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严寺散页

2017-03-29 17:20刘忠献
躬耕 2017年3期
关键词:禅师

刘忠献

有关香严寺的一组词语

数次游涉香严寺这方禅林胜境,又几度翻阅与其相关的史籍文献,偶然遇到一组佛教方面的词语。

端详这些词语的面目,有的尚算熟悉,有的似曾相识,有的相对陌生。经过一番温习、追忆、爬梳,它们的来源、演变、掌故、涵义等,犹如三春时节香严寺山门内那株千年古银杏树枝头的叶子一样,渐渐变得色泽莹润、轮廓鲜明、脉络清晰——

1.杯渡

以木杯作为工具渡江、渡河、渡海。

据《高僧传》记载,晋代有一僧人常乘木杯渡水,人们称其为“杯渡和尚”。“杯渡”一词,后因以指僧人出行。杜甫《题元武禅师屋壁》中,就有“锡飞常近鹤,杯渡不惊鸥”的佳句。

“杯渡”,其字面意义,重在写实,但却透着浪漫情调、童话色彩。试想,一处水清沙白、鸥鹭翔集的江岸边,一位僧人,鹑衣芒鞋,乘一只随身携带的木杯,凭借江风,或用双手轻划碧波,缓缓飘浮而去。一痕江渚外,寺隐青山中……

“谁渭河广?一苇杭之。”《诗经》中那位侨居卫国的宋人,想象奇特,诗思诡异。不过,他以一条苇叶横渡黄河的方式,还只是一种天真烂漫或者瑰奇绝妙的想法。而晋代的这位僧人藉于木杯渡水,则是实实在在的行为。

——从“苇叶”到“木杯”,由“苇杭”而“杯渡”,其童真情趣和卓异灵思,如出一辙、一脉相承。晋代的杯渡和尚,可否受到了来自迢遥春秋时代那位思乡心切的宋人的深切启发?

2.锡飞

谓僧人执锡杖飞空。

“王乔控鹤以冲天,应真飞锡以蹑虚。”(《文选·孙绰游天台山赋》)李周翰注:“应真,得真道之人,执锡杖而行于虚空,故云飞也。”

作为佛教用语,“锡飞”常与“杯渡”对举。但“锡飞”更多了几分仙逸之气。锡,即锡杖的省称,乃僧人所用的杖形法器。僧人居止为“卓锡”(也作“住锡”),止宿称“挂锡”,游方则曰“飞锡”。

佛门高僧们卓锡一地既久,就要锡飞各地名寺宝刹,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加强寺际交流、提升佛学境界。

千年古刹香严寺的历代禅师们,修禅悟道、传经弘法一些年月后,常常走出山门,锡飞海内名山祖庭、兰若梵刹,共演佛理、广施法乳。而身为声闻天下的临济宗主要发源地、钟辉凝瑞的伽蓝胜境,香严寺当然如磁石一般吸引着诸方禅衲、宇内释子,从而“飞锡遥来,渡杯远至”,“祝遐龄于万乘,集余庆于千门”。

“飞”,一个挥动双翅的鸟形汉字,倾心飞到“锡”身边,构成词语“锡飞”——一代代的得道高僧们便执着锡杖、凭着仙气,飞空、蹑虚于奇山异水之间、名蓝禅林之际……

3.云游

其实,“杯渡”、“锡飞”、“云游”,是一组结构相似、含义相近的词语。

不过,与“杯渡”、“锡飞”相比,“云游”更加常见、更为常用一些,也更易为人们所理解。这三者之中,都不同程度具有浪漫因子。但是,“杯渡”重在写实,属典型的现实主义风格;“锡飞”虚实相生,现实风格与浪漫情调兼而有之;“云游”则飘逸、潇洒,最富诗意,完全是虚写,乃纯粹的浪漫主义风格。

由“杯渡”到“锡飞”,是从地表到天空的过渡,由渡水到飞翔的渐进;但自“杯渡”而“云游”,却是从地上到天宇的飞升,由凌波横渡到驾云翱翥的腾跃。

“云游”里的“云”,我猜想,决不会是乌云、黑云、黄云之类,但也不可能神秘神圣到所谓的青云、彩云、祥云等;肯定是也只能是白云——洁白,纯净,高远,似大团的棉花,像成群的绵羊,如聚集的雪堆,在湛蓝的天空中,或缓慢浮动,或迅疾游走,并随意舒卷、恣情变幻,行踪不定、身影莫测。

以蓝天上飘浮的美丽白云来比拟四方漫游的僧人,最初说出“云游”这一词语者,必定是个语言天才——他不仅具备一种卓越的造词能力,还拥有一双洞晓事物之间隐秘关系的特异眼睛。

也许,惟有以碧蓝天空为衬托的白云,才可以比照高僧们的慈悲之心;而只有像纯洁的白云那样遨游四海,高僧们才能真正传经颂道、弘法利生!

