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三改”读《周处》

2017-03-29 18:42石晓晨
语文天地·初中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侠气贵族学生

石晓晨

笔者在教学《周处》中,带领学生围绕这三个“改” 字品读解读文本。

经过梳理,师生围绕三个经过整合后有内在逻辑关联的核心问题进行讨论。

一、第一品,周处改的是什么

讨论的大致意见是:周处改的是过。学生一般认为,周处要改变“凶强侠气”的性格和自己在乡里人心目中的坏形象。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辩证思维,一分为二看问题,“凶强侠气”也一定要改吗?改了还能够将来在领兵打仗中勇敢杀敌吗?

周处早先“凶强侠气”、危害乡里,周处是义兴“三害”之首,即使杀虎斩蛟也得不到人们的谅解。必须改邪归正,改变自己在乡里人心目中的恶少形象。

教师要求学生看注释,注意“侠气”一词。“侠气”是贬义词吗?也应该改吗?讨论到这里就有分歧了。

教师结合辩证法引导学生读懂词的深层含义。从表面上看,“侠气”被教材注释为好争斗,似乎是偏向于贬义词。但是,辩证看问题,人的性格是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的,关键看用在了什么地方,导致了什么结果。正是因为有了前文危害乡里的“侠气”甚至“凶强”的性格交代作铺垫,才有了后文周处杀虎斩蛟的正义之举。实际上,周处改的不是骨子里的威猛勇悍、强势侠气,也不是热衷习武精武骁勇善战的品行。如果,周处是个谦弱君子,就没有后文战死沙场的壮举了。

周处要改的,只是自己在乡里人中的顽劣黩武爱打打杀杀的形象,让自己的武艺也能获得乡亲们认可的同时,还要多学点文化,让自己文武双全,变成一个有用有作为的人。

二、第二品,周处为什么要改

学生意见是:辩证地看,乡亲们的蔑视嘲讽和痛恨,这是周处改过自新的外在动力和要求。但是,生活当中,更多的人是很任性不改的。现实中,许多人破罐破摔、放任自流,只有改过的心思而极少有改过自新的行动和良好的结局。内因是决定因素。是什么内在原因,比如性格,家庭传统等,是否更能够促成周处的自新?

教师提醒关注人物姓名,看能够发现什么问题。学生讨论后发现,周处名字中的处字,和他的字子隐是有关联的。处即处士,处士是不做官的人,就是隐士。古人“名”与“字”相呼应。所以周处的“处”含有“处士”的意思。从周处的名字就能看出,周处不只是武夫。

再上网查相关人物典故资料,知其祖父周宾为三国东吴咨议参军,后转广平太守。父周鲂为东吴名将,任鄱阳太守,赐爵关内侯。周处父亲早亡,母亲过于溺爱他。从家庭出身,个人内在修为,文化传承等方面看,周处本是贵族,起点高。

三代才能出个贵族。“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台榭之榱,非一木之枝也;三代之际,非一士之智也。”(《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教育是一种资源,资源都是需要时间积累的。平民的教育资源是相对有限的,贵族有着更多的资源,因此贵族会受到更多更良好的教育。受到的教育决定了他的为人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并且也是一个家族能成为贵族传承下来的重要手段。

讨论认为,周处骨子里不是一个粗野之人,年少时的恶习尽管形成的原因有多方面,但本质主流应该是好的,充其量也就是年少淘气任性。而且,常言道,淘气孩子出好汉。后来的事实也的确印证了这一点。从人性的分析角度看,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而教育的功能就是压制人的魔性,弘扬人的真善美。

其实,按照人物性格分析方法可知,周处不是个蛮干的鲁莽之人,三代为官,世事洞明,周处定当有自知之明,乡亲们把自己比作三害之首,只要是有点廉耻之心的人也都不会反以为荣的,是必定要思悔改的。

师问,关于杀虎和蛟龙这个传说,在记录周处生平事迹的《平西将军周府君碑》中为什么没有提及?为什么只模糊提到周处年少时在民间名声不怎么样?“膂力绝于天下,妙气挺于人间……纵情寡偶,俗弊不欣。乡曲诬其害名,改节播其声誉。”学生讨论认为,主要原因似乎是周处过于优秀,不太合群,或者被人羡慕嫉妒恨,因此其名声不好似乎有部分是因为被诬陷所致。

笔者认为,周处的“凶强侠气”以及“改励”有其人格基础,有其家族传承的因素,这是不能够忽视和割断的。

由于贵族们长期负责公共事务,而且世袭罔替,养成“世业”和“守职”的观念,并造就他们的荣誉感和自尊心,形成了独特的人格。这就是一种“贵族精神”。形成这种贵族精神是因为那时是长久固定分工的社会。

三、第三品,周处是怎么改的

文本中三个改字,“自改”、“修改”、“改勵”,三个词有什么不同?讨论认为,三个改,是有层次梯度的。第一个改,是周处自身面对乡人的不待见而幡然醒悟,主观愿望想弃恶从善。第二个改,是寻访二陆欲借助名师指点的求援,要依靠师傅的教诲点化才能够修正自身的恶劣行为。第三个改,是得到了师傅的教化和勉励而不断进步自新的过程。这是一个由主观到客观循序渐进的层进式改变过程,顺序不可颠倒。

对于具体怎么改这个问题,学生的讨论基本围绕着周处寻二陆,听了清河的一席开导规劝,马上就改变了,就自新了。果真这样神奇了吗?“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一句话改变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其实往往只是浪漫主义想象罢了。建议学生马上查看史书《晋书·周处传》的记载:

周处,字子隐,义兴阳羡人也。父鲂,吴鄱阳太守。处少孤,未弱冠,膂力绝人,好驰骋田猎,不修细行,纵情肆欲,州曲患之。处自知为人所恶,乃慨然有改励之志……

通过查史书,同学们可知,与小说不同的是,史书记载说周处在杀虎斩蛟之前,因自身的凶强令“州曲患之”而有自知之明,有了改过之意。显然,笔记小说《世说新语》对历史人物进行了虚构改造,虚构成当周处杀虎斩蛟后听闻乡里人庆祝他的死,才有悔改的意思。这是小说善于塑造典型化人物和强化故事矛盾而惯用的手法。

杀虎斩蛟,为民除害,即是周处最善于也最直接有效的顺应民意将功补过的办法。当然,杀虎斩蛟不是闹着玩的,是要出人命的,是乡人的一石三鸟的诡计,周处不会不知道。只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身为侠气的人,总要拿出点勇敢甚至牺牲精神来,以实际行动改变乡人的不待见。与猛兽搏斗场面异常艰难凶险,尤其是与蛟龙搏斗了三日三夜,足以见得周处的坚韧勇猛和舍生忘我的战斗精神。

周处的改过主要表现在努力学习上,周处其实也是一位学者,《平西将军周府君碑》说他“君著《默语》三十篇及《风土记》,并撰《吴书》焉”。《晋书》也提到这一点,证明周处确实不是一介武夫,而是一名学者,与其名字和字号相符。

总之,只要一个人悔过自新,总能有所成就,但是如果一个人天性愚钝顽劣,家教极差,家族传承有欠缺,环境又差,交友不慎,拜师学艺不精,意志品质和悟性层次不够……要实现真正的改过自新、有所作为,难。

作者单位:上海市奉贤区实验中学(200000)

猜你喜欢
侠气贵族学生
侠气与素心
侠气与素心
收藏家是真正的精神贵族
侠气与素心
贵族
北宋对党项贵族的赗赙之礼
学生写话
学生写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