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经济视角下中小城市发展策略研究
——以安徽省池州市为例

2017-03-29 06:01洪为宝唐飞龙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年9期
关键词:池州市池州生态

洪为宝,唐飞龙

(池州学院,安徽 池州 274000)

区域经济研究

基于生态经济视角下中小城市发展策略研究
——以安徽省池州市为例

洪为宝,唐飞龙

(池州学院,安徽 池州 274000)

中小城市因经济规模小、产业基础弱、城市化水平低、生态保护和社会发展程度不高等因素面临着经济发展的压力,文中以安徽省池州市为例分析了生态视角下中小城市发展的重要意义,剖析了池州市资源禀赋状况,提出了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的发展路径.

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池州市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发展迅速,成效显著,尤其是占据我国经济版图重要基础的中小城市的发展状况更是经济与社会的晴雨表,我国现有中小城市600多个,承载城市非农业人口的一半以上,这一类中小城市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功能,是经济增长的不可或缺的生力军和动力源[1],中小城市已成为我国经济结构的坚实基础,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中坚力量,尤其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小城市的城市化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隐患日益显现,由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效益等状况引发的各类矛盾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来,一味过度追求经济增长,导致生态环境问题非常突出,如何有效协调经济、社会、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寻求生态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成为刻不容缓的责任.中小城市在推进生态建设和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上越来越显现出自身优势,在社会、经济、政治的深刻变革中,中小城市既能很快地适应这种变革并起到了协调与融通的作用,以优质适宜环境引领发展,同时,大力发展中小城市既是推进中国城市化进程和建设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建成小康社会的具体要求.因此,编制好生态发展规划,加强生态经济发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推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探索中小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建设方略,对促进我国中小城市建设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生态经济:中小城市发展的“应有之义”

1.1 生态经济内涵溯源

生态经济简称为ECO,来源于英文中的经济的(economic)与生态的(ecological)英文单词前面的词头.广义上的生态经济是指在生态系统承受能力范围内,通过运用生态经济学中的原理和系统工程的一些方法从而通过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利用一切可以使用的资源,来发展一些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从而建设体制更加合理、社会更加和谐的文化和生态更加健康、景观更加适宜的环境.生态经济是一种能够实现经济繁荣与环境保护、物质与精神文明、自然与人类生态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经济发展方式[3].

美国经济学家莱斯特.R.布朗认为“生态经济是有利于地球的经济构想,是能够满足我们需求又不危及子孙后代满足其自身需求的前景的经济[4]”.一种经济发展方式的出现,一定是经历了许多的实践,经不断的摸索,从而建立一种适合当下社会发展道路.生态经济学的提出与创立为全球的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的强有力的理论基础以及科学的依据,也是在生产生活中制定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对解决当前生产情况下出现的生态问题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我国古代最早提出生态经济的萌芽可以向前追溯到夏代,在《逸周书.大聚篇》中,就有记载关于大禹对于环境资源保护的思想“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城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以成鱼鳖之长.”尽管生产生活上存在困难,但是都在强调同一个问题,也就是生态系统必须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

生态经济学认为现代经济社会是当前的一个生态有机的整体,对社会生产做出了进一步的理解,认为社会生产不仅是包括物资资料再生产,还包括人口的再生产,以及生态环境和生态经济的再生产.对于人类需求的理解不仅停留在物质和文化的需求,而且还包括舒适优美的自然以及人文环境.因而,经济社会的发展应该建立在“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同步一致发展,在进行目标选择过程中应注重不断的提高改善生态条件和环境的质量,进一步不断的完成多元指标来促使这一目标的实现.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不同时期变革经济发展方式是人类发展所面临的任务和责任.生态经济发展成为纯经济意义上的“生态产业经济”,生态经济是在传统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断发展变革过来的,它变革的不仅是生产领域,也在生活领域进行了变革,它通过将更加有效的经济发展方式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产生出一种更为有益的发展模式,从而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

1.2 发展生态经济的重要意义

1.2.1 发展生态经济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

众所周知,人口,资源,环境,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三大难题.这三大难题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尤为突出.我国面临人口众多,资源过度的开发造成资源不足,以及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这些问题的凸显,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过程中,必须坚持实施可持续的发展战略.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是既相矛盾又相互联系的事物.[5]正如美国学者米都斯早在20世纪60年代预言的一样,“如果人类社会按照目前的趋势发展下去,到2050年这个社会变得会比现在更加不安全,人口更加拥挤,污染更加严重.[6]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原因是因为我国人口众多基数大,资源不断开采造成短缺,在生产过程中过度的重视经济发展忽略了环境保护,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因此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必须发展一条既能带来经济的发展,同时也要兼顾环境保护的道路.