4.香篆

“灯花结尽吾犹梦,香篆消时汝欲归。”(宋·苏轼《上元夜赴儋守召独坐有感》)“绣工慵,围棋倦,香篆频销印。”(宋·张孝祥《蓦山溪》),“香篆结云深院静,去年今日燕来时。”(宋·范成大《社日独坐》)“风幌半萦香篆细,碧窗斜影月笼纱。”(金·萧贡《拟回文诗》之三)“静看香篆低帘影, 默听飞虫绕鬓丝。”(清·汪懋麟《三月晦日漫云》之四)“寂寂绣屏香篆灭,暗里朱颜消歇。”(清·纳兰性德《清平乐》)从这些句子中,可以看出,在古典诗词里,“香篆”并非生僻的意象。

“香篆”,乃“香烟”的一种典雅称谓,因香點燃时烟缕曲折似篆文,故称。以笔画繁复、捉摸不定的篆文,形容、摹写香烟的回环缭绕、摇曳多姿、变幻莫测,可否暗示了线香、棒香、盘香等香类点燃后所产生的神秘感、诡异性?

虔诚的香客们在祭祀神佛时,常常仔细地观察着自己恭敬点燃的香烟,小心翼翼,诚惶诚恐。然后,依据烟缕的状态(或盘旋低徊或弥散开来或袅袅升腾或一炷直上等)来揣度、推断、判定某件事情或某个祈愿成就、实现的可能性。

香严寺,在历史上曾一度命名为“香烟寺”。作为唐、明、清三朝敕建的皇家寺院和久负盛名的“中原四大名寺”之一,香烟寺盛大的烟火所散发出来的曲折烟缕,磅礴宇内,如椽大笔般凝重挥写了一篇篇怎样笔画繁缛、含义深广的篆文?

愚鲁如我者,不揣谫陋,猜想,其必然蕴蓄着这样的题旨:万顷香严,十方长寿;法运长久,基业永隆!

5.木鱼

一尾鱼,游进佛门,在大雄宝殿里,静心地栖泊于仪案之上,并实现了躯体由肉身到木质的转化——

这尾木化的鱼,从此,被一个值殿的和尚勤谨地用犍棰有节奏地敲击着,成为警示僧众勤习佛法,日夜诵经,消释懈惰,以觉悟成道的重要法器。

佛教、禅苑,又称“觉海”。从大自然的江河湖海,畅游进精神世界的“觉海”,这尾鱼,依然保持着昼夜常醒不眠的勤勉品性。

僧众们于“梆梆梆”的叩敲声中,咿咿呀呀地诵读着经文。此时,庄重严肃的佛殿禅堂,仿佛成了一片海——一片水势泓涵的“觉海”。而正聚精会神诵经、心无旁骛修行的禅师僧尼们,可否如一尾尾日夜睁着双眼不知疲倦的鱼?

在千年古刹香严寺供奉的佛、菩萨前虔敬叩拜,于宏阔幽深的殿堂禅院间蹑足行走,木鱼声中,梵呗乐里,我感觉自己也成了一尾鱼——一尾游弋在浩瀚“觉海”的鱼。

从佛界禅境的“觉海”游回碌碌俗世、茫茫人海,我希冀自己能像一尾鱼一样朝乾夕惕、惜时精进、自强不息……

6.心印

手印、指印,是人们留在证件、契约、器物、大地等上面的印迹;

脚印、蹄印,常常指人或马、牛、羊、猪、兔、狐狸、松鼠、山鸡等动物走过时印在乡村土路、松軟田畴、带露的草地、铺着厚厚陈年落叶的森林的痕迹;

唇印,令人不禁想起年轻妈妈吻在婴孩粉嫩脸蛋儿、白胖身体上圣洁的母爱印痕,或者热恋中的男女激情燃烧时刻相互叠压在对方面部滚烫的爱情印记;

而心印,顾名思义,当是一颗心烙痕给某人或存留于某处的特别标记。更确切地说,就是以心相互印证,在心性上有所领会。

——这种特异的能力,为潜心修禅的佛徒们所具有。据说,禅师们传授佛法,有时并不借助于语言文字,而直接以心印证、契合,从而收到顿悟的奇效——看来,禅宗的确有其非同寻常的神秘神奇之处!安心息虑、朝参暮礼的比丘们修炼到一定境界,也真的会天赋异秉啊!

