物油,是一种反式脂肪酸,与鲜奶根本搭不上边。奶精不仅价格便宜,而且味道更香浓,原因就是奶精中含有一种名为植脂末的化学物质。而这种物质中含有铅、铜等有害物质,长期摄入,可增加患冠心病、肿瘤、哮喘等疾病的几率。”

他总结说,正常情况下,奶精中含有的反式脂肪酸易导致冠心病,每天一杯500毫升珍珠奶茶的反式脂肪酸含量已超出正常人体承受极限。

“以前,我从加盟商那里拿货,一杯奶茶使用的奶精成本在0.4元左右。现在,一些厂商供应的奶精已经可以低至0.2元,至于这种0.2元成本的奶精有何玄机,我也不了解。”

陈某给孙焕平算了一笔账。

他说:“鲜奶一斤大约在一块五左右,按照2:1比例冲调才会有奶味,一杯小杯奶茶360毫升,要用240毫升鲜奶,价格就在8毛钱左右了,这还没有加上其他原料,武汉一杯360毫升的奶茶普遍售价在二块五,加上房租、水电、人工成本,用鲜奶就要赔本了。”

“现在有一种牛奶叫营养舒化奶,其特点就是把大分子牛奶化整为零,方便人体吸收,广告做得也很形象。如果搞个相反的,把小颗粒搞成大颗粒,让人吸收不了你会买吗?但奶茶中的‘椰果和‘珍珠就是化零为整,让人无法吸收。”

点了一根烟,陈某继续说道,“目前的奶茶销售中,一般情况下,女孩子都会要老板放点珍珠和椰果,而这种东西带来的隐患触目惊心。”

“为什么呢?”孙焕平充满了疑虑。

原来,陈某加盟的那家公司在一次给他打货时明确提示,每次放珍珠和椰果时,能少就尽量少,而此要求并非是为了节约成本,主要是怕出问题。

“那家加盟公司告诉我,目前的珍珠为了增加嚼劲,有些生产商开始往里面加高分子材料,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塑料。由于这家加盟公司也不敢确认他们进的珍珠是否是塑料,才要求尽量少放甚至不放。”

陈某继续说道,“‘珍珠的主要成分就是木薯淀粉,但它弹性不好,为了增加弹性,应该添加小麦蛋白,但厂家为了节省成本,就添加高分子材料,这样嚼劲就有了,但塑料是不能被人体吸收的,长期食用的后果你想会是什么?”介绍完“珍珠”,他又介绍起了“椰果”。

“‘椰果的主要问题就是使用了双氧水浸泡。”

据了解,由于新鲜椰果成本高,就使用椰果浸泡后滲出的水,椰果水经过添加其他物质,液体椰果水变身固体“椰果”,此时固体“椰果”为黄褐色,为了变成透明“椰果”,就使用了工业用双氧水漂白,而双氧水主要用于造纸业和纺织业,起漂白作用,国家明令禁止在食品加工中使用工业用双氧水。

“我知道这个,央视曝光过。”孙焕平插嘴说。

陈某介绍,“随着奶茶业的竞争加剧,一些奶茶加盟公司就不断开发新产品,这两年水果奶茶成为一种新的流行品种,如木瓜、西瓜、草莓奶茶等,由于味道媲美水果,不少店子打出招牌‘可以喝的水果,但实际上这些水果奶茶有些根本不含水果。”

“就是果粉,不是水果。不过,正规的果粉多是天然水果做成的,但有些厂家使用的果粉却是合成的,使用了一点果粉加上其他的东西合成,喝起来水果味很足。”据陈某介绍,正规果粉一斤在40元左右,但从加盟公司那里只需要15元甚至更低。

“水果奶茶为了增加水果的质感,不少奶茶店往里面加果肉,果肉五颜六色,很多都是经加工而成的产品,全部添加了色素等成分。除了白色果脯外,其他颜色的果脯都是添加色素形成的,比如日落黄、胭脂红等。不过,喝一两杯人体也不会感觉有什么异样。”

据了解,日落黄是一种人工色素,如果超标使用就有致癌的可能;另外,如果频繁饮用,累计超标同样会增加风险。

“奶茶的另外一个不得不说的秘密是‘甜蜜素──奶茶甜味的来源。正常的甜味应该来自蔗糖,但奶茶中的甜味却是来自甜蜜素,即糖精。”

