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广陈皮与新会皮药名出现年代考

2017-03-28 17:57赖昌林吴鸿倪根金
中国中药杂志 2017年4期

赖昌林+吴鸿+倪根金

[摘要] 广陈皮是中国传统道地药材,广东陈皮的简称,作为道地中药使用历史悠久。“广陈皮”的道地药名在宋代文献中比较罕见,但经笔者考证其另有别名“真橘皮”、“真陈皮”,提前了“广陈皮”作为道地药材使用的起源时间,而之前有学者认为是源于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广陈皮历来是“广药”中的大宗药品,畅销海内外,为各地医生推崇和群众喜爱。广陈皮在2016年入选广东省首批立法保护的8种岭南药材之一。新会皮做为广陈皮中的上品,两者经常可以互相指代,特别到了清代,很多地方出现广陈皮即是指新会皮,所以它们也有共同的发展脉络,但新会皮也有其独特的道地药史。2006年10月,国家质检总局正式批准并公告新会陈皮产品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关键词] 广陈皮; 新会皮; 真橘皮; 真陈皮

[Abstract] Guangdong Pericarpium Citri Reticulatae is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and has been used for a long history. The authentic drug name Guangdong Pericarpium Citri Reticulatae was rare in the Song Dynasty literature, but from the textual research of the authors, it was otherwise nicknamed as "real orange peel" or "real tangerine peel". These two names were ahead of the origin of Guangdong Pericarpium Citri Reticulatae. Some scholars believe that the name Guangdong Pericarpium Citri Reticulatae was from the Ming Dynasty Dr. Lishizhen's Compendium of Materia Medica. Guangdong Pericarpium Citri Reticulatae has always had the bulk sales of Guangdong medicines and has been sold at home and abroad, with popularity among the doctors and the masses. In 2016, it was selected as one of 8 Lingnan herbal medicines in the first legislative protection medicines in Guangdong province. Xinhui Pericarpium Citri Reticulatae is the top grade of Guangdong Pericarpium Citri Reticulatae, and these two can often refer to each other. Especially in Qing Dynasty, Guangdong Pericarpium Citri Reticulatae often referred to Xinhui Pericarpium Citri Reticulatae. Therefore, they have a common development grain, but Xinhui Pericarpium Citri Reticulatae has a unique history of genuine regional drug. In October 2006, the National Quality Inspection Administration formally approved and announced that Xinhui Pericarpium Citri Reticulatae as one of national geographical indication products.

[Key words] Guangdong Pericarpium Citri Reticulatae; Xinhui Pericarpium Citri Reticulatae; real orange peel; real tangerine peel

傳统中药陈皮因道地广东而得名广陈皮,广陈皮也可称为“广皮”、“广橘皮”,是陈皮中的上品。而新会陈皮又是广陈皮中的上品,被称为“新会皮”、“会皮”倍受医家推崇。关于广陈皮和新会皮的历史众说纷云,有传说有史实,但所言都不全,未全面反映广陈皮和新会皮的历史。有学者认为广陈皮作为道地药材的使用源于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1578 年)·果部第三十卷·果之二·橘:“今天下多以广中来者为胜,江西者次之”[1],如:魏莹《陈皮本草考证》[2],魏裕涛《浅谈道地广陈皮与普通陈皮之差别》[3]。但经笔者考证其另有别名“真橘皮”、“真陈皮”出现在宋代的中医药典籍中,如:吴彦夔《传信适用方》(1180年)、王璆《是斋百一选方》(1196年)、李迅《集验背疽方》(撰于1196年),比明代李时珍早了许多,从而将广陈皮的道地历史向前推至宋代。 广陈皮在古代是用柑橘取皮晒干制成,并无细分“柑皮”、“橘皮”。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果部第三十卷·果之二·柑:“藏器曰:柑有朱柑、黄柑、乳柑、石柑、沙柑,橘有朱橘、乳橘、塌橘、山橘、黄淡子。此辈皮皆去气调中,实俱堪食,就中以乳柑为上也。”[1]这是李时珍引唐代医家陈藏器的话,说明柑皮和橘皮都可以入药理气调中。明代张正烈《正字通》·卷五·辰集中·木部·二十七·柑:“今概收为陈皮,盖药用橘皮,而南方橘柑相似故不分也。”[4]在南方柑橘果相似,所以多不区分,柑皮、橘皮皆可药用做陈皮。

