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导师制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

2017-03-27 11:08田稷席磊李海燕
科技资讯 2017年1期
关键词:导师制本科生影响

田稷++席磊++李海燕

摘 要:对于本科生而言,其处于高中到大学的过渡阶段,在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等多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极易出现心理情感、虚席和生活等多方面的不适情绪,甚至会影响到专业学习、人际交往和人格塑造。而本科生导师制的提出和实施,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机制,其在大学生人才培养上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基于此,本文就本科生导师制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学业成就;影响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1(a)-0000-00

前言

本科生导师制,指的是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及需求,为大学本科学生配备导师,对其进行包括学业、生活、思想品德等多方面指导的一种新型教育制度。本科生导师制出现于15世纪的英国牛津大学,在我国实现大范围推广则起于2002年北京大学,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本科生导师制已经成为我国高校一种新型的教育机制,其在人才培养方面发挥出了显著的作用,因此要对本科生导师制的影响实现进一步的探究。

一、本科生导师制概述

与研究生阶段所实行的导师制不同,本科生导师制不以培养、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水平为目标,其职责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本科生进行思想政治方面的指导;二是对大学新生给予从高中到大学阶段学习方法的帮助;三是为学生专业的选择提出合理性的建议。本科生导师制,一方面有效的发挥出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对大学生的成长方向和学习途径方法等进行指导;另一方面尊重了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当中的主体作用,使其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和独立的学习,从而实现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从高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必要性来看,一是高校实现扩招之后,学生和教师的比例都发生了扩大,对教学质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二是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多方面存在着诸多困惑;三是大学生在学习、生活、职业选择方面面临着一定的困惑,需要教师予以指导;四是学分制的实行要求介入导师制。

二、本科生导师制推行的价值

(一)师生互动,传递默会知识

默会知识,实际上存在于个人心智,且好难和他人实现共享的一种经验,其在本质上属于极具个性化和内化的知识;默会知识通过示范的方式从教师的个人特征和行为方式中产生教育意义,进而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产生影响。导师的默会知识表现为凝聚在导师身上无法言明的个体化的知识和技能,导师对于大学生活具有丰富的经验体会,其能够帮助本科生更快更好的去适应大学生活,从而实现由“高中生”向“大学生”的转变,帮助其在面临众多诱惑时选择正确的方向,这种“师徒关系”为导师默会知识的传递提供给了平台支撑。

(二)实现“教书”和“育人”的有机结合

本科生导师制所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中心,导师会在课堂之外定期或不定期的和学生之间进行互动交流,如聊天散心、参加课外活动和指导学科竞赛等,使得课堂教学的时空和内容范围都实现了较大程度的扩大。本科生导师制的建立,使得教师成为学生的师长、学者和工程师等角色,而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还提高了素质。

(三)因材施教,培养个性化人才

本科生导师制在指导内容上体现出明显的针对性,组织上的灵活性以及方法上的多样性等特点,其所关注的是学生个体,满足学生在广度拓展和深度发展上的特殊需要。在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过程当中,导师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指导,从而提出针对性且个性化的指导建议,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实现“立体式”人才培养体制

推行本科生导师制,是对单一辅导员管理制度的一种完善,对于学生的学风建设、活动组织、心理健康、就业指导、党团建设等日常具体事务性工作的运行和管理由辅导员负责,而学生的专业学习、创新实践、价值观形成、人生规划等深层系素养的培养则由导师所负责,两种制度相互补充,进而形成了“立体式”和“全方位”的教育模式。

三、本科生导师制在高校中的应用策略

(一)积极引导和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要想充分的发挥出本科生导师制对学生学业成就的正面导向,首先应该积极引导和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导师对本科生的影响途径是通过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改善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而实现的,学生遭导师制实施的过程当中并不是被动接受者的角色,而是对实施效果产生直接影响的主体,其参与积极主动性对于导师的指导效果具有紧密的联系,为了扭转多数学生缺乏参与意识的现象,应加强对学生的有效引导,使其明确自身在导师制实施中的义务,从而能够积极配合导师开展各项指导工作。

(二)导师配备应重点考虑专业符合性

本科生导师制的应用还应该重视导师配备问题。在实施师生双向选择的基础上,在对导师予以配备的时候应充分考虑师生专业之间的匹配程度;例如,大一年级是大学生形成专业认知、进行学识积累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大学学习生涯的基础时期,所配备的导师应该能够给予学生学业方面科学化、专业化的指导,针对学科特点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规划,促进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学习环境等;在保证专业匹配的基础之上,导师还应该能够对学生课余学术活动提供智力支持上。

(三)明确职责,细化导师指导行为

本科生导师制在高校中的应用,还需要对职责予以明确,对导师的指导行为予以细化。

一方面,在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过程当中,校方应明确导师自身的职责,通过制定和颁布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细则来设定部分硬性指标,然后再借助导师培训等方式来加强导师指导行为的规范性。另一方面,还应该对导师的指导方法进行创新,促进指导方式多元化,针对目前本科生导师制中存在的导师指导方式较为单一、集体辅导形式居多、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等问题,需要拓展新颖、灵活的指导方式,如个别辅导、利用BB网络教学平台等现代化辅助教学工具等。

(四)完善导师考评机制和激励机制

除了以上几点之外,本科生导师制的推行与落实还需要完善导师考评机制和激励机制,这是充分发挥本科生导师制积极影响的重要途径。除了对如“每学期见面次数”等硬性指标的考核之外,学生作为指导的接受者,对于其主观感受也需要予以高度的重视;同时,兼顾导师自我评估与同行评估,保证评价的客观性。另外,由于高校教师承担着教学任务和科研的双重压力,对于承担本科生导师的教师还应该给予适当的激励,例如在优秀导师的考核评比中,对工作出色的导师进行合理的物质奖励,以此来激发出导师的工作积极性。

结束语:综上所述,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主体和基础,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现阶段,为了能够稳定且有效的提高本科教育质量,本科生导师制已经在各个高校当中实现了广泛的应用。本科生导师制一方面实现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有效的传递了默会知识;另一方面还实现了“教书”和“育人”二者的有机结合,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还形成了“立体式”的人才培养机制,对于学生学业起到了积極的促进作用。高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还应该制定合理的考核与监督机制,实现各部门之间的互相配合,从而确保本科生导师制的行之有效。

参考文献:

[1]尉建文,陆凝峰. 默会知识与本科生导师制——基于大学生成长的视角[J]. 高等教育研究,2012,11:78-84.

[2]周亚利,阿娜尔古丽·塔西铁木儿. 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成效、问题及对策[J]. 教育教学论坛,2014,01:4-6.

[3]王伶俐. 我国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内涵、思想基础及其实现路径[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01:155-157.

[4]唐耀华. 论本科生导师制对高校发展的促进作用[J].高教论

猜你喜欢
导师制本科生影响
能为与应为:从本科生成绩单看绩点制的功能
精准导师制对学生的影响和帮助
面向新工科的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证研究
高职生导师制内涵研究①
“Without Contraries is No Progression”: Contraries in William Blake’s “The Sick Rose”
An Analysis of the Absence of Maternal Care in The Bluest Eye
我国本科生导师制的应然取向
本科生论文流于形式
这是一份不受影响的骨子里直白的表达书
如何搞好期末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