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北京市实施中小学生课外活动计划的几点思考

2017-03-28 14:45燕凌孙伟李京诚徐守森
体育教学 2017年3期
关键词:中小学生基础教育素质教育

燕凌++孙伟++李京诚++徐守森

摘 要:论文回顾了北京市实施中小学生课外活动计划的背景,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北京市中小学生课外活动计划实施的特点以及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提出课外活动的未来发展中应该始于学校管理者充分认识到课外活动的重要性,实践中应该避免工具思维,警惕功利思维,操作层面上应该基于层次性、阶段性与自主性。

关键词:中小学生;课外活动计划;素质教育;基础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7)03-0025-02

一、北京市中小学生课外活动计划实施的源起

我国课外活动的历史可追溯到清朝末年,当时的《钦定学堂章程》中就已出现对课外活动相应的规定,如此说来,我国近代课外活动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新中国建立之后,课外活动在国家教育相关政策中时隐时现,在理论界也引发过观点纷呈的讨论,在实践操作层面亦出现过各种“变体”。其作为教育政策文本中的“配角”,未曾间断;其作为独立的教育政策文本,虽在“名分”上被予以肯定,但实践层面上并未在真正意义上紧随名分其后。

新世纪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一过程中也醞酿了课外活动的再度兴起。首先,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发布开启了我国素质教育的序幕;1999年,《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开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开展一方面为课外活动的再度兴起提供了宏观背景,另一方面也为课外活动的实践开展提供了切入点。其次,2001年,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亦被称为“新课改”,新课改使人们对课程的内涵以及功能有了全新的认识,对人才培养、学生学习方式的观念也有了新的突破,由此,课外活动的“边缘性”角色逐渐得以转变,其功能也逐步得到充分的肯定。再次,整个社会对青少年体质问题的关注也是课外活动的诱因,青少年体质持续下滑作为客观现实,在既有教育现实条件下从原有的学科课程体系中得不到充分的“补偿”,这就为通过课外活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提供了契机,另一方面课外活动也为改变这一现状提供了平台。

如果说新中国建立伊始,课外活动发展经历了磕磕绊绊的六十年,那么2014年1月14日,自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下发《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在义务教育阶段推行中小学课外活动计划的通知》起,课外活动真正意义上沿着一条有系统、有规划的路径开始行进。以崭新模式推开而来的中小学课外活动计划在启动之初不免触碰到各种矛盾,这其中既有实践模式的问题,也有经费保障的困难;既有师资队伍的难题,也有管理监督的困境。在北京市中小学生课外活动计划实施过程中不断呈现出各种创新实践模式、不断得到家长和学生积极反馈的同时,系统地总结课外活动实施的成果,冷静地反思其中存在的问题,是课外活动计划可持续推进以及向全国推广的基础。

二、北京市中小学生课外活动计划的特点

北京市通过配备专项资金推进课外活动的实践,成为中小学生课外活动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的重要举措。北京市率先推进课外活动计划的举措中体现了如下几个特点。

1.系统规范了课外活动实施的实践架构。与以往有关学校课外活动的政策相比,课外活动计划的通知中明确了课外活动的地位、目的、实施范畴和途径、实践标准、管理机制与责任等问题,为课外活动提供了较为明确的实践指导。

2.创新性的提出以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形式开展体育、科技、艺术等方向的课外活动,这使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发展学校教育,为学校发展注入了活力。

3.政策层面显示出很大的决心,具体体现在经费上予以的大力支持,课外活动计划推行之初,北京市财政给予城区生均每年400元,远郊区县生均每年500元的经费支持;2015年,经费提高至城区生均每年700元,远郊区县生均每年900元的标准。今后一个时期,这一标准有望进一步提高,且在弹性上也会有所提升。经费的支持为学校课外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最基础的保障。

4.学校拥有较大的自主性,不受过多条条框框的限制,可以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利用自己的优势,探索迥异的实践模式。例如有的学校与传统文化组织合作向青少年传递传统文化精华;有的学校利用家长资源搭建活动平台,甚至家长也亲身参与到课外活动中去;有的学校利用课外活动的契机对学校教师进行系统培训,使学校教师能够成为课外活动开展的主体;有的学校邀请体育、艺术、科技领域的成功人士对青少年进行榜样教育、成功教育等;有的学校将某一特色课外活动纳入课程模块,使更多的学生受益……毋庸置疑,自主性成为课外活动计划推行后北京市中小学呈现“百花齐发”局面之重要原因。