1.2.2 发展生态经济是实现生产增长方式转变的有效手段

在当前社会我国的企业绝大多数继续延续着传统经济发展方式,三高三低(高投入、低产出、高污染、低质量、高消耗、低产出)的生产方式带来经济增长,这种生产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片面的经济发展,同时也使企业以及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生态代价和社会成本增加,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发展生态经济能够将企业的生产经营的重点不在过度的追求经济利益的经济增长方式上,同时也能在此过程中改变生产方式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转变企业有传统的资源环境消耗型向环境资源节约型转变.这样才能避免以牺牲环境带来经济短时间内增长的老路,也能改变企业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1.2.3 发展生态经济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持续源泉

在国际社会上我国企业一直坚持国际通行WTO规则.为了更好的适应这种规则下的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我国企业必须通过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进一步更加严格地遵守现代市场经济的规则.遵守现代市场经济规则关系到我国企业做大做强以及未来命运的重大的问题.随着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起,从国际贸易上来看,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之后,关税不断的大幅度的降低,一些之前的贸易壁垒的不断取消,在技术的标准,生态的标准,以及环境法规的要求逐渐加大,从这方面看对我国的企业生产经营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生态经济时代的客观要求“生态经济学的建立与可持续发展思想同步”[7]因此我国推行生态经济,强调可持续发展能够促使企业进行转型,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使企业具有持续不竭的发展动力.

2 资源禀赋:池州市经济要素评价

安徽省池州市位于长江南岸,是皖西南历史文化名城,区域面积8千多平方公里,总人口约160万,市区人口30余万,2016年GDP600亿元,财政收入100亿,辖三县一区和九华山管委会,是长江经济带上重要的节点城市,是国家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江南集中区所在地,池州市境内已形成了高速公路、铁路、航空、高铁等纵横交错的立体网状交通格局,是皖西南区域交通中心城市;交通区位优势明显[8].池州市是泛“长三角”地区的“后花园”,环境优美,生态优良,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之一,是中国第一个生态经济示范区.建国以来池州市几经撤并,曲折发展,是安徽省经济相对落后的欠发达城市,也是典型的中部地区中小城市,池州市立足生态加强经济发展的策略也可作为中小城市建设发展的良好借鉴.

2.1 发展优势

2.1.1 资源要素优势十分明显

池州具有丰富的旅游、矿产、岸线等人文与自然资源,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优质棉、出口茶叶、茧丝绸和速生丰产林基地,国家级旅游品牌4个,A级以上景区33个,是皖南国际旅游区的核心地带.区域内矿产资源富集,具有工业开采价值的有色金属矿和非金属矿产多达到目的40余种.拥有长江干流岸线162公里,占皖江岸线的40%,是长江水道万吨轮船的最后通达地,突出的资源优势是池州“十三五”发展的强劲动力[9].

2.1.2 交通区位优势日益突出

池州地处安徽省西南部,揽长江黄金水道,居安徽两山一湖旅游核心区域,与长三角相接,在安徽省委省政府开发开放皖江的空间发展战略中,极具发展优势,是中部崛起、开发皖江和承接产业转移的节点和中心位置.池州是皖中向皖西南联系的重要通道,拥有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城际铁路交通五位一体的交通体系,构筑了与全省及至全国的经济发展通道.作为皖江发展极的重要组成,优良的区位优势和交通枢纽地位使池州日益成为贯穿东部与中部,连接长三角经济圈、中原经济圈、武汉经济圈、泛珠三角经济圈的枢纽地带.这将为池州经济发展提供巨大的市场和机遇.

2.1.3 经济社会基础优势初步显现

池州市2016年GDP近600亿,城镇化率52%,并呈快速增长的趋势;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多年来保持2位数增长,新材料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产业、新型化工、新能源、冶金化工业蓬勃发展;大型骨干企业开始崛起,“一城五区”规划拉开城市建设构架,港口、物流、产业建设等基础设施稳步推进,国家级战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带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池州市具备了快速发展的良好的经济社会基础.

