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实效性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探究*
——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为例

2017-03-29 06:02刘军陈璟明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实效性心理健康心理

刘军,陈璟明

基于实效性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探究*
——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为例

刘军,陈璟明

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高校保障大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积极向上的人格品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重要方式。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于2005年开设了《大学生心理与训练》课程,对大一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笔者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为例,结合教学实践以及自编的《大学生心理与训练》课程学生满意度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大学生心理与训练课程存在的问题,探讨更具实效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优化方式。

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方法;实效性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水平,一直都是高校教育研究的热点和难点。2011年教育部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提出了六项要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程教材、教学手段、教学保障和教学评估。围绕要求如何切实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最为困难。所谓实效性,笔者认为就是按照既定的目标采取可操作的手段和方式完成任务。具体而言就是根据以生为本的原则,分析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手段和方法,促进教学效果不断提高。笔者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为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做法和问题进行反思,紧紧抓住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一、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生心理与训练课程的教学方法

1.科学编制课程大纲。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05]1号)中提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心理咨询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大学生认识健康心理对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介绍增进心理健康的方法和途径,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有效开发心理潜能,培养创新精神;解析心理现象,帮助大学生了解常见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表现,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心理问题;传授心理调适方法,帮助大学生消除心理困惑,增强克服困难、承受挫折的能力,珍爱生命、关心集体,悦纳自己、善待他人。”可见,大学生心理与训练课程教育的重点在于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和心理品质,传授心理调试技能,帮助他们将所学知识切实运用到日常学习、生活及工作中。因为大一是学生的心理适应期,广外将该课程设为面对全体新生的必修通选课,制定了课程大纲。

大纲明确课程教学的目标是帮助新生适应大学生活,探讨生命价值、加强自我认识,掌握学习心理、提高人际交往技能,学会应对挫折。通过帮助学生解决现实心理问题以及发展性心理问题,顺利实现从中学到大学的转型,引导其维护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健康成长成才。课程内容分为两部分,共十一讲。第一部分为心理,包括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自我发展、大学学习与创新心理、大学生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情绪控制、大学生恋爱心理、大学生的职业心理与生涯规划、挫折应对、心理咨询及异常心理等九个方面的内容。第二部分为生理,主要包括传染病、性知识、心理与性传播疾病;行为环境与健康由校医院医生授课。在大纲编制的基础上,课程授课团队不断反省和研讨课程授课效果,对大纲进行调整和修改。

2.编写专门教材。广外学生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在肖沛雄、陈国海、许国彬教授的带领下,联合校内外多名专家学者,根据多年研究及实践经验,反复磋商教学大纲,先后编写了两本专门教材,即2005年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生心理与训练》(1999年第一版出版)以及2012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高校学生心理教育与咨询》,前者完全根据课程大纲编撰,后者则是对心理咨询实操的指导。《高校学生心理教育与咨询》作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目前正作为该课程教材使用。

3.组织集全体授课教师集体备课。负责课程的广外学生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每年在开课前在学校范围内选拔和聘用授课教师,聘期一年,在正式上课前,组织全体授课教师集体备课,研读大纲和教材、分析学情、制定教学计划,由经验丰富的授课教师及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教师对课程要求、大纲等课程相关内容进行讲解,确保课程的顺利进行。

4.开展试讲听课。邀请校内外专家作评委,授课教师要对课程内容进行试讲,考察授课教师授课水平以及对课程的了解程度,专家提出专业性指导意见,使授课教师能够及时调整和完善授课方式。

5.课程评估。一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即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估。二是对教师教学水平及效果的评估。前者主要通过学生上课表现,平时作业的完成情况及期末考试情况以及教师评学完成。后者学校派出督导随机抽样听课、学生最终成绩情况及学生评教情况完成。

二、大学生心理与训练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问卷调查的对象囊括了大一至大四各年级的大学生,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87份。笔者综合问卷调查结果,课程授课实际情况,学生成绩及学生评教情况等对该课程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

1.内容宽泛不深入,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理论性强但与学生需求脱节。目前的课程教学大纲突出了学科专业性,宏观而抽象,缺少学生需求最多的实际应用类内容。该课程本应“以生为本”,以学生的实际需要满足为主要教学内容,以促成学生积极心理体验和良好心理素质养成为教学过程,注重大学生的人格品质培养和促进个人健康成长,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而从目前的课程教材及内容看,存在着宽泛而不深入,理论性强,内容枯燥,没有针对学生心理感受的情况。调查结果显示,56.62%的学生认为,课程的呈现过于理论化,不够贴近生活。教学有现明显的学科化倾向,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忽视了学生需要了解的心理学科知识在生活中的实践和运用。65.77%的学生认为有开设该课程的必要性,说明大多数学生认为了解和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是有必要的,但却有73.56%的学生认为该课程对自己的帮助一般、较小甚至无。这也说明了尚存在内容宽泛不深入,重理论而轻实际,脱离学生需求,吸引力不大的问题。

2.课程容量过大,难以保证学生参与度,影响授课效果。目前,该课程容量为80人左右,一些班级达到90人甚至100人以上,只有极少数班级在60人以下。调查结果显示,60%学生感觉上课的人数偏多,37.63%的学生认为这对授课效果有影响。62.37%的学生认为应当控制在60人以下,26.1%的学生认为应控制在30人以下。心理课作为需要学生参与互动和体验的课程,应以较小的班级为宜,容量过大势必影响教师授课时学生的参与度。