“糖精都会提前做成水,放在罐子里,在奶茶冲好后往里面添加。一般情况下,顾客是不会去问你添加的什么。和加盟公司熟了后,他们才透露,这些都是糖精,但让我们对外宣称,这叫蜂蜜水,或者糖水,就说是蔗糖做的。反正也没有部门来查。糖精一般是蔗糖甜味的30倍,正常情况下,化成水之后的糖精水,只要一小勺子就行了,越甜使用的糖精也就越多。”

陈某不无忧虑地说,“正常的糖精放到奶茶里不要紧,但是有些奶茶店使用的糖精违规添加了芒硝和工业氯化镁,一般进价低于10块钱一斤的糖精都可能添加了芒硝和氯化镁,这种东西都是工业用的,人怎么能吃呢?”

“也就是说,所谓的奶茶里面,其实是既没奶,也没茶。”孙焕平说。

“对。”

听完陈某的介绍,孙焕平决定去暗访。陈某叫孙焕平去洪山区,他说,那儿的奶茶店很多。

在洪山区小何西村一条狭长的巷子里,孙焕平看到,这里的奶茶店不下十家。据陈某介绍,该巷子是武汉三所高校共用的繁华街道,住着大量的大学生和打工者。

一位奶茶店老板介绍,这里的奶茶生意普遍较好,最好的一家位于巷子入口处,夏天高峰一天可以卖到2000多杯。老板乐呵呵地说,一天赚个上千块钱没问题。

孙焕平在另外一家奶茶店看到,颜色各异的粉状物装了有十几盒,一位女孩子点了一杯西瓜奶茶,员工熟练地从一装有红色粉末状的盒子里盛出粉末,又添加了一小塑料勺其他粉状物,然后用热水冲开。

那个女孩说要加点椰果,该员工就从旁边一盒子里搲出一勺子椰果,放进奶茶杯后,用封口机封口,拿出来摇一摇。

一杯奶茶的生产程序就结束了,前后不到一分钟。

“你们喝这种奶茶吗?”孙焕平问道,该店三个员工用奇怪的眼神看着孙焕平,其中一个女孩子答道:“不喝。”当被问及原因时,三个员工相互对视一眼,笑了笑没作回答。

在另外一家奶茶店,一位30多岁的奶茶店老板斩钉截铁地回答:“从来不喝。要喝也就是喝点绿茶、红茶,就是这种用茶叶直接泡出来的。”

这位老板同样对不喝奶茶的原因讳莫如深。

随后,孙焕平又对汉正街、团结村等武汉售卖奶茶原料的批发地点进行了走访。

在千家街一家专门出售添加剂的店里,甜蜜素、奶精、复合甜味剂等到处都是。

“我这里的添加剂都是正规的,工商每个月都来查的。”

当获悉孙焕平想要开家奶茶店时,老板顿时热情起来,“你需要的奶茶,我这里都可以勾兑得出来。”

在老板提供的一份单子上,孙焕平看到,制作一杯普通奶茶大体需要植脂末、麦芽糊精、蛋白糖、阿拉伯胶、乙基麦芽酚、亮蓝苯甲酸钠等食品添加剂。

“有不少奶茶店的老板都是从我这里进货,他们回去后勾兑成奶茶原料。”老板拿出一盒2斤的椰奶奶精,报价为19元,复合甜味剂26元,老板得意地说,“你要是做椰奶的奶茶,用这两个就行了。”

据老板介绍,这两种原料都可以兑100斤奶茶,可以做成几百杯,加上杯子和水,成本也就是在6毛钱左右。

“我这里的复合甜味剂比甜蜜素更安全,味道也更香甜,比别人卖的原料好,价格也不比别人贵。”

当孙焕平询问,要是自己随便勾兑,比例错了会不会出现问题,老板笑了笑:“奶茶就是添加剂做的,一杯奶茶含有十多种添加剂,要是出问题早就该出了。你要是害怕,少用点就行了,我这里的产品质量好得很,不会出问题。”

从武汉回来后,孙焕平那颗为食品安全宣传的心又沉重了。

奶茶是不少年轻人追捧的饮料。假冒产品已经如此泛滥,连小小一杯饮料也不能幸免。

现在还有多少东西可以放心去吃?