1 宋元文献中的广陈皮

的确广陈皮极少出现在明代之前的文献中。在宋元的文献中,笔者艰难的查得几处,且须考虑古籍的版本。第一处是宋陈言撰《三因极一病症方论》(四库全书本),卷十四中有一个方剂三白散:“白牵牛二两,白术、桑白皮、广皮、木通各五钱右为末,每服二钱姜汤调下。”[5]第二处是宋窦汉卿《疮疡经验全书》·卷十一中记载:“实脾丸:干山药一斤,炒黄色为末,炒粳米二升一半,为煳丸米汤送下,白淋广皮一斤,枳壳五两,麸皮炒黄木香不见火,三两黄连,三两姜……”[6]“嘈杂吐清水,上好广皮去白为末,五更起坐床上,安末五分于手心,男左女右干舐下,而卧服三朝必効。”[6]第三处是宋代杨士瀛撰,明代朱崇正附遗的《仁斋直指》·卷七·附膈噎·膈噎方论:“秘传半夏厚朴汤:……厚朴(姜汁制)、山栀(去皮)、炒黑川黄连(姜汁炒)各一钱,广陈皮(去白)八分……”[7]。

综观宋陈言撰《三因极一病症方论》(四库全书本),全书出现“陈皮”和“橘皮”多处。而“广皮”只出现了一次。《三因极一病症方论》原名《三因极一病源论粹》由《宋志》改为现流行书名。成书于1174年,宋淳熙元年。这本书有版本在日本流传,人民卫生出版社据日本的宋刊配补元·麻沙复刻本排印,并核对各本,校出1957年第一版《三因极一病症方论》,该书197页“三白散”用的就是“陈皮”,所以四库本《三因极一病症方论》出现的“广皮”还可以再考证。

再说说宋窦汉卿《疮疡经验全书》,这本书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医家类存目里是这样评的:“旧本题宋窦汉卿撰。卷首署燕山窦汉卿。而申时行序乃称汉卿合肥人,以疡医行于宋庆历、祥符间,曾治太子疾愈,封为太师。所着有《窦太师全书》。其裔孙梦麟,亦工是术,因增订付梓云云。考《宋史·艺文志》不载此书,仅有《窦太师子午流注》一卷,亦不详窦为何名,疑其说出于附会。且其中治验皆梦麟所自述,或即梦麟私撰,托之乃祖也。国朝康熙丁酉,歙人洪瞻岩重刊,乃云得宋刻秘本校之,殆亦虚词。”[8]也就是说《疮疡经验全书》可能是一本明朝人窦梦麟写的托古、托祖伪书。但也有可能是家传的医书到了后代人手上出版刊刻,这已难考证。亦有人写了考证其为伪书的文章如:全国名老中医干祖望撰文的“《疮疡经验全书》——伪书话题之三”[9],邸若虹,李永健写的“《疮疡经验全书》考略”[10]等。

宋代杨士瀛撰和明代朱崇正附遗的《仁斋直指》(四库全书本)中出现的广陈皮一次,却出现在了明代朱崇正翻刻《仁斋直指》时附的卷七补遗方里面。也就是说这里出现的廣陈皮是明代人加进去的。

广陈皮确凿的出现在元代汪汝懋所撰《山居四要》(撰于公元1341—1368年)·卷五:“二陈汤:治痰饮为患,呕吐,生冷脾胃不和,伤寒后虚烦上攻,此药最好并宜服之。广陈皮(去白)五钱,半夏(治)五钱,白茯苓(去皮)四钱,甘草右依此。”[11]说明在元代的医家已经认识到了广陈皮的道地性。