3.师资队伍不够专业,教师授课水平参差不齐。学生需要的是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而作为一门专业性较强的课程,需要专业教师实现教学过程,而实际情况是,专业的师资力量有限,教师绝大多数为辅导员和学生政工干部,很多都没有心理学教育背景,也缺乏心理学的专业培训,专业知识不足,上课照本宣科,讲授的案例也多为以往授课教师流传下来的,较为陈旧,自然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这也是成课程效果不佳、课程目标难以实现的原因。部分教师在聘用前没有试讲选拔,聘用后的试讲,也仅是指出一些不足,授课过程考核机制简单,较少量化标准,授课教师投入精力不足。

4.学生课堂参与度较低,课堂气氛沉闷。大学生心理与训练课程以学生的心理体验为主,强调实践性和操作性,需要教师带动学生参与其中。而本次调查显示,75.94%的学生认为学生课堂参与度一般或者较低,74.92%的学生感到课堂氛围一般或沉闷。说明目前的授课方式为教师讲授,教师与学生互动较少,课程内容理论性较强,较为枯燥,造成学生很难集中精神积极参与,课堂氛围较为沉闷,未能使其产生相应的心理体验。

5.评价指标针对性不强,教学效果难以真实检验。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重要一环,是对教学成效的综合性评价反馈,对教学活动的持续向好开展具有重要意义。一个健全的教学评价体系应当是双向的、互动的,即教师能从评价体系中获知学生的需求,学生能够从教学评价中满足自己的需求,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服务学生。从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看,一方面,教师评价学生还是多以考试考查为主,偏重于结果性评价和学科性评价,这其实是偏离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重过程、重操作和重养成的主旨,归根到底还是一种应试性、单向且缺少互动的评价,很难体现学生的学习需求。另一方面,学生评价教师的课程教学也是历史性评价而非历时性评价,评价可能仅仅是为了评价。根据广外《大学生心理与训练》课程的评教分数,从2012年到2015年,该门课程的评教分数连续四年超过平均92分,似乎说明此门课程的满意度是非常高的,但实际恰好相反,本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3.56%的学生认为该课程对自己的帮助一般、较小甚至无,说明该课程未能达到学生的期望,评教成绩存在“泡沫”,也表现不出真实的教学效果。

三、优化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实效性的建议

1.以生为本,学生讲、教师回应相结合。针对目前课堂互动少,学生参与度低的情况,应当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在授课前,以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学生需求,改变传统的教师授课、学生听课的方式,更多采取注重学生心理体验、实践性更强的学生讲和教师回应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将课堂交给学生。多选样本研究调查显示,学生最希望的几种授课方法分别是案例讲解法、角色游戏法、试听材料、课堂讨论法,所占比例分别是:71.53%、62.37%、49.49%、48.14%,也印证了学生希望能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中来的判断。因此应当充分发动学生参与课堂,将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去讲、去演绎、去切实进行心理体验,并在教师的回应和案例讲解中获取心理知识。

2.根据学生需求制定评价指标体系。教学评价是一种反馈和校正机制,对了解教学效果以及课程的优化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评价过于简单,往往是为了评价而评价,所以亟需建立根据学生需求制定的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应包括对教学目标的评价,对教学内容的评价,对教学过程的评价以及对教学效果的评价,综合评价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的情况以及教学的效果,重点在于看这些指标是否符合并满足学生需求。此外,健康心理的养成是一个结果,更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所以教学评价要更加突出评价的动态性与历时性,搭建更加多元且有针对性的评价指标,不断在教学过程中增加教学的反馈、调试和适应,丰富和完善评价体系。

3.树立授课先进典型,录制授课视频供其他教师学习和参考。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广外已经有若干资深授课教师,其中不乏高质量的名师。也有一些教师是初次授课,经验不足,且互相之间缺乏对比参照。因此,应该树立授课先进典型,录制公开课视频以供学习和参考,使课程授课标准化。同时也能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让授课教师不断创新和改进教学方法,切实提高授课水平,以期达到应有效果,满足学生需求。

4.将授课效果和绩效工资挂钩,并纳入职称评聘。将评价情况、授课效果与绩效工资挂钩,进一步激励教师的授课热情,同时也对其授课提出更高的要求。为了打造一批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师资队伍,应该将课程纳入职称评聘。通过这一措施保障授课教师的权益,让授课教师能够投入更多的精力将课程讲好。

5.加强督导听课反馈,及时提出建议,保障教师授课质量。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缺乏对授课教师的专业督导,存在一些授课教师水平不高、照本宣科等现象,且问题不能及时被开课部门、教务管理部门知晓。因此,应该加强督导听课反馈,由开课部门、教务处派出专家,不定期对授课教师进行督导听课,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听取学生感受、建议及需求,给予任课教师及时的指导和建议,保障教师授课质量。

6.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施考核退出机制。应当加强对授课教师的专业培训,提升任课储备教师水平,打造专业化的课程师资队伍。在授课前,开设专门的课程授课教师培训班,邀请校内外心理教育课程教学专家对授课教师进行专业系统的授课培训,并颁发结业证书。要求所有任课教师必须先经过培训取得结业证书方可授课,并利用培训逐步形成授课教师库,打造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同时,实施考核退出机制,保障授课教师队伍的质量。

[1]许媛媛.思想政治课程的教育实效性值得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5(9).

[2]俞世伟.论大学课程道德教育的科学机理与实效性[J].中国高等教育,2009(2).

[3]赵红,李飞.高师院校实效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涵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2010(6).

[4]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Z].教社政[2005]1号.

[4]许国彬,黄红清.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J].思想教育研究,2010(10).

责任编辑:何岩

G41

A

1671-6531(2017)06-0019-04

*2015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级教学研究课题“基于大学生心理与训练课程实效性的构建”(G W JY2015049)

刘军/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生处副处长,讲师,硕士(广东广州510420);陈璟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金融学院助教,硕士(广东广州510006)。

猜你喜欢
实效性心理健康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心理感受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