每天要吃上百种食品添加剂你可行?

孙焕平对老百姓说,加过非法添加剂的食品吃不死吃不伤,但是日积月累会把问题吃出来,好比“在人们的身体里埋下定时炸弹”。

因为长期与食品行业打交道,孙焕平亲眼目睹了许多食品添加剂的内幕。

在孙焕平进行“食品安全宣传中华行”的过程中,他制作了二十多块展板用于宣传。展板的内容包括吊白块、二氧化硫、片碱、双氧水、亚硝酸盐等多种在食品行业被滥用的非法食品添加剂。

带着这些展板,孙焕平走遍了全国进行食品安全知识的普及。

每到一个地方,孙焕平就把随身带着的“吊白块”等樣品拿出来,把这些非法添加剂的危害讲给老百姓听。

孙焕平对老百姓说,加过非法添加剂的食品吃不死吃不伤,但是日积月累会把问题吃出来,好比“在人们的身体里埋下定时炸弹”。

听了孙焕平的宣传后,许多人在惊吓中得到了收获,纷纷表示以后要擦亮眼睛购买食品。

“早上,买两根地沟油油条,切个苏丹红咸蛋,冲杯三聚氰胺奶,吃完后,开锦湖轮胎的车去上班。中午,瘦肉精猪肉炒农药韭菜,再来一份人造鸡蛋卤注胶牛肉,加一碗石蜡翻新陈米饭,泡壶香精茶叶。下班,买条避孕药鱼、尿素豆芽、膨大西红柿、石膏豆腐。回到家,吃个增白剂加柠檬黄馒头……”

这个段子2011年曾被广为传播。看完后,捧腹之余不免感到悲凉。

2011年以来,食品安全再度成为公众瞩目的焦点。从双汇瘦肉精事件、牛肉膏事件、染色馒头、塑化剂风波,到味千拉面骨汤门、山西陈醋勾兑门……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事件背后,“食品添加剂”成为了最为著名而神秘的“舆论推手”。

2011年1月,孙焕平认识了一位来自福建叫许某的朋友。许某是一家食品厂的生产负责人。

“我们的生活,无论哪里都离不开食品添加剂。”许某对孙焕平说。

孙焕平听后大为愕然,但是他觉得许某的话并非毫无根据。

“我感到自己在食品安全方面的知识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只有不断的更新知识才能更好地进行食品安全宣传。”孙焕平笑着说,“我以前了解的食品添加剂的知识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了,现在科学技术这么发达,不断的有新的食品添加剂出现。”

那么,一个人每天大约要摄入多少种食品添加剂呢?孙焕平发出了疑问。

为了解答孙焕平的疑问,许某决定带他去体验一下食品添加剂是怎样的无处不在。

早晨8点,许某带着孙焕平上街了,开始了他们的“体验之行”。

“事实上,千千万万的人们,每天早上一起床,就要与添加剂来一次‘亲密接触。”许某说。

8点10分,他们来到一家粥店,准备吃早餐。

孙焕平喜欢传统早餐,点了一份稀饭配咸菜,又加了一根油条蘸酱油。

服务员一端上桌,许某就对孙焕平说:“这一小碟咸菜,内含的增味剂、甜味剂、防腐剂等添加剂早已排成列。加上早餐摊点制作的油条中,普遍存在着膨松剂使用过量的现象。油条制造中使用的膨松剂就是大家熟知的明矾,明矾中的主要成分铝,是老年痴呆症的重要诱因,因此膨松剂的使用受到了严格限制,而且国家标准的剂量也非常小。但一些小作坊仍存在过量使用的情况,长期服用这样的油条,就会增加患老年痴呆的几率。”

孙焕平点点头。对于明矾,他多少也知道一些。

“酱油,是生活中的必需品,它允许使用的添加剂也有十多种。包含有苯甲酸钠、丙酸及其钠盐、钙盐、防腐剂对羟基苯甲酸酯类及其钠盐、乳酸链球菌素、蔗糖素、山梨酸及其钾盐、酸枣色、安赛蜜、焦糖色。”许某说,“不过,你吃的这根油条蘸的酱油包含多少种就不得而知了。”

