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角色分析

2017-03-29 00:11贺晓玲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政治思想

赵 冰,贺晓玲

(1.上海电机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1306;2.吉林动画学院 通识教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1)

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角色分析

赵 冰1,贺晓玲2

(1.上海电机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1306;2.吉林动画学院 通识教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1)

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传承创新是我国高校的两项重要职能。思想政治教师既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主体,又是高校文化传承创新及整体文化建设的引导者、培育者、助推者、建设者和参与者。思想政治教师可以从线下与线上、思想政治教学与专业技能教学、技术教育与文化教育三个方面切入,更好地发挥其在高校整体文化建设中应有的角色。

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文化建设;传承与创新;角色;途径

我国大学的任务不仅是为社会持续输送专业人才,还包括将受教育者培养成既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自觉进行文化传承创新的健全的、完善的人。这意味着大学既是知识创新的发源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更是德行的熔炉、思想的摇篮、精神的家园。除了传授知识,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传承创新等文化建设工作同样是我国高校的重要使命。本文将在分析两者一般关系的基础上,重点对思想政治教师在高校文化传承创新和整体文化建设中的作用、角色和实现途径进行探讨。

一、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与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的关系

总体来看,高校文化传承创新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紧密联系、融会贯通、相辅相成。[1]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为高校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是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内容;文化传承创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文化活动中,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校传播和发挥作用的主渠道,在党组织的指导下对校园文化建设发挥着引领和规划作用。尤其是在西方意识形态侵入、市场化环境和信息技术普及等多种因素的冲击下,思想政治教育及工作者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理论、策划和实施方面的指导,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发展极具现实意义。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助力大学精神的塑造和完善。大学精神是大学生命力的源泉,体现大学人的奋斗目标和价值追求。大学精神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融为一体,成为大学发展壮大的精神源泉与价值动力,是大学科学发展的永恒力量。[2]只有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精神、学校历史紧密结合,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逐渐丰富、完善办学理念、角色定位、大学文化等精神内核,并使之与中国的国情和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才能更好地指导大学的健康发展。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指引高校文化理论和实践创新。在网络时代,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碰撞异常激烈,加之高校本身对多元、包容的强调,使高校文化建设时刻处于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复杂环境中。这不仅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对其进行理论指引,使其不偏离大方向,更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适应新环境,采取新形式,回应高校文化建设过程中的新变化和新问题,切实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实践创新,才能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校网络文化生态和校园文化建设中占据制高点,始终具有“优先话语权”。

第四,高校文化传承创新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渠道。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多种多样,既包括第一课堂,更包括第二课堂。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扮演思想政治教学渠道的作用。如,举办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介绍中国历史的相关活动,能够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修身、爱国、树立远大理想;利用各种传统节日、民俗活动,能够增加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通过中西文化相互对比、借鉴等,有助于正确对待外来文化,提高文化自信等等。

二、思想政治教师在高校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具体角色

思想政治教师通常比一般高校教师更了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这一特点是其参与高校整体文化建设的最大优势,同时也规定了思想政治教师责无旁贷的文化使命及其在高校文化传承创新中所必须承担的角色。

第一,思想政治教师是高校精神文化的引导者。在校园的精神文化建设中,思想政治教师的职责一方面是将学校的办学理念、精神追求等无形的精神资产与有形的思想政治教育实际相结合,充分发挥思想引领作用,使大学文化等精神文化体系内化于学生的思想深处,更好地理解大学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加强与其他职能部门尤其是与文化建设部门的合作,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源源不断地输送给高校文化工作者,引导师生树立核心价值观念,彰显高校文化底蕴。

第二,思想政治教师是高校行为文化的培育者。行为文化蕴含于师生的各种群体文化活动和个体文化行为中,其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特色鲜明,对凝聚人心、陶冶情操、提高全面素质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教师要在行为文化建设中发挥表率作用,坚持先进文化的正确方向,坚持主流文化为主导地位,抵制落后腐朽的文化。为此,思想政治教师要配合高校党组织大力推动、完善符合学校自身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行为文化体系,将其通过教学和校园活动等途径,融入师生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人际关系及校园文化活动之中,潜移默化地内化至师生意识深层。

第三,思想政治教师是高校学术文化的助推者。在高校,思想政治教师既是教学者,也是科研者,还是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工作的管理者。他们一方面要在教学中教导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也承担着学术、科研任务。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融入学术和科研的同时,思想政治教师应身体力行地参与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环境营造过程中,在党组织的领导下,以身作则提倡团结协作、相互尊重、相互成就、彼此信任,坚决反对思想浮躁、急功近利、抄袭剽窃的学术文化氛围,协助学校相关部门推动学校整体学术文化建设。

