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的精魂,诗的化身

2017-03-28 20:05邵兴国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2017年2期
关键词:精魂林黛玉黛玉

邵兴国

林黛玉是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中最杰出、最永恒的艺术形象。她以娇小的身躯承载着一颗高贵不屈的灵魂,她以独特的魅力永远地生活在中國文学和世界文学的艺术长廊里。她是花的精魂、诗的化身。

读完《红楼梦》的读者,没有一个不为黛玉的气质、才华折服。她是出水芙蓉,本真率直;她是雨后桃花,娇艳夺目;她是秋后菊花,迎风傲霜。她在百花生日那天于花团簇拥中降临这个世界,她又像雨后的桃花一般在风中凄然凋零。黛玉喜欢赏花、写花,也葬花。这与她的多愁善感的心性有关,也与她对生命的感悟有关。她知道,花虽然美丽,却只能灿烂一季,终究逃不过凋谢的命运。她深知,自己正如开放的花朵,面对即将逝去的年华,只能眼睁睁看着,最终也如花般地飘零在浩荡的春风里,散落在冰冷的大地上。所以黛玉的葬花既是对逝去的花的怀念与惋惜,也是对命运不能掌控的无可奈何的忧伤与反抗。“质本洁来还洁去”她是花的精魂。

林黛玉的诗人气质,不仅表现在她的言谈举止的一颦一蹙中,更表现在她的心性上。诗有别才,林黛玉作诗从来都是一挥而就而且艺术高超,她的“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等都是文质兼美的传诵名句。她有着李易安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忧愁,她有着李商隐的“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悲伤,她有着严元照的“故乡迢递空相忆,深闺一片愁如织”的乡思。她喜欢挺拔俊秀高风亮节的青青翠竹,她喜欢留取听雨的秋后残荷。她点评王维的山水诗篇切中肯綮,她评价陆游的诗歌一语中的:林黛玉是诗的化身。

林黛玉芙蓉般的高洁品行、翠竹般诗化气质的形成以及桃花般的命运归宿绝对不是偶然的。

她生活在书香之家,温柔可亲、知书达理的母亲贾敏给了年幼的黛玉以聪明伶俐;饱读诗书、博学多识的父亲给了幼小的黛玉以知识智慧。故乡灵动的山水的滋润,养育了这位才思敏捷的姑娘。如果不是命运多舛,如果不是过早仙去,多才多艺的林黛玉何尝不是李易安,何尝不是谢道韫。她一样会吟诵出“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子来时,月满西楼”的千古传诵的诗句。其实,她是属于我们这个民族的。在她细长的影子里,站着太多的诗人词家,正是她根植于华夏民族的文化土壤之中,才得以修炼成诗般的高雅。

当然林黛玉的的命运是必然的,一是性格的悲剧,一是社会的悲剧。还是个十岁左右的孩童时,林黛玉就用瘦弱多病的肩膀承受起失去母亲的苦痛,孑然一身告别生她育她的美丽江南,带着故土的难离,带着父亲的不舍,带着对童年的眷恋来到像梦一样的既陌生又令她胆怯的京华。从此寄人篱下。

她的目无下尘的性格注定不会讨得大观园中的那些人的赏识,即使有着贾宝玉的偏爱、贾母的呵护,可是在那样一个长夜漫漫何由彻的封建时代,林黛玉也不过是雨夜里一只摇曳的蜡烛,也不过是汹涌澎湃的茫茫大海中的一只没有帆甚至连桨都没有的孤舟。因此这位美丽聪颖的诗人如花凋零也就不足为奇了,这棵绛株仙草的泪尽而枯也就自然而然了。只是我们每一位善良的读者面对这位诗人的夭亡而心有不甘,我们在隔着现实与艺术的遥远距离,在隔着时间与空间的生死距离而薄祭那颗瘦弱但不妥协的倔强花魂诗魂的时候,心中应该暗暗庆幸我们生活在一个美丽而又自由的时代。

学校:山东临沂第四中学

导师:孙运春

猜你喜欢
精魂林黛玉黛玉
新诗“精魂”的追寻
——穆旦与鲁迅的诗学比较
林黛玉该不该吃五香大头菜
黛玉讲诗
黛玉为什么爱哭?
不仅仅是眼泪*——黛玉的另一种解读
林黛玉眼中的“大”和“小”——《林黛玉进贾府》建筑居室的探究
《林黛玉进贾府》人物形象分析
大学的精魂——重温《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