吃完早饭,孙焕平算了算。

稀饭、咸菜、油条,一顿早餐下来,竟然吃下了13种添加剂。

许某说,如果吃面包的话,注意看一下包装袋背后的标注,就会看到山梨糖醇液、单硬脂酸甘油酯、柠檬酸、葡萄糖酸内酯、甘油等9种添加剂。

“但是,一般面包制造厂家生产的面包都要用改良剂,光这一袋里面,就有20多种添加剂。到了面包房,配方更复杂,光香精就得有几十种。如果是奶油面包,奶油的供货方已经加了抗氧化剂、色素等等,你再分析一下面包粉,增筋剂肯定是少不了的。所以一个面包的制作,从头到尾,估计得用50到100种添加剂。”

“还有色泽鲜亮的果汁,果汁里面的食品添加剂也多。果汁基本配料是30%的果汁,剩下的都是水和香精、色素什么的,勾兑出来甜香爽口,颜色又好看,比苦苦的纯果汁更讨好。”

孙焕平他们在街上逛了一圈,转眼到了12点。

他们决定在附近的小餐馆里简单吃一顿午饭。闽南咸饭、肉丸汤、烧肉粽,许某点了三样自己钟爱的闽南小吃。

“不管是稀饭、咸饭还是肉粽,大米都必不可少。而作为我们每天都要摄入的主食,大米是干净的吗?答案可不一定。”许某说。

孙焕平睁大了眼睛,他了解关于大米的一些内幕,但并不全面。

“可能使用到的是双乙酸钠,这是一种防腐剂;壳聚糖,增稠剂和被膜剂,主要是用来给大米抛光,煮出来口感比较黏稠,看着很光鲜,有卖相;第三种是淀粉磷酸酯钠,它本身具有较强的吸水性和增稠作用,如果直接用到大米里,意义不是太大,但用于大米制品,比如汤圆和米粉中,可能会有很好的效果。”

许某一边指着菜,一边说:“不仅如此,肉丸子里面有大豆蛋白肉,用来产生柔软的口感;有让口感嫩滑的加工淀粉;有便于批量生产的黏着剂和乳化剂、着色剂;有延长保质期的防腐剂和pH调整剂,还有防止褪色的抗氧化剂。”

“又是十多种添加剂。”孙焕平掰着手指一算。

吃完后,他们又接着上街了。一路上,在每一个可能出现食品添加剂的地方他们都会特别留意。

下午四点左右,逛累了,许某建议找个咖啡厅坐一坐。

来到咖啡厅,两人泡了一杯速溶咖啡提提神。

撕开包装袋一角,淡淡的咖啡香飘散开来。细腻的咖啡粉缓缓倒进杯子,倒入热水,轻轻搅拌,一阵浓郁的咖啡香扑鼻而来。

“这一杯香浓的速溶咖啡里又含有什么呢?”孙焕平问。

“看看包装袋背面就知道了。”许某说,“为了使咖啡色香味俱全,这一杯咖啡,厂家在添加剂上可着实下了不少工夫。咖啡里面,含有植脂末、葡萄糖浆、食用氢化植物油、稳定剂、酪蛋白酸钠、乳化剂、食用香料或调味剂以及抗结剂等。”

孙焕平没想到,一杯小小的咖啡里面竟然有这么多食品添加剂。

这一杯咖啡喝下去,孙焕平他们精神十足,逛了一会儿街后,许某决定请孙焕平到家里吃饭。

许某定了菜谱:“海蛎煎蛋、花蛤豆腐汤、清炒空心菜。”

于是,买了菜,他们就回家煮。

到家后,许某换了一身便装,系上围裙,开始大展厨艺。

“凡做菜,有两样东西不能少:油和食盐。但是,这简单的菜谱需要用到的食材和调料,不管是食用油、食盐,还是做海蛎煎蛋的地瓜粉,做汤的豆腐,可都含有添加剂。”

忙活了一阵,他们便坐下来品尝“劳动成果”。

许某说,食用油里有抗氧化剂;鸡精根本就是一种复合食品添加剂,不一定跟鸡有关系。日本人最先发明了增鲜的呈味核苷酸二钠,鸡精的框架性配方是40%的盐、35%味精、8%白糖、5%鸡的提取物,1.1%的呈味核苷酸二钠。食盐里面有碘酸钾、抗结剂;地瓜粉里面有稳定剂、凝固剂;而豆腐里面有卤水。又是十多种添加剂!