第四,思想政治教师是高校环境文化的建设者。高校的环境文化是指校园中可以直观感觉到的具有一定感染功能的传达学校精神文化的物质设施,包括由校舍建筑、场地设备、花草树木等设施组成的文化要素。[3]它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天然渠道。思想政治教师既要在课堂上教育学生爱护校园环境,自觉参与校园环境文化建设,还要在教学之余深度参与校园环境规划、维护、改善和建设。

第五,思想政治教师是高校制度文化的参与者。大学制度文化是维系高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在制度文化形成和发挥作用的过程中,思政教师一方面是学生思想教育的引路人,将制度文化融入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指导学生的学习、科研和生活;另一方面,思政教师也是制度文化的客体,更是其形成、演变和完善的主体,其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是确保制度文化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的可靠保证,在衔接学生行为与学校制度的同时,协助学校建设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特色制度文化。

三、思想政治教师承担高校文化建设角色的途径

不同的历史积淀、办学特色和培养目标,造就了高校文化传承创新和整体文化建设鲜明的多元化特征。每所学校各不相同的文化建设思路和实践,对其他高校的相关工作都是一种宝贵经验和借鉴。本部分将结合我校的经验,对思想政治教师承担高校文化建设角色的途径进行探讨,以此对同类高校的文化建设工作提供参考。

第一,开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阵地,促进教师对高校思想文化建设的引导方式从单一走向多元。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校园文化平台从以往单一实体平台向多元虚拟平台拓展。我校思想政治教师在争取上好每一堂思政课的同时,一方面利用传统媒介,采用贴近学生生活的方式,营造学生喜闻乐见、新鲜活泼的校园文化氛围。如,引进大学生电影院线、话剧排练室、乐队排练房、舞蹈房等;举办社团文化节,丰富师生的校园文化生活;组织师生参加上海市大学生艺术展演,承办闵行区科普戏剧节、浦东新区文化项目进校园展演等,使高雅艺术进入校园,陶冶师生情操。另一方面,在“知识在网站上,思想在微博上,朋友在社交媒体上,情感在微信上”的时代,校园的价值取向趋于多元。一些落后、消极,甚至反动的思想和观点,正在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对此,我们通过进社区(上海市教委的易班社区)、开微博、建QQ和微信群等方式开展网络思政工作,通过这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生日常的网络生活中,引领校园网络文化健康发展。

第二,融入产、学、研培养平台,拓宽思想政治教师深度参与高校文化建设的渠道。我们认为,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最好手段,同时也是文化传承创新等高校文化工作落地的重要途径。但由于多数思想政治课集中于一二年级,而产学研实践多在三四年级进行,导致高年级学生在着重进行职业技能训练的同时,客观上忽视了对思想政治素质的继续提高和对学校文化活动的参与。因此,在一二年级的第一课堂教学中,我校思想政治教师建立了与专业课教师相互学习、紧密合作的常态机制,以此了解学生在专业技能培养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思想困惑,以此为切入点将与学生专业、发展息息相关的内容融入思政教学,并给予必要的心理帮助;而在三四年级的第二课堂,思政教师组织了一系列行业发展、技术变革方面的专家报告,使学生了解制造业发展的历史、最新发展和未来前景;还利用学生技能大赛的机会,向学生深入介绍中国产业政策的发展、演变和未来趋势,以此与专业课教师形成合力,从思想和技能两方面推动学生的自我提升。

第三,发挥学科和理论优势,推动服务国家和地方发展之校园文化的持续深化。大学是社会生产、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作为一所地方高校,肩负着为地方和国家培养“卓越工程师”的重任。这需要广大师生牢记办学宗旨和社会职能,将技术和应用打造成我校的鲜明标志和文化符号,持续传承、锐意创新,指引学校的发展运行、教师的教学科研以及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在这一过程中,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共同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我校思想政治教师持续钻研文化理论,将理论成果与学生对校园文化活动和文化建设的反馈相结合,向学校提出许多合理化建议。其中获得采纳并取得良好效果的包括:设立与线下校史馆相呼应的线上校史平台,组织在线知识竞猜,增加了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在校园醒目位置悬挂对行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专家、学者、技师及知名校友的照片及事迹介绍,极大提升了学生对发展前景的信心,坚定了学生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的责任感;组织学生定期与实训基地技师、员工进行联谊活动,提升对所学专业的热爱等等。通过这些文化建设活动,我校思想政治教师正在探索一条立足于学科优势与历史文化积淀,兼顾国家、社会、地方经济发展及个人价值,融合人文精神与技术创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及文化传承创新之路。

[1]许国彬,毕建永.文化传承创新视域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高校理论战线,2012(11):45.

[2]钟颖莉,玄萍.大学精神:高等学校的立校之魂[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6):121.

[3]韩孟彬.论校园环境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引导作用[J].中国成人教育,2014(16):68.

2016-09-25

赵冰(1981-),男,讲师,博士,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贺晓玲(1980-),女,讲师,硕士,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G641

A

2095-7602(2017)03-0144-03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