2.1.4 城市化进程优势开始形成

近年来池州市经济社会处于快速、稳定、健康增长时期,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环境显著改善、消费结构升级加快,汽车、住房、文化、旅游消费快速增长.作为皖江新兴工业化城市,后发优势明显,立足于国家级生态经济示范区的建设引领,高起点规划城市,走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之路,城市化进程加速,消费层次提升,消费规模迅速扩大,外贸进出口稳步增长,第三产业发展步伐加快,城市建设面临新的发展机遇,社会与经济发展有了更广阔空间.

2.1.5 人文历史积淀优势越加深厚

池州素有“千载诗人地”之誉,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设州置府迄今近1400年.南朝昭明太子萧统曾住池州编著《昭明文选》,成为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诗仙李白三上九华、五游秋浦,留下《秋浦歌》十七首等著名诗篇;晚唐杜牧曾任池州知府,所作的《清明》,让杏花村饮誉天下,清代贵池学者郎遂编撰了《四库全书》收录的唯一村志《杏花村志》.历代名人陶渊明、苏轼、岳飞、陆游等都曾驻足池州,并留下宝贵的文化珍品.同时还有“中国戏剧活化石”贵池傩戏、“京剧鼻祖”青阳腔和东至花灯等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源远流长的佛文化、诗文化、戏文化、茶文化,享誉海内外[9].

2.2 发展劣势

2.2.1 经济总量居全省末位

近年来池州市经济发展的增幅在全省虽然靠前,但总量仍位居安徽省末位,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进出口总额在全省排第10名之外,占全省比重只有2%左右;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在全省排第11位,占全省比重只有5%左右,经济总量在全省版图中明显偏弱,是安徽省区域经济建设中典型的欠发达地区.

2.2.2 经济结构布局不合理

池州当前经济发展主要是以一、二产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第二产业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技术密集型产业在整个经济生产过程中所占比例较小,缺乏自己的核心技术,以及核心竞争力,处于产业链的最低端.从而不利于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产业竞争优势.在工业发展过程中,高新技术发展扶持力度有待加大,信息技术等一部分新型技术产业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城乡企业经济发展不均衡.第三大产业发展相对平稳但增速不足,与池州市旅游立业在经济发展中支柱产业的地位不相匹配,旅游业拉动经济的速度过于平缓.服务业的发展过程中创新力度缺乏,服务业面临的挑战加大,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融资渠道缺乏,劳动力素质有待提高,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理念创新不够,核心竞争力不强.

2.2.3 社会消费拉动力偏弱

全市整体消费能力不强,对经济的拉动力有限,城市整体规划之后的建设步伐滞后,城市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基地和专业市场的规划与建设存在“有场无市”的潜在危机,城市经济幅射效应尚未显现.主城区核心商圈尚未完全形成,中心城区商业辐射功能依然薄弱,客观上形成了部分消费购买力外流.

2.2.4 对外贸易开放度不足

池州市外贸依存度仅为5%左右,低于安徽省平均水平;池州长江黄金水道口岸建设进展缓慢,目前仅有池州港江口港区一期散装矿产品专用码头散货、件杂货二个泊位对外国籍船舶开放,开放码头严重不足,已不能满足进出口和外贸运输迅速增长的需求;进出口主要是市内少数几家矿产和冶炼企业,大宗出口商品少,初级产品多,科技含量低,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弱;利用外资多为“绿地投资”,形式比较单一,资本并购发展较慢,目前只有一家旅游类上市公司,融资平台单一;对外经济合作缺乏战略支撑,对外投资、对外劳务输出仍处于位水平运行,全訕对外开放度明显不足.

2.2.5 政策支持创新性不够

中小城市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体制和机制等政策环境的创新,基于发展规划和区域条件充分发挥政策支撑是重要发展方式,由于理念及思想观念等主客观原因,池州市对政策创新和经济发展方式认识不够,在区域内的国家级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良好平台施策乏力,建设成效未达预期,对于优先支持和发展的先导产业既缺乏资金支持,也无创新性政策扶持,区域内旅游行业、材料加工、信息技术、装备制造等产业发展亟需出台有效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创新力度.

