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务新方位

2017-03-29 19:19
中国经贸 2017年1期
关键词:供给贸易改革

思想有多远,人就能走多远。

面对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今天的中国商务,亦是如此。

从最初的中央贸易部一路走来,2003年3月新组建的商务部带着新使命已走过13个年头,在改革开放的大棋局上演绎中国经济风云,对外贸易、外商投资、对外援助、对外投资和对外经济合作等工作则是棋局中一个个重要的棋子。面对新形势,商务人更需要拓展视野,明确方位,提升思想,成为高超棋手。

危机:无限风光在险峰

“我们公司成立于1997年,真正快速发展是在2011年之后,金融危机对我而言更多的是机遇。”力高控股集团董事长陈晓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一脸阳光。近几年,他顺势而为,初步实现了品牌、研发、工厂的全球化布局。

2008年,那场从华尔街街头、从“欧猪五国”引发的金融危机,如巨石投河一般迅速波及世界各角落,改变着全球经济和政治生态,也改变着全球企业的生存状态。2011年之后,不少中国外贸企业感受到阵阵寒意。但正如陈晓军等企业人士所言,危机背后蕴藏的是机遇。

机遇在哪里?

须看到,金融危机在加速全球经济周期性衰退到来的同时,也引发了各国“制造业回流”的浪潮,原有经贸格局正在被改变,全球价值链在暗流涌动中开始重构,全球经贸规则正随之被改写。

大危中有大机,大机中同样有大危。当前,美国经贸政策走向不明、美联储加息步伐难料、英国“脱欧”、欧洲难民危机、韩国政局动荡、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区域冲突加剧??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在增加。面对新形势,不同经济体有着不同选择:有的迟疑,对全球合作犹豫不前;有的大搞保护主义,甚至滥用贸易救济措施;有的关闭大门,收回了全球化的触角??

机遇和风险并存,中国应该怎么看,怎么办?

历史的车轮已证明,产业和贸易才能筑牢一个国家的经济根基,实现民富国强。从中国来看,3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尤其是入世15年来,中国通过开放的贸易和投资,不仅没有被狼吃掉,而且在“与狼共舞”中从贫穷走向壮大,如今已深度融入全球。全球亦如此,正如G20领导人杭州峰会所强调的,贸易和投资仍是重振世界经济的两大引擎。

无限风光在险峰。今天,面对全球经贸格局的改写,中国更没有理由开倒车,没有理由不更加开放。面对机遇和风险,中国应当继续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在开放中推动全球贸易和投资,在开放中创造和把握机遇,在开放中合作共赢,共度时艰,推动全球更快走出经济危机的泥潭。

开放:在合作中共赢

“在与客户合作中发现短板,通过合作补足短板,我们企业现在在行业内有绝对的竞争优势。”福建泉工股份有限公司海外部銷售总监陈鸿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2014年该公司与德国老牌厂家策尼特公司完成股权合作,实现了双赢,蕴含在其中的正是开放与合作的智慧。

为什么要开放?

从经济理论看,经济活动空间越大,资源配置效率更高的可能性就越大。面向全球开放,这是扩大经济活动空间的最佳途径。中国只有通过开放才能获得更广阔的资源配置空间,在全球竞争中强健筋骨,才能互通有无,文明互鉴,在开放的贸易和投资中富民强国,最终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等一项项历史重任。更何况,中国已成为第一货物贸易大国、第一引资大国和第二对外投资大国,可以说,中国比任何时候都更有必要也更有能力参与全球竞争,参与国际经贸规则制定,推动全球开放。

怎么开放?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以劳动力、资源、土地、优惠政策等要素优势,打开国门,迎头追赶产业转移浪潮,参与全球分工与合作,走上了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并且融入全球产业链,打造了“中国制造”的金字招牌。

开放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合作。持久的合作应互通有无、互利共赢,加快推进双向开放,其本质是追求互利共赢。

现在,虽然中国包括劳动力在内的综合成本在上升,但是劳动力资源已逐步向人才资源过渡,庞大的内需市场仍在不断升级,完善的产业链正在更新换代,中西部地区和二三线城市等经济纵深空间不断拓展??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三去一降一补”等工作都离不开国际市场,更加需要推进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积蓄经济增长的新动能,迈过“中等收入陷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形成了点线面立体开放的格局,但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也日益凸显。新时期,中国应加快形成沿海内陆沿边协作互动的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对外开放应更加有的放矢,以“一带一路”建设为统领,面向全球开放。

