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下的“钟山风雨”

2017-03-27 02:27王洋
农家之友 2017年2期
关键词:钟山贫困户水稻

产业扶贫下的“钟山风雨”

1月初,北国尚在冰雪飘零,广西钟山已是暖意融融,而比气候更暖人的则是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喜悦。

近年来,广西钟山围绕2018年如期脱贫摘帽,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发展一系列特色农业,推进生态新村建设,使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脱了贫致了富。

政府当红娘,引入“金龟婿”

同样是产业扶贫,钟山县的做法却是从身边常被忽视的一个细节开始的。

公安镇镇长覃晓丽介绍,以前当地农民在秋季收获水稻之后,农田就被大量闲置成为冬闲田,等到来年再种植水稻。而种植水稻的收入每亩不超过1000元,这样,农民收入根本不可能增加。

经过考察,县政府做起了红娘,引进企业建设产业基地,指导农户种起了当地有名的黑木耳、贡柑等特色农产品。产业基地建起来后,公司提供技术和市场,租赁贫困户农闲田,雇用贫困户劳动力,政府也出台5万元3年内贴息贷款政策,农户将贷款一次入股到产业园,每年固定红利4000元。

这样,冬闲田的情况减少了,农民的收入也成倍增长了。

大田村贫困户杨信荣,2016年入股4亩水田种植黑木耳。现在,他已开始取得纯利润了,“保守估计每亩年收益不低于1万元,而以前种植水稻一季每亩大致只能收入800到1000元。”杨信荣说。

贡柑产业示范基地老板陈文松租赁周边农民500亩土地,拥有2.8万多株贡柑果树,他优先雇用周边村民到基地劳作,每年为村民创造100万元左右的收入。

钟山县农业局长张恒宁介绍道,近年来,钟山县在脱贫中不仅建起了黑木耳和贡柑这样的产业基地,还重点扶持发展水果、牛奶、蔬菜、马蹄、烟叶、优质水稻等六大优势产业,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农民不出家门人均年收入能增长近2万元,“这在超越贫困线3500元的过程中起了一个大头作用”。

发展生态游,让“死角”活起来

在产业扶贫的同时,钟山开始了对生态旅游业的规划和建设。

钟山素有“两粤要冲,三湘入桂门户”之称,英家起义革命旧址、十里画廊田园风光、瑶族长鼓风情、岭南乡土民居等闻名遐迩。然而,长期以来,这些生态、民俗、历史资源并未得到充分开发。富裕起来的当地很多农民又在老村周边建起新房,而老村屯则呈现出“空心村”景象,成为“美丽广西·生态乡村”建设的“死角”,也制约着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

为此,钟山开始了以“空心村”整治工作为突破口的生态新村建设。副县长钟世萍介绍说,“在整治过程中,我们注重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民俗文化的传承,着力打造保留‘乡音、乡情、乡愁’特色与生态产业化同步的优质生态乡村品牌。”

近年来,钟山县政府引导村民按照“有一个农民休闲公园,有一条环城绿道,有一个文化场所,有一处水面景观,有一个整洁环境”的标准,建设管理生态家园。目前全县大部分村屯都铺上了水泥路,建成各具特色的休闲公园15个,建成村级公共服务中心40多个。

环境好了,游人自然找上门来。如今,游客在这里可以品尝陈酿、徒步攀岩、泛舟溶洞——乡村生态旅游已经逐渐成为钟山县“一村一品”的新特色和推进生态乡村建设的新产业。据该县旅游部门统计,2016年,钟山县共接待游客128万多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近12亿元,同比增长10.25%。

网络造新路径 ,打造“隐形的翅膀”

在不久前启动的广西百姓乐淘农村电商项目中,钟山积极与阿里巴巴合作,签订农村电子商务合作协议并于2016年12月17日正式上线营业,成为当年全区31个阿里巴巴农村淘宝项目试点县之一和唯一的特色产品上行试点县。2016年全年,该县共发展农村电商65家。

县委书记唐先程说,互联网的参与为扶贫工作找到了新的路子,2017年县委县政府将继续围绕提升贫困户“获得感”作好文章,在现有模式的基础上,结合互联网的优势,制定更加合适的产业扶贫政策,培育困难户自身“造血”功能,引导更多农户触网,提升农村党员和贫困群众运用电商手段脱贫致富的意识。

(王洋)

猜你喜欢
钟山贫困户水稻
什么是海水稻
水稻种植60天就能收获啦
金钟山秋色
一季水稻
水稻花
致富闯路人带领贫困户“熬”出幸福
『贫困户』过年
贫困户 脱贫靠产业
雪生动在钟山的背面
重要的是给贫困户一份自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