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问题导向引领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

2017-03-29 01:23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发展

伍 颖

(西华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四川 南充 637000)

坚持以问题导向引领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

伍 颖

(西华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四川 南充 637000)

如何在坚持和发展中让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是当代理论界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以马克思主义面临欧洲工业革命之后的诸多问题得以“应运而生”,面临法国严峻问题和沙俄时期尖锐问题得以“崭露头角”,面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复杂问题得以“落地生根”,面对中国改革开放前的棘手问题得以“枝繁叶茂”,面对中国改革开放34年后接踵而至的新问题得以“繁花似锦”等五个重要案例,着重阐释了这样一个真理:只有让马克思主义直面最尖锐、最重大的时代问题,在最火热的人类实践中淬火、释能、强身,才能不断开创新境界,并永葆生机活力。

马克思主义;问题导向;中国共产党;创新发展

问题导向是以正视问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最终解决问题为方向,推动理论和实践向更高更新境界发展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毛泽东指出:“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1]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告诉我们: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因此,站在哲学层面审视,事事有问题,时时有问题,就是客观事物的“常态”。不断地解决问题、化解矛盾,就必然会产生新的问题、新的矛盾。每解决一个问题、化解一个矛盾,就是在一定时期内一定条件下推动着理论和实践向前发展。所以,是否敢于、善于和勇于拿起问题导向这把理论与实践的利器,是考验一个人、一个政党和一个民族是否具有时代担当、政治智慧和政治勇气的重要试金石。马克思、恩格斯等最早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以问题为导向,勇于担当,积极思索,大胆创新,终于促成了人类文化史上的瑰宝——马克思主义的问世。

一、问题导向引领马克思主义“应运而生”

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时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欧洲已有相当程度的发展。

18世纪60年代后,纺织机和蒸汽机的广泛应用,使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劳动生产率有了很大的提高。到19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英国已成为第一个从工场手工业占统治地位的国家转变为机器大工业占优势的国家。1820年英国的工业产量占世界工业产量的一半,1830年英国建成第一条铁路。到1840年,英国工人每一个工作日的劳动生产率比70年前的1770年提高了20倍。19世纪初,法国开始了工业革命,工业生产中使用的机器迅速增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加快。19世纪30年代,德国也开始进入工业革命阶段。19世纪,欧洲其他国家如比利时、瑞士、西班牙等国也都先后进入工业革命时期。

欧洲工业革命推动了欧洲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促进了欧洲新兴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巩固,成就了欧洲近代工业文明,但是,也使欧洲三大主要社会问题凸现出来:

第一,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的矛盾开始发展、激化,生产过剩危机周期性爆发。1778年、1793年、1797年、1810年、1815年、1819年,英国多次发生局部性经济危机,1825年爆发第一次全国性生产过剩危机。1836年和1847年,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两次爆发经济危机。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的:“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这个曾经仿佛用法术创造了如此庞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在像一个魔法师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召唤出来的魔鬼了。”[2]

第二,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日趋激化。工业革命把社会裂变为两大阶级:大工业资本家阶级和无产阶级,并使无产阶级迅速壮大。机器大工业的发展,使工人日益成为机器的附庸。资本家为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采取延长劳动时间、增大劳动强度、降低工人工资、廉价雇佣女工和童工等手段,拼命压榨工人血汗,从而导致并激化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第三,资本主义的残酷压榨剥削,必然引发工人的激烈反抗。工人开始采取捣毁机器、烧毁工厂等形式进行反抗和斗争。然而,破坏机器的运动遭到政府和资本家的残酷镇压,且带来的是机器更加广泛的采用。斗争的实践使工人进而采取罢工等形式,从最初自发的、零散的罢工,到后来有组织的长时间斗争,其锋芒直指资本主义制度。1831年,法国里昂工人第一次起义,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第二次起义;1838年,英国爆发延续长达10余年的声势浩大的全国性的工人运动——宪章运动;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风起云涌的欧洲工人运动,向亟待指导的科学理论伸出了“绿色橄榄枝”,提出了时代新要求。时代的理论巨人马克思、恩格斯以上述三大主要社会问题为导向,深刻剖析资本主义内部固有的根本性矛盾,结合工人运动的理论和实践需要,在思想理论上充分借鉴和吸收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内核”和“正确元素”,在积极参与工人运动、总结工人运动经验的基础上,终于创立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从而为人类前行树立了一面始终闪耀真理光芒的伟大旗帜。

二、问题导向引领马克思主义“崭露头角”