3 可持续发展:池州市生态经济发展策略

3.1 科学编制发展规划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灵魂,是指导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基本依据和行动指南.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建设与发展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城市规模的逐步扩大,功能的日趋复杂,规划亦显得愈益重要.因此,管理者“应遵循城市化发展规律、集合领导、专家和群众的智慧,认真编制城镇规划”[2]57.城市规划是政府管理城市的法律和经济手段,涉及广大城镇居民的切身利益,因此,对于池州市而言首先要通过规划建立和完善城镇建设指标体系和强制性标准,完善基础设施和社会文化服务配套设施.其次,在规划方向上要把握好城市形态的走向,保留和维护其特色风貌,并使其与周边环境有最佳的过渡、衔接关系,体现池州市精巧、灵秀的江南山水城林风貌.最后,在城市的规划建设中,立足生态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建设“城在山水中,山水在城中”的园林城市、生态城市,努力促进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

3.2 坚持生态发展导向

无论大都市还是小城镇在发展过程始终伴随着一个生态环境问题,池州市在推进城市化过程中,一定要坚持生态发展导向,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把环境保护、生态环境的建设纳入到城市化的发展规划之中[2]57,制订环境保护的目标和环境保护的对策,严格执行城市环境的整体保护和生态建设,保护好市区内特别是城区周边的自然湿地和生态环境,提高城市自然和环境的承载力.强化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应结合池州市良好的生态条件和天然的旅游优势业,走集约化发展之路,建设具有国际旅游和休闲胜地的生态之城.对于产业布局和工业发展严格环保审批,充分结合当地的气候、地形、水文地质条件等进行城市用地规划布局和政策引领,确保不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对于基于历史原因形成的污染企业,坚决采取关、停、并、转等手段实现转型发展,结合区域经济规划大力发展旅游观光产业、高科技行业、现代农业、生态产业等,激活城市经济活力.

3.3 打造旅游优势品牌

池州应依托区域内特有的旅游资源优势,提升旅游业拉动经济发展力度.池州作为皖南旅游核心区,应该依托省委省政府关于皖南国际旅游区建设的政策利好,以“两湖一山”为重点,加大对四大佛教名山“九华山”的宣传力度和幅射效应,提升区域内的平天湖,升金湖等旅游区域的规划建设和生态治理.借助池州市实施“旅游兴市、生态立市”战略目标为发展契机,积极培育优势旅游产业和旅游产品,弘扬佛教文化和杏花村历史传承,打造旅游品牌,整合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产业快速发展,推进池州市生态文明和旅游强市建设.

3.4 推进产业布局优化

推进三产之间的不断优化,强化城市建设,配套相关基础设施,形成有机融合的交通圈、生态旅游圈、经济建设圈,完善城市空间,优化产业间布局,打造产业链,提升承载能力,带动生产要素的与合理流动.结合池州市情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现代高效农业发展,提农业现代水平,结合一城五区规划好东部经济经济圈发展,促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力度,积极推进第三产业发展,提升旅游、文化等服务品质,促进城市商业中心建设,培育城市核心竞争力,使城市产业布局更加合理.

3.5 树立新型发展目标

要改变传统的政绩观,树立科学的经济发展观念.传统政绩只注重GDP的增长,地方政府注重发展经济,而忽视了生态经济保护.转变政府的发展理论,树立科学的经济发展观念,是发展经济的前提[10].大力推进生态环境治理和绿色文明城市的创建,改善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模式,深入探索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引导生态生产和绿色消费,着力建设环境优美,生态和谐,生产高效的宜居城市.

〔1〕郭学尚.中小城市经济发展策略[J].经营管理者,2014(5).

〔2〕赵庆海.论中小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J].泰山学院学报,2006(2).

〔3〕莱斯特.R.布朗.生态经济[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2.

〔4〕曲格平.发展循环经济是21世纪的大趋势[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01(6).

〔5〕张小蕾.发展生态经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J].经济研究导刊,2009(13).

〔6〕任海平.发展生态经济是21世纪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A].中国经济现代化发展战略-第三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文集[C].2005.

〔7〕王万山.中外生态经济发展走势[J].未来与发展,2006(3).

〔8〕洪为宝.欠发达地区中小城市商务经济发展策略研究[J].池州学院学报,2016(3).

〔9〕池州政府网,http://www.chizhou.gov.cn/about/.

〔10〕王松霖.生态经济学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2).

F290

A

1673-260X(2017)05-0059-04

2016-12-10

池州学院2015年度科研人文重点项目(2015RWZ007);安徽省重大教研项目(2015zdjy166)

猜你喜欢
池州市池州生态
不要坐享其成
池州学院二级学院商学院简介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池州武傩文化研究
新四军第七师沿江团池州抗战述评
爱是什么
晚唐池州诗人张乔三考
小小书画廊