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传统思维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影响

2017-03-28 05:12
成功 2017年6期
关键词:职校工人职业

张 巍

江苏省吴中中等专业学校 江苏苏州 214187

浅析传统思维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影响

张 巍

江苏省吴中中等专业学校 江苏苏州 214187

本文追根溯源从古代“士”和“工”的社会地位区别到现代“知识分子”和“技术工人”的工作性质思考,从而引出培育这两类人才“普高”和“职校”的教育思考。旨在分析在社会大环境下,现在家庭传统思维在对与子女读普通高中和中职中学上的思想差别,可见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并不是个例。国家虽然在职业教育上不断大力投入,但作为教育执行环节末端的家庭单位,若他们的传统思想不进行转变,职业教育改革仍是困难重重。

传统思维;职业教育发;影响

一、古代“士”和“工”的思想考量

在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划分的“士农工商”有着明显的等级区别,士大夫即脑力劳动者排在第一位,其政治地位和社会阶层自然是不言而喻的[1]。他们不仅受到社会的尊敬,而且赢得古代贵族的器重[2]。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不论你是布衣寒门还是王公贵族,只要你是“士”就受到社会的拥戴。而随之的科举制度,更是将“士”推向了统治阶级的政治中心,科举考试无关年龄、家世、地位、财富,只要你能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就能入仕当官获得一定的政治地位。所以历代的寒门子弟寒窗苦读十余载,不远万里进京参加科举考试,有些人甚至将其作为毕生的追求。不言而喻,“士”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反观“工”,工匠即体力劳动者排“士农工商”的第三位,总体而言要比“士”的地位低下。在社会早期“工”是受人尊敬的,如《山海经·海内经》记载的“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共工生术器。术器首方颠,是复土壤,以处江水。”在《庄子·达生》中也曾写到“工倕旋而盖规矩,指与物化而不以心稽,故其灵台一而不桎。”从这些神话故事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先民对于其工匠的崇拜,他们对于社会的进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3]。但进入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以后,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他们的劳动价值被压榨、被剥削,这样一种社会环境使得工匠及其所拥有的技术得不到应有的尊敬[]。

二、现代“知识分子”和“技术工人”的思想考量

封建社会末期,在社会转型的历史推动下,1905年科举制度被废除,传统意义上的“士”逐渐消亡,通过洋务运动,提出“师夷制夷”、“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5],人们开始通过各种方式学习西方近代社会知识,重新构建自身的价值和知识体系,其开始慢慢向现代知识分子转型。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各国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现今世界各国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科技、是人才的竞争,虽然广义上的知识分子并不等同于人才,但在这个信息化时代,人才主要出自于知识分子群体。随着科技发明不断创新,逐渐导致脑力劳动者的比重增加而体力劳动者的比重减少,这个过程必然使得知识分子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6]。

近代的工业技术也是由古代工匠技术发展而来,在某些方面其继承了古代工匠技术的一些特质,但并不是古代工匠的翻版,技术工人与传统的工匠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资本主义取代封建社会后,虽然在近代第一次技术革命和第二次技术革命中,技术工人都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但他们仍然不属于上流社会,在社交中始终受到歧视,政治上没有地位[7]。

而现代的技术工人与资本主义时期的技术工人又有着本质的区别,现代社会对于技术工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要具有娴熟的操作技能,而且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也要透彻。技术工人同知识分子一样受到正规教育,他们更是实现科学技术理论到现实生产技术的最终执行者,倘若没有现代的技术工人,再先进的科研成果也难以转换成实际操作,最后我们只有空洞的理论体系,而没有成熟有效的科技产品。

但现今人们对技术工人的理解往往却有偏差,技术工人得到的认可度较小,大部分企业将他们视为廉价劳动力,从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设立代工厂就可以看出,社会并不认同技术工人的地位,他们不如同样是在企业中工作的金领和白领,社会对他们的评价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

三、家庭“普高”和“职校”的思想考量

不论是古代的“士”,还是近代的“知识分子”他们在推进社会发展的进程中的确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对现代培育这类人才的“普高”人们往往有一种盲目的追求[8]。

