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文阅读指津

2017-03-28 19:35赵功海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2017年2期
关键词:庆历社科类文选

赵功海

社科类文章的内容比较广泛,举凡政治、社会、历史、地理、文学、美学等学科的知识即可包罗。就表达方式而言,社科类文章以议论、说明为主。但其阅读目的并非弄清楚这些知识本身,而是借助语文的学习方法和规律,完成阅读理解的任务,提升阅读能力。

《经典的尴尬:〈文选〉在宋代的嬗替》(以下简称《经典的尴尬》)一文选自《古典文学知识》。作为古典文学知识,文章以《文选》作为线索,展开对它的演变过程的说明,而说明的过程中更将其演变过程中的“尴尬”予以令人信服的论述。

首先,第1段到第2段指出《文选》由唐代、宋初备受推崇,到庆历后地位跌落的现象;然后第3段到第6段具体分析《文选》地位跌落的原因;最后,第7段表明《文选》作为文学总集仍具历久弥新的特点。

读懂《经典的尴尬》这篇文章的基础便是如上一般地能理清全文的思路,并能以“首先”“其次”和“最后”的連接词,有机地加以衔接,且同时以各段的段意为依据。当然明晰思路的前提还要有相关知识的准备,比如,思路的外在呈现就是文章的结构,而结构文章,也可以有破有立,或先现象再本质,或先结果再原因,或“是什么”后“为什么”再“怎么办”,等等。而落实到语言则是其连接的词语,包括一些固定的词语,以及关联的句子,因为这些词语或句子显现着层次,显现着结构,显现着思路,但等你去找寻。

如第2段开头“但是”成为文风变化的分界线,而其具体表现则是唐代《文选》的风靡和宋庆历以后的式微。接下来第3段的第一句话又成为行文思路的关键之句,其过渡作用明显。“庆历前后文学趣味的转向表明,一个时期以为雅的东西,到另一时期则可能走向它的反面”,它对前面文学现象作了“表明”式的论断,将现象背后的某些规律性的东西给揭示了出来。而《文选》由“雅”到“俗”、由“捧”到“弃”即为明证;且又合了美学上的“陌生化”理论。

至此,《文选》现象之下的“结果”显现了出来,而其“原因”探究成为行文“为什么”的必然。“之所以”“其原因在于”“并且”和“因此”(第4段),这集中的词语,莫不明确着否弃《文选》的时代之“因”:宋代文人的时代感与文学自信”;具有转移风气意义的文学群体的形成。这是“群体”的角度,而作为“个体”的角度,苏轼“态度具有典型性”。苏轼对《文选》的否弃(第5段),具体体现在他分别从体例编排、内容取舍和选文风格三个方面进行的评价上。

苏轼对《文选》进行评价,是作为《文选》地位变化的典型标志,与之前杜甫等人对的《文选》的推重形成对比,正说明《文选》地位的变迁;而苏轼指出《文选》的不足,则证明了宋代文人的文学自信与新的文学审美标准的形成。

当然,《文选》宋代庆历跌落而显现文化变迁,除了以上原因外,第6段的“宋代文人切入生活之深”又是另一重要原因。“之所以”“还在于”是其标识。

“《文选》仍是那部《文选》,变化的是时代、读者及其审美趣味。”这第7段的第一句话,即以不变和变为视角,对前面6个段落作了重新的审视。这变化的“时代”“读者”和“审美趣味”确是对《文选》地位变化进行思考的三个方面,这便是“嬗替”的根本原因。而接下来句子更要关注,即“要之,《文选》作为一本文学总集,与它作为一本写作范本,是两回事。”这“两回事”,即《文选》既“作为写作范本”又“作为文学总集”,前者因俗而弃,后者“仍具历久弥新的特点”。而前者,恰是前文对《文选》视域的交代。

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中,叶圣陶先生这样说道:“文章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阅读社科类文章亦然。只有沿着段落中,及段、段间作者留下的关键词句所搭建起来的桥梁,我们才能与那边的作者相遇,才能读懂文章,厘清脉络。

猜你喜欢
庆历社科类文选
论庆历贬谪诗风
画与理
画与理
一束光
一束光
《庆历四年秋》:北宋时代的缩影
画与理
画与理
一束光
社科类学术期刊应坚持的四个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