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游·伏妖篇》看“西游”IP的继承与创新

2017-03-29 14:03蒋慧
电影评介 2017年5期
关键词:伏妖降魔红孩儿

蒋慧

由徐克导演,周星驰监制、编剧的大型古装魔幻动作类电影《西游·伏妖篇》(以下简称《伏妖篇》)于2017年大年初一与观众见面。该片是周星驰继《西游·降魔篇》(以下简称《降魔篇》)后又一改编自中国古代经典神魔小说《西游记》的IP力作,故事也继《降魔篇》说起,唐三藏感化了杀死段小姐(舒淇饰)的齐天大圣孙悟空并收其为徒,带着孙悟空、猪八戒与沙僧一行四人踏上了西天取经、降妖伏魔之路。在一路中经历种种磨难与考验、逐渐互相理解与信任,也收获了各自的成长和改变。在角色的选择上,唐僧一角在《降魔篇》中由文章扮演,在《伏妖篇》中则由当红小生吴亦凡扮演,并有林更新、姚晨、林允等人气偶像共同演绎。《伏妖篇》于上映前34小时创下预售票房过亿纪录,超过了去年贺岁档星爷执导的《美人鱼》的映前8小时预售票房过亿的个人纪录。上映后,在称霸春节档的同时,《伏妖篇》也备受关注,人们不可避免地拿其与《降魔篇》作比较,“徐克+周星驰”,究竟是否有“1+1>2”的效果?《伏妖篇》与此前的西游题材的作品相比,又有何不同?

一、 性格塑造:“取经团队”的性格再造

唐僧无疑是《伏妖篇》中的主角,也和之前的唐僧一角有很大不同,更加轻松,更加幽默,被嘲笑成“死秃驴”的同时,不停地强调“我是很聪明的”,承包了影片的大部分笑点。但唐僧的转变并不仅仅是为了笑点,难道《降魔篇》中内敛沉默的唐僧就不好笑吗?不,在星爷的手下,他一样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笑点。很明显,这次的西游中,唐僧是被刻意的“接地气化”了。详细的分析一下《伏妖篇》中唐僧的性格特点。首先,与其他唐僧并无不同的是,他面白体弱、好发善心、爱面子。为了自己的尊严在人前暴打猴子,差点引起悟空造反,他担心自己无法控制团队,故而欺骗大家自己可以掌控“如来神掌”。但在整个驱魔团队中,真正起到核心作用的是孙悟空,这不禁让人不平,有着伪善嫌疑的唐僧究竟何德何等来管理这个团队,猪八戒与沙僧也并不与他站在一起。一边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虚张声势,一边是不情不愿的被迫取经,四人之间的鸿沟似乎难以逾越。《西游记》成书于明末清初的封建王朝,社会黑暗、官场腐败、民不聊生,孙悟空这一形象的出现,正是象征着一种对自由的渴望、与强权的抗争。人们在极端的压迫下构造出一个虚拟的人物形象,来表现这种反抗精神。而唐僧的权力,是如来佛祖赋予的。尽管他吃苦耐劳、勤勤恳恳、意志坚定,但终究不是一个有实际力量的角色。甚至可以说有些呆板、愚钝,是一个“木板式”的人物,他的世界观是从一而终的,从不会自我怀疑、自我否定。在《西游记》经典的“三打白骨精”片段中,唐僧相信妖精而冤枉了悟空,悟空负气出走后又担心唐僧安危,回来救其性命,唐僧最终得知真相后也只是淡淡的一句“为师错怪你了”。但《伏妖篇》中对唐僧的形象进行了彻底地颠覆——他向悟空下跪认错了。当吴亦凡饰演的唐僧向孙悟空跪下、说出“是我错了”的瞬间,唐僧与过往的形象彻底决裂了。他承认自己的无能、承认自己也会犯错。悟空不想在人前因为“儿歌三百首”而跳舞,不愿再受藤条的凌辱,这涉及到他的尊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唐僧与悟空之间不再是上下级的关系,也不再有强权束缚,而是一种平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借沙僧的口说,“师傅学会了危机管理学”,他会退步、会认错,变得亲切而“接地气”。这种对唐僧性格的再塑造,突破了以往的既定模式,师傅四人不但说着21世纪的流行语,也拥有了21世纪所提倡的人际关系。穿越千年的历史尘埃,“西游四人”的人物形象还有重塑的可能,《西游记》作为久经翻拍的经典IP,依然常见常新。