其实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早已暗示了在宋代就有广陈皮的用法,在果部第三十卷·果之二·橘中有医方:“霍乱吐泻,不拘男女,但有一点胃气存者服之再生,广陈皮(去白)五钱、真藿香五钱,水二盏煎一盏时时温服(出百一选方)。”[1]在差不多与李时珍同时代的明代名医缪希雍《神农本草经疏》·卷二十三·果部三品中同样引了该方:“(百一选方)霍乱吐泻,但有一点胃气存者服之即生,广陈皮(去白)五钱,真藿香五钱,水二盏煎一盏,时时温服食疗治。”[12]也就是说这个方子是来自《百一选方》。《百一选方》也称《是斋百一选方》为宋代王璆所辑。是宋代较有影响的方书之一,后经刘承父校正,重新刊刻,内容有增补,名为《新刊续添是斋百一选方》(公元1196年)。流传过程中逐渐佚散了,但多为后世医家所引。直到日本宽政11年时,由日本藏书家和医士根据日本所藏元刻本和残本重新校刊刻印。清杨守敬《日本访书志》·卷十·《新刊续添是斋百一选方》二十卷中记载:“《新刊续添是斋百一选方》(二十卷元刻本)宋山阴王璆、孟玉撰。首有庆元丙辰,天台章楫序,目录首有筐子云:载刘承父咨每半叶十行,行二十二字。按此书《四库》不箸录,《宋志》二十八卷书,录《解题》三十卷,《曝书亭集》称所藏元本仅二十卷,遂疑为后人所选择然。按刘承父所咨,则此为《是斋》全本,《解题》、《宋志》皆误也。”[13]然而到了现代,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根据日本刊本为底本出版了2003年版《是斋百一选方》,书中卷五却无广陈皮,该方用的是“陈皮(去白)”。笔者后又在明初朱橚的《普济方》·卷二百一·霍乱门·霍乱吐利,中找到相同方子:“回生散(出百一选方):治霍乱吐泻,但一点胃气存者,服之无不回生。陈皮(去白)、藿香叶去土,右等分粗末。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至七分,温服不拘时。”[14]这里用的也是“陈皮(去白)”。从时间上看比李时珍、缪希雍都早,所以《是斋百一选方》原书应是“陈皮(去白)”比较可信,而不是“广陈皮”。但可知李时珍对原方作了修改,采用道地的广陈皮入药,足可见他对广陈皮的推崇。细读2003年版《是斋百一选方》该书88页“衮金圆”方和338页的“紫苏饮”方中,却分别出现了“真橘皮”和“真陈皮”。什么是“真橘皮”、“真陈皮”是个疑问。

广陈皮在宋元文献典籍中比较罕见,是什么原因,中间是否有隐藏了没有认识到历史。是不是宋元医家没有充分认识到广陈皮的道地性,还是其他原因。在宋元明清的医学典籍经常出现的“真橘皮”、“真陈皮”,这是否与广陈皮有关系。

2 广陈皮与“真橘皮”、“真陈皮”的关系考证

“真橘皮”、“真陈皮”是什么样的陈皮,宋元医学典籍和历史文献都未直接明言,也没找到相关资料。但可以推断“真橘皮”、“真陈皮”是一味道地药材。根据宋代李迅《集验背疽方》不分卷(撰于1196年)·论服嘉禾散中记载:“陈橘皮:买真橘皮,以水浸三时久,洗去黑尘,掠去肉白筋与瓤,剉焙取三两净。”[15]如果“真橘皮”不是道地药材的话,没必要特意去买,也没必要把“真橘皮”放在“陈橘皮”的条目下面加以解释说明,直接说“陈橘皮”就可以了。关键在于一个“真”字,“真”的才是道地的。

在明代朱元璋第五子周王朱橚撰的《普济方》中出现了“广陈皮”、“广橘皮”、“广皮”、“真橘皮”、“陈橘皮”、“陈皮”、“橘皮”。可谓非常全面。这里也可以看出“真橘皮”是一味道地陈皮。这里未敢言“真橘皮”是广陈皮或是其他的陈皮,但是也不能排除是广陈皮这个可能。前面说到宋窦汉卿《疮疡经验全书》是本明代人写的托祖伪书(1569年)。其中卷十一记载:“嘈杂吐清水:上好广皮去白为末,五更起坐床上,安末五分于手心,男左女右干舐下,而卧服三朝必効”[6]。与此记载相似的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1578年)·果部第三十卷·果之二·橘中引明代医家李楼的《怪症奇方》(1544年):“嘈杂吐水:真橘皮去白为末,五更安五分于掌心,舐之即睡,三日必效,皮不真则不验。”[1]同样且同时代的药方一个是“广皮”,一个是“真橘皮”,而且药方中特别强调“皮不真则不验”。可以认为“广皮”和“真橘皮”是对应的关系。同样的例子还有一对,明初朱橚《普济方》·卷一百九十八·诸疟门·足太阴脾疟(附论):“姜橘散一名十枣汤(出传信通用方):治脾寒及诸疟,右真橘皮不拘多少。去白细切曝微干,以生姜自然汁浸过。陈皮一指许,银器内重汤煮乾焙为末。每服三钱。用隔年清水枣十枚,水一盏。煎至半盏。以此药通口服。以枣下之。于发日先一时辰服之。不过两服而止。后再一服,不拘老少孕妇皆可用服。”[14]明末有人著《穷乡便方》不分卷(不著撰者):“夏间阳气在外,胃虚邪气易侵,多作吐泄。初用姜陈汤,广陈皮一钱、生姜皮一钱,水一盏煎,不拘时服。”[16]2本医书中“姜橘散”与“姜陈汤”实为相同的方剂,一个是用“真橘皮”,一个是用“广陈皮”,二者对应。所以可以说“真橘皮”即是“广陈皮”。