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后,立即成为无产阶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虽然成就了欧洲近代工业文明,同时,也使各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加剧。因争夺欧洲大陆霸权和德意志统一问题,1870年7月19日,法国和普鲁士(德国)爆发了普法战争,法国惨败,由此导致法国内部的矛盾急剧上升。1871年3月28日,在瓦尔兰、布朗基、德勒克吕兹、杜瓦尔、弗兰克尔、欧仁·鲍狄埃等人领导下,法国爆发了巴黎公社运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府——巴黎公社。对此,马克思指出:“公社的真正秘密就在于:它实质上是工人阶级的政府。”[3]马克思主义在面对法国、面对欧洲的问题上,第一次大胆地走出理论的“象牙塔”,走进了无产阶级的火热斗争,既对自身的真理性进行了一次全方位“体检”,又推动了自身共产主义理论的证明和发展。

列宁是继马克思、恩格斯之后,又一位敢于、善于直面俄国问题,并推进马克思主义在俄国(后来是苏联)发展的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19世纪的俄国,面临四大主要问题:

第一,封建农奴制残余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但是,俄国保留了政治体制上的沙皇专制制度和残存的封建农奴制,从1861年至1891年的30年间,沙皇政府不但没有把改革继续进行下去,相反,残酷镇压资产阶级民主运动和工农运动,致使国内矛盾日趋激化。

第二,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日渐成为水火之势。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垄断组织在国家经济生活中起决定性作用,约有200个全俄或省一级的垄断组织,控制着80多种主要产品的生产。俄国的垄断资本依赖沙皇专制制度的庇护与支持,所以俄国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中夹杂着无产阶级同沙皇专制的矛盾。

第三,俄国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激化。俄国作为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国家,是帝国主义各种矛盾的焦点。沙俄是个侵略成性的国家。为了扩大殖民势力范围,同日、德等国的矛盾日趋尖锐,积极筹划战争。另一方面,俄国对外国资本有某种依赖性,备受西方帝国主义的剥削和制约。

第四,沙皇政府和二月革命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战争的政策,激化了社会矛盾。沙皇俄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惨败,国内经济濒于崩溃。1917年爆发二月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对立的局面。

面对俄国的突出问题,列宁毅然拿起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武器,领导俄国布尔什维克举行武装起义。1917年11月7日下午,列宁领导2万名赤卫队员和士兵包围临时政府——冬宫,晚上开始炮轰冬宫,次日凌晨2点攻陷冬宫。随即,列宁发表《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宣告各地全部政权一律归工人农民士兵代表苏维埃。1917年11月8日,大会通过列宁起草的《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1917年11月19日,在马克思主义的照耀下,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正式成立,并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诞生了列宁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 “离乡”后第一次开辟的新境界。

三、问题导向引领马克思主义“落地生根”

俄国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极大地鼓舞了伟大的中国人民像俄国人民那样,拿起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武器,在中国纷繁复杂的尖锐问题中,筚路蓝缕,披荆斩棘,左冲右突,杀出血路。

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英、美、德、法、俄、日、意、奥等帝国主义国家用坚船利炮打开了清王朝这个封建专制帝国闭关自守的大门,并用鸦片消磨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对中国进行恣意侵略和势力瓜分,中国社会的主要问题因此由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变为中华民族和帝国主义的矛盾、人民大众和封建主义的矛盾,刚刚萌芽的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大大减缓了成长步伐,并在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国封建主义狼狈勾结和双重压迫下,步履维艰;中国社会发展和政治进步被严重阻碍,中华民族进入到被凌辱、最悲惨、最黑暗的历史命运中,中国人民被置于更加水深火热的灾难与痛苦相互交织的境地。

辛亥革命虽然宣告中华民国成立,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打开了中国进步的“闸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但是,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两面性和不彻底性,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最终落到了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手里。帝国主义在中国既有势力没有受到削弱,封建势力仍然在中国盘根错节地存在。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两大主要问题一个都没有得到解决,反而还滋生了军阀割据和军阀之间不断的混战。帝国主义国家不仅坐收渔利,而且趁火打劫;中国人民生活在更加贫困、落后、分裂、动荡、混乱的苦难深渊中。

面对这些复杂的问题,以陈独秀、李大钊为首的早期中国共产党人,为马克思主义的入民入心奔走疾呼,为社会主义的入脑入心勇敢地“鼓与呼”。以伟人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和党的建设为制胜“法宝”,领导中国人民历经28年的艰苦斗争,终于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的胜利。”[4]马克思主义漂洋过海,在面对中国问题中,既促成了中国革命胜利,又使自身在中国革命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进而诞生出伟大的毛泽东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 “离乡”后第二次开辟的新境界,也是在神州大地第一次开辟新境界。

在毛泽东思想的照耀下,中国顺利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对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有益探索,为中国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社会基础和经济基础。

四、问题导向引领马克思主义“枝繁叶茂”

“文革”结束乃至1978年,中国依然面临着很多新的棘手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政治领域,陈旧而错误的政治理念仍然占据相当的位置,“以阶级斗争为纲”仍然是响当当的政治“品牌”,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没有得到较好建设。

