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启迪学生创新思维

2017-03-28 16:21雒义
新一代 2017年2期

雒义

摘 要:数学是抽象性和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数学的抽象性和儿童思维形成了一对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途径,就是利用学具操作这一直观的教学手段进行思维训练,把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变成学生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理解的了的数学事实,因势利导,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

关键词:操作学具;启发质疑;巧妙运用

数学是抽象性和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数学的抽象性和儿童思维形成了一对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途径,就是采取直观的教学手段进行思维训练,把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变成学生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理解的了的数学事实。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一个人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切断了动手,就意味着切断了与思维的联系。对小学生而言,只是简单的坐着听和看,不一定会记住知识。要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并保持持续性学习的兴趣,从而更容易的掌握所学的知识。利用学具操作让学生动起来,就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一个很有效的途径。以下是我的体会与收获。

一、从操作学具入手,让学生动起来

感性认识是学生获得知识的第一步,學生的学习一般都从感性认识开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操作学具,使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调动多种感官,为学生提供学习参与机会,使其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例如在教学“时、分、秒的认识”时,我让学生利用学具盒上的钟或从家里带来的钟表,拨动时针、分针、秒针,观察每个部分的变化,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不难发现,秒针每走一圈分针走一格,分针每走一圈时针走一格,这样很直观的就能认识到时、分、秒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学习有关时、分、秒之间的知识就简单的多。在课内,我还设计让学生在同桌之间利用学具钟相互提问,在这个练习中学生可以自由拨钟,互相问答,即当学生,又当老师,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又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我让学生用长方形或正方形的纸片折一折。先让学生思考,如果把纸片平均分成4份,可以怎么折?学生的折法多种多样,有的把一张长方形纸片折成四个小长方形,有的把一张正方形纸片折成四个三角形,这样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折好后,我让他们将其中一份涂上颜色,观察涂色部分和未涂色部分的关系,然后再用不同颜色的笔为其他三份涂色,学生很轻松的掌握了分数中整体和部分间的关系,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这样的动手中,学习的兴趣也被调动起来了。

二、创设操作情境,让学生质疑的声音“响”起来

读书有疑,方始是学。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学生是否学会提出问题,是学生是否学会学习的重要标志,也是评估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高低的重要指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创造操作情景,启发学生质疑。例如在教学“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特性时,我先围绕“任意三条线段能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然后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不同长度的小棒若干,每个小棒代表一条线段,指导学生自己用小棒去围三角形,很快就有学生反映,有的能围成三角形,有的则不能。为了解答学生的这个疑问,我引导学生比较他们围成的图形所具备的特点,取出两根小棒相接和第三根相比,能够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每两根相接都比第三根长,只要有一组小棒长度短于第三根均不能围成三角形。因此得出,任意三根小棒不一定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只有在两根小棒的和大于第三根小棒时才能围成三角形,进而得出本节课的知识点:“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结论。这样的教学过程,教师没有更多地讲知识,而是通过指导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在质疑、实践、讨论、交流中不断发现新问题,解决问题。教学中应该留给学生的是一个问号而不是一个句号,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探索,及时点拨学生的探究方向,肯定学生的见解,适时地做学习小结,让课堂上学生的质疑的声音“响”起来!

三、巧妙运用操作,让学生思维活起来

小学生思维以形象性思维为主,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实践操作的机会,让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使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源泉。例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教师首先组织学生用8根长度相等小棒分别拼正方形和等边三角形,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时发现:如果拼两个正方形,则8根小棒刚合适;如果拼一个正方形和一个等边三角形,则多出1根小棒;如果拼两个等边三角形则多出2根小棒。由没有剩余引出有剩余,在操作活动中进入新课,感知了余数概念。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课前让每个学生自己准备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锐角三角形各一对以及几个平行四边形进行摆一摆、拼一拼、移一移、剪一剪,看看能不能通过拼、摆、移、剪成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通过自己动手去寻找和推导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有的学生用一对三角形拼成了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或正方形;有的学生用一个平行四边形剪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也有学生只用一个三角形通过割补法,把它转化为长方形或正方形。由于正方形和长方形也可以当作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对待,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三角形的底和高之间的关系,通过观察,学生很容易发现三角形底相当于平行四边形底,三角形的高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高,从中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这样发现新知,学生容易理解和记忆,而且在操作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加快了学生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的进程。

总之,如何让学生动起来,让数学课堂活起来,关键在于教师有意识地引导,有步骤地组织,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因势利导,便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兴趣盎然,对知识的理解、运用也就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