三、北京市中小学课外活动计划实践中的问题

越是崭新的事物,越是初始的阶段,也越是问题集中凸显的时期。北京市在义务教育阶段推行课外活动计划近三年以来,也面临着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总体来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关于“钱”的问题,包括部分学校经费不足的问题、学校教师担负大量工作却无法取得合理报酬的问题、经费使用过程监管不严的问题、经费支出规则缺乏灵活性的问题、经费使用标准不明确的问题等;二是关于“人”的问题,包括社会服务中师资良莠不齐的问题、学校管理人员尚未明了课外活动意义的问题、学校教师参与课外活动计划积极性不高的问题、远郊区县校外优质教育资源稀缺的问题、学生兴趣得不到充分满足的问题等。

操作层面的具体问题背后也隐藏着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1)课外活动与学校已有课程体系的关系尚不明确,这也反映了对课外活动定位不够清晰的问题。例如有的学校就因此出现课外活动与已有教学活动在时间上的冲突现象。(2)课外活动形式效果与实际效果的关联不足,所谓形式效果是开设活动的数量和种类、外聘专家的数量、学生的参与规模等,实际效果则是学生的受益广度与深度、学校文化的建设与提升,如果缺乏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课外活动的开展难免落入追求形式效果的陷阱。(3)课外活动发展中体育、艺术、科技的权重略有失衡,从文件精神来看,课外活动计划中非常重视体育活动的开展,但是在实际推广过程中基于场地、师资及安全的考虑,体育活动有被弱化的倾向。(4)课外活动实施过程中由于区域及学校条件之间的差异造成实施效果参差不齐的局面。例如在社会资源的利用方面,有的远郊区县学校由于地理位置偏远,很少有人愿意基于高额的时间和人力成本前去授课,从而造成学校“吃不饱”,相反有的城区学校则是“吃不完”。(5)课外活动政策实施的知识动员基础较为薄弱。所谓知识动员,需要决策者、管理者、执行者、研究者通过充分的接触来促进政策的科学化。课外活动计划的推广过程中,调查研究的基础尚显得有些薄弱,以至于某些政策未能充分考虑学校的既有条件和客观困难,也使得一些违背教育规律的现象“趁机”出现。

四、关于中小学生课外活动未来走向的一些思考

基于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小学课外活动发展历史的回顾,以及对北京市中小学生课外活动计划进展情况的分析,未来中小学生课外活动的发展应该充分考量如下四个问题。

1.认识薄,则行动弱。如果学校管理者未从思想层面认识到课外活动对于学生成长的意义,那么课外活动最终将浮于口号。实际上北京市课外活动计划实施过程中,有些学校管理者认识不足,对课外活动计划的实施尚处于观望姿态,很多中学更是迫于升学压力未推进课外活动计划。

2.避免工具思维。课外活动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非“工具”,如果持“工具”思维,则形不成课外活动开展的系统性、计划性以及可持续性,因为“工具”讲求时效性甚至是时代性,而在这一点上来说,课外活动具有历史性与跨时代性,在不同的时代与教育的本质、育人的目标有着不同形式的吻合,仅仅秉承“工具”思维,课外活动定会陷入“昙花一现”的窘境。

3.警惕功利思维。课外活动的基点是学生的发展,而不仅仅是彰显学校业绩的表演、数据、报告等,后者属于是课外活动开展中的“功利”思维范畴,功利思维固然可作为推动学校积极推进课外活动的动力,但这仅仅是外在动力,课外活动开展的原动力当是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参与、学生的成长。膨胀的功利思维必将以牺牲学生的发展为代价。

4.课外活动的推进需要基于层次性、阶段性与自主性,所谓层次性是指学校基于所处地域、学校水平等条件的考虑,探讨适宜的推进模式;所谓阶段性是课外活动的开展不能因为利益诉求一哄而上,应该遵循教育活动的规律分阶段的逐步展开;所谓自主性就是在保证制度的严谨性基础上给予学校在经费使用方面、活动开展方面充分的自主性,以此激发学校推进课外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北京市教委.关于在义务教育阶段推行中小学生课外活动计划的通知[EB/OL]. http://zhengwu.beijing.gov.cn/gzdt/gggs/t1340779.htm,2016-12-28.

[2]徐守森,李京诚,孙伟.吹响课外活动号角,把素质教育引向深入——北京市课外活动计划的缘、现状与未来[J].体育教学,2016(9):34-36.

猜你喜欢
中小学生基础教育素质教育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在素质教育中树立文化自信
浅析我国的素质教育政策
影响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要素库及权重分析
陪读现象产生原因及其利弊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话语的迁嬗
教育均衡发展: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境界
“中国梦”之中国“自主高考”梦
浅谈凉山彝区中小学“学困生”的转化
基于微课应用的专递课堂教学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