沒想到,一天竟然吃进了这么多的食品添加剂。

许某说,有报道指出,我国含添加剂的食品达万种以上,近9成的食品含有添加剂,而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食品添加剂至少有两千多种,无论是直接添加还是间接添加,每个成人每天大概要摄入八九十种添加剂。

2011年5月,卫生部宣布禁用“面粉增白剂”后,孙焕平装满食品安全宣传材料的行李箱里,又多了两样东西——非增白剂面粉和含增白剂面粉。

“正常的颜色是白中带点黄的,不像墙壁上这种白色。”孙焕平在接受某报社记者采访时,不忘将两罐样品拿出来,给记者进行现场比较。

孙焕平说:“我希望能够走进乡镇集市、小区、农民工食堂、学校,最直接的教给大众最简单的辨别方法。就像买馒头,知道了面粉增白剂后,就不买白色、好看的了,我的宣传就达到了效果。”

卫生部明令禁止生产、使用面粉增白剂后,孙焕平经常到街上去,采用吃早饭的方式进行暗访,根据他的观察,有的包子开始变黄,有的面条颜色也正常了。面粉增白剂不能用。

“看来,国家的禁止令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孙焕平说。

带造毒者上台真是大片!

当他们来到中央电视台的节目现场时,做豆芽的那个朋友却突然变卦,死活不肯上场进行演示。而另一位做“油”的朋友,好说歹说才接受采访,但必须“戴上墨镜”。

2009年12月,孙焕平接到了中央电视台打来的电话。

“中央电视台找我去北京录节目,让我现场演示。”接到这样的电话,孙焕平很激动,“自己这么多年来食品安全宣传没有白费啊。”

为了更好地配合电视台作好节目,孙焕平劝两个做过“黑心菜”的朋友跟着他一起去北京。经过孙焕平苦口婆心的劝说,朋友答应了。

可是,当他们来到中央电视台的节目现场时,做豆芽的那个朋友却突然变卦,死活不肯上场进行演示。而另一位做“油”的朋友,好说歹说才接受采访,但必须“戴上墨镜”。

2009年12月4日,是第9个全国法制宣传日。也就是在这一天,孙焕平走进了中央电视台《12·4法律服务动车行:相聚到北京》的节目现场。《法律服务动车行》是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栏目在黄金时间播出的大型媒体行动节目。

节目现场,有国务院法制办副主任袁曙宏、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杨立新、全国律协法律援助委员会副主任、未成年人保护专业委员会主任佟丽华、著名主持人撒贝宁等。

节目开始时,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张绍刚说,2009年,从《食品安全法》再到《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中国人见证了食品安全领域法治的完善和进步。在这个过程中,参与传递法治力量的,不仅有我们的立法者、法律工作者、相关行业专家,还有平凡如你我的普通人。

随后,孙焕平闪亮登场了。

孙焕平告诉大家,他在二十多年前便开始贩卖豆芽,当时一斤黄豆只能生出豆芽三斤半到三斤八两,生到四斤的时候就会很难看,但现在一斤的黄豆可以生出豆芽十斤到十二斤,而产量有这么大区别的原因是在生豆芽的过程中使用了国家允许的添加剂。他说,虽然产量提高了,但豆芽的颜色会变得不好看,于是就会有一些昧着良心的生产经营者在豆芽临出场前采用一些违法违规的手段来漂白豆芽,让豆芽变得更好看,更容易被老百姓购买。

孙焕平在节目现场拿出了一些没有被泡过的豆芽。

现场的观众发现,没有经过处理的豆芽颜色发黄,没有市面上有些豆芽白。

接着,孙焕平又拿出了一袋神秘粉末,他对观众介绍说,这种粉末俗称“保鲜粉”,学名焦亚硫酸钠,具有遇水分解出二氧化硫的性质,广泛用于造纸、纺织、印染等行业中。如果用“保鲜粉”来浸泡茭白、芋艿等蔬菜,可使蔬菜光鲜明亮、卖相好。但是,据《食品卫生法》规定,“保鲜粉”含有对人体有害的化学成分,属于未经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批准使用的添加剂,除仅用于蜜饯、饼干、食糖等食品生产外,禁止在蔬菜中添加。虽然国家明令禁止,但还是有一些商人昧着良心使用“保鲜粉”来漂白豆芽。