二是在经济领域,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没有及时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牢牢地桎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繁荣发展,“左”的做法常常使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备受伤害,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强大内生动力没有真正激发出来,中国对外经济基本处于封闭状况。

三是在民生福利上,新中国成立29年了,中国人民的生活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群众没有充分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所带来的真真切切的实惠。

四是在政党建设上,中国共产党也没有完全走出一个运动紧接着一个运动的所谓“党的建设”模式。

一个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中国,眼看就有日趋沉没之险。

面对新的历史问题,具有超凡智慧的一代伟人邓小平,与他同时代的其他战友一道,运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洞若观火的深刻分析和精准把握,为中国社会主义前行划出了一条“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立了三个“点”——“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制定了四条“铁律”——“四项基本原则”,并带领中国人民成功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实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至今,邓小平的伟大仍在继续显现。在邓小平和他的继任者的领导下,中国共产党不仅成功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马克思主义历来经典作家不曾很好回答和解决的问题,而且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第二次开辟新境界,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经过34年的艰苦努力,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经济快速平稳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到2011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7.3万亿元,稳居世界经济总量的第二位。各项改革开放取得重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民主法制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执政党建设得到全面加强。马克思主义在直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诸多问题时,再次展示出伟大的实践价值和理论光芒。

五、问题导向引领马克思主义“繁花似锦”

从1978年到2012年,中国第一轮改革开放成就巨大,但新的问题接踵而至。

透过纷纭的现象,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所历经的为时34年的第一轮改革开放,是建立在人口资源红利和经济发展粗放型经营方式的基础之上。时至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大召开前后,这种原有的人口红利和资源粗放型利用上的红利已基本“啃食”殆尽,从某种程度而言,剩下的基本上是最难啃的“硬骨头”、最难攻的“硬山头”、最难接的“硬茬子”,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产能、库存、杠杆、成本、短板等问题相当突出;改革开放中诞生的“新贵族”已蜕化为中国继续深化改革的新的强大阻力;人们对继续改革开放的热情远不及1978年那样高、那样强、那样浓;“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依然薄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一些领域存在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一些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不强,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突出,奢侈浪费现象严重;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5]

这些问题,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这些马克思主义伟大的经典作家所不曾遇到和不曾需要解决的新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站高望远,以新思想引领新常态,以新理念指导新实践,以新战略谋求新发展,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而形成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确立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五大发展理念,不断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再展新画卷,尤其是深入实施的“一带一路”倡议,从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层面,不断拓展国际空间和国际市场,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阔步向前,推动着中华民族朝着伟大复兴的目标日益迈进,推动着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从而诞生了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这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第三次开辟新境界。

在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坚强指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越走越好,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伟大成就。2016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744,12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7%。习近平指出:“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6]这是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胜利。

中国十八大前后的经济社会问题,“倒逼”了中国的全面深化改革;中国的全面深化改革,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树生生不息、“繁花似锦”。

六、结语

马克思主义没有也不可能终结真理,是因为人类实践不可能终结,人类面对的问题不可能终结。任何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只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面对问题,推动实践,发展真理。马克思主义从理论殿堂走向法国革命,走向俄国革命(苏联革命),走向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漫长历程,这充分说明:

第一,尊重马克思主义,必须要有科学的态度。要让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不断开创新境界的唯一正确路径,只能是把马克思主义当成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而不是教条。对此,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7]

第二,尊重马克思主义,必须要有科学的方法。马克思主义是直面人类社会问题、解决人类社会问题的科学,马克思主义更是发展的科学。在什么地方发展、怎样发展,是我们应该深刻思考的问题。马克思主义是从火热的斗争实践中产生的,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将马克思主义放回到人类社会的火热实践中去。实践是什么?实践就是解决问题、解决矛盾。因此,从更深层面说,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放在事关国家、民族发展或人类发展命运的“大问题”中淬火、历练、扬威、释能,然后又从中汲取有益的经验成果,丰富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之中。

第三,尊重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当代青年尤其是大学生责无旁贷。当代青年尤其是大学生是祖国和民族的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漫长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还将面临很多不可预料的困难与问题。“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因此,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分析、解决中华民族在前行中遇到的各种矛盾问题,以问题导向作牵引,持续不断、与时俱进地开创马克思主义新境界,让马克思主义在伟大、古老、文明的中华民族不断地结出丰硕的实践成果和理论成果,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做出当代青年尤其是大学生的积极贡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39.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7.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58.

[4]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简史[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1:97.

[5]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18(01).

[6]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外文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35-36.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91.

2017-05-27

伍颖(1992 — ),女,四川广元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党建、党史。

A81

A

1008-6390(2017)05-0005-04

[责任编辑文 川]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新时代下的马克思主义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