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词大会2》小题材做出大文章

2017-03-29 12:32
综艺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导演组频道答题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个春天,原本似阳春白雪的中国诗词飞入寻常百姓家,在电视荧屏绽放夺目光彩,并在各大网络平台和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引得大批各年龄段观众的拥趸和推崇。这一切都源于文化类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于1月29日(大年初二)至2月7日期间在央视综合频道和科教频道播出。截至2月7日,CCTV-1综合频道播出十期节目累计收看观众9.18亿人次;CCTV-10科教频道累计收看观众2.45亿人次,合计累计收看观众11.63亿人次。节目在网络端也呈现火爆之势,微博话题阅读量破亿,节目相关话题和视频刷遍朋友圈。

这档在春节档期脱颖而出的电视节目是如何炼成的?背后有哪些制作故事?《综艺报》对央视科教频道节目组进行了独家专访。

题材与呈现方式

诗词是中国文化传承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在中国,诗词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上至耄耋下至孩童多少都能背上几句古诗,然而诗词在大多数人生活中的实用性却并不高。尤其在电视节目娱乐化倾向严重的传媒环境下,“诗词”作为一个小众题材很难引起受众大范围的关注。

如何让“曲高和寡”的诗词飞入寻常百姓家?如何带动全民重温那些传承千百年,或隽永深刻,或委婉含蓄,或磅礴大气的经典诗句?如何让观众从诗词凝练的语言、绵密的章法、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

带着这样的初衷,央视科教频道成立了包括节目核心主创人员、执行人员、专家库成员、后期制作及内容生产部门的60人左右的团队,开始了对《中国诗词大会》这一栏目的全面自主研发。创意、内容设置、思想内容把控均以科教频道团队为主,而在技术、制片、后期等制作环节引入社会化力量采取了开发合作的模式。作为一档完全自主研发的原创文化类节目,《中国诗词大会》没有任何可以参考的版本。也因如此,去年第一季的《中国诗词大会》经历了600多天漫长的雕琢,才最终呈现在观众面前。

与其他节目相比,《中国诗词大会》显得素雅清丽。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传播诗词文化与述说诗意人生是《中国诗词大会》的两大诉求。

《中国诗词大会》总导演颜芳认为,在题材方面,内容不应孤僻,要容易贴近观众;在呈现方式上,不应是单向的,而是互动性的。不管从内容设计上,还是电视语言表达上,都要能让观众沉浸其中,身临其境。诗词题库要反映诗词的意境和美感,同时不能让人费解。颜芳表示,节目组设计题目主要从三个维度考量:一是难度,二是趣味,三是生活化。

既然节目要推广诗词,让大家更加热爱诗词,就不能用灌输式的表达方式,而是润物细无声地让人领略诗词之美。设计题目时,要在保证趣味性的前提下,对难度把握得当。用导演组的话来说,节目中的题目都是熟悉的陌生题,又需要在熟悉度和陌生度之间拿捏好分寸。题目过难容易对部分观众产生门槛,普及性有所降低;若过于简单则趣味性降低,对观众吸引力不够。导演组设计题目时会将自己立于观众立场,进而判断一道题目观众是否能看懂、是不是有趣味。

由十几位诗词专家组成的题库组在前期与导演组进行反复沟通,根据导演组提出的出题方向、内容诉求、题目范围和类型,专家组集中进行头脑风暴,对每一道题进行分析、讨论。确定题目后,专家组会给出题目、答案、背景解析、文化内涵,以及话题延展等相关内容供节目组参考。据悉,10期节目下来,尽管节目中用到的题目只有几百道,但导演组共计准备了2000多道题。

强化竞技性和可视性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基本保持了原班制作人马,并在保持节目调性和立意的基础上做出了升级和改良。

首先,在内容上进行了时空扩展,第一季以唐宋诗词为主,第二季上溯到《诗经》,下延至毛泽东诗词,其中毛泽东诗词的加入成为今年一大亮点。赛制上延续第一季的“击败体”和选手“内循环”PK赛制,并大胆引入“飞花令”环节,上演一对一对抗,大大加强了竞技性。

由于节目没有脚本,每期场上选手的表现完全由他们自己发挥,对于节目组来说,这也增加了节目制作的不确定性。为此他们在前期素材的准备上往往是最大化地做功课。除此之外,节目录制过程中也要应对各种现场突发,根据现场竞赛状况随机应变。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的赛制更加考验选手答题速度和准确度,从制作角度而言,对技术保障提出很高要求。现场超过105个iPad同时无线答题,需要数据发放和接收的及时无误差,节目组测定选手答题速度精确到秒后两位小数。因此,评分系统团队在第一季的经验上,更新了软件和硬件,反复测试以保证比赛公平,这也是制作的难点之一。

为配合节目调性和诗词本身的古韵意境,节目在舞美呈现上也独具特色。节目执行总导演刘磊介绍,本季节目创新性地在3600平米演播室搭建绚丽水舞台,缔造层次分明的梯田造型舞美,增加云纹、回字纹等中国元素,视频、灯光、音效与诗词完美融合。整体呈现方面,是用新中国风式的电视语言使视效更具时尚现代感。同时为了凸显节目的可视性,百人团答题时“万箭齐发”的视觉效果蔚为壮观,甚至成为观众最为期待的紧张时刻。

触动现代人情感共鸣

如果说,通过选手竞技答题、嘉宾点评解析诗词故事让更多观众领略了诗词的趣味,那么百人团选手的百味人生则让观众体味到寻常百姓的诗意人生。

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中的百人团选手结构更加多元。他们中有普通农民、乡村教师、在中外籍人员,还有学生。节目组通过多种渠道集结选手,既有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共青团中央在全国各地选拔点筛选的选手,也有通过节目网上報名通道招募的选手,还有专家推荐和节目组找寻挖掘的选手。百人团选手要通过双重考核,一是专家组对其诗词储备量进行知识性考核,二是导演组对选手个人特点、情感诉求、生活阅历等各方面的综合评价。可以说,《中国诗词大会》舞台上的每位选手都是有故事的人,且都具有上场PK的竞技水准。

主持人董卿对每个选手名字和故事背景了然于心,根据现场题目的外延或者特定情绪的酝酿点,自然而然地引导出来一段段故事,引发观众的共鸣。

16岁高中生武亦姝的才华博学、独臂女孩张超凡的乐观豁达、抗癌农民白茹云的淡定从容、修自行车大爷王海军的热忱执着……用导演组的话来说,他们的故事也映照着社会的现实。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诗词本身也是一种情感的抒发和表达,古人的离愁别绪、喜怒哀乐也都寄情于诗。因此,读诗、品诗也可以视为现代人与古代文明遥相呼应的对话。用古人的生活态度和方式滋养现代人,这也是节目组寻求的节目内涵。

“中国诗词值得被探究,节目的走红应该说在情理之中,还有点意外之喜。”颜芳说,节目取胜之处还在于能让观众产生情感和文化共鸣。“大家都有诗词情怀,我们只不过用节目点燃了那个火种。”

猜你喜欢
导演组频道答题
我混进《竞然如此》的导演组,观察了一段时间
拍摄“螃蟹横行记”的背后
影片《大决战》中是如何表现林彪的
“北特圣迪”助力世园会闭幕式精彩呈现
寒假快乐频道
频道
专家频道
全国12城市10月广告投放频道TOP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