家长普遍认为人才等同于高学历等同于高社会地位,这种思想已经在大众心中深根蒂固,甚至这种想法会被一遍又一遍强加给他们的子女,所以九年制义务教育以后,普通高中是一般学生和家中的首选,只要有一点能上普通高中的希望,家长往往费尽人力财力物力都会让孩子上普通高中。

普通家庭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等专业学校的发展,家长认为只有那些成绩不够优秀,不得已才会被送进职业院校。这种情况往往给人造成的现象是只有成绩差的、不优秀的人才会去职业学校,职业学校成为家长无奈的选择,从而职业学校的学生在社会上的认可度也比普通高中的学生要低。

虽然由于部分历史原因,脑力劳动者的确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在社会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一项科技的推广和运用是广大的体力劳动者,有发明创造者,有推广使用者,社会整体才能前进。家长们认为职业学校出来的学生最多也就是“替人打工的”这种思想其实是错误的,他们本身对于“工人”这种职业是存在偏见的,现代意义上的技术工人一般是指经过特定的培训,拥有成熟理论基础,能从事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工作的人。而我国的职业教育正是为了培养这种现代技术工人而存在,他们是在接受了普通教育的基础上,为适应未来某种职业需要而进行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培养,职业教育的学生将逐渐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随着中央对职业教育的不断投入,习近平同志指出职业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领域的重要环节[9]。政府也开展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包括中等职业院校奖学金助学金数额的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示范学校的建设、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培训等等。但由于我国传统文化的氛围,要使中等职业教育能有一个质的飞跃,还需要家长和学生在思想上进行改变。

四、职业教育的改善、家庭思维的转变

从现在社会的大环境来讲,国家越来越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但是如果家庭观念不转变对于职业教育的发展依然是个瓶颈[10]。

从班级中抽样的案例来看,这种对职业教育的错误理解比比皆是。家长对职业教育的不自信,造成孩子一种总是差人一等的错觉。与同年龄的孩子相比职校生给人的感觉就是缺乏了生气,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劲,有种拒人千里之外的感觉。其实他们对于自己的喜欢的事情也有着最原始的热情,但这种热情往往在他们告知家长后就被泯灭,他们的这种想法对于父母来讲是不切实际,是一种所谓的妄想。家长否定了他们的热情,一而再再而三之后,即时他们有其他方面的爱好或者想法也会自我否定掉。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思维对于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家长是一种积极的姿态来培育孩子,还是一种消极的姿态来培育孩子,直接影响孩子未来的道路。

从近几年的“技工荒”可以看出,技术工人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地位,而培养这类人才的职业教育将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正扮演着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未来不论普高教育还是职业教育都只是教育的方式和理念不同,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出发点和目的点不同,两者并没有直观的可比性。但我们可以看出现在家庭对于职校生的偏见不是个例,是社会大环境下的普遍问题,家庭不能因为文化课成绩而否定我们职校生,思维观念转变迫在眉睫。

[1]河马文化.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盛世中华:春秋战国卷[M].吉林摄影出版社,2012.

[2]任丽娟.我国职业教育缺乏吸引力的文化反思[D].贵州师范大学,2015.

[3]梁闰苟.技术工人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D].广西民族大学,2008.

[4]王娜,王前.技术伦理视角的我国宋代社会风气评析[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2,29(2):87-91.

[5]梅雪.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研究[D].渤海大学,2013.

[6]吴艳华,吴庆生.信息化时代对于职业教育教学管理的推动作用[J].赤子,2014(6):123-123.

[7]赵士祥.工业化时期的资本主义③[J].中学历史教学,2003(6):17-27.

[8]姜大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理性追问[J].教育研究,2011(11):70-75.

[9]朱守锂.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开创职业教育工作崭新局面——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召开[J].广东教育:职教版,2014(7):4-8.

[10]郝天聪.职业教育转换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6.

猜你喜欢
职校工人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职业写作
让职校师生的心更敞亮
我爱的职业
做一个“巨晓林式工人”
体验教育在职校生专业选择中的运用
基层关工人的梦
职校数学翻转课堂教学探索与实践
一名关工人的中国梦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