明代著名医家缪希雍(1546—1627年)撰《先醒斋广笔记》·卷四:“橘皮:真广陈皮,猪鬃纹,香气异常,去白时不可浸于水中,止以滚汤手蘸三次,轻轻刮去白要极净。”[17]明代秦景明(1547—1629年)撰《症因脉治》·卷四:“异功散:白术、人参、真广皮、炙甘草、白茯苓。”[18]清代杨时泰撰《本草述钩元》·卷十七·山果部·陈橘皮:“陈橘皮:〔修治〕入和中理胃药则留白,入下气消痰药则去白,去白者以盐汤洗浸。刮去筋膜,晒干用。自广州来陈久者佳,真广陈皮,猪鬃纹,香气异常,去白时不可浸于水中止,以滚汤手蘸三次,轻轻刮浄,人下焦须用盐水浸,肺燥则用童便浸晒。” [19]这3本著作都强调“真广陈皮”、“真广皮”。后加来“自广州陈久者佳,真广陈皮,猪鬃纹,香气异常”,不仅用“真”字强调广陈皮的道地和“香气异常”,还描述了“真广陈皮”制作方法和用法。到这里可以把“真橘皮”、“真陈皮”理解为“真广橘皮”和“真广陈皮”的简称。

通过一番求证,“真橘皮”、“真陈皮”其实是广陈皮另一个称呼。宋元文献中出现“真橘皮”、“真陈皮”的用法的还有其他医学著作,如下。

宋代吴彦夔《传信适用方》·卷上(1180年):“法制槟榔治酒食过度,胃膈膨满,口吐清水,一切积滞,洪子和传鸡心槟榔一两切作细块,白豆蔲取仁一两,缩砂取仁一两,拣丁香一两切作细条,粉草一两切作细块,生姜半斤切作细条,盐二两,真陈橘皮半斤(去白),切作细条右件,同河水两碗浸一宿。次日用慢火砂锅内煮干,焙干,入新瓶收,每服一撮细嚼酒下。”[20]吴彦夔《传信适用方》约与李迅《集验背疽方》(1196年)同时代,公元1180年为南宋淳熙七年,可见在南宋初年,已经开始使用“真橘皮”、“真陈皮”。

宋代杨士瀛《仁斋直指》(1264年)·卷七·呕吐·呕吐证治:“翻胃方:橘皮汤治翻胃呕吐,真橘皮用日照西方壁土炒香,取橘皮为末右,每二钱姜枣略煎服”;“南木香、甘草(炙)、青木香、吴茱茰荡洗七次炒乾各半两,宣木、真橘皮、紫苏茎叶、鸡心槟榔各一两右,剉散。每服三钱,姜五片。”[7]元代朱震亨《丹溪先生心法》和明李時珍《本草纲目》都引过该方。

元代危亦林《世医得效方》(1345年)·卷第十九·疮肿科·通治:“阿胶饮子:……明阿胶,剉蚌粉炒如珠子,出火毒,一两(缺字),真橘皮半两,粉草一两上剉散。分作三服,水一碗煎,候温,病在上食后服,病在下空心服。累效。”[21]卷第十·大方脉杂医科·耳病:“立效散:治聤耳、底耳,有脓不止,真陈皮灯上烧黑,一钱,为末,麝香少许,别研右和匀,每用少许,以绵蘸耳内浓净,即上药。”[21]

元代王珪(1264—1354年)《泰定养生主论》·卷十六·历用得效方:“大戟圆(出箧中秘宝方,妇人有孕勿服):治一切水气疾蛊,癥瘕食积,大戟(红芽者半两)、巴豆(一百箇去皮,水三升煑干,去心膜出油)、芫花(拣净一两)、甘遂、干姜、真陈皮(去白)、碙砂、姜黄、肉桂(去皮已上各等分)”[22];“……真陈皮、茴香(微炒)、南木香各半两右为细末”[22];“茴香(拣净炒)、川练子(去皮核麸炒)、吴茱萸(去仁)、马练花(去蒂梗醋炒)、真陈皮(去白名一两)、芫化(醋炒半两)。”[22]