誉满禅林的香严寺,唐代以来,名僧迭出。史载,临济正宗共有六世九位高僧大德在此任主持。毋庸置疑,他们都是领受了“曹溪心印”的禅门显器。

—— 一个文学写作者,惟有怀着宗教般的意志,像佛门信徒那样,一心一意地面壁、修行、禅悟,才可能得到文学“曹溪”的沐浴、濯洗,进而领受文学“心印”,结成一枚枚文学“正果”。

香严章法

山水,是大地上的文章。坐落于幽致灵秀山水之间的千年古刹香严寺,更是一篇兼具细腻委婉与雄阔豪放之美的锦绣文章。

作文贵在讲求章法。身为皇家寺院、临济宗祖庭之一的香严寺,千余年间,香火绵延,声震佛国,与白马寺、少林寺、相国寺一道,并称“中原四大名寺”——拥有如此荣宠的地位和显赫的声名,香严寺理所当然有着玄奥妙绝的章法。

天下佛寺禅刹,往往由牌坊、山门、天王殿、钟鼓楼、弥陀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楼、文殊殿、普贤殿、观音殿、地藏王殿、禅堂、斋堂、僧堂等元素构成。除了几大要件必须遵循规定的方位、顺序外,一些次要殿堂的布局则可适度灵活。

但一座寺的蓝图,必得根据山形水势之地理特征来规划设计。因而,卜吉,就显得异常重要。并非随便一处凡山俗水都可建得梵刹。“天下名山僧占多”——可见,寺院的选址,标准相当严格。

理想的寺址,要符合“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格局,最好是具备莲花宝座的地相——这样的格局、地相,洵属绝佳的风水宝地,实乃天造地设的佛界禅境。卜居已毕,寺址既定,接着,便是依据山川舆地条件,运筹擘画寺院图景,营建构筑禅刹设施。

正如大自然中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找不到绝对相似的两座佛寺。

大多数的寺院都为纵式结构,殿阁楼堂沿中轴线分布;但也偶有横式结构的,如五台山观音洞,寺居山麓,三院横列;还有纵横结构混合式的,较典型的如浙江天台山国清寺,有中轴线、东轴线、西轴线,整个寺院呈明晰的纵横式布局。

香严寺原有两座寺院,“一在白岩万山环抱中,一在山麓丹水旁,相望三十里,俗谓之上寺、下寺”(《淅川香严禅寺中兴碑记》)。下寺于1968年丹江口水库蓄水时被淹没,现惟存上寺。国内尚有山西大同华严寺、洪洞广胜寺等,也分上下两寺;浙江天台山的方广寺,甚至还分上、中、下三寺。

今天的香严寺,实际上仅指上寺,犹如一首仅存上阕的古词的残篇。虽然已欣赏不到下阕典雅的文藻,也无缘领略其中丰饶的意蕴,但上阕——上寺,仍旧以它盛大的气象、瑰奇的景致、宏邈的内涵,吸引着高僧大德、释子凡客、善男信女、骚人咏士,前来住锡、参拜、祈祷、游赏、吟诵……香严上寺,依然堪称一首精妙的嘉吟、一篇璀璨的华章,令人意兴盎然、涵泳不尽。

香严寺周遭白岩拥围,青山叠翠。其东盘龙山、西踞虎山、背依清风岭、南拱面山的“四神”(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格局,恰好天然形成莲花宝座的地相。特别是龙虎二山,绝非牵强附会。龙山,山势起伏,身形蜿蜒,体态矫健,似乎裹风卷云、携雷持电,腾跃回护、缱绻有情。虎山,状如大小二虎蹲踞,深情相依。大虎气宇轩昂,威风凛凛;小虎仪姿刚猛,生气郁勃。形神毕肖的龙山、虎山,让人不由对造化的神奇神秘产生深深的震惊与折服!

