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故里新说

2017-03-29 13:58刘婷
躬耕 2017年3期
关键词:匾额范蠡故里

刘婷

静处于南阳市图书馆综合楼上的“宛图大讲堂”,是受许多市民关注的普及文化的精神高地,在南阳学术界也获得广泛赞誉,被视为能兼具雅俗共赏的文化地标。正是在这个圣洁的讲坛上,研究文史已年近古稀的孙凤阁先生,拿出一件又一件的史料文献、实物佐证,掷地有声地说,经我积数年之力翔实考证,范蠡故里在界中……这好像一枚文化核弹,瞬间释放出万道异彩,引起了各方热议……而长期以来,范蠡故里究竟在哪里,专家学者众说纷纭……孙凤阁老师这一举证,把范蠡故里究竟归属何地的学术之争,再次推向新的高潮……

于是,我们打开历史的长卷,试图寻找界中这一璀璨夺目的明珠……首先我们看到的是,司马迁在《史记》中说:“范蠡,字少伯,楚宛三户人”。据考证,从春秋到战国宛是管辖不了现今南阳市境内除宛城区和卧龙区以外的任何县市的。无可置疑,这就先期排除了宛城区以外的任何说法。

而《宏道日记》里有段真实的文字记载:《宏道日记》出自《古今图书集成》(一部清代修编的大型类书)。明代著名的小品文大家袁宏道(湖北公安县长安里人,著名文学家,万历二十年的进士)于明万历三十八年(公元1611年)到过南阳,他在日记中写道:“从林水驿(今瓦店)出发,过光武故里(白水村,今叫八里铺),经范蠡乡,宛三户也”。在该篇日记中,袁宏道把地理位置交待的极为清楚。即从瓦店出发自北向南走,先是路过光武故里、白水村,而后过范蠡乡,三户。袁宏道在此明确指出宛三户就是范蠡乡界中。司马迁的《史记》和袁宏道日记可相互佐证。

在南阳地方文献里我们看到了叶佩荪知府的诗。叶佩荪,字丹颖,进士出身,清代归安(今湖州)人。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176年)任南阳知府。后任湖南布政使等。他的诗是这样描述的:

界冢范蠡庙

叶佩荪

涅阳古道没沙墟,界冢何年少伯庐。

故国久辞三户远,扁舟长向五湖疏。

风流今古吴宫怨,霸气春秋越绝书。

总为楚材能雪耻,寒潮不必怨灵胥。

第三句诗应译作“离开故国(楚国)时间久了,并且离开老家三户的距离也很遥远”。很显然,这句诗中的三户指的就是界中。

朱翔在《有关范蠡的遗迹及纪念地》中说:范蠡乃春秋时期楚宛(今河南南阳)人,他于公元前473年9月携西施等家人出三江入五湖。于公元前472年定居于今南洞庭的赤山岛,国策家用,竟很快先富起来,一“致千金”。五年之后(公元前468年)北上老家宛之三户,仍躬耕陇亩,再“致千金”。公元前465年,往宋致“陶”(山东定陶),耕作之余,且行商介入“市场经济”竟积“百万”,自称“陶朱公”。乃三“致千金”。

值得注意的是,朱翔说的是“北上老家宛之三户”,强调老家是三户不是别的地方。

朱绍侯主编的《中国历代宰相传略》(大象出版社),他在此书中说:“范蠡,字少伯,楚宛三户(南阳瓦店附近)人”。

安徽著名学者魏应鹏在《商圣范蠡研究》一书中说:“‘蠡,宛人,祠即故宅也。据此认为,即以‘祠为故宅可信,故宅未必籍贯所在地,范蠡籍贯以三户为是”。 此学者强调范蠡籍贯三户为正确,故宅可不是籍贯所在地。

曹文萃有一首诗作。

范蠡庙

曹文萃

扁舟漂泊五湖间,遗庙空存白水湾。

剩有西風招不得,寒烟落月苎萝山。

郭玉琨有一首诗作。

范 蠡

郭玉琨

扁舟何处去?浩渺费追寻。

文种非同调,谁知三户心。

学者周新献在他主编的《走遍南阳》中说:“范蠡,字少伯,宛城区瓦店镇界中村为范蠡故里”。

今天很多专家学者在研究探讨范蠡故里时,都曾引用郦道元的《水经注·淯水》,书中记载:“淯水左右,旧有二澨,所谓南澨北澨者。”而在清朝光绪《南阳县志》记载,“县南四十里有北澨山,亦称蔓荆山,沙体少石,左濒淯水,跨南阳新野之界。”现在界中一带的人都知道蔓荆山就在界中对河的新野县辖的沙窝村,难怪界中西南寨门门额为“荆山映辉”,该门额现在还在孙光聚家保存着,最近我们又查到了《清光绪年间南阳县境全图》(部分),在该地图界冢地名右下方明明标着“范蠡故里”四个字。