可见宋元时期广陈皮的道地性已得到医家的认可,广陈皮自宋元开始打响了名号。后世皆知广陈皮为道地药材,广陈皮开始行销海内外。

3 广陈皮宋元以后使用达到高峰

明清医家对广陈皮道地药材的认识达到了空前的高度,而且在李时珍之前就有了。明代中药学著作《本草品汇精要》记载了诸多中药材的道地产地,在卷之三十二·果部上品·果之木的橘皮条目下记载就是:“道地:广东”[23],是明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明太医院刘文泰等集体撰辑。该书撰辑成功,因明孝宗逝世,稿存内府而未刊行。成书年代早于《本草纲目》(1578年),早了李时珍70多年,但稿存内府的《本草品汇精要》对后来者的影响很难去评估,李时珍是否见过该书也不得而知。《本草品汇精要》为明太医院御医集体编著,可见明御医已经完全认可了“陈皮”道地广东,御医们已经开始运用广陈皮为皇家治病。

与李时珍差不多同时代的明代名医缪希雍(比李时珍小20多岁)在《先醒斋广笔记》中大量方剂中运用了广陈皮药名。明黄一龙修广东《潮阳县志》·卷十二·物产:“陈皮即广陈皮,产于此者特佳。”[24]明代凌蒙初的小说《拍案惊奇》有句云:“所以广橘、福橘播名天下。”[25]广陈皮这个叫法在明代相当普遍,说明广陈皮不仅药效好,而且广橘及广陈皮的生产已经有相当大规模,以致响誉全国。明代还有大量的医学典籍运用了“广陈皮”、“广橘皮”、“广皮”。而到了清代除了这些称法继续有医家沿袭,还出现了新会皮的叫法。根据《清宫医案研究》所记载药方,清代宫廷御医给皇家和达官贵人治病的许多药方使用都了广陈皮、新会皮。

广陈皮是广东道地药材,在古代主产广东新会、潮州,化州,四会等地,广东其他很多地区的地方志的物产中也记载当地出产陈皮,是广东三宝之首(广东三宝:陈皮、老姜、禾秆草),和“广东十大中药材”之一。由于广东陈皮的卓越功效,被历代医家称为广陈皮。广陈皮之中尤以新会产陈皮为最佳,又称新会皮。

4 新会陈皮道地历史

说到广陈皮,不得不说新会皮。新会皮是广陈皮中的上品。新会皮也叫“会皮”。清代医家陆以湉《冷庐杂识》·卷二·饧:“有书‘新会皮作‘会皮,盖不知新会是地名也。”[26]清代著名医家张璐在康熙34年(1695年)著《本经逢原》·卷三·果部·橘皮:“橘皮苦辛温,无毒。产粤东新会,陈久者良。阴虚干咳,蜜水制用。”[27]清代宫廷御医很多会在开完药方后,注明中药的产地,在广陈皮下注:“产广东,以新会县署内者最佳。”[28]新会皮作为御用道地药材,为清室服务深得御医和皇家的肯定。道光版《新会县志》·卷二·物产:“红者名大红皮,凡果之皮以柑皮为尤佳,故又名果皮,入药去白用能除痰,与橘红同功,陈者良。”[29]金末元初的元好问《汤液本草》·卷下:“陈皮一种青皮小而未成熟,成熟而大者橘也,色红故名红皮,日久者佳,故名陈皮。”[30]新会皮是用当地的茶枝柑取皮晒干而成,茶枝柑又叫大红柑,油柑等。新会是从何时开始种植柑橘和生产陈皮,可从史料见其端倪。

新会宋元时属广南,《广州府志》·卷七·沿革表二·新会县沿革考:“广南东路广州南海郡新会〔宋史地理志〕。”[31]宋庄绰《鸡肋编》·卷下:“广南可耕之地少,民多种柑橘以图利。常患小虫损食其实,惟树多蚁,则虫不能生,故园户之家,买蚁于人。遂有收蚁而贩者,用猪羊脬盛脂其中,张口置蚁穴傍,竢蚁入中,则持之而去,谓之养柑蚁。”[32]