二、 情节设置:“离间计”与“反间计”的双线索结构

如果说《伏妖篇》中的人物形象塑造让观众感到新鲜,那么并无多大创新之处的情节设置无疑会遭到诟病。故事从唐僧收服徒弟三人后开始讲起,四人一路打败蜘蛛精、红孩儿、白骨精,最终迎来与大boss九头金鹰的决战,“打怪”路上穿插进小善与唐僧的爱情线,但遗憾的是对这份感情的始终没有交代清楚,故而小善对唐僧的爱也难以动人,与前部《降魔篇》中段小姐对玄奘的爱所起到的情感表达的效果相去甚远,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影片的情感厚度。可以看出,导演与编剧将九宫真人的“离间计”与唐僧孙悟空的“反间计”作为结构重点,构成了一个双线索的结构特点。同是西游题材,如果说《大话西游》是在戏谑与抗争中屈服于命运,《降魔篇》是在度己与度人中明了大爱,那么《伏妖篇》便是在“离间”与“反间”中弘扬正义,它是更贴近《西游记》原主题的作品,更简单也更直接。很多人都以为离间计是继神似段小姐的小善跳舞开場,其实不然,从第一个出场的蜘蛛精为起点,九宫真人的离间计就开始了。蜘蛛精毒哑了唐僧的嗓子,使其不能唱《儿歌三百首》,唐僧向天祈祷时被猪八戒听到,八戒向悟空告密,悟空要与唐僧决一胜负,从而造成了驱魔团队的第一次内讧。由于团队本身就困难与矛盾重重,观众难以分清此时的不合是真的不合还是演出来的。而自入比丘国,遇到小善开始,真正的较量便拉开了帷幕。九宫真人迎接唐僧时热情地抚摸他,其实是施展读心术,了解了唐僧心中有个放不下的段小姐,故而派出白骨精小善诱惑。悟空血洗河口村,引发驱魔团队决裂。河口村是小善通过幻术变出来的,而“决裂”也是唐僧与悟空演出来的,这一切都是为了逼幕后黑手九宫真人现身,拿到证据。编剧星爷十分善于运用小细节来提示观众,如开场的戏班班主与比丘国的红孩儿体型、装扮都相似,又都拿着一串标志性的糖葫芦,暗示戏班班主其实是红孩儿变化的,即九宫自一开始就盯上了驱魔团队。而悟空的标志性动作“你扇我啊”,也并不仅仅是为了喜剧效果,结合每次驱魔前悟空的表现,可以看出当他说出这句“你扇我啊”,便是要开始收服妖怪了。再有,九宫打斗时脚下采的是蜘蛛云,这不难看出九宫和蜘蛛精之间的关系,她派蜘蛛精毒沙僧,也是担心来自流沙河的沙僧喷出的水克红孩儿的三昧真火。事实证明,沙僧只是看起来憨厚,他不但成为制服红孩儿的最后一击,还聪明地保持原型,降低九宫的戒备心。看似戏剧化的情节发展,实则处处“心机”。在这种双线结构的推动下,影片情节的可读性也得到了加强。

三、 语境表达:“九宫真人”新元素的加入

姚晨饰演的大反派九宫真人是整部影片除唐僧之外最重要的人物形象,也是影片的立意所在,更是《伏妖篇》中的全新原创。继《降魔篇》过去4年后,也可以看作导演与编剧在全新语境下对《西游记》的解读与诠释。

九宫真人不是妖魔鬼怪,《上清灵宝大法》中称:“人成真的过程为(气)经过千百次变化和合,达至保命生根的程度,再由此混合千回万变,即可自然成真,真中有神主宰。”即“人身上九个不为的主宰之神”,她的原型是九头金鹰,为佛祖而生,却发出“我为你而生,你何曾正眼看过我”的呼喊。她的这番自白是为何?她又为何与驱魔团队作对?首先,九宫真人修炼的是“随心随性大法”,比丘国王宫中也是一番享乐做派。这与以如来为代表的苦行是有根本区别的。西游四人西天取经,历经磨难,为的就是在苦行中得到体悟与收获。而九宫真人所强调的“随心随性”,更多程度上是一种无所忌惮的纵情;其次,对于“为你而生”这四个字,可以理解为——天竺佛教重在苦修,“随心随性”本是修行中的一部分,但传入中国后发展为禅宗所讲求的“心外无物,追求本真”,继而在传播过程中被误读,被当作无所拘束、散漫放荡的借口,也就是九宫真人洋洋得意的“随心随性大法”。所以九宫确实是为佛祖而生,却因为思想走了极端而被佛祖冷落。再次,九宫自诩“随心随性大法”才是根本道义,所以她并没有在一开始就对驱魔团队进行性命威胁,第一次比丘国大战也是悟空先识破了红孩儿,挑起战争。九宫所做的就是不断离间西游团队,造成师徒间隙,是因为他宣称要“揭开世间所有虚伪丑陋的面目”,但师徒四人经受住了这一次的考验。

不得不承认的是,驱魔团队中确实是存在矛盾的,悟空不服管教,八戒不愿辛苦取经,很难说悟空在与唐僧假装争吵时是否真的动过杀心,在唐僧下跪认错时又是否全部原谅。但这种摩擦与磨合也正是这个团队存在的意义。在《降魔篇》中,唐僧认为男女之爱是小爱,应予以摒弃,故而不愿承认对段小姐的爱。可段小姐死后,他终于承认自己对她的爱,立地成佛,明白了“男女之爱也包含在大爱之内,众生之爱皆是爱,没有大小之分。有过痛苦,才能了解众生的痛苦;有过执着,才能放下执着;有过牵挂,了无牵挂”。唐僧对段小姐的爱因她的死升华成了对众生的大爱。这也是为什么他对佛像思念段小姐,因为佛像象征着普度众生的大爱。唐僧由此得到了灵魂上的升华,所以在这一部《伏妖篇》中,他对悟空的爱不仅仅是“唤醒妖怪心中的真善美”,也是對众生的爱,普世的爱。驱魔团队与九宫真人一战,不仅仅是“伏妖”,而是对正统道义的维护,对内心信仰的坚持。

结语

如果说《降魔篇》是一种信仰的建立,那么《伏妖篇》便是对这种信仰的实际践行与维护。在践行的过程中所出现的种种磨难与困苦,便是他们不得不面对的考验。四年之后,星爷又对自己的西游世界进行了翻新与重构。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对唐僧进行了颠覆性的解读。一路伏妖的情节发展没有大的创新却也小惊喜不断。唯一的遗憾是,对人物内心情感的解读比上一部《降魔篇》略有逊色,经典在上,难以超越。但《伏妖篇》依然为经典IP的改编提供了新的思路与灵感,徐克的暗黑戏剧风辅以星爷一如既往的无厘头,《伏妖篇》依然在“西游史”上留下了不可忽视的一笔。

猜你喜欢
伏妖降魔红孩儿
《上河降魔记》所见《格萨尔》在舟曲境内的流传
两神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