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气质 高尚气节 不凡气度

2017-03-28 13:44魏联军孙明江
新湘评论·下半月 2017年3期
关键词:新县苏区气质

魏联军 孙明江

大别山冬日一个平静的午后。暖洋洋的阳光洒落在光荣院内,一位苍迈的老人坐在院子里闭目养神。

回忆,已成为她的一种生活方式。

时光倒回到90年前,也是这样的萧瑟季节,山上山下红旗招展、锣鼓喧天,那时的新县作为红四方面军根据地、鄂豫皖苏区首府所在地、红色襁褓哺育地,即便是隆冬,漫山遍野也是红彤彤的。

一个17岁的小姑娘摆脱父母的追赶,在红军报名站登记簿上签下自己的名字:韩守道。

穿越岁月的光影,当年那个一身戎装的妙龄少女,已是新县光荣院107岁的期颐老人。头戴红军八角帽的她尽管听力下降、口齿不清,但精神矍铄、鹤发童颜,依稀看到昔日英姿。

老人曾是地主家庭富家千金,唯一的独生女,年轻时天生丽质,知书达理,能歌善舞。红军在新县创建根据地时,上女塾的她不顾父母反对,“脚不缠,发不盘,剪个短发变红男,跟上队伍打江山。”红军打仗时当战地卫生员,修整时做宣传队队长。追随鄂豫皖苏区红军转战3省9地,历经数十次战斗,枪林弹雨中九死一生,多次受到嘉奖。

韩奶奶不仅有气质,更有气节。1930年夏天,在安徽岳西一次国民党围剿突围中,她腿部受伤,不幸被捕,敌人让她“弃暗投明”,她宁死不从,在大牢内受尽严刑拷打,腿部溃烂发炎,她趁敌人放松警惕,爬了出去,幸被附近老乡救下。伤好后,又辗转回到红军。

1932年,她在湖北黄陂参加鄂豫皖苏区第四次反围剿战斗,抢救伤员时,敌人的炮弹落在身边,被石块掩埋,爬出后发现双眼失明,因当时战争环境恶劣,部队转移前,将她留在老乡家里养伤。老乡夫妇每天采中草药给她蒸洗眼睛,使她重见光明,伤好后,她到处打听部队消息,得知红军队伍已经长征走了,只好逃荒要饭回到家乡。

家乡处于敌占区,自己又是敌人搜捕的重点对象,她只得隐姓埋名,四处躲藏。这位当红军前锦衣玉食的大家闺秀,近20年靠给别人当佣人度日,半生孤独飘零,直到1952年,43岁时嫁一老工人,靠当裁缝帮工为生,一生无儿无女。老伴去世后的1987年,当地政府确定她为红军流落人员,入住县光荣院至今。

老人顶一头白发站在讲台上,就是一本鲜活的革命历史教科书!前些年,县人武部组织政治教育时,韩奶奶讲的革命传统课,总能触动听众的心扉:我当年虽然与红军失散,但在心里,这辈子我的魂和根始终扎在这支队伍里,从来没有离开过。

韩奶奶很有气度。平时从不与人生是非、争短长,光荣院偶尔有老人闹矛盾,她总从中调解。老人当红军宣传队队长时,不仅《编花篮》唱得好,也编得好,在光荣院她编了20年花篮,分文不取地送给周围群众。韩奶奶大深山里参得红尘透,平时不喜怒于色,但只要到附近的鄂豫皖革命纪念馆,看到昔日红军首长照片和战友烈士名字,总是泪流满面……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他好比大松树冬夏常青……”韩奶奶最爱唱《革命人永远是年轻》这首歌,而且她也的确身体健朗。前不久,县医院为老人体检,医生惊讶地发现,除了听力和语言外,其他体征指标都非常健康。命途多舛的她,究竟靠什么养生?

她的养生之道其实就8个字:信念如磐,心態达观。老人对一生磨难缄口无言,却对党感念在心,时常念叨:当年战友们不要钱、不要家、不要命,新县10万人中5万人牺牲,我能活到现在,是共产党好,享共产党福,还有什么不知足啊?!

有人替她怜惜,也有人曾拐弯抹角问过她:若不是参加红军,这位地主家富小姐,本可以享尽世间繁华,膝下满堂,而今孤苦伶仃,后悔不?她总是淡然一笑:后悔倒没有,遗憾却是真的,当年为队伍做的事太少了!

温暖的阳光下,韩奶奶静如止水,身上散发出的那种老战士的独特气质,直击人心,高山仰止。

这种“红色气质”是党最珍贵的基因、特有的精神品格。我们队伍里,这种“红色气质”的人越多,党和军队的“气场”就越强大!

猜你喜欢
新县苏区气质
红星照耀下的湘鄂赣苏区
苏区人家
奋楫扬帆启新程 勇立潮头绘华章——开拓进取的河南省新县高级中学
AUDI Q7 无畏,是我一贯的气质!
新县
苏区创业致富人
人大工作评议之“新县实践”
受得起,也是一种气质
西海岸新气质
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