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耕还林效益优化模式分析

2017-03-27 11:57彭友梅
农家科技下旬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退耕还林模式

彭友梅

摘 要:现阶段,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政府及社会各界也将注意力逐渐转移到生态环境保护上来,寻求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的齐头并进。近年来,我国森林植被不断被破坏,水土流失、气候失衡等环境问题日益增多,给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造成了制约与威胁,在此背景下,退耕还林的顺利实施与加速开展已成为当务之急,而要想提升退耕还林的效益,还需要针对工程中存在的问题落实优化措施。本文针对退耕还林工程,对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针对性措施,为退耕还林效益的优化提供必要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退耕还林;效益优化;模式

退耕还林工程始于1999年,是迄今为止我国政策性最强、投资规模最大、涉及面最广的一项生态建设工程。作为一项综合性与系统性兼具的任务,退耕还林的工程效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然而,工程实施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问题,制约着工程效益的提升,解决这些问题并对工程实施进行优化,已经成为退耕还林工程面临的首要任务。

一、退耕还林工程的效益分析

通过对退耕还林工程的大力推广,生态系统得到了良好改善,其效果有目共睹,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效益主要包括生态、经济、社会等方面。

1.生态效益。以生态效益的角度来看,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效果在退耕区已经得到充分验证。退耕区植被林草的覆盖率得到明显增长,森林范围明显扩大。在遏制水土流失方面,退耕还林的种种措施获得了明显的效果,生态环境逐步得到改善。其次,生物多样性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一定的恢复,并且通过退耕还林工程规划与实施,退耕区及附近区域的局部的生态平衡开始良性循环。

2.经济效益。退耕还林的经济效益极为明显,对于退耕区来的农民来说,除了退耕还林的补贴之外,部分农民通过林业果业实现了脱贫致富,并且退耕还林中的林业管理等工作也为农民增加了就业岗位。其次,林业的发展促进了木材与果实的生产,并且良种化与新型林木的种植也创造了丰富的收入。此外,退耕还林之后,特色果业等后续产业得到了发展与巩固,退耕区的产业结构得到了调整与优化,从而带动了经济结构的转变,由此可见退耕还林的经济效益非常明显。

3.社会效益。退耕还林工程带来的社会效益也极为显著。首先是促进社会和谐方面,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改变了农民传统的生产生活习惯,减少了农村地区的耕作人口,转变了农村贫困人口的思想观念,对于促进当地社会和谐具有明显的贡献。此外在推进新农村建设方面的作用也比较直观,退耕还林的实施使得退耕区及周围区域的经济发展开始复苏,改变了当地落后、贫穷的面貌,并使当地人民意识到生态建设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极大地促进了退耕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如此对于新农村建设中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要求与标准相符合。

二、影响退耕还林工程效益的主要因素

1.认识存在偏差,影响工程建设质量。在退耕还林的规划与实施方面,相关部门领导与群众在思想认识方面存在一定的偏差,不能对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的深远意义认识清楚。部分领导认为退耕还林仅仅是扶贫方面的工作,与乡镇政府无关,并对退耕还林工程的设计规划、施工建设、兑现政策等工作的关心度与重视度不够,使得退耕还林管理工作不到位。退耕区的农民也不能充分认识退耕还林的现实意义,导致农民在退耕还林工程中的积极性较差,不能主动配合栽植、补植、管理等工作的具体实施,对退耕还林实施的整体支持性较差。

2.监督力度较差,政策兑现不彻底。虽然退耕还林工程是一项关乎生态环保与民生设计的大事,然而部分地区依旧不能做到积极配合,加之监督力度较差,就会出现已经规划的退耕还林区依据生长着大面积农作物,甚至出现了退而复垦的现象。此外,在政策兑现方面,部分政府人员与干部利用职权弄虚作假,将退耕指标私留或者送人,有的村干部甚至将别人的退耕地占为已,并且工程实施的各项实际操作也不能摆脱传统套路,使得农民退耕的积极性较差。

3.重造轻管观念严重,林木比例不平衡。大部分退耕还林区域的工程实施普遍追求造林的规模与进度,而轻视了后续管理的重要性,导致退耕还林管理不善,林木不能茁壮成长,成活率与保存率不能符合退耕还林工程的具体要求。并且林木的配比不平衡也是一项严重问题,国家在政策方面不提倡过多栽植经济林,然而片面追求短期经济效益使得退耕区的经济林与生态林比例失衡,不符合退耕还林的工程理念。

4.确权发证迟缓,工作经费少。退耕还林工程的勘验任务量较大,人员配备通常较少,导致退耕还林确权发证工作较为迟缓,影响了工程后期维护的积极性。并且该项工程的实施周期较长,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政府配套的工作经费少,到至工作相对滞后。

三、优化退耕还林工程的有效措施

1.贯彻政策,保证退耕还林措施的落实。当前,退耕还林区的生态环境逐渐趋于平衡,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有所落实,退耕区的主要收入主要包括粮食与生活补助,农民生活得以改善。然而,水土流失、风沙天气等灾害依旧存在,生态系统并未得到彻底平衡,因此需要继续贯彻政策,保证退耕还林措施的落实。

2.保证资金落实,将工程管理纳入预算。退耕还林工程措施的落实还需要拓宽融资渠道,广泛号召社会各界团体,落实基金筹建工程,在实施中做好监督、培训等组织工作,实施后需要进行检查、奖励、验收等政策。更重要的是将工程的后续管理费用纳入预算,将工程前期规划设计费、监理验收费及后期监测评估费等纳入预算中,保证资金周转顺利。

3.完善补偿政策,确保群众积极性。作为一项长期的生态环境建设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的补助标准是保证退耕还林工程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然而,退耕还林工程与农民利益之间依旧存在一定的矛盾,因此需要完善补偿政策,保证补偿金的科学落实,如此才能充分调动退耕还林区群众的配合与支持,为退耕还林工程的落实打下坚实的基础。

4.巩固工程成果,保证长远效益。从长远来看,退耕还林成果的夯实巩固是解决退耕还林区农民生计问题的重要措施,因此需要因地制宜的制定并落实相关政策与制度,保证退耕还林工程成果,如此有利于贫困地区尽快脱贫,全面构建和谐社会。退耕还林工程的落实并非追求短期效益,其目标在于长期效益的实现,因此需要巩固工程落实成果,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提供基础支撑。

四、结论

综上述所,作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首要举措,退耕还林工程的设计与施行过程中依旧存在一定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生态环境保护的顺利开展,同时也制约着工程效益的有效提升。面对这些问题,需要及时进行解决,使退耕还林工程的各项措施可以落到实处,充分发挥其在生态保护上的作用并实现应有的工程效益,最终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韩洪云,喻永红. 退耕还林生态补偿研究——成本基础、接受意愿抑或生态价值标准[J]. 农业经济问题,2014,04:64-72+112.

[2]李國平,张文彬. 退耕还林生态补偿契约设计及效率问题研究[J]. 资源科学,2014,08:1670-1678.

[3]胡小江. 浅析退耕还林效益[J]. 现代园艺,2014,16:177.

猜你喜欢
退耕还林模式
退耕还林可持续性研究
大姚县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威宁县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评估
高端饭店业产学研模式研究
永续债券探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