新会种柑橘在宋元时期虽未有明确文字记载,但新会所属的广南和南海郡都已经盛产柑橘,新会自然不会例外。宋末元初的诗人刘辰翁凭吊新会“崖山之战”时赋诗《青玉案(用辛稼轩元夕韵)》:“雪销未尽残梅树。又风送,黄昏雨。长记小红楼畔路。杵歌串串,鼓声叠叠,预赏元宵舞。天涯客鬓愁成缕。海上传柑梦中去。今夜上元何处度。乱山茅屋,寒炉败壁,渔火青荧处。”[33]宋人有元宵传柑送柑的传统,特别是在王公贵族之间。“崖山之战”(公元1279年农历二月初六)发生前20日左右是的元宵节,根据传统当时的元宵节,宋军海船上的贵族们应该延续了传柑的传统。所以诗中说“海上传柑”,而柑的来源极可能来自新会,当时的新会还未被元军所占领,新会柑冬藏至元宵也是可能的。

在元代时新会为南海所领,治所在广州。元《大德南海志》中就有南海产柑的记载。据潘华金等人的撰文:“新会种柑取皮相传有70多年历史。元代至正七年 (1347年) 新会外海 (今属江海区外海镇) 陈惠甫拨田嘱书中写有‘甘子田租十石,这是他母亲在元初时的仓田。”[34]这说明当时新会存在专门生产柑子的柑园。

明代大儒陈献章(公元1428—1500年)字公甫,广东新会籍。因曾在白沙村居住,人称白沙先生,世称为陈白沙。他在《陈白沙集》中有几首诗描写了家乡新会的柑橘。卷八·古风歌行·《题马默斋壁》:“屋后青山屏翳合,簷前绿树烟花匝。主人闭门履不纳,跏趺明月光遶榻。客来问我笑不答,但闻山莺啼恰恰。橙橘盈园野芳杂,门外一江深映合。四时八风谁管押,烟飞雾走龙腾甲。拙者孤舟持酒榼,成化十年甲午腊。”[35]这首诗写于明成化十年,描写了橙橘盈园的生机景象,新会甜橙曾是贡品,柑橘也是广东名产。

《陈白沙集》·卷六·七言绝句·《送柑答之》:“遗我红柑索我歌,狂柑不饮奈柑何。大崖山下无人寄,日盡千瓢舞破蓑。〔大崖世卿读书处也〕。”[35]这首诗是陈献章在新会崖门大崖山写的,这里曾发生历史上著名的宋元两军“崖门大海战”,也叫“崖山之战”。“崖山之战”后南宋灭亡。诗人曾在此凭吊古战场,还建议修建了有名的“大忠祠”。诗题为《送柑答之》,诗中提到红柑就是新会著名的大红柑,新会皮便是大红柑取皮晒制而成。

《陈白沙集》·卷八·七言律诗·《玄真送柑》:“溪园十月摘黄柑,岁月将穷致小篮。绕膝痴孙高起舞,隔年乳酒正开坛。色香本出梨之右,风味真无岭以南。不惜霜根传药圃,白头还解荷长镵。”[35]这里描写了新会十月摘柑的情景。现在的新会亦是在农历十月左右摘柑。“不惜霜根传药圃”也说明新会在明代有药用的柑园。《广州府志》·卷一百二十六·列传十五(明新会)·明:“新会采药者不知何许人,日采九里明卖以为食,其药多生柑、荔圃。旦暮入采之,绝不视柑、荔,虽自落亦不顾。”[31]据这2条材料所说,新会柑橘已经成规模的果园种植了。

在明万历已酉年(公元1609)王命璿重修的《新会县志》·卷二·物产中有对土特产的介绍中就有陈皮:“……陈皮、枳壳、芭荳、益母草、香附、天门冬、麦门冬、金银花……”[36]。到了康熙年间的《新会县志》沿用了此记载。所以新会明代产新会皮是毫无疑问的。清乾隆年间修的《新会县志》·卷六:“馀甘俗名油柑,苹浦女药之属,陈皮邑出者佳。”[37]这是《新会县志》第1次夸赞本县陈皮,茶枝柑也叫油柑,大红柑。清道光《新会县志》则记载:“合仔梁俗名草边是也,柄次皮可为绳,绳以缚陈皮为往外省。”[29]这是说新会陈皮用草边绳捆缚销往外省。清末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新会乡土志》·十四·物产·(乙)植物:“柑皮之独可入药,为他地所不及,则尤其特别者也。”[38]更进一步说新会陈皮比其他地方的陈皮好。

