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视阈下文化的阐释与建构

2017-03-28 21:40张家菖
青年时代 2017年7期
关键词:自我价值和谐价值观

张家菖

摘 要:文化是一种满足人需要的价值规范体系,从价值视阈去理解文化体现人自身超越性和创造性的价值体系,是对文化最高本质的阐释。文化价值的不断累积和转换,抛弃旧的文化形式创造新的文化形式,是增进生存质量和价值提升的途径。创造文化价值要善于抛弃旧的文化形式,创建新的文化形式,这是增进生存质量和价值的途径。因此,在现阶段,我们应努力建构和谐文化价值体系,坚持坚持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相统一、功利与公正相和谐的文化价值观。

关键词:文化 ;价值观;和谐;自我价值

文化作为历史地凝结成的生存方式起源于人的超越性和创造性,是人的类本质活动,即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化。文化创造和人的文化存在给予人的不只是一个实体性的物质世界,或是一个纯粹知识论的世界,而是一个价值的世界和意义的世界,从价值的视阈去理解文化,这是对文化最高本质的阐释,由于文化的存在赋予人以人的本质,以至于使人能够超越本能的要求而设立行动的目标,揭示其价值,理解其意义。

一、文化:一种满足人的需要的价值规范体系

文化这个概念,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可以作出多种不同的界定。我们认为,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生活现实。我们可以把文化分为文化现象与文化结构两个基本层次:文化现象指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人所创造的文化形式;文化结构比文化现象更凝重、更深刻、更本质,又可分为具体文化结构与抽象文化结构。具体文化结构是人类历史的某一时代、某一民族的语言、习俗、社会制度、心理和生理状况的总和;抽象文化结构则是对具体文化结构进行抽象所得出的最一般的智力结构、物质文化结构和行为模式人的最一般的智力结构、物质文化结构和行为模式是人的文化存在,体现了人的超生物机体的存在方式。文化哲学的任务是要揭示在抽象文化结构上的人的文化存在,亦即人的本质。

关于价值的规定,从一般意义上来讲,它是与满足人的需要及其满足程度相联的,人的需要是价值确立的前提。从文化上讲,价值是文化对象所固有的,由此表明“文化的价值内涵是文化的人本规定性更为丰富的展示和具体表现[1]。”

在此意义上,文化是满足人的需要的创造活动和价值体系,文化的张力来源于人的需要。文化是人的“第二自然”,是对自然本能的超越,人之所以要超越自然与本能创造一个人为的生存环境,根本原因是为了满足人的各种需要。恩斯特·卡尔西认为:“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类文化,可以被称之为人不断自我解放的历程。”[2]人的需要同动物的需要又有着本质的区别。动物的需要靠大自然的恩赐,以本能的活动来满足,其范围仅限于生物体的新陈代谢。而人的需要则是靠主体的能动性,以改造自然的生产活动实踐来满足,需要的内容不只限于与动物类似的生产需要,同时人还是一种文化的生成,由此产生各种各样的社会需要,并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发展,具有对自然对象、劳动工具和产品的广泛的物质需要,和对知识、艺术、宗教等的精神需要。需要又推动人以更高层次的创造活动去寻求更好的满足需要的方式。因此,文化就是人的需要和满足需要的方式相互交织、不断升华的价值创造过程和不断丰富的价值体系。

二、文化的批判:对价值观念的不断超越和创造

价值,作为一种特定主客体关系内容,对它一定要在确定的关系中才能把握。这一点表现在描述、概念和判断之中,就是必须注意以下三个基本环节:一是何者(客体)的价值,如“某物的价值”、“某人的价值”;二是对于谁(具体的人、主体)的价值。如“对人类的价值”、“对我们(国家、民族或群体)的价值”、“对某(个)人的价值”等;三是什么性质的价值,即满足主体什么样的或哪一方面的需要的价值,如“经济价值”、“学术价值”等。一般说来,一个完整的价值判断必须是明确地或暗示地包含上述三个方面是清晰完整的。如果缺少其中某个环节,那么这个概念或判断就可能是不完整不确定的,在实际中就会带有某些盲目性和随意性。依据上述价值的一般规定,文化价值的基本涵义是指:文化作为客体,它对于人的文化本性和需求的意义。这里使用了“人的文化本性和需求”一语,意在表明,对一定文化的依赖已被确认为是现实的人的一种基本需要,而满足和实现这种需要则成为对人的一种直接价值。

文化模式是千差万别的,每一种文化模式都有其独一无二的结构功能,都具有其独特的价值观念。虽然价值感受、心理、意识、观念都发生在个体人身上,但人的社会化总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进行的,对于一个社会或民族来说,一种客观的文化价值体系构成了它们的最有权威的内核和控制行为和思维活动的依据。这种客观的价值体系以道德、宗教。艺术、教育、社会交往和社会日常活动的各种方式,向整个社会和民族传播和教化,对该社会和该民族的人在思想方法、行为方式、评价方式等各个方面都给予规范,使之带上了这种文化的特征。所以,文化对于人的价值意识定向具有普遍的意义。

