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政治的幻象》:观察新闻业的新视角

2017-03-28 09:08夏诗卉
传播力研究 2017年5期
关键词:个人化尼特新闻业

文/夏诗卉

先来看当今语境下的“政治”内涵。政治,这个词天生不讨人喜欢,人们总是将它与政治家的丑陋嘴脸联系到一起,而政治家,恰恰是拥有极高的表演天赋、极尽操纵权术的上层人士。把“政治”二字拆解开来,“政”指的是领导,“治”指的是管理。“政”是方向和主体,“治”是手段和方法,政治是上层领域中各种权力主体维护自身利益的特定行为以及由此结成的特定关系,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时期产生的一种重要社会现象。

人类社会发展至今,政治操纵从一种统治手段发展成为一种艺术,从很久以前仅仅是朝堂之上君臣小范围内讨论的话题发展成为传媒业迅速发展大背景下的无论是身居庙堂还是朝野皆热衷于讨论的公众议题。随着民主的发展进程与人们民主意识的觉醒,政治被迫要求“提上台面”,而且需要有光鲜的外表进行粉饰与包装。如此,很自然地,新闻,就成了政治包装的手段。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李希光教授在为本书所作的中文版序中提到了“新闻执政”这个概念,并且指出“新闻执政已成为成功的政治和治国的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他在此文的最后一段话也令我印象深刻:如果翻完《新闻:政治的幻象》这本长达300多页的书,大部分内容忘到脑后了。那么,对于执政者来讲,记住本书引用的前白宫传播顾问David Gergen的这句话那就算没白读:“要成功执政,政府必须确定议程;而不能让媒体来为它确定议程。”这句话站在执政者的角度为他们提出了简单却中肯的建议,旨在提高政府官员的媒介素养,运用新闻来提高公共政策部门的执政形象、执政公信力和执政的合法性。

那么,在执政者这样的要求下,新闻就不再是真空状态下的纯粹的新闻,新闻被赋予了工具性,成为了新闻执政的工具。新闻附属于政治,天然被政治与商业奴役,无论是美国新闻业还是中国新闻业都概莫能外。新闻的定义也就由此要做出一些修正,作者兰斯·班尼特在全书的开篇便提出忠告:理解“什么是新闻”的第一步便是“审视政治角色和他们的传媒顾问如何利用新闻管理技巧来使新闻服务于他们的利益。另外一个因素是记者和新闻机构所面临的经济利益。他们需要在有限的资源和时间内找到能抓住观众的新闻,因此他们常常要牺牲新闻的深度和多样性来获取圈内人士的观点、丑闻,以及耸人听闻的消息等等。由此,当今商业化的媒体逐渐个人化、戏剧化、片断化,而且大量的软性新闻正在远离政治。

作者兰斯·班尼特对美国新闻业特点及变化趋势还进行了一些观察,总结起来便是:世界上最自由的媒体,由于受到最成熟的商业运作和最精湛的政府媒介管理两股强大力量的包夹,反而丧失了选择的可能性,政治新闻全部按照“个人化、戏剧化、片断化、权威-无序”的统一模式编排。同时,技术的兴起为个人提供路径,供人们回避幻象。于是人们要么拒绝简单化的政治倾向,从而使自己与世隔绝,远离各种观点和争论;要么接受这些政治符号,整日生活在危机、千篇一律的戏剧中,看着那些强大有力的演员从遥远的地方来决定他们的命运。[1]

相较于美国政治新闻业,除了具有共同的特点、面临共同的困境,中国政治新闻业还另有些“中国特色”。政治上,受制于中国新闻控制的特殊机制,即国家通过“单位体制”,运用组织、话语和财政三重控制手段对新闻业这种特殊意识形态的日常化宣传工具实行半军事化管理[2],中国新闻业在政治领域内受到诸般宽泛且随意的限制或惩戒。

谈到媒体商业化,或者说市场化,则是一种控制与反控制的博弈。市场化借助于财务自给,在帮助解构单纯的宣传机器的定位,恢复新闻业本原上是新闻人的朋友;但在媒介领域引入工业化的运营模式,资本奴役下的新闻人沦为“媒介工人”。[3]

中国的政治新闻在抗争与入笼中求生,颇有戴着镣铐跳舞的凄恻与无奈。苦心孤诣地做好政治硬新闻,却讨不来什么好结果,一方面媒体人手脚被束缚无法放心大胆地施展拳脚,另一方面政治新闻的受关注度有限,受众的注意力已被多元的话题瓜分完毕,因此政治新闻出现的“个人化、娱乐化”的倾向完全可以理解,这也是新闻机构及从业人员趋利避害的一种选择而已。

而当我们再回到《新闻:政治的幻象》这本书中来时,我们发现这本书中同样充斥着对美国新闻自由的极大反讽与对美国政治新闻“个人化、戏剧化、片断化”的批判,但在批判的同时,作者也在努力探索着构建一种更加合理的信息系统的可能,如公民新闻运动的发展,对于公共广播系统的推广等等。这些设想未来不一定能实现,但正如第一段所说,难能可贵的是,兰斯·班尼特在这本书中为我们提供了理解新闻与政治关系的新视角,理解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要想推动中国的政治新闻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第一步便要打破幻象,对其有一个客观全面的了解,打破幻象之后才能改变固有的新闻模式,从而正确地解决难题、迎接挑战,而这一步,正是班尼特在《新闻:政治的幻象》中教会我们的。

[1]吴昊.打破幻象,从理解开始[J].时代人物,2008年06期.

[2]周翼虎.抗争与入笼:中国新闻业的市场化悖论[J].新闻学研究,第一〇〇期.

[3]旧事流水.求仁得仁——非典型南方报系媒体人宋志标的悲剧.http://www.jianshu.com/p/7e0e16913e71.

猜你喜欢
个人化尼特新闻业
法兰克福书展个人化书籍走红
互联网为新闻业带来了什么?
大数据时代:新闻业面临的新震荡
“尚长荣三部曲”带来无尽思考——且说个人化艺术创造的价值
从IPSO看英国新闻业的自律与他律
互联网催生传统新闻业的三个变化
女性形象的个人化书写——严歌苓小说解读
《全国新书目》2009年4月荐书榜
接力棒
勿回首:作为构想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