更奇异的是,占地一万多平方米,殿堂巍峨、楼宇耸峙、规模恢弘、气象庄严的禅院,不只于进山道路上望不见身影,即使到了寺前百余米的迎春桥边,仍然看不到其一痕屋脊、一鳞殿瓦。必得沿曲折石径,拾级而上到约30米高的台地上,这时,香严寺的峥嵘面目、雄浑气势才赫然眼前!“深山藏古寺”——香严寺,以其非凡的地形地貌、特异的寺位梵址,为这句话作了绝好的诠释。

唐玄宗开元二年(714年),六祖惠能的五大弟子之一慧忠,游历天下名山,到达顺阳川党子谷,以天赐神授般的慧眼、法眼,发现了这方上乘的风水宝地、天然的浮图胜境。于是,一座兰若梵刹,肇始开基,并自兹香火绵亘、法祚旺盛。

然而,千年历史风雨中,由于兵燹损毁、朝代递嬗,香严寺也曾屡遭破坏。也许这方山水注定是处兰若吉土,香严寺于明清时代欣逢两次中兴——

明永乐年间,太虚禅师掌管重建寺院,历时十载(1413-1422年),使万顷香严寺美名失而复得,号称“十方长寿大香严禅寺”。

清雍正至乾隆年间,一代高僧颛愚谧禅师主持全面修复明末被烧毁殆尽的佛寺,计工九春(1724-1732年);待完竣时,香严寺共有各类建筑437间,围墙七百余丈,整个寺刹比明代更加伟壮宏丽,达至全盛时期,实为中州一大名刹。

无可讳言,唐代的慧忠国师,乃香严寺这篇文章的原创作者;而明代的太虚禅师与清代的颛愚谧禅师,则是香严寺这篇或焚毁或散佚名篇的钩沉索隐者、辑录整理者、修订补充者甚而润色升华者——正是经由两位大师的回春妙手、生花妙笔,香严寺才成了名噪禅林、传诵千古的精品杰作。

香严寺(上寺)恰位于莲花形地相中央的一方台地上,坐北朝南,因形就势,依山造寺,主体殿堂楼厅沿中轴线分布,由下而上逐级排列,与两厢配套屋宇一起构成八级五院。宏伟的殿堂与四周的山峦、谷壑的清溪、围簇的树木、阴翳的竹林一起,构就一处绝佳的禅门圣地,布局合理,结构严谨,规模宏大,浑然天成。

明人王骥德说:“工师之室地,必先定规制,自前门、后厅,而堂,而楼,或三进,或五进,或七进,又自两厢而及轩寮……前后左右,高低遠近,尺寸无不了然于胸,而后可施斤斫。”就写诗作文而言,即须“意在笔先”,“袖手于前,方能疾书于后”。看来,慧忠、太虚和颛愚谧三位高僧在谋篇布局、遣词造句前是精思傅会、深思熟虑的。“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品读香严寺这篇雄文,于组织结构间、笔法章法中,应能领略作者们的一番苦心、匠心。

“一本书本来就是已经存在的,作者只是花力气把它找了出来。”博尔赫斯这样说。于香严寺这篇文章、这本书,作者寻觅探求、运筹构思、设计安排的过程,即“找”的过程。其间,慧忠国师自领受曹溪心印后,栉风沐雨、餐松饮涧,踏破芒鞋、游历名山,终于在顺阳川党子谷“找”到了它;而后世的法嗣太虚、颛愚谧二位禅师费尽心血,筹划、运思,修葺、复建,扩充、完善,先后累时十年,终将毁损失去的香严寺一再“找”了回来,并重放异彩!

“找”出、“找”回香严寺的过程,有着充满玄机的细节。日本法隆寺最后一代专职大木匠西冈常一称,其世代传承的宫殿木匠口诀有:营造伽蓝不买木材而是直接买整座山;要按树的生长方位使用;堂塔的木构不按寸法而要按树的癖性构建。香严寺与日本法隆寺同样具有1300多年的悠久历史。这样智慧的口诀、如此玄妙的细节,理应遵循、融会于香严寺的找寻、创作之中。

在纵式结构的中轴线上,自南而北,由低到高,香严寺分别摆布着石牌坊、山门、韦驮殿、过厅、大雄宝殿、望月亭、法堂、藏经楼等一系列主体建筑。其中,过厅、望月亭,这兼具南北建筑风格、融汇佛教道教特色的一厅一亭,小巧玲珑,犹如摆件一般,为端严庄重的寺院,平添了几许新颖别致、神韵情采,令人耳目一新。而正是这极富创意的一厅一亭,小巧玲珑,犹如摆件一般,为端严庄重的寺院,平添了几许新颖别致、神韵情采,令人耳目一新。而正是这极富创意的一厅一亭,才使香严寺在国内千篇一律的佛寺间,个性独彰、魅力别存。禅师们深悟,佛寺不是高头讲章,亦不只能正襟危坐,应当在看似不变的局势中寓变化之美,从而显机趣、见性情,如水击石,生动活泼。从某种意义说,恰是由于过厅、望月亭在整体寺院结构中映带左右、连缀上下的作用,禅师们在挥洒香严寺这篇文章时,才可游刃有余、得心应手。