新会陈皮在清代是被医家盛行使用的高峰。新会陈皮有了自己的道地称呼新会皮。新会皮的称呼始于何时何人,大致也可以找到答案,新会皮的称呼几乎没有出现在明代著作中,而是在清人的医案中。最早出现的是在清代康乾年间大医士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和与叶天士齐名的薛雪的《扫叶庄医案》,二人同时代且是同乡名医。二人医案中陈皮多用“新会皮”、“会皮”。这大概得传于叶天士的老师——苏州名医王子接,王子接弟子叶天士、吴蒙整理了老师的《绛雪园古方选注》三卷(1732年),王子接在他的《绛雪园古方选注》中喜欢使用“广陈皮”、“广皮”。在叶天士等人著作的影响下,新会皮被很多清代医家认可。使用新会皮的其他清代医学著作如:《增广大生要旨》、《医方丛话》、《串雅》、《爱月庐医案》等。

新会皮产自柑橘属的茶枝柑,又称新会柑、大红柑、江门柑、油柑。新会古称冈州,现为广东省江门市辖区,地处珠江三角洲,濒临南海。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全年四季分明,气候温和,热量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土壤类型为潴育型水稻土、赤红壤;土壤富含有机质,土地肥沃。非常适合茶枝柑的生长条件。为新会皮的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气候和土地条件。

5 广陈皮的道地优势

道地药材广陈皮的优势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也成为“广药”中的大宗药材。历史上是如何评价广陈皮的,各家都各有见地。“广中”是古代人对广东的称呼之一。李时珍《本草纲目》·果部第三十卷·果之二·橘:“橘皮:性温,柑柚皮性冷,不可不知。今天下多以广中来者为胜,江西者次之。”[1]后来明末的倪朱谟《本草汇言》中也有相近的说法。李时珍通过各地产陈皮的药性对比,得出陈皮以广东产为最好。除了李时珍《本草纲目》对广陈皮的推崇。 明·卢之颐《本草乘雅半偈》·卷三·本经上品五·橘柚:“本经上品橘柚,气味辛温,平,无毒。主胸中瘕热,逆气利水谷,久服去臭,下气通神,覈曰:橘柚生江南,及山南山谷。今以广中者称胜。素华,丹实。皮既馨香,又有善味”。“观又不如佛肚脐形小皮癞甘美可口也。霜降采,取气足味。足密藏至春,剖皮抽脉破囊吮汁,亦可振精醒神。為得句破疑之助,若欲择皮用充药饵,不若广中者皮薄而香愈陈,则愈善也。”[39]卢之颐对广陈皮认识比较全面,不仅说了广陈皮道地,还详细描写了广陈皮的性状和药效特点“皮薄而香愈陈,则愈善也”。指出皮薄而香和老陈是广陈皮的重要特性。明·李中梓《删补颐生微论》·卷三·药性论第二十一·果部:“橘皮:味辛性,微温,无毒。入肺脾二经。产广中者良,陈久者良。去蒂及膜用,开胃健脾,消痰理气,止嗽定呕,消食开郁。”[40]李中梓的另一部著作《雷公炮制药性解》:“去白者兼能除寒发表,留白者兼能补胃和中。微炒用。产广中,陈久者良。按:陈皮辛苦之性,能泄肺部金,金能制水,故入肝家,土不受侮,故入脾胃。采时性已极热,如人至老成,则酷性渐减。收藏又复陈久,则多历梅夏而烈气全消。温中而无燥热之患,行气而无峻削之虞,中州之胜剂也。乃《大全》以为多用,独用有损脾胃,师心之过耳。”[41]李中梓根据中医论治理论深刻的分析了广陈皮药效优势,得出广陈皮具有“温中而无燥热之患,行气而无峻削之虞”,的重要特点。

除了医学论著还有一些地方志,也论及了广陈皮的道地。清咸丰陈淑均纂台湾府《噶玛兰厅志》不分卷:“陈皮、橘皮也以广中陈久者良,能燥能宣有补有泻,可升可降。”[42]在海峡对岸的台湾在清代也知道广陈皮道地和药效,可见广陈皮的知名度和广陈皮所到范围之大。

清乾隆孔兴琏纂修《番禺县志》·物产:“橘白,华赤,实黄者,熟皮香可入药。以广陈皮为最,味亦甘美。”[43]清光绪版《潮阳县志》·卷十二·物产:“陈皮即橙橘皮,晒干为之粤中药材称为第一。”[44]可见广陈皮在清代已是广东药材之冠了,不仅味美,药效也极佳。广陈皮的生产和贸易也有相当大的规模。