在历史唯物主义者看来,文化的价值世界是一个不断累积和转换的过程。任何一个时代的文化体系以及其内在价值体系都是具有客观性和历史性的,随着人类实践的创造和发展,原有的价值体系失去了往日的光辉变得暗淡无华,一种新的价值体系会应运而生,取代旧的价值体系。本尼迪克特把文化模式与人格联结起来,提出著名的命题“文化(模式)是人格在典章上的扩大”。而价值人格是人生的关键部分,制约着人的行为和思想。对于人来说,创造价值是最有意义的,是最能表征其人生价值的事件,因此,创造文化价值要善于抛弃旧的文化形式,创建新的文化形式,这是增进生存质量和价值的途径。

三、价值视阈下的文化与整体社会的发展

在一个特定社会和特定阶段,社会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都和这个社会所依据的文化模式直接相关。社会按什么方式发展,要发展成为什么状态等,直接体现着一定的文化。可以说,任何一种文化模式都包含着对社会价值的基本立足点和评判原则。以社会经济发展为例,以往传统的单纯经济增长的片面发展观,在讨论经济发展时把现实的人及活动抽象掉了,仅仅依靠表示物的各种经济范畴去建构经济增长或发展理论,因而也就排除了文化的作用。

新發展观把现实的人及由现实的人组成的现实的经济单位作为讨论发展理论的出发点,这就必然要重视文化的作用。因为现实的人也好,现实的经济单位也好,都是历史地形成的文化环境的产物,都深受着文化环境的影响。他们在生产、交换、消费的经济活动中,在追求经济价值的时候,不是也不可能是一种纯粹的理性经济人;他们所具有的思想的、伦理道德的、社会的种种价值观念即文化价值观念同样也在发生或大或小的影响,有时甚至还会起决定性的影响。

文化价值观念影响着、制约着人们在经济活动过程中的行为及彼此发生的各种关系,影响着各种习俗、规范、制度,影响着人们的生产活动方式、经营管理方式、市场交换方式的文明程度、文化程度。当代工业发达国家的经营管理学不断地批评古典经营管理理论中的经济人的理论假设,把现代企业管理、市场管理

的理论建立在社会人、文化人的理论前提之上,就是因为他们已经深切地认识到了文化在企业管理和市场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文化价值还直接参与着经济价值的创造,一个物质产品不仅意味着一种物质价值、经济价值,同时也意味着一种文化价值。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发展,人们把消费物的物质生活过程看作同时是一种精神上、文化上的体验过程,人们越来越追求物质产品中的文化价值,希望物质产品中凝结更多的文化价值,现在甚至由于文化价值含量的增加而增加了市场上的销售价格,价格也正在改变过去那种作为经济价值单一指标的实质和形象,正在同时成为文化价值含量的指标。所有这一切都说明文化在发展实现过程中的作用,即使经济发展,离开了文化的参与和制约也不可能正常地合理地进行。

四、积极建构和谐统一的文化价值观

(一)坚持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和谐统一的文化价值观

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问题,是文化价值观研究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人学认为,个人是社会的元素,社会是个人的有机合成人与社会的这种密切关系决定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是互为前提、互为手段。个人与社会或集体相互依赖,使得个人与社会在价值存在特性上具有同等的价值本源和本体意义。马克思主义文化价值观着眼于个体与整体、个人与社会或集体之间价值关系的和谐统一,坚持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这两者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从来是既重视人的社会价值,又重视人的自我价值。人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是互为前提、不可分割的。但二者又不是平列的,社会价值是人的根本价值。自我价值要以有益于社会为前提。自我价值必须是有利于促进实现社会价值,有利于社会发展进步,并有力于促进自我德、智、体、美健康发展,使自身更加完美幸福。“文化价值的意义性,就在于它给人们构设了令人向往的理想世界,使人充满希望和激情,在获取人的社会性和社会价值的同时,实现自我的升华和超越[3]。”

(二)坚持功利与公正相和谐统一的文化价值观

功利与公正是价值哲学、文化哲学中两个基本的价值范畴。在一定意义上说,功利与公正也构成了评价现代社会进步的两个基本的价值尺度和价值目标,是现代文化价值观建设所必须解决的基本理论问题。从总体文化价值观来看,功利本身也是一种文化价值目标和价值尺度,现代社会尤其彰显。所以,功利范畴既是一种价值目标,也是一种价值尺度,一种广义的社会效率或效益型价值取向或文化特质,构成着我们衡量社会或文明运行与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准。杜威认为:“如果生活是有价值的,它们就必须得到理想的和内在的价值。”与功利不同,公正代表着另一种社会价值意义和尺度。从实质内容上讲,公正是伴随人类文明始终的一个价值关系问题,公正反映的是人们自身的社会地位和利益关系。

功利与公正实质上是社会价值利益生产与分配之间关系的双面表达,其基本内涵恰恰构成了社会生产方式和经济结构之内部关系中的一个深层侧面,即社会的文化价值侧面。因此,它们都是衡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两个不可或缺的尺度和动力。首先,功利为公正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和发展动力。其次,公正制约功利。因此,社会主义文化建构的价值取向应是功利与公正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衣俊卿.文化哲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36.

[2][德]恩特斯·卡希尔.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313.

[3]李燕.文化释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95.

猜你喜欢
自我价值和谐价值观
浅谈人的本质与价值
新课改下如何建立高效和有效的高中体育课堂教学
对班主任管理的几点看法
面对突发事件,要用好思想政治教育这块“压舱石”
需求层次理论在企业青年员工激励与组织引导上的应用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