改革:开放的深层动力

“走出国门做生意,讲的是国际惯例,来中国的企业家不会因为中国国情而放弃利润来投资。”上海市外高桥国际贸易营运中心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蒋琪民已经在上海外高桥耕耘20多年,如今仍在公司内部进行大胆试验和改革。

的确如此,要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就必须不断优化自身营商环境,加快对标国际高标准,提升自身竞争力。而这一切,最深层的动力来自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经济工作的主线,商务领域同样需要围绕这一主线,推进贸易、投资和流通等领域的供给侧改革。何为供给侧改革?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燕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包括技术创新和进步、结构升级和转换、体制创新和变迁。

如何推进贸易领域供给侧改革?

从海外市场来看,金融危机爆发后,消费者更加注重产品实用、功能、环保、个性等要求和成本之间的平衡。与此同时,总需求萎缩也将使得全球同业竞争更趋激烈。面对新变化,外贸供给侧需要着力于优化外贸结构,提升产品竞争力,拓展新营销渠道,推动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共融发展,进口和出口有机结合,打造外贸竞争新优势;需要加快推进自贸区战略并维护多双边贸易机制,反对贸易保护主义,从制度上反对贸易救济措施滥用,为贸易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需要推进技术和设备革新,加快税费改革,推进贸易便利化,发展跨境电商、市场采购、外贸综合服务平台等新业态,降低生产、贸易和制度成本。长远来看,外贸企业要持续提升竞争力应当加速延伸产业链,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提高产品附加值。

从内贸市场来看,消费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头马”。随着中等收入群体壮大、年轻消费群体崛起、科技革新改变着人们的消费需求,消费市场全面升级的序幕已经拉开。在内外贸一体化的大环境下,推动消费领域供给侧改革应当立足国内,着眼全球,着力解决制约消费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需要推动品质革命,提升标准,规范市场秩序,打击假冒伪劣,保护知识产权,保护消费者权益;需要优化消费结构,优化网点布局,发展新消费,畅通“中国渠道”,打造全国统一并且与国际对接的大市场;需要推动外贸企业转内销,推进同质同线同标,并且有重点地扩大进口,为国内消费市场升级提供不竭动力。

如何推进流通领域供给侧改革?

流通业起着引导生产、扩大消费的重要作用,是国民经济的先导和基础产业。然而,当前中国流通成本占GDP比重仍然较高,流通仍是国民经济薄弱环节。随着冷链运输等新需求的增加,企业对“降成本”的渴望更加迫切,流通领域的供给侧改革亟须快马加鞭:需要完善和升级流通设施,加快流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提质增效降本;需要活用“三网融合”、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鏈、无人机等科技方式,推进商业模式创新,提升企业管理水平;需要靠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加快推进“中国流通2025”,让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畅行九州。值得一提的是,消费和流通领域的供给侧改革,将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扩大市场,带来商机,已是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双向开放能力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

如何推进投资领域供给侧改革?

当前,中国传统的优势正在弱化,但劳动力质量提升、消费市场升级等新优势正在凸显。推动外资领域供给侧改革,需要加快探索,加快11大自贸试验区的改革步伐,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体制机制;需要扩大开放,制定更有市场吸引力的“负面清单”;需要推进外商管理制度改革,简政放权,完善事中事后监管,打造便利化、法治化、透明化的营商环境;需要提升对产业的引导能力,吸引外资流入高新制造业、服务业以及中西部地区,加大力度优化外资结构,更好推动中国经济发展。

当前,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正在提速,海外并购持续活跃,“走出去”的企业如过江之鲫。此时推动对外投资领域的供给侧改革,应当在质量和效益上下功夫:需要围绕“一带一路”建设,面向全球做文章;需要反对投资保护主义,加快推进投资协定谈判,维护和落实《G20全球投资指导原则》,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体制机制保障;需要为企业搭建信息平台、资源平台、资金平台,提供更完善便捷的公共服务;需要加强引导和监管,推动企业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并且注意风险防范。

猜你喜欢
供给贸易改革
中日韩贸易数据
疫情中,中俄贸易同比增长
拉萨市公共就业服务供给现状研究
拉萨市公共就业服务供给现状研究
中日产业内贸易的实证分析
中日产业内贸易的实证分析
中美今日重开贸易磋商
“供给侧”何以流行
许小年:供给侧改革要清理“三座大山”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