主持人张绍刚和孙焕平在现场将豆芽经过五分钟的泡制后,颜色变得异常的光鲜明亮。

张绍刚告诉现场的观众,刚开始加入“保鲜粉”时豆芽散发着刺鼻的气味,但几分钟之后这种气味便消散的干干净净,他劝诫大家要通过观察或者闻一闻来分辨豆芽是否经过处理,而且买豆芽的时候也不一定白的、干净的就是好豆芽。

孙焕平现场给观众试验了豆芽在使用“保鲜粉”后的效果,用铁的证据说明了超白豆芽菜里面存在的猫腻,而这些是我们普通老百姓从未想到的。

孙焕平演示完了用“保鲜粉”生产的豆芽后,现场的专家和嘉宾们就开始讨论了。

当讨论到食品安全的话题时,参加节目录制的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院长胡小松在现场提到,在农村市场和城乡接合部的市场中,每年有几百万吨的地沟油进入市场。

于是,孙焕平那位“戴着墨镜”的朋友出场了。

来到节目录制现场,孙焕平的朋友不愿透露真实姓名。接着,他揭露了食品的交易黑幕。他说,为了牟取暴利,很多商人直接将一些并不能食用或者是作为煎炸食物用途的油投放到市场,这也是现在食品交易过程中的一条潜规则。

孙焕平的朋友在现场拿出了自己所带的三种油的样品,一种是行业内称之为毛油的油,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地沟油,它是用过期的食用油质炼制的,其实也就是过期的油;还有一种叫大油,它是从正常猪皮上,各个肉联厂、加工厂,猪皮上采下来的油,这种油的酸价高达20,是标准食用油的近几十倍;最后一种油叫白油,是用前两种油精炼而成的一种油。知情人透露,按照规定这三种油是不能投放到市场上用作食用用途的,但有很多商人却将他们直接或者掺杂一些其他油之后投放到市场中去,给食品安全造成了非常大的危害。

听完孙焕平朋友的揭黑,胡小松副院长说出了甄别优劣食品过程的难处。

他说:“虽然我们知道食品行业有这样的潜规则,知道有不法商人贩卖不合标准的油来牟取暴利,但我们很难分辨。油掺油,神仙愁,神仙都很难分开它,所以地沟油大概应该已经有20年以上的历史。即便到今天的话呢,我们依然能看到不同的地区还是比较普遍存在的,主要在农村市場和城乡接合部的市场,同时它进入了食堂,比如一些大的集体食堂。如果按吨位算的话,每年消化掉的地沟油,大概应该在几百万吨。我也很惭愧,我们到现在也找不到一个很有效的技术手段来鉴别这种油是不是地沟油。”

胡小松指出,“现在我们的检测手段还没有这个技术去分辨油的好坏,但去年国家科技部已经针对这个事情专门立项,相信不久之后一定能够用科学的手段来分辨油的好坏。”

最后,国务院法制办副主任袁曙宏分析了2009年食品安全的变化,并现场发布有关食品的政策法规的出台以及制定动向。袁曙宏表示,10年以后《食品安全法》在法律层面和实践层面所带来的变化力度会非常显著。

那一天,孙焕平让全国观众见识了非法食品添加剂的危害,也让13亿中国人见证了在法治精神的传播中,一个普通农民的努力和付出。

酱缸文化是劳什子文化?

可是,为什么在全球现代化过程中,众多国家都历经了困苦和磨难,却没有一个国家像我们这样卷入了几乎是全民造假的漩涡?