“结构全体难,敷陈零段易。”清人李渔对章法有着真切的体悟。香严寺的禅师们在组织安排殿堂时,绝不墨守成规,而是因地制宜,采取丰富多彩的形式、灵活多样的布局,挥就一篇气韵、神采、骨力、格调、境界俱佳的华赡之章。

石牌坊,香严寺中轴线上八大主体建筑中的第一座,看似简洁质朴,但横额正面题刻的“敕赐显通禅寺”(明成化二十三年,即1487年,宪宗朱见深赐香严寺“显通”之名)几个字,却昭示了这座寺院的显赫地位。仔细观察,发现其与山门的朝向并不完全一致,而是向西南扭转了15度。其用意一是为撇开寺身台地下的小豁口,二是朝向寺前小河的上水口,以迎水纳财。

石牌坊这一轻微的转躯,转变的应是寺院的法运?这一微妙的扭身,扭旋的当属禅刹的乾坤?

进得山门,迎面是面阔五间的韦驮殿。虽以韦驮命名,大殿正中南面供奉的却是关羽,而韦驮于关羽背面北向而立。正诧异处,经人点拨,这原是一倒座式大殿。详观殿宇形貌格局,果然如此。皇家禅寺的第一座大殿竟是反向建筑?这看似匪夷所思,实则切中题旨——韦驮手持金刚杵,北面而立,日夜忠实守护着大雄宝殿里的佛祖,恰是其恪遵护法职守的最佳体现!

一架石牌坊、一座韦驮殿,寄寓着高僧大德们组材布局时非凡的胆略与高妙的玄机。

三分风水七分建。香严寺所在位置是一方天赐风水宝地,但并非十全十美。太虚与颛愚谧禅师佛法精深,亦颇懂堪舆之道。

香严寺东龙西虎的地相,固然契合兰若格局要求。但美中不足的是,其龙山低伏、虎山高昂,且青龙夭矫远去、白虎威猛近傍,东边地势明显低于西边。

为补苴漏缺,禅师们打破钟鼓相对的常规,在二进院只建钟楼不设鼓楼。这不蹈故常的独特布局,在讲求晨钟暮鼓、钟鸣鼓应的佛门禅院,尤显惊世骇俗。讵料,缺憾亦成就了美——这恰是香严寺标新领异、别张一帜之处。

韵文讲对仗。香严寺这篇朗朗上口的佳构自不例外。中轴线的五进院落,一应殿堂厅阁,尤其是东西厢建筑,巧出妙对,整饬有序。香客信众沿主甬道而进,依次观览左右的禅房斋舍,犹如欣赏到一副平仄相对、造语工稳、意蕴深厚的绝妙楹联一般,久久咀嚼,深深回味。

香严寺重骈,但不惟骈,而是骈中有散,骈散结合。

与中轴线主体殿堂成龙配套的生活区建筑设施均分布在东边。专供高龄和尚颐享天年的静养院同藏经楼院比邻而设。静养院后另辟后寮。静养院前门外东侧,自北向南依次为账房三间、厨房三间、仓库七间、磨房三间、碾房三间、牲畜房三间,一字排列,与文殊殿、禅堂、东僧堂、斋堂等相向坐落,形成另一道院落,该院落连同静养院、后寮,跟中轴线正院势成平行,尊卑有序,主次清楚。

五重正院、几座东偏院,这些骈语、散句,着意安排、巧妙铺陈,使香严寺语势通畅、气韵饱满。

为增其开张、添其磅礴,法师们于二进正院东南角,即韦驮殿以东、接官厅以南,特设十王殿一座,纪念当年跟随一头白象为慧忠国师护榇到淅川白崖山清风岭的十位唐王。十位大唐王侯——十个典雅清铄、闳阔深远的句子,赋予整个香严篇章几多华奥、雄健、沉凝……