6 结论

“广陈皮”作为道地药材使用和称呼源于宋元,确切说是宋代,但道地名称“广陈皮”未广泛使用,有时以“真橘皮”“真陈皮”指代。元代之后广陈皮的称呼被医家广泛认可和使用。明清以来达到鼎盛。明清两代宫廷御医都认可“广陈皮”为的道地优质药材。新会皮生产和使用大致源于元代,亦可能出现在宋代,但需要更多直接的证据来证明。新会皮盛于明清,尤其在清代以后,“新会皮”道地称呼得到广泛认可。广陈皮与新会皮不是独立发展的,两者有共同的发展脉络,有时广陈皮完全指的就是新会皮,两者很多时候是互用的,特别在明清以后。广陈皮与新会皮以其卓越的药效成就了其岭南道地药材的地位,也使得广陈皮与新会皮美名广播天下。

[参考文献]

[1] 李时珍.本草纲目[M].张守康校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757.

[2] 魏莹,杨安金,骆利平,等.陈皮本草考证[J].井冈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4(4): 75.

[3] 魏裕涛,魏佳娜,庞玉思,等.浅谈道地广陈皮与普通陈皮之差别[J].中国民间疗法,2013,21(9): 53 .

[4] 张自烈.正字通[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6:493.

[5] 陈言.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书:三因极一病症方论.卷十四[M].香港: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1:37.

[6] 窦汉卿.疮疡经验全书[M].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中心,2001:455.

[7] 杨士瀛.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书:朱崇正附遗.仁斋直指[M].香港: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1:14.

[8] 刘时觉.四库及续修四库医书总目[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411.

[9] 干祖望.《疮疡经验全书》——伪书话题之三[J].江苏中医,2001,22(6):30.

[10] 李永健,邸若虹.《疮疡经验全书》考略[J].中医文献杂志,2012,30(1):18.

[11] 汪汝懋.寿养丛书全集·山居四要[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134.

[12] 缪希雍.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书:神农本草经疏.卷二十三[M].香港: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1:54.

[13] 杨守敬.日本访书志[M].张雷校点.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168.

[14] 朱橚.普济方.第5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2767.

[15] 李迅.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书:集验背疽方[M].香港: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1:8.

[16] 穷乡便方[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1:42.

[17] 缪希雍.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书:先醒斋广笔记.卷四[M].香港: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1:17.

[18] 秦昌遇.症因脉治[M]. 秦之祯辑.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276.

[19] 杨时泰.本草述钩元[M].上海:科技卫生出版社,1958: 430.

[20] 吴彦夔.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书:传信适用方.卷上[M].香港: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1:11.

[21] 危亦林.世医得效方[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307.

[22] 王珪.泰定养生主论[M].程立志等校注.北京:中国医药科学出版社,2012:129.

[23] 劉文泰.本草品汇精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769.

[24] 黄一龙.潮阳县志[M].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63:308.

[25] 凌蒙初.拍案惊奇[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4:6.

[26] 陆以湉.历代笔记小说大观·冷庐杂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62.

[27] 张璐.本经逢原[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50.

[28] 胡世林.中国道地药材论丛[M].北京: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7:24.

[29] 林星章,黄培芳.新会县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1966:63.

[30] 元好问.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书:汤液本草.卷下[M].香港: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1:84.

[31] 戴肇辰,史澄,李光廷,等.广州府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1966:332,3864.

[32] 庄绰.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书:鸡肋编.卷下[M].香港: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1:74.

[33] 刘辰翁.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书:须溪集.卷八[M].香港: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3:94.

[34] 潘华金,毕文钢,杨雪.新会陈皮道地性密码释译[C].新会:第三届中国新会陈皮产业发展论坛主题发言材料,2011:69.

[35] 陈献章.陈白沙集.第6~8卷[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369.

[36] 王命璿.新会县志[M].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中心,1992:172.

[37] 王植.广东历代方志集成﹒乾隆新会县志[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7:732.

[38] 谭镳.新会乡土志[M].广州:粤东编译公司,1935:120.

[39] 卢之颐.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书:本草乘雅半偈.卷三[M].香港: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1:78.

[40] 李中梓.删补颐生微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162.

[41] 李中梓.雷公炮制药性解[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20.

[42] 陈淑均.噶玛兰厅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384.

[43] 孔兴琏.番禺县志[M].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中心,1992:804.

[44] 周恒重,张其翰.潮阳县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1966: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