被称为南阳文化的挖掘机的逵富太老师,在所写的《界中是商圣范蠡的故里》一文中说:民国时界中南寨门上方还有一石匾,白底红字,上写“范蠡故里”四个字。在书中还叙述“范蠡坟坐落在界中五条路旧时称为南湖的地方,原有墓祠和石像生。”范蠡坟墓在界中见证人孙凤阁老师这样讲述:范蠡、西施坟就在自己家里的田里,早在1952年,他十来岁的时候,跟随父母到田里干活,曾见很多在范蠡坟前烧纸祭奠,风一刮纸屑满天飞,当时年幼不知道范蠡是何许人,更不知道前来祭拜的人是谁,随着年龄的增长,知道范蠡是一个不平凡的人物,后来孙凤阁老师上了中学,以至于考上河大中文系,离开了家乡界中,他想,像范蠡这样的人物故里一定会有人整理挖掘写出来。毕业后就投身到繁忙的教育工作中,每年教毕业班的重任,使他无法停息下来,范蠡故里的事就搁在一旁了。

“孙喜公墓志铭”、“古范蠡乡”匾额的惊骇问世给范蠡故里是界中提供了更进一步的证据。情况是这样,界中孙氏家族在十年前续写家谱时,找到了《界中孙喜公墓志铭》,现存放在界中孙满坡家中。该墓志铭的撰文者是朱诰,在《南阳地方志·明清两代进士表》中查找到,他是明万历十四年丙戌科进士,制作时间是明万历二十六年(1599年),距现在已有418年了。该墓志铭,一开头就写着:“翁姓孙氏,字世美,西河叟其别号也,世居于郡之南界中镇,古称范蠡乡焉。……翁貌朴而中有泾渭,每为里闾人排难解纷,人亦无不推伏翁。”

该墓志铭,明确说明界中镇,古称范蠡乡(是村庄名)而我们不禁要问,既然是孙喜公的墓志铭,为什么要写这么多的范蠡的事迹呢?正因为该墓志铭的重点是在赞扬孙喜公住在范蠡故里(界中),说他学习范蠡身体力行学得特别好。教育后人要像孙喜公一样学习范蠡。“古范蠡乡”匾额似乎也在无声的证明着什么……原来早在1995年4月29日,新瑞、国真二位先生在《南阳晚报》发表过题为《范蠡故里新考证》的文章说在界中11组孙道奎家中发现了一块石匾额上面刻着“古范蠡乡”四个大字,落款为清乾隆二十七季(年)桂月立。2005年5月11日曹会冬和刘尚军二位先生在《南阳晚报》上发文称界中就是范蠡故里,2005年1月24日,张文俊和蒋宁宁二位先生在《南阳晚报》上以《清乾隆“古范蠡乡”石额惊现南阳》为题发表评论说:“它的发现使范蠡故里就在南阳这一历史事实,得到了相关历史实物的印证。”2008年《南阳晚报》记者黄翠以《珍贵的“古范蠡乡”碑》为题说:“此石刻发现于宛城区瓦店镇界中村孙道奎家红薯窖里,印证了商圣范蠡出生地在南阳。”根据逵富太、孙凤阁老师的自述介绍,旧时界中六个寨门上都有匾额,南寨门的外侧上下有两个匾额,上面是“范蠡故里”,下面是“古范蠡乡”;北门外侧为“金华旧址”,内侧为“气接舂陵”;东门外侧是“镜开五湖”;西门外侧是“淯水锦带”;东北门外侧是“紫气东来”;西南门外侧是“荆山映辉”共九块匾额。这些匾额,现在能找到的仅四块,其他的下落不明。“古范蠡乡”匾额从前在界中小学门前的大坑里放着,妇女们常在上面洗衣服,我也曾在上面洗过脚。后被孙道魁先生的父亲搬回家中做红薯窖盖子用。文化大革命时孙道魁先生的父亲把它隐藏在自己家的红薯窖中,得以保存至今。在采访孙道奎时,他透露为了“古范蠡乡”这块石刻匾额,无论官方还是私人多次三番五次地去他家要购买,出到三至十万元要来买这块碑,他都不肯卖。后经宛城区地方志主任的于金献劝说,才象征性的给了点保管费,这块碑现由宛城区宣传部保管。

这块匾额的制作还有一段故事。清乾隆二十七(1763)年,距今252年,乾隆帝微服私访,途经界中,夜宿界中南门外西侧华严寺内,寺中主持古道热肠,见客人精神欠佳,亲手熬制姜丝香醋茶以祛风寒,次日乾隆爷龙体康健,行前重金答谢,主持坚持不受,乾隆皇帝身感此地民风淳朴,遂手谕“免除界中三年赋税”和“古范蠡乡”四个大字,一不小心却将“界冢写为界中”。皇上一言九鼎,从此就易名为“界中”至今。原称界冢是因为界中位于南阳县与新野县交界处有一冢子,该冢子就在范蠡乡,故称“界冢”,清乾隆二十七年,又改称“界中”。