仅凭东偏院、静养院、后寮、十王殿这些散句,依然不够淋漓酣畅。摛文振藻之中,独处于寺院东北80余米的塔院和矗立于东边芊绵竹树间的塔林,可谓浓墨重彩的又一笔。以塔院这种特别规格保护的慧忠国师无缝宝塔(现已不存)、清乾隆十一年敕建的华贵精致的颛愚谧法云塔、翠竹掩映中形形色色的临济正宗高僧大德们的佛塔碑碣,于整篇华章内,点笔染翰、字字珠玑,光彩熠熠、耀人眼目。

深得章法之妙的香严法师们,在禅刹东半部挥笔如椽、用墨如泼,而于西半部却踌躇再三、惜墨如金。

与左边规模宏大、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东偏院、静养院、后寮相比,右边只是柔翰轻弄,在西僧堂斋堂后布设了两座占地狭窄的小院。唯一有些辞采的,当属孤居于寺院西边的蕞尔小庙——娘娘庙。在男左女右的布局规制中,娘娘庙属迫不得已而安插于此的一处笔墨。隔着小虎头山、隐匿于山凹的西塔林,与近傍寺院的东塔林遥相呼应,但规模、级别、品位均无法同东塔林相提并论。

不惟左右偏院大小、众寡悬殊,东西塔林轻重、贵贱分明,纵然是寺院内外的古树名木,亦沿中轴线判然有别。

譬如,千年银杏树、皂荚树、女贞树,无一例外地繁盛生长在中轴线以东。最典型的是,韦陀殿殿门东南矗立的那株几人合抱的古银杏,堪称千年古刹香严寺的象征和代言;而与之相对的殿门西南,却竟告阙如。令人颇觉困惑的还有韦陀殿后二进院及法堂四进院内甬道两侧比肩而立的唐柏宋柏,东边的总比西边的豪壮、高大、雄威许多。同为环绕佛寺的竹林树木藤蔓,右侧的显而易见愈加苍郁繁茂,覆盖面更是漫山遍谷、堆岭叠坡——造成这般神秘奇异势态、景象的,是自然?是人力?还是神祇?

只建钟楼,不设鼓楼;左有十王殿,右边仅寺墙;东翼偏院通南贯北、阔太旷朗,西翼两小院各自独立、逼仄狭小;东首塔院塔林位尊名顯、品高级崇,西首塔群旁处一隅、势低位卑——之所以如此,都是为弥补香严寺东低西高、龙伏虎昂的风水缺陷。

——而这些,都可以人力刻意为之。然而,寺院内外银杏树、柏树、皂荚树的位置抉择、长势差别以及左右竹林树木的不同繁盛状况,却并非人力能完全掌控——连古树、竹林都在尽己所能,帮助香严寺克服不足、成就完美,难怪香严寺能成为一座名扬海内外的千年梵宇。

香严寺,一座卜筑在山水肌理间的古刹,一部挥写于大地书页上的杰作——准确地说,可谓一篇题旨深刻、文辞华赡、格调高迈、意境邃远的千古名赋。以骈为主、骈里间散、骈散有致,正是这篇赋最明晰的形式特征。而千余年来,人们争相传诵、一唱三叹,个中重要缘由,可否归于其高妙奇绝的章法?

香严寺,一艘船?一艘航行于觉海风浪中的般若之船?船舱内装载着佛像、舍利、经书、法器、佛教七宝、六字真言、礼佛用具等,乘坐着高僧大德、禅师僧众、凡客俗子等。由于右船身过重,或者右船舱装载量过多,船主或舵手——方丈或住持,便会依据船情,统筹安排,灵活摆布,适度增加左船舱的重量,以达左右平衡,确保这艘船载着法宝、佛具、释子、信众,朝着彼岸,乘风破浪,平安驶去……

一艘航船、一座佛寺、一篇文章,都潜含着一定的章法。作为一个愚钝的写作者,我时常因某篇散文的章法而殚精竭虑、劳心伤神,且犹疑彷徨、举棋不定。创作一篇散文,也应是驾一艘船、建一座寺吧?——在白纸的波浪之中、于稿笺的山水之间。

“梆、梆、梆……”

在香严寺偌大的禅院久久盘桓,一阵阵木鱼声自大雄宝殿内不急不缓地传出,空灵,清越,似手是在叩敲、开启我写作的门扉。

同时,声声梵唱飘散而来,悠扬,悦耳,一代代的高僧禅师们,可否正借诵经这种方式,指引我为文的路径、章法?

猜你喜欢
禅师
最好的纸
最好的纸
如何走自己的一生
一个苦者对禅师说
北宋慈觉禅师宗赜生年考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