近年来,不论是新闻媒体还是网民评论,食品安全事件之风愈演愈烈。从瘦肉精、苏丹红到三聚氰胺事件,一幕幕触目惊心的场景,我们不禁要问:这到底是什么原因?有人说,是西方拜金主义的影响,也有人说,是由于主管部门的失职。

可是,探究根本,我们发现,一个历来讲诚信、讲道德的民族恰恰缺失了最重要的诚信与道德。如今,到了该反省的时候了。

不可否认,近年来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然而,让人忧虑的是,有毒食品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甚至危害生命的事件却不断发生。这些事件波及老百姓赖以生存的基础,如大米、食盐、蔬菜、肉类……我们却单纯的认为,这些事情的发生是由于外来因素而导致的,比如西方的物欲横流、不法分子的黑良心,有人呼吁应当恢复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可是,为什么在全球现代化过程中,众多国家都历经了困苦和磨难,却没有一个国家像我们这样卷入了几乎是全民造假的漩涡?

中国的传统文化确实非常的倡导诚信,“诚与天道”更是儒家的基本原则,在许多的儒家经典中,我们不难看到,诚信就是人心与天道合一。儒家认为,这没有任何的外部标准,只是内心的自我感觉,而正是这样无法用客观标准来衡量的标准恰恰埋藏了极大的作假空间。中国人一切的作假,正是源于这种灵魂的造假,这有可能是有意的造假,也有可能是无意的造假,是人格结构中固有的伪善。

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另一个强调的重点就是仁义了,一种说法是说“孝悌”是仁之本,以家庭为圆心开始向外扩展,从亲戚到熟人到同乡一圈一圈的延伸,讲仁义的中国人在不面对经济政治压力的情况下虽然可以对一切人表示出仁爱之心,但是稍有压力,就向圆心内收缩,“圈内人”就共同造假,互不揭发,向局外人保守秘密,这种狭隘的思想必然导致不良的后果。另一种说法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样一来,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制造有毒食品的人并不是没有道德,反而在传统意义上有一定的道德,只是没有处理好小集体和大集体的关系,“亲亲互隐”被认为是普世性的道德原则,而这样恰好给自私自利提供了理论基础,只要顾好自己的“小家庭”,而不去管整个社会这个“大家庭”,狭隘的眼光让人们只追求自身利益。

许多年前,读过柏杨的书,对柏杨先生所说的“中国文化是酱缸文化”理论不甚理解。

从字眼上看,酱缸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发酵,不管把什么东西放进去,捂在里面,经过发酵、变质,最后都会变成另一种面目全非的东西,我们的小聪明小智慧可以把这种工艺发挥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酱缸文化,概括得何其生动、何其准确,无论多么好的事儿,到我们这里,肯定会变味儿——如果可以这样理解柏杨酱缸文化的内涵的话,那么,作为鲁迅先生《拿来主义》的补充,我们说,我们的国民实际上不是不懂“拿来”,而且实际上,我们颇有一种世俗的聪明,其实我们很知道取我所需,为我所用。只要对我有利,无论多么八竿子打不着的事儿,我们都可以拿来放进自己的鞋子,而且还没有削足适履的不舒服。对了自己的心思,多么下作的勾当,我们也能找出冠冕堂皇的理由;拂了自己的意愿,多么高尚的事情,我们也能铸造出何患无辞的冤狱。

习惯的力量是可怕的,醬缸文化也是可怕的。

作为一种亚文化传统,它同样渗透在我们的意识深处,顽强地发挥着作用,影响甚至决定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则是这种聪明这种文化的最经典的集大成变种。

不打烂这个酱缸,我们就永远只能在酱缸里捂着,沤着。

食品安全事件,似乎也是中国酱缸式文化的一个表现。

在有毒食品大行其道的今天,其毒害行为让许多百姓深受其害,也让我们国人深感愤慨。然而,透过这一现象,我们看到的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表面,在有毒食品的背后所提醒的,是我们应该进行更深刻的文化反思。诚然,我国传统文化固然光辉绚烂,可是对传统文化美好的向往到了如今却演变成无尽的遗憾。

当有毒食品毒害我们的肉体时,我们还认为这是单纯的商业欺诈行为,不从根源上解决问题,不采取积极措施,那么到了有毒食品侵害我们的灵魂、污染我们的思想时,我们又该何去何从……

责编编辑 赵 萌

猜你喜欢
豆腐干豆芽奶茶
吃豆芽有助于防癌
只有舌头不会骗你
豆芽也是治病“好手”
地下奶茶店
皮褐肉黄渠坝豆腐干
蔚县豆腐干儿
无根豆芽≠毒豆芽
奶茶香飘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