最近又查到了《清光绪年间南阳县境全图》(部分),在该地图界冢地名右下方明明标着“范蠡故里”四个字。

根据新瑞、国真二位先生在《范蠡故里新考证》中确认界中在唐朝时是原金华县城所在地,他说范蠡根据长期对勾践的观察体验,认为勾践为人可与共患难,不可共乐,果断决定辞官退隐,于是范蠡和西施沿五湖方向逃到金华城(界中保存有“金华旧址”匾额)下,隐姓埋名。现界中附近施庄就是西施隐姓埋名时住过的村庄。范蠡坟就在界中与施庄之间。

已故的界中小学教师翟先珍曾多次带着小学生们在清明节时给范蠡扫墓。

袁海东同志所著的《中州名镇钢瓦店》上记述,“每到清明时节,界中学校的教师都会带学生前去扫墓,当时的教师刘善堂曾教学生唱歌曲:“川林巍巍,淯水泱泱,唯我家园,范蠡故乡。”(这是界中老私塾课本上印的一首民谣)

在《南阳地区戏曲志》书中记述:据《宋史·乐史》记载:“杜棣先生在《越调戏曲史话》中讲,越调源头可溯源到李唐时代。据邓县老艺人张建堂记述,邓县越调代代相传、辈辈皆知,所唱之调系越大夫范蠡和西施所传……西施异国思乡,编曲唱和,倾诉心思。晚年西施随范蠡归至故乡南阳,带回此曲。西施死后,葬于南阳至新野的界中地里,人称西施坟。民国前后,历代南阳地区的越调社班凡到此地演出,都要去西施坟前祭奠供奉,以表达越调的后人不忘其先祖西施之心。他们认为越大夫范蠡和西施是越调的先祖和创始人。根据《南召文化大餐地方戏史》开头记述:“越调也叫越调戏。起源于春秋古越国的‘复国之音。后由商圣范蠡归隐故里带回南阳。”难怪在南阳府衙(财神庙)门楼上有一副对联,上联、下联、横联分别是,一曲商音演千古兴亡胜负,数声越调点万年离合悲欢。震古铄今。为了再次探个究底,2015年8月笔者专程去拜访当时在邓县越调剧团的老艺人康洪祥(他今年已八十四岁),他说,他曾多次来界中,祭拜越调的先祖西施。关于范蠡、西施坟的位置,根据作家逵富太所写的《界中是商圣范蠡的故里》一文记述、孙凤阁老师的回忆,“范蠡坟座落在界中五条路旧时南湖南岸,原有墓祠和石像生”。2008年8月7日,南阳市文化局、瓦店镇文化站等多位领导和记者前往界中,在拜谒范蠡坟时曾邀请1996年平坟时作笔录的界中18队会计唐自山和村民孙宏涛等人,接受专访与调查,并一同核定范蠡坟的位置在今南阳至新野的公路与界中五条路相交处向西600米,五条路南30米处,唐自山说,这个位置与原位置相比误差最多一米,2016年元月1日界中村民自发地在原址上修复了范蠡西施墳墓。

就在前不久,原河南省文化厅厅长孙泉砀(老家界中)归乡祭祖时,爆料了一个让所有人都目瞪口呆的事,他说儿时在家,清楚记得在界中城墙上有块石刻的匾额,上面写着:越大夫范蠡故里……参加工作后,再回老家界中却不见了,失落何处至今下落不明。我们要肩负着对历史的使命感和责任心,有义务去担当、去见证和发掘历史的真相。这大大小小三十多个物证、资料文献的相互佐证,环环紧扣,形成坚实有力严谨有序的证据链条……不管历史走过多少年,一千年、一万年,经过多少时代沧桑巨变,真相是无法磨灭的。无论何时去追寻、查找、挖掘,它都能清清楚楚地呈现在民众们面前,像范蠡这样历史上伟大的奇才人物应该有个确切的身份证,我坚信,如真相得以澄清,在九泉之下,他也会欣然微笑的。

猜你喜欢
匾额范蠡故里
明镜自高悬,一块匾额的多重解读
乃琼寺旧藏匾额“灵口远徼”考释
璿题云榜 景以名传 清代避暑山庄里的匾额与楹联
匾额下的刺猬
故里山西
范蠡故里疏议——从三十里屯遗址的发现看范蠡籍里
探访林语堂故里
梦回故里
商故里大酒店
